行政管理视角下S省J市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43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基于产业扶贫普遍异化的客观事实,重点分析回答了在产业扶贫中,政府、农户、项目各个主体是如何影响产业扶贫效果,以及各参与主体如何优化自身行为,实现产业扶真贫、真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在“扶”即通过产业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贫困不只是经济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还是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多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贫困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也一直是学者和专家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我国,几代领导人携手全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我党期望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多部相关文件,做出多次部署,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并将扶贫开发问题作为现阶段最难的任务,已经把贫困问题提上了新高度。我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助推农村全面脱贫,做到真脱贫和脱真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他 40 多年的工作中,扶贫是始终他承担过的最多的任务,他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在 2015 年“减贫与发展”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通过将近 30 年的扶贫与实践,正在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村一级,并通过整村推广、产业扶贫以及劳动力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的扶贫攻坚已经赢得了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正在逐步实现稳定脱贫,我国的贫困率已经下降了六个百分点。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正在以每年减少一千多万贫困人口的成绩,书写着扶贫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消除贫困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因此,把发展和贫困进行有机结合,是十分迫切,也是非常必要的。2019 年是关键一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是一种重要开发式发展形式,协调贫困区域与贫困户关系,激活贫困地区与贫困人民的发展动力,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精准扶贫通过单纯增加资源的“输血”方式向内部自发“造血”方式的转变。精准扶贫需要产业扶贫,而产业扶贫又是精准扶贫的进步一延伸。精准扶贫为产业扶贫提出要求,即产业扶贫要针对特定的贫困家庭和人群。根据不同贫困家庭和不同人群在文化基础、产业基础以及技能基础上的差异,从而实施特定的产业帮扶战略。与此同时,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延伸,精准扶贫为产业扶贫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即要求产业扶贫的发展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减贫与发展一直是全球面临的核心问题,减少贫困人口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主题,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主题。追溯贫困治理的起源,我们可以把贫困治理的实践追溯到 13 世纪的英国社会行政和 15 世纪的《贫困法》,但贫困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却是从属于经济发展的话题。据此把国外学者的观点分为两个方面:
(1)贫困产生的原因分析

Nuthall 认为,贫困作为一个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领域频繁使用的术语,具有研究意义的普遍性。对于贫困的分类,国际上普遍认为应该将贫困类别概括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种[1]。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指出,资源匮乏不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是收入水平低下。纳克斯理论认为对于减贫,应大力发展经济,扩大投资,促进资本的形成是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所在[2]。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研究”中认为,贫困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对贫困的度量不能仅仅以收入水平作为贫困判定的唯一指标。因此,在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研究中指出,消除贫困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更要关注贫困人群的处境和可行能力的提升[3]。Gordon K 的区域经济理论指出,贫困的产生是由于各经济主体之间发展的不均衡,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解决贫困的途径是实现区域内各个经济主体均衡发展,对各类资源合理配置[4]。赫伯特·J·甘斯指出,贫困对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正向性,能够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正是因为社会中有穷人的存在,那些危险的、无保障的事项才能被顺利解决。同时,公益事业工作岗位的出现也是因为贫困的存在。因此,我们不能一昧的去否认贫困,而是应该在进行扶贫的同时,看到贫困带来的正向作用,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贫困问题。

(2)解决贫困的途径分析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社会存在贫困不是因为自然资源的多少或资本积累的多少。因此,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应该是空间、耕地或能源,而应该是提高人口质量、注重知识的积累,应侧重于增加贫困人口教育等公共投入,提升人口质量[5]。尼尔森认为,农村产业扶贫模式的“中间道路型”模式是形成和建立经济结构发展人力资本、与经济转型相结合起来[6]。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当其中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另一种因素的变化,此时,后一因素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加强前一因素的力量,即经济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累积的关系[7]。因此,缪尔达尔认为,解决贫困的根本即是加大资本的积累和投入。

..........................

2 章 核心概念及其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贫困
长期以来,贫困一直被视为是一个一维概念,它只代表经济贫困,以一个人生存需要所需要的最低消费水平为判断是否贫困的标准。事实上,贫困是一个多维度指标,不仅是指经济贫困,还包括许多非货币贫困,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社会福利和保障指标,以及因这些福利带来的主观感受的变化。除收入维度外,我国农村还存在贫困的其他方面,多维贫困更加严重。虽然从 2000年以来,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收入单一维度的贫困程度。因此,我国农村扶贫的目标应该是收入、健康、教育、资产和生活水平“五合一”的多维度贫困,从根本上摆脱农村贫困程度日益加深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
2.1.2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通过对不同贫困地区和不同贫困户,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精确识别、帮扶、管理扶贫对象的治贫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扶贫贫困户的数量不明,扶贫资金用处不明确,扶贫资源浪费,人情扶贫等社会不公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已经脱贫,但扶贫任务,尤其是基层的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在民生问题上,仍然需要给予更多的帮扶和关注。
习近平同志在湘西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扶贫思路。2014 年 3 月,对精准扶贫做了深入的阐述,指出扶贫开发的成败在于是否做到精准,提出要有精确的扶贫方法,识别要准确,方法要准确,即准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五种模式: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政策兜底等。
精准扶贫要注重精准,主要体现在扶持谁,如何扶持,如何退出。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地是实现精准脱贫,这不仅包括贫困个体、贫困户,也是指整体性贫困的区域;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脱贫,同时也包括精神上、文化上的脱贫。精准扶贫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

2.2 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
贫困理论是认知贫困根源和促进反贫困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工具。随着学术研究中对反贫困理论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反贫困实践被提出。关于贫困发展理论,不同学科从不同的重点进行分析:社会学家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体和结构之间的冲突造成的;经济学家认为,缺乏资本和能力是贫困的根源;政治学家认为利益剥夺和利益差距导致贫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初级阶段的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认为在我国确实存在着贫困问题。因此,本文以马克思的经济学贫困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贫困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的制度贫困理论是以穷人的立场为出发点,研究穷人应该如何才能脱贫致富,通过运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创新都是为了追求利润[2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及资产阶级提高生产力的方法均为牺牲工人的利益,所有进行的生产方式的创新,最终都成为了统治和剥削工人的工具。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贫困,是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市场经济中随着资本积累发生的,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与此同时,马克思贫困理论在解释中国的贫困问题时也不能一成不变。所以,总体来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用一种简单方式进行解释。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可以得知,决定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这是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贫困问题的直接原因,这在任何社会关系中都是不能避免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我国贫困问题的独特原因。因此,中国的贫困原因既包括制度原因也包括体制性原因,是一种混合式贫困。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中,这种贫困可以逐步被消除[28]。
........................

第 3 章 J 市产业扶贫的现状................................. 17
3.1 J 市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 17
3.1.1 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17
3.1.2 龙头企业助推产业扶贫.............................18
第 4 章 J 市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22
4.1 J 市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 22
4.1.1 地方政府参与效果不理想.............................22
4.1.2 新型产业主体发育不成熟.................................23
第 5 章 国内产业扶贫的经验借鉴.............................29
5.1 基本做法......................................29
5.1.1 山东省菏泽市电商扶贫新路径........................29
5.1.2 云南省牟定县产业扶贫富百姓...........................30

第 6 章 完善 J 市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 J 市产业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
J 市要想巩固已取得的脱贫成效,实现阻断脱贫群众返贫这一目标,则应该将体制机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产业项目的选择要精准、实施要有序、监督要全面。产业项目是否能够适应本地区的发展,依托本地区的优势资源,直接关系到群众是否愿意支持并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影响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在精准选择产业项目的前提下,项目的实施过程要有计划、有秩序,尤其要注意是否对产业项目资金的使用分配合理化,并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对于产业扶贫涉及利益的地方进行全面的监督,避免工作人员出现滥用职权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是思想观念要转变,脱贫能力要提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贫困地区群众不仅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而且自身发展能力还相对欠缺。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等方式,扭转贫困群众的落后思想和观点。因此不仅应该帮贫困人口实现物质脱贫,更应该帮助其实现精神脱贫。贫困人口在参与产业项目的过程中,通常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难以有效的参与到产业扶贫的建设中,制约了扶贫项目的发展。因而,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群众技能的提高,通过提供技能培训班、一对一帮扶等方法提高群众的自身技能,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潜力。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