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文化是兴国之魂,强国之力量源泉。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在我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道路上,继续以国情为基础提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要求[2];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3]。目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供给机制、引导扶持社会力量,成为深化文化积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
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对于建成高度文明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同样刻不容缓。我国要实现文化全面升华发展,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疑难点,农村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金钥匙,农村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建立全方位成熟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发展的新目标。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首先要保护与继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一代人都能接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还需众人的一致努力,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供给主体应担负起高效供给的责任,村民作为服务的享受者与供给者应积极参与、如实反馈,众人携手,共建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的美丽乡村[4]。
协同治理的理论已通过众多学者深入研究,并在部分领域实际运用。协同治理理论的引入要求我们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不仅要做到供给主体的多元创新,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供给的局面,还要保证供给过程中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以及系统结构的创新,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最大化,由此提高村民满意度[5]。因此,建立健全多元供给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疏通农村服务链,是切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本文以 CNKI 为检索系统,以期刊论文、论文、报纸等为文献来源,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篇名,从 2006 年截止至 2019 年 2 月 30 日,对搜索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搜索文献 194 篇,其中硕士和博士论文 106 篇,文献发表年度趋势见图 1-1。随着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关注度的提高以及研究领域众多问题的涌现,近几年学者们研究热度持上升的趋势。
从图 1-2 可以看出,目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主题繁多且无明显分类,研究主题中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献相对较多特别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文献相对较少,而涉及新的探索视角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硕士论文 2 篇,期刊 3 篇。以下对国外和国内关于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重在强调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其内容是文化,核心是服务。2017 年 3 月 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主席令第 60 号)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其他相关服务,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30]。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服务项目。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还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服务性、均等性等特征。第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上的公共性,例如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运行规范、文化事业费支出政策、服务内容设定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度等等;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等是由社会公民共同平等的享受。第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性,表现为以人民合法合理的需求为核心,提供高质量、高满意度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公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作为终极目标,以保障公民的文化发展权,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每位公民都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持有者,都可以平等的享受到服务带来的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性、服务性、均等性等特征,表明了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提供数量与质量双重保障的服务。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本文认为关于此概念的解释,除了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还要考虑乡村这一特殊区域的特点。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更要考虑农村这一大环境下农村居民的年龄结构分布、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类别、参与积极性以及当地经济水平、政府执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宋元武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自愿参与,以满足农村人民的文化需求,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护农民的文化权益[31]。张爱民指出,在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大差异的背景下,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主体为农村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与实行的活动总称[32]。肖庆重点强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效应,不仅要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保障村民文化权益,还要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支撑,营造和谐的乡村文化环境[33]。
.........................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美国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V.登哈特在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追求效率、忽视民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探讨的是政府等相关机构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摆放位置的合理与否,特别是有关服务公民的问题[34]。它包括七大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便是“服务而非掌舵”,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了解广大人民的诉求,为人民谋利益,而非是凌驾于社会之上,仅仅做人民的掌控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吸取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同样强调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农民合法合理的需求作为重要任务,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基于公共性的特点,本文贴切融合运用该理论,应以公民的实际需求为落足点,从公民切实利益出发,不仅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而且对提升社会文明高度以及国家软实力也具有积极地作用。同时,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政府应刺激公民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并增强其参与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公共利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该理论再次强调政府官员应摆正位置,摒弃作为机构或项目业务所有者的理念,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而非是服务于顾客。
本文吸收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中政府应多方协作服务于人民、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的重要观点,并运用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明确了政府职能定位,强调多元主体间的协同供给,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决策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以及村民满意度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决策思想。
........................
第 3 章 协同治理理论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协同关联........................ 12
3.1.1 协同治理理论适用于开放的复杂的系统................................... 12
3.1.2 多元供给主体作为协同治理研究的子系统................................... 12
第 4 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 15
4.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协同治理现状......................................... 15
4.1.1 多元供给主体现状............................................... 15
4.1.2 多元供给主体协同治理现状.................................. 17
第 5 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2
5.1 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22
5.1.1 供给主体分散化................................... 22
5.1.2 供给内容同一化..................................... 23
第 6 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提升策略
6.1 建立适合供给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
面对多元供给主体碎片化、工作协调困难、责任界定模糊的问题,需要定位各多元供给主体在系统的合理位置,保证充分运用协同治理理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共享的权利。为了使多元主体在协同治理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协同效应最大化,本文通过参考汪锦军学者提出的公共服务协同机制,建立了四种适合供给主体的协同管理机制,即:科层制协同、沟通性协同、公私协同、战略性协同[43]。
6.1.1 建立科层制协同
同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称为“横向协同”,“横向协同”产生的途径之一是各政府部门间有相同的目标、利益,自发地达成协作,以期达到结果最优化。而地方各政府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系统中的职责定位不同、考核标准不同,其目标利益自然不同,每个部门在完成本部门的任务目标之前进行“横向协同”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在同级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科层制协同,以整治难以协调、相互推诿的问题。科层制协同主要是通过安排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促成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例如,地方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体育局、财政局、农业局、教育局和司法局等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困难恰恰需要一个上级部门统筹协调,以达到各级部门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无缝衔接、协同治理。这一上级部门管理涉及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体育局、财政局、农业局、人事局等等,构建体系健全、运转高效的各类别活动统筹协调机构。设立的统筹协调机构通过运用强制力来协调融合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厘清各类别项目供给中繁杂的工作,合理地促成同级政府部门间“横向协同”。甘肃省“乡村舞台”的建设充分完善了协调议事制度、统筹规划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并建立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严格规范各市“乡村舞台”的建设,明确分工,界定责任,各机构协同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贡献。
........................
结语
文化始终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直接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国家软实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已陷入政府难以提供村民满意服务,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又不高的双重困境。农民满意度低,说明国家并没有从根源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效果不理想的重症。“众人拾柴火焰高”,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实现效应最大化的协同治理理论面对当下日益复杂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了解农村供给现状的前提下,合理分析利用适合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以及保障系统稳定运转的协同供给运行机制,运用现代发展迅速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及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协同精神,让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创新供给的机制、内容以及方式等,改变当前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由于本文以协同治理这一较新颖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够参考的文献数据有限,同时由于时间、空间、资金的有限导致缺乏实践的调查研究,本文提升策略的可操作性有待验证。加之,作者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文中问题、原因的剖析以及策略的可行性仍然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今后需以扎实的理论与切身地实践调查进一步进行学习研究,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