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贫困最初是作为经济学的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进行广泛研究,对于旅游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国外学者最开始研究的起点,他们将主要对象聚焦于旅游的宏观经济效益,因此主要针对宏观经济的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是对旅游扶贫的研究。直到 1999 年,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提出了有助于穷人实现发展的旅游业即 PPT,强调穷人在参与旅游业之后获得的净收入,进而将其作为旅游扶贫的目标进行概念化确定;2002 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联合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和消除贫困的战略,简称 ST-EP 战略。这些都把贫困人口的发展作为焦点进行研究,把旅游当做一种减少贫困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也把摆脱贫困摆在了首要位置。
我国对扶贫的相关研究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大体上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对贫困群众进行的各种社会救助和救济活动,通俗来说就是简单的“输血式”救济和帮扶;二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扶贫方式转变为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方式已经由“输血”转变为“造血”,但是对贫困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作用较大,而贫困人群收益相对研究较少;三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扶贫工作的重点由贫困区域逐步转向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不断得到提升,旅游扶贫的研究整体上严重落后于扶贫实践活动的开展。一直到 1996 年,全国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召开,同时开始对相关地区旅游扶贫的经验进行推广,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特点的区域,特定情况下的贫困人口进行研究,以及以旅游扶贫的重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优化方案等为焦点进行研究。旅游扶贫问题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对象选取上精准性不高,笼统的将研究收益对象定义为贫困区域的群众,具体是贫困区域的那些群众,缺少更进一步精准的界定;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受各方面的影响,研究区域的选择和研究方法较为相似,缺乏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三是研究的结果针对性不够强,研究结果理论性往往较强,但是实践指导性较弱,形成的结果也较为大众化,没有形成新颖的指导性观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旅游业消耗较少的资源,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相对较轻,是被世界各地认可的环保朝阳产业,实践已经证明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特别是,一些地方经济水平相对贫困,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就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消除贫困的发生。本文运行社区参与理论对河北省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当前阶段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情况,找出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格外关注的地方,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定性分析,发现当地当前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优化改进措施,进而不断完善适合平山县实际情况的旅游扶贫发展方式,争取对当地旅游扶贫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这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级贫困县,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运用政府的资源,发挥政府的作用,探究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进而实现旅游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旅游扶贫的相关理论层出不穷,相关理论研究集中在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效果、环境的匹配程度上,各地旅游扶贫的案例研究也较为丰富。从国内来看,受历史客观条件限制,由于当时国家缺少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且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分散,
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贫困发生的人口规模往往为各级扶贫部门根据抽样调查结果,估算后层层分配下去,数据在精准方面与实际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在研究结果上必然存在结果的不准确,普适性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不少。本文对旅游扶贫的研究,是在国家大力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运用管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为理论基础,对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象、找出问题,从政府治理、区域发展、社会参与等多维角度,发现解决平山县旅游扶贫问题的最佳方法。
本文研究借助省市县各级部门建档立卡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精准确定了各地的贫困人口,对研究的贫困区域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准界定,这样有利于研究结果在精准化方面实现突破,研究更加集中在贫困人口的获得上,更加凸显了研究对象和目的精准性。通过研究,为相关条件类似的贫困县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活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扶贫旅游扶贫相关理论。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和机构研究旅游扶贫的起点,往往是考虑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主要研究对象是旅游的宏观经济效益,随着研究深入研究对象转变为从发展旅游和消除贫困二者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步深入。1988 年,哈罗德·金(Harold Goodwin)撰写了报告,提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减少贫困人口之间的关系③;1999 年 4 月,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Tourism)”概念(简称 PPT)④,这才将旅游发展和消除贫困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结合⑤。PPT 是一种旅游发展和管理的方式,强调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贫困人口从中获得的综合性净收益,这其中包括在经济方面获得的收益,又包括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获得的收益,其主要研究的是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和好处,而不仅仅是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⑥。目前,国外对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领域:
2.1.1 旅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
无论何种旅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促进交通、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区域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习俗发展和传承等受到影响。
在经济方面,相关专家通过调查和学术研究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商贸流通。具体来说,可以为当居民创造大量丰富的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甚至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是个别国家或地区唯一的支柱性产业,能够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脉,比较出名的像印尼的巴厘岛、泰国的吉普岛、马尔代夫等,旅游就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有一些学者研究成果表明,发展旅游产业前期投入巨大,特别是需要在各种的营销和宣传上的花费,不一定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可能造成现有财富的浪费,甚至如果旅游扶贫案例规划出现了问题,真正能够获得的经济收益可能有限,甚至前期投入都无法收回。
................................
2.2 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最早出现旅游扶贫的理念,由开发式扶贫的兴起,但是整体上理论研究严重不足,理论的研究比旅游扶贫工作的实践开展发展的慢;直到 1996年,全国性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扶贫办召了,“旅游扶贫”开始作为一个口号被一些地方提出。2000 年 4 月,国家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命名为六盘水旅游扶贫试验区,试验区的成立标志着旅游扶贫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了正式认可,并从国家层面予以研究和推广。各地区在积极进行的旅游扶贫实践活动中,也都积累了自己的扶贫经验,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扶贫模式,许多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专家也都积极探索,提出解决的办法与方式。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我国专家也提出了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2018 年 9 月,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会议,以“减贫与发展·世界旅游业的共同愿景”为主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中国愿在旅游扶贫上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2.2.1 旅游扶贫的基础
无可厚非,旅游扶贫的基础是旅游资源,这也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要内容。王兴水等(2004)指出,在乡村进行旅游开发时,乡村形成的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之一14。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进一步加强,涌现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有强烈的意愿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去感受优美风光、乡土人情,远离城市纷繁复杂。通过到乡村去旅游,能够亲身感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和不同的更加多样的宏观消费中,接触当地传统文化以及接触其他游客,将自己拥有的文化背景与当地文化进行沟通,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但是,游客对于原始民风民俗的需求与当地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是两个不同出发点,因此是相矛盾的。二者之间有效有机结合的方式是什么,将社区参与引入到旅游中来,不仅是更多的人进入旅游开发所创造的更大的劳务市场和商品市场中,而且有责任和意识对自己的所处环境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自觉为旅游服务,获得收益。
..............................
3.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 ...................................... 16
3.1.1 贫困的概念 ........................................ 16
3.1.2 精准扶贫的概念 .................................... 16
4 平山县旅游扶贫相关情况 .................................... 20
4.1 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20
4.1.1 地势地貌 .......................................... 20
4.1.2 自然气候 .......................................... 21
5 平山县社区参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 31
5.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决策 ............................. 31
5.1.1 情报过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情况调查 ............... 31
5.1.2 设计过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方案的制定 ............... 32
5 平山县社区参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5.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决策
根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蒙(H.A.Simon)教授提出的决策过程模型,管理决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过程:1.情报过程,即进行收集情报并进行处理、研究决策环境、分析和确定影响决策的因素或条件;2.设计过程,即发现、开发以及分析各种可行方案;3.选择过程,即确定最优方案并予以审核过程。
5.1.1 情报过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情况调查
参与各类决策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发展前提和基础,这也是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获取自身基本权益的前提保证。由于平山县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身对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旅游扶贫发展规划没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仅仅依靠自发性的参与决策,很难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实现最佳效果。因此,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社区居民参与政府或其他机构关于情报阶段的各类信息收集过程,通常情况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委托专业机构,运用分发有关问卷和进行入户走访、随机询问等调查方式,来掌握该相关情况,包括贫困群众的数量、分布、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发展需求等等内容,这个过程既是专家全面系统了解社区的过程,也是与贫困人口开展双向互动的过程。以平山县为例,2013 年开始,政府扶贫相关部门启动了贫困群众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原则,以 2013 年人均收入低于 2736 元为基准,按照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比对等过程,确定全县的贫困人口,这个过程需要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同时,在全面了解贫困区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确定最佳的扶贫脱贫路径,特别是以上 8 个乡镇,平山县旅游局对旅游资源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旅游扶贫发展有了初步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介绍旅游扶贫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增强群众对于旅游扶贫的认可度,提升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主动性。
.............................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平山县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寻找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寻找旅游扶贫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发展决策、项目实施、利益分配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整体构想和工作要求。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