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对策之行政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59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几方面都能为我国相关学者在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提供参考。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可以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更为细化的研究,并结合给出的原因进行原因分析。本文提出的改进建议同样也可以为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提出解决措施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开阔其学术思维。

一、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一) 残疾人的定义及分类
1. 国际上残疾人的定义及分类
每个国家的国家环境、人口数量、文化背景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国际上各个国家对残疾人的定义都有不同。联合国《关于世界残疾人行动纲领》中对残疾人做了如下定义:残疾是指由于缺陷而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17]。一些国家没有自己对残疾人的定义,因而直接采用联合国的定义,该定义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美国对残疾人的定义是人在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时,对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劳动存在心理或者生理上的障碍或者缺陷。国际劳工组织对残疾人的定义 “残疾人是指经正式承认的身体或精神损伤,在适当职业的获得、保持或提升方面的前景大受影响的个人” 。
从划分方法来说,国际上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去分类:第一种,按照残疾的程度去划分,可以分为残损、残弱和残障;第二种,按照残疾的部位去划分,可以分为感官残疾、神经残疾及骨骼残疾等;第三种,按照残疾的原因去划分,可以分为后天性因伤致残、后天性因病致残以及先天性发育致残;第四种,按照残疾的具体表现形式去划分,可以分为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
2. 我国残疾人的定义和分类
随着我国政府对残疾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促进我国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和爱护,国务院于 1986 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残疾人口数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抽样调查。为了对这次检查提供支持,国务院相关部门依据国际上对残疾人的定义,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残疾人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

(二) 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
1.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亦即社会救济,和残疾人定义一样,国外和国内由于国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学者对社会救助的定义是社会救助是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最低要求的物质救助,包括维持最基本的吃穿住等。英国学者对社会救助的定义是每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都有从社会获得救助并最终使生活水准达到贫困线。
就我国来说,不同的学者及研究人员对社会救济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张晓宇[25]认为社会救助是每个中国公民都有的基本权利,只是大多数人一生中都不会使用该项权利。他认为公平的社会救助制度应该成为国家的一项法律制度,当有公民无法生存时,有权利依照社会救助的程序向当地政府申请社会救助,直到该公民的生活水准达到当地最低生活水准。林建认为社会救助制度是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向生活困难人群提供基本救助的一种制度[26]。岳经纶]认为向生活困难百姓提供救助,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的义务,政府应当采取无偿的方式帮助这群人,拜托生存危机,这样也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减少不和谐因素[27]。
(2)社会救助的特征
社会救助的特征包括最低保障标准、保障群体特殊、保障权利与义务单一及保障期限较短等特征。
1)最低保障标准
社会救助只是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社会保障还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等[28]。从层次上来说,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都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都是在人们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基础上为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而享受的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而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极度困难的那类人群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所以,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也被称为是最后一张“安全网”。
2)保障群体特殊

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实施对象非常广泛,可以是指大多数的中国公民。而社会救助则不同,其救助的对象通常都要达到国家的救助条件,即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确实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帮助才能解决基本的吃穿住行等问题。从我国来说,我国需要救助的对象是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因而生活十分困难的人群。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因而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也越来越少。

...................................


二、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成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成绩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和廊坊市政府对农村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扶贫。近年来,廊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量力而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标准,不断增强兜底保障能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他们着力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并提高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救助、低保家庭高中生补助 6项民生保障标准,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廊坊市将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贫困户范围,并将支出型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在校学生、残疾人等特殊人员按个人单独纳入低保,扩大了城乡低保救助范围。据介绍,虽然有些家庭的总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是由于支出过高,很有可能使这些家庭生活水平滑落到贫困线以下。针对濒临贫困的家庭和人群,廊坊市建立起防贫机制,扩大低保救助面,有效降低了贫困的发生率。
在不断提高扶贫兜底水平、增加输血能力的同时,廊坊还加强贫困群众的“自主造血”能力,使贫困户自主脱贫。从贫困户的实际出发,廊坊市逐户制定产业脱贫计划,狠抓健康脱贫、兜底保障脱贫、助残脱贫、教育脱贫、危房改造脱贫、产业就业脱贫“六大行动”,并把产业帮扶作为脱贫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率都有了显著提高,并在农村初步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气。
...........................

(二) 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1. 需要救助的农村残疾人残疾种类多
目前,廊坊市共有农村残疾人 15 万人[30]。制作调查问卷,如附录一所示。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最关心的社会保障措施、残疾类型、残疾级别、需要哪些救助、是否接受过生活救助、每个月救助资金、接受过哪些就业服务、接受过几次职业技能培训、接受的就业服务满意度、有过几次就业机会、单次就业最长时间、获得过哪些医疗救助、获得的医疗救助是否满意等等内容。印制 1000 份问卷。将廊坊市各个村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根据分类结果按比例选取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村。从选定的这些农村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残疾人。将 1000 份问卷发放给选定的残疾人,回收有效问卷1000 份。对这 1000 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如表 2-1 所示。


.............................
三、完善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原则及具体措施 ......................... 25
(一) 坚持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原则 .............................. 25
1. 坚持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 25
2.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促进的原则 ............................. 25

三、完善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原则及具体措施

(一) 坚持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原则
1. 坚持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建立起适合当地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超越了当地政府可提供的资金,则会给政府带来莫大的压力。社会救助是国家保证国家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还不甚富裕,农村残疾人口数量众多,因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基本要求必定是低水平的和覆盖面广的。因为一旦水平过高,就超出了当地政府的财力水平,政府的压力很大,这样反而会导致各项惠民政策得不到有效实施。而如果覆盖面窄了,那么将会有很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得不到救助,这部分残疾人会心中不满,可能会成为不安定因素。所以,建立起的社会救助体系必须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2017 年廊坊市实现 GDP2880 亿元,在河北省各城市中排名中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廊坊市的救助水平应达到河北省的中等水平。
2.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促进的原则
公平与效率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国一直在提倡提高效率的同时要兼顾公平。两者之间一向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角度来说,更为注重的是公平,而不是效率。但是,公平并不意味着每个对象的收入都一样,这样就会影响社会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将使社会救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收到损害。评价一个新的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是否更为合适,只有生产力标准这唯一的标准。只有保证了效率,才能保证公平。同样,保证了公平,才能保证效率。在建立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时,一定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的调研,深度分析了廊坊市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廊坊市农村残疾人接受各项社会救助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建议,这些改进建议也可以为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提出解决措施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开阔其学术思维,因而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新农村背景下,研究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属于比较新颖的课题,相关的可借鉴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同时,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也一直存在争议,部分人认为应该直接隶属于社保制度里面,还有部分人认为应当成为单独的一项制度。这些因素都对本文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未来还将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希望未来我国农村残疾人都能获得救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