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行政管理研究--社会组织的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65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 4 个社会组织案例的实际调研,分析了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了完善政策环境、加强多方合作、提高组织运用能力、提升社会认同感等对策建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升级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涌入北京,快速投入到北京的产业中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一方面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又背负着首都的职能,加之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得天独厚,尤其吸引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据北京市统计局 2017 年 7 月发布的常住人口调查结果可知,截止到 2016 年底,北京市常住外来已达到 807.5 万人。面对着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北京市生态资源、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逐渐达到承受的临界点。北京市历来重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自十三五规划制定了 14.2 亿的目标之后,北京市更是配合产业疏解,疏散流动人口,这构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北京市作为首都除了承担了大城市的功能以外还具有首都职能,难免在流动人口管理上需要左右权衡。北京市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基本通过市场、行政与法律手段,将不适应首都需求的流动人口向周边区域疏解。通过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对流动人口进行规范化管理。总体来看,在“外疏—严管”思维下,北京现行政策工具取得一些治理绩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损害到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本文以社会组织的视角来讨论流动人口管理,即是顺应时势,也是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视角探索。

........................

1.2 文献综述
1.流动人口管理研究综述

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制度相对成熟,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时,都进行了参考和借鉴。例如接栋正、尹德挺、杜丽虹等学者分别通过对美国、日本的人口管理制度介绍,说明了户籍与福利分开管理对国家实现人口的有序管理存在着积极作用。①同时,这也是在不违背经济规律和人权的基础上,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欧洲国家对于流动人口管理,普遍实行的是“迁移登记制度”,流动人口流入到一个地区之后,只需要到当地警察署或政府部门登记备案即可,甚至当地的政府还会为流动人口办理社会保障等服务。从欧盟实行的具体政策及措施来看,欧盟希望实现全面彻底的各国移民融合的。欧盟为其成员国开发了一套成员国共用的测量指标——“移民整合指数”来监控社会融合进程,并实时根据流动人口的动态、现状进行完善。该指数包含劳动力市场融合、长期居住、家庭团聚、入籍和反歧视、政治参与等共 142 个方面的指标,不可为不详尽,可见欧洲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十分重视。也可以看出其对于流动人口基本权利的尊重。

总体来说,我国学者很多都是通过对比国内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模式及优缺点,并基于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但对比过程中,难免会忽略一些具体国情,将国内体制的弊病与国外不同体制下的流动人口管理优点相对比,而对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不足。

对于目前国内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对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以及国家有关流动人口或者外来人口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评述。这类文献以宋健、侯佳伟①(2007),张梅珠②(2013)为代表。第二类是

流动人口管理文献综述的梳理与分析,并对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类文献以张瑞(2013),王瑜、武继磊③(2015)为代表。第三类是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及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办法进行初步探索。这一类以宋健, 何蕾④(2008)为代表。第四类主要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这类文献的整体特点是都发现了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即从“管控为主”转变为“管控服务并举”。这类文献以傅崇辉⑤(2008)为代表。第五类是以实证研究为主,对地方推行的新的政策法规以及推行的效果进行评述,并提出其中的不足和对策建议。这一类研究以唐晓阳,陈雅丽⑥(2013)为代表。

.........................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在《人口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为:不改变常住户口(定居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跨越一定地界范围的各种形式移动人口。《中国百科大辞典》将流动人口定义为城市中短暂迁入的非常住人口。本文中流动人口是居住在北京市的,基于经济生活需求,进城务工的流动群体,他们对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有较大程度和持续的需求。

2.1.2 流动人口管理

管理一般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模式与机制构成。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流动人口管理是属于政府管理的一部分。也即是说,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管理的对象是流动人口以及与流动人口相关的社会活动。主要目标是通过管控以达到城市规划的标准和城市发展的目的。

然而,本文讨论的流动人口管理是指新时期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保护流动人口和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基础,以服务和管理为手段,达到维护社会秩序、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公平对待、社会融合、以及人文与经济共发展的目标。

2.1.3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在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
为人民提供服务,并反映人民诉求以及规范行为的作用。①②“社会组织”在中国通常被学者们认为是政策用语,在学理讨论中学者们会时常与“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NGO)”相互混合或替代使用。
......................

2.2 相关理论
2.2.1 第三部门理论

第三部门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列维特 1973 年提出的。在列维特提出第三部门之前,人们传统的认为社会中的组织分为两种,即参与公共领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参与私人领域的企业部门。列维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两部门划分的方法已经不能恰当的描述社会中存在的组织了。他认为社会中还存在一类介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组织,,从事的事业通常是政府和企业不愿做或者做不好的事。第三部门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相辅相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不仅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也在提供私人物品方面存在失灵。这就为第三部门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政府部门由于受到财力、政策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束缚,致使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先天弱势,不能及时地准确的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而第二部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它们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社会公平问题。所以在许多国家,政府往往采用财政拨款的形式来支持第三部门运作,一方面减轻政府管理内容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能够调动社会成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2.2.2 社会融合与排斥理论
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是两个相应而生又相互对立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社会排斥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居住在一个社会中,但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正常参与该社会的社会活动的状态。所以社会排斥的存在,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人或群体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第二,社会成员的民生状况,例如消费、居住、政治参与等,与社会中其他成员像擦汗较大。存在群体排斥、孤立等现象。

脆弱群体理论认为人类的脆弱性不应该被完全摒弃从而达到完美的状态。脆弱性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来自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脆弱群体应该被保护,这也是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而阶级分层理论解释了社会中不同阶层都有自己的阶层意识,处于对自身阶层的保护,各阶层会对其他阶层排斥甚至与之对抗。阶层之间除了会存在排斥以外,还存在阶层之间的剥削,和悬殊的贫富差距,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因此,社会融合也是中国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

...........................

第 3 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概述 ....................... 9
3.1 北京市流动人口概况 ............................. 9

3.1.1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 9

3.1.2 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 .................... 10

第 4 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组织实践 ...................... 27
4.1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 27

4.2 流动子女教育:北京阳光志愿者俱乐部 .............. 28

第 5 章 社会组织参与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 40
5.1 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 40

5.2 社会组织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 ............... 40

第 5 章 社会组织参与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5.1 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

结论
本文以社会组织的视角研究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在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概况、内容和相关政策,并结合数据讨论了相关政策的管理效果,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方面呈现明显不足。本文以北京市四个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组织为例,从微观角度研究了社会组织参与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具体的运营模式、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与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合作;提高组织运营能力;扩大组织社会影响力”等建议和措施。笔者认为,从流动人口管理的行政管控模式走向流动人口的公共治理模式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它有赖于政府治理理念转变、行政架构的改革,更有赖于包括社会组织自身的成长和壮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流动人口管理的多元化治理格局,从流动人口管理走向流动人口的公共治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