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治理的相关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治理与基层治理
(1)治理的概念
“治理”一词由西方最早引入,后来学界和实践领域开始纷纷引用和研究治理的深层次内容。“治理”本身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统治”与“管理”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区别。从狭义其字面意义来讲,治理专门就是指社会主体进行的合法的、促进自身发展的的行为方式。从广义来看,治理包含政府、社会、市场、第三部分以及公民等主体通过合法的方式或手段有效地实现各要素之间公平有序的过程。从西方公共管理到国内公共管理,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手段、治理过程以及治理效果等都是治理的核心范畴。
治理发生在当某一领域出现冲突或者危机,为了能有效地处理或应对该种局面而做出的行为。从治理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短期治理和长期治理;从治理的效果来看,可以分为治理无效与治理成效;而当社会中的制度安排秩序紊乱或者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治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失范的事实而推出的规则、规范或者体制机制等。从国家党的十七大以来,治理的提法更多地出现在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将治理的热度再次提升。从治理所产生的权力位移来看,治理过程中行政主体的权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上而下或者上下之间的权力失衡,而是形成了一种水平方向移动的权力,更多地体现出来权力与民主的内容。
(2)基层治理概念
“基层治理”(grassroots governanc),又可以说是地方政府治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正确理解“基层治理”的概念的前提是要将“基层”与“治理”分开来理解,进而结合起来理解。基层旨在强调相对于中层或者高层的概念,管理学中将管理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基层、中层和顶层,这样的分类方法比较可以,首先三个不同层次所接受的使命和任务不相同;其次,三个层次自身的结构与数量并不相同;最后,三个层次在管理中的功能和价值不同。但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那就是基层、中层和高层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管理目标。从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基层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讲,省级政府及以下都叫基层政府。相对于省级政府来讲,地(市)级、区(县)级政府都是基层政府,因此,基层的概念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指的只要是乡镇级别的政府或其他国家机构以及政权组织。
........................
(二)理论基础
论文根据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并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并应用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旨在能够为后文的研究做进一步的知识积累和论证支持。
1.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西方社会,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其主要用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危机,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理效果。治理理论涉及了包括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知识和逻辑,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治理理论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论有着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区别和联系,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强调通过行政主体的治理实现治理的效果和目的;区别在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单一的治理模式,公众的参与度并不高,而治理理论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强调公共治理中行政主体要分权,并且鼓励政府以外的治理主体,例如社会、企业以及第三部门等参与进来。
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博兰尼作为最先提出“多中心”一词西方代表人物,他认为“多中心”的概念近似于治理理论外延的网格化治理,其二者有共同的治理思路和逻辑。“多中心”的概念强调了行政治理主体的非单一性,同时,“多中心”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根据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场域,经济生产在市场中由多个要素构成,诸如生产、消费和再生产以及借助市场这个关键的环节,也就是说,完成一项任务必须要经过这些固有的、不可减少的要素组合,因此,“多中心”是指在完成经济学领域商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综合体。而如今,多中心理论的成型主要依靠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应用和推广。
........................
二、牧区基层治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牧区基层治理优化的必要性
1.推进牧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要
阿勒泰地区的牧区基层治理机制优化,既是基于牧区公共问题有效解决的需要,也是构建“善政”政府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善政”是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基层治理模式。然而,“善政”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构成要素。当前,通常认为“善政应当具备八个要素:即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阿勒泰地区的牧区通过基层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可以使地方政府专注于牧区、牧业、牧民的需求,将自身掌握的公共资源,合理的运用于自己擅长的公共领域;还能够与其他基层治理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治理中去,共同促进牧区社会公共事务的顺利开展。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其特殊性,若在处理牧区公共问题的过程中不够严谨,可能牧区的少数民族间的普通生活需求演变为民族冲突和矛盾,甚至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急需提升牧区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牧区不管进行怎样的基层治理机制优化,最终都是为了牧区公共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实现,从而对牧区构建地方“善政”政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现牧区善治与善政的关键举措
“善治”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实现阿勒泰地区牧区“善治”,需要保证牧区公共问题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牧区公共利益实现最大化。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三农”问题,并且受到持续关注时,阿勒泰地区的牧区作为中国典型的草原牧区,然而,从学者提出“对于草原地区和牧业的制度建设几乎完全就是内地农业地区的理念和思维的翻版”的说法,可以看出阿勒泰地区的牧区急需建立、改革并完善符合本牧区生产生活实践的制度建设,其中蕴含着对基层治理机制优化的诉求。优化阿勒泰地区的牧区基层治理机制,主要体现在通过牧区地方政府“善政”,有区别的将部分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务,交给市场、社会组织及牧民去承担,这将有力地推动本地区“牧民、牧业、牧区”的三赢发展,让“善治”成为牧区社会治理的“新常态”。
...........................
(二)牧区基层治理创新的可行性
1.人文地理环境基础良好
阿尔泰草原是游牧民族曾经赖以生存的黄金牧场,是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摇篮。作为阿勒泰地区主体民族的哈萨克族族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在继承、汇聚、整合和发展历代民族文化作出很大的贡献,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始终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区的民族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特别的指导和制约作用。阿勒泰的牧区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新疆自治区的重要组成区域,国家在本行政区域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它赋予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
2.乡村振新与脱贫攻坚契机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既要实现现有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又要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任务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新疆阿勒泰地区相对于南疆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少,在现有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充分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的创新治理。争取实现贫困一口的“一对一”帮扶,力争在2020 年末实现脱贫治理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基层治理的重点目标和任务,牧区完全可以借助国家和自治区的优势政策,集中精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确保 XXXX 乘势而为,为基层的创新治理注入新的思路和理念。
.............................
三、XXXX 乡基层治理现状及治理成效分析...................12
(一)阿勒泰地区牧区概况.................12
(二)XXXX 乡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13
四、 XXXX 乡基层治理中实际问题调查分析.................. 18
(一)调研样本设计.....................18
1.基础样本数据分析......................19
2.有效样本结果分析................21
五、XXXX 乡基层治理优化的路径探索.................32
(一)发展牧区经济与优化物质基础................32
(二)提高资源配置与公共服务能力.....................33
(三)尊重与支持基层文化的创新.....................34
五、XXXX 乡基层治理优化的路径探索
(一)发展牧区经济与优化物质基础
健全游牧民定居点管理组织。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四个全覆盖”的要求,对新建定居点尽快成立行政村或牧业社区、组建党支部,规范游牧民定居点的管理和服务。针对插花定居、进城定居的游牧民实行党员和村民的属地管理,定居户生产资料的承包权保持不变,实现组织管理全覆盖。同时为提高游牧民的服务水平,群众工作全覆盖,解决老百姓牵肠挂肚的事,充分依托县乡牧办、草畜平衡检查站、草原禁牧管护站等,在重点区域和牧道的主要路段建立牧区便民服务站,为转场游牧民提供应急救助、看病就医、食宿就餐、热水洗浴、宣传教育等,发挥基层支部的管理服务作用。
完善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教育、医疗、文化、技术服务和商贸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促使定居游牧民生产生活彻底分开,使定居游牧民真正过上“住有所居、老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现代文明生活。只有进一步完善定居点的公共服务设施,才能提高入住率,游牧民才能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转变游牧民的生产方式。通过在游牧民定居点推广牲畜品种改良、牛羊育肥、冬羔生产、舍饲圈养、规模养殖、饲草料种植,发展家庭牧场,成立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使定居游牧民在种养结合的生产中,逐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实现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