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阐述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也有称为“城市化”“都市化”,源于英文Urbanization,是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城镇化”是在150多年前(约1850年左右)西班牙工程师塞尔门著作的《城镇化的理论问题》中首次使用,书中区分了“城镇化”和“乡村化”。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不仅要理解城镇化的静态概念,更要分析城镇化的动态内涵。可以这样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大规模聚集向城镇的过程。在讨论城镇化问题的时候,首先体现在人口集聚这点上。所以说,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城镇化有什么社会影响?理解了这三个问题,也就把握了城镇化的内涵。
首先,需要理解城镇化出现的原因。城镇化的出现,缘于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是城镇化的内在驱力,在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推动下,城镇化才不断发展。在现实社会中,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等,虽然都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生产方式,其他的因素,相对来说都是次要的因素。
其次,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最突出的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增多,这种人口转化必须是趋向城镇地区的,从而区别农村人口集中。此外,人口的集聚,也带来了一些变化,如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城镇化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城镇化直接地引起城镇人口增量以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更多地使生活风格发生变更。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变化:一是生产活动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少,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甚至消失。二是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社区居民中的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相反,城镇人口不断增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三是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城镇化对社区的深层次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聚集向城镇的农村人口的社会生活方式向城镇化转变,扩展到其他领域,导致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不断削弱,业缘关系不断强化,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逐步趋近都市。所有这些的变化都属于城镇化范畴。从中可以看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导致诸多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促使人们采取应对行为的深刻原因,而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的出现,就是人们为了应对这个问题的选择。
......................
(二)社区管理模式的内涵
1.社区的概念
“社区”,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每一个城里人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与城镇息息相关。而且,社区是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基本概念,更是许多学者必然研究的对象。德国学者腾尼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特点相同或相近的有人情味、关系亲密的社会团体就是社区。他把人们之间的联系分成两类,一类是建立在人们的情感、理念的关系上,另一类是为达目的而建立在合理交易和交换事物的基础上。
社区概念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学者们从提出社区这个词开始,就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释。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社区有多达上百种解释。在这些解释中,基本上都认为:社区是由人组成的。越富有争议,就越是难以解释清楚,概念也越是重要。这种情况是社会科学中不争的事实。学者都喜欢研究重要的概念,越重要,越有学者研究、使用。对于社区,有的学者想研究社区的构成因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想研究人们的满意度和归属感,有的学者想研究社区范围。因为,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所以对这些概念也有不同的解释。但若想要理解好社区的含义,就需要研究探讨社区的构成要素。虽然学者对此看法不一,但总的来说,都认为主要有四个要素:(1)地域要素。社区有其地域性,也就是说有一定范围、有一定区域。具体地说就是它的区域有多大、在什么位置。这种地域性是社区概念中最重要的因素。广义上说,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我们都可以称为社区。狭义上说,社区范围都比较小,指村庄、中小城镇、城市中的某个区域。而本文所指定的社区为狭义上的社区。(2)人口要素。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所以社区开展活动必须要以人作保证。同样,社区人口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要素。人是社区最基本的单元,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社区,都是由不同数量的人口组成的。社区人口的内容通常包括多少社区人口;有哪些人口类型;分布在哪些范围内,等等。在平常的时候,只有通过对社区人口的普查,才可以对社区的人口状况了解得更加清楚。(3)生态要素。社区居民是生活在社区生态环境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既包括社区景观、气候和植被等,也包括社区的空气、土地和水等。而且在过对社区活动空间和人口研究中,发现社区居民的一些活动往往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不同的社区使用空间和时间的形式都是不同的。(4)社会心理要素。社区是由人组成的,这就决定着社区存在着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区成员的身份问题。社区成员个人观念和行为与群体有着密切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受到群体的重要影响。只有了解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我们才可以理解个体的行为。而社区的结构则影响着社区的性质和规模,所以社区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受到社区结构的影响。二是社区行为对社区成员的影响问题。
.........................
二、延边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延边地区城镇化的基本进程
1.市镇人口总量增速较快
延边地区是朝鲜族聚居地区。朝鲜族有着鲜明特点,是人口现代化进程最快、文化素质最高、人口增幅最小、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民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东北亚开发开放,延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急剧增速。在 1982 年到 2010 年的 18 年间,延边地区的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从最初的 19 个,猛增到 61 个,增长 2.2 倍。其中城市从 2个增到 6 个,增长 2 倍;镇从 17 个猛增到 55 个,增长 2.2 倍。从第四至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在 20 年期间延边地区城镇数量增长 48.8%,其中市增长 20%,镇增长 52.8%,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20 年来延边地区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2.县市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
为了更好地看出 24 年来延边地区各县市城镇化发展变化,现把 1990 年和 2014 年城镇化发展情况通过表格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见下表(延边地区 2014 年和 1990 年城镇化发展情况表)。
从延边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结果来看,24 年来延边地区各县市城镇化比例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从 38%下降到 32%,24 年间减少了 6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延边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着差异,而城镇化比例差值的下降则说明延边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在逐步缩小。具体来说,24 年来,延吉市、图们市仍然排名第一位、第二位,安图县仍然排第八位,这三个县市城镇化比例排名没有发生变化;但这三个县市之外的 5 个县市都有所变化,敦化市从 24 年前的第四位降到 2014 年的第五位,龙井市从第六位降到第七位,和龙市从第三位降到第四位,这三个县市排名下降;珲春市、汪清县的排名都有上升,特别是珲春市上升的最明显,从第五位升到第三位,城镇化比例从 50%增长到 76%,是延边地区 24 年间城镇化发展变化最显著的县(市)。
..........................
(二)延边地区城镇化给社区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
随着延边地区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日益增多,城镇规模不断扩张,产业不断升级,再加上朝鲜民族聚居、边境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因素影响,对社区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更趋复杂。
1.重点群体管理难度较大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推动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致使打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而另一方面在推动劳务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外国人。据统计,延边地区有近 10 万人外出务工,近 5 万名未成年儿童留守。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与其父母分离,享受不到父母关爱,致使其不断出现教育、心理、情感等一系列问题。延边地区有 577个涉外单位,5625 名常驻外国人。延边地区最大的城市延吉市虽仅有 50 万人口,但流动人口就有 10 万,而且有 3000 多名常驻外国人,市内 60%的出租车司机是外来流动人口。这些情况都对社区管理带了挑战与考验。
2.境外渗透活动较为突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外敌对的势力始终对延边地区的渗透没有放弃。政治渗透时有发生,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常常假借旅游“寻民族之根”的名义,通过建分支机构、踏查历史足迹等形式,妄想对领土进行侵占的野心。一些宗教的渗透活动异常频繁,有的基督教通过采取给居民一些福利、小恩小惠的方式,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发展教会骨干。同时,还有一些邪教组织,如统一教、新天地等,也企图对延边地区进行渗透,妄想形成气候,鼓动一部分的居民对原来的信仰产生动摇,出现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地区的宗教秩序。境外的“法轮功”活动也偶有发生,那些不法分子常常通过采用打 IT 电话联系、手机短信骚扰等形式,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搬弄是非、制造混乱。
3.民营企业日渐增多
随着延边地区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气象,涌现出了许多民营企业。据统计,2014 年,延边地区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 2039.6 亿元,同比增长11.3%;民营企业实现 15439 万户,同比增长 25.3%①。然而,随着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社区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经济组织游离在行政管理之外,成为社会管理的盲区;有些新经济组织忽视员工合法权益,使劳资纠纷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影响社区管理的重要因素。
...........................
三、延边地区构建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22
(一)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想……………………22
(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23
结语……………………………27
三、延边地区构建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想
从延边地区社区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不约而同地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社会生活水平,都强调了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延边地区是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在选择社区管理模式上更应紧紧从这个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延边地区社区管理必须符合社区发展规律,在党委的领导下,政府职能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都需要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共治的局面。
1.构建共治的社区管理模式
城镇化进程对社区管理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从社区管理主体、管理理念上,更是从社区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造成了冲击。如果还沿用老模式,社区管理的种种弊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笔者结合当前延边地区城镇化的实际,构想了社区共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的多元共建型社区管理模式,又有区别于以社区自治为主体的扁平化社区管理模式,而是在吸收这两种模式的优点,摒弃其缺陷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型模式。
(1)弱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中,保留政府的重要作用,但不像多元共建型社区那样政府主导社区大大小小各种事务,而是主要在宏观调控上管方向、管保障、管服务,这样既维持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局面,又避免了社区自治型那样社区权力过大、人员管理难的现象。
(2)强化社区组织和居民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中,充分发挥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各种组织和居民是重要主体,这样既保留了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的优点,又避免了行政色彩深厚的现象。
...........................
结语
社区管理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建立与社区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既是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也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区管理,其核心是明确社区管理模式。本文把延边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模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延边地区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准问题根源,探索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社区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破解当前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这种共治模式是以社区自治为导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应充分发挥作用,把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应该纳入到社区共治模式中来,促使群众自治组织有名有实。同时,在社区共治模式中,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自治管理和服务,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治。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共治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来实现政府职能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建设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因为本人学术思想和水平还比较欠缺,论文中的一些论点有可能不是很准确,存在着一些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敬请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