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使我国进入了加速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象——民工潮。这一群体从当初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转变为后来的“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发展到今天,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分子,为我国农村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提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化的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分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时,却往往因社会身份地位、经济基础的限制而无力发声。他们普遍受到歧视性的待遇,并逐渐被边缘化,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民工群体内部正发生着代际更迭,老一代农民工逐渐从城市退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农民工这一群体中的主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国务院于 2010 年首次提出的。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 2.69 亿人,比上年增长 2.4%,新生代农民工总数为 1.25 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 46.6%。引用深圳市总工会的定义,我们从年龄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界定。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八九十年代,户籍虽然在农村但却身处城市就业。这里面包括两种群体,一种是一直生长于农村,后又进入城市务工的青年劳动力,另一种是在务工地随父母长大的青年劳动力。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与其相似的乡土背景,具有农民工的一般特点。同时,他们还在改革开放之下成长,在新世纪发展,所以具有一些新特性,如受教育程度高、双重性和发展性。虽然时代在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依然面临着与老一代农民工相似的问题:一是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影响了他们的稳定就业;三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具有制度上的歧视性,阻碍了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职业规划的欠缺以及学习和培训需求的较难实现,阻碍了他们就业层级和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五是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途径欠缺,感情孤独已经成为这一群体存在的深层问题;最后是劳动合同的签订存在困难,劳动权益受损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处于不愿意回乡但同时也难在城市扎根的两难境遇中,这一群体的诉求得不到实现,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消除该群体候鸟式的城乡迁徙现象,使其扎根城市,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完成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融入,是现阶段我国提升现代化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王春光最先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征:年龄偏小、接受了更多的学校教育、较少的务农经历和务农常识以及具有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的外出动机。张广胜、周密(2013)认为他们是出生于 20世纪 80 年代或者 90 年代以后,出生在农村,文化水平较高,没有务农经历,在城市工作的青年农民工。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认同二者的观点。
1.2.2社会融入的概念
社会融入的概念经历了社会整合、社会融合再到社会融入三个发展阶段。社会整合指的是个体如何实现对群体的参与及认同,它强调的是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感,注重一致性。社会融合是在不同群体间实现的,比如种族之间或者商业组织之间。社会融入既关心适应程度,也关注融入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刘建娥从就业与收入、社会服务、城市生活和心理满意度四个层次来对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度进行测算。目前国内对该问题分析的角度多集中在经济、社会制度及心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体现在劳动就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这是实现社会融入的基石。社会层面体现在如何安排闲暇时间及社会交往等方面,这是社会融入在广度上的延伸。心理层面体现在社会距离和对城市生活的认知等方面,这反映了社会融入的深度。一般来说,实现了这三个层面的融入才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了城市社会。
...........................
2 济南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分析
2.1 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2.1.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较高的文化程度。具有高中或同等文化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比例比上一代高 19.2 个百分点①。第二,外出年龄普遍偏低。他们平均 21 岁就已经外出务工了,这个年龄比老一代约低 14 岁。同时,由于这代人在学生时期就很少参加务农活动,外出时间又早,这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第三,较多从事制造业而非建筑业。有 3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只有约 14%的人从事建筑业,这与传统农民工 29%的比例相差甚远。第四,倾向于就地消费。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生活支出要多 19 个百分点。
2.1.2 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总体状况
山东省是人口大省,新生代农民工人口总量也非常大。据 2011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人口数量为 1310 万人。从对山东省新生代农民工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该群体社会融入的总体状况如下。
从经济层面的社会融入来看,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他们的工作种类正发生着迁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逐渐上升。另外,相比传统农民工而言,新生代跳槽的次数有所下降,而择业时更加注重薪酬和工作感受,这表明他们正在逐步脱离固有的工作形象。第二,从收入水平来说,他们的薪酬待遇不仅与市民的差距较大,也与自身的心理预期值差距较大。第三,从居住条件来看,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为非自有住房,居住形式多为单位宿舍、工棚或者个人租房等,自己购买住房的比例较低。第四,从权益保障情况来看,虽然有一定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签订了合同,但是维权意识不强。在其权益受损时,他们较为直接的做法是找亲友帮忙,而寻求法律援助途径的人数少之又少。
从社会层面来看,与普通市民相比,他们的劳动强度较大,还经常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另外,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种类较少而且传统,主要的消遣方式是看电视、聊天及打游戏等,与市民的生活娱乐方式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表现为两点。第一,留城意愿不强烈。他们虽然喜欢城市生活,但是对未来发展的顾虑较多,更倾向于持观望态度,并且收入水平也会影响留城意愿。第二,总体心态平和。该群体比较注重个人意志的体现,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判断。
.........................
2.2 济南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献的查阅梳理及借鉴他人研究,本文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展开分析。在非概率抽样思想的指导下,此次调查采用偶遇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历下区、市中区以及历城区等地进行了问卷调研。采用滚雪球抽样主要是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相对更高的自尊心、不愿意吐露隐私和职业类别不同的特点。此次问卷调查的发放数量总共为 200 份,回收了 195 份,最后的有效问卷数量为 187份,有效问卷比率为 93.5%。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67.9%,女性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32.1%;出生年份样本介于 1980 年到 1996 年之间;已婚的有 28.3%,未婚的有 71.7%;来自本省农村的占有 78.6%,外省农村的有 21.4%。
2.2.1 经济层面融入的描述统计
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报酬,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的权利,这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立足的基石。经济融入是实现较好社会融入的关键,这体现在劳动就业、经济水平、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和住房条件五个方面。
(1)劳动就业状况
劳动就业状况是经济层面融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较好的工作条件,便无法获得较为丰厚的经济报酬,也较难获得完善的社会保障,从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其他需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具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就业方面主要涉及两个问题:职业类型和获得就业机会的方式。
① 职业类型
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职业层次是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体现,也是该群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表现。从表 2.1 来看,72%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是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其中,有 39%的农民工从事的是普通制造及建筑工作,33.7%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服务业从业者。另外,其他类型岗位的从业人员占比不超过 30%。这种现象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类型有着低技术含量或者是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在准入门槛上没有较高的标准。该群体在就业层次上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也缺乏向上流动的空间,所能获得的薪酬待遇自然也不会太高。
.......................
3 济南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境分析 ·················21
3.1 劳动就业困境 ·························21
3.2 生活休闲困境 ·····················21
3.3 社会交往及参与困境······················22
4 济南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制约因素分析 ·······················24
4.1 社会融入度 ·····················24
4.2 制度性因素 ·······················24
4.2.1 户籍制度 ·····························25
5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分析 ······················29
5.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29
5.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0
5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分析
现有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有四种路径模型:候鸟式、主动吸纳、被动吸纳和建构型融入①。而建构型路径是最佳选择,它通过破除阻碍社会融入的制度桎梏,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意愿,从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现。
5.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成果的分析,学者们大多把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深度原因总结为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离的二元体系。我国户籍制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渐进主义道路中,户籍制度改革的落后,最终导致了不平衡利益体制的形成。公民被人为划分成农村和城镇人口,城镇户口被赋予了在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方面面的特殊待遇。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土地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凸显着过剩的趋势,在从土地中获取的微薄利益无法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的道路。然而正是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却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户籍制度的限制主要表现为他们无法获得相关的公共利益,这涉及到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随迁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提升社会融入最重要的是要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区隔,消除身份上的歧视,真正实现“平权”。
2014 年,国务院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户口之分,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该意见的出台取消了城乡居民身份上的差异,是我国长达半世纪城乡分治户籍制度结束的标志,这是在扭转城乡之间因户籍制度造成不平等问题上走出的重要一步,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各地也逐渐将城乡居民的户籍都登记为居民身份。但治标也得治本,由于二元户籍制度存在已久,即使从名称上摒弃了身份区别,城乡之间身份观念上的鸿沟以及附着在原有户籍之上的权利和福利差别也还需要政府的配套措施才能逐渐消除,这也是当下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后续内容。
...........................
6 结论与展望
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分子,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繁荣、城市建设和经济提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口数量早已突破了亿人大关,日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也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带有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特性,但他们还是很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及城镇化带来的成果。他们面临的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时代的延伸和体现,也依然在融不了城,回不了乡之间徘徊。因此,研究如何避免新生代农民工候鸟式的迁徙,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水平非常必要。
6.1 研究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对该群体社会融入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虽已经生活在城市,但是从社会融入角度来说还为时尚早,依然存在着很多困境。这可以从劳动权益缺乏保障、精神需求难获安慰、社会资本不足及身份认同迷惑等方面进行阐释。具体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就业渠道多依赖于地缘和亲缘关系,无劳动合同的保护导致维权历程艰难,较低的专业技能水平致使职业发展乏力;第二,精神需求难从现有闲暇时间的安排上获得满足,社会网络异质性程度较低,难以构建城市社会关系;第三,相对剥夺感致使身份认同出现困惑。这些融入障碍较为明了地解释了新生代农民工当前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城乡间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从原因分析的结果来看,制度性因素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根源。长久以来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鸿沟,体现在户籍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分配体系的城乡区隔。与此同时,非制度性因素也使得这种区隔逐步深化。负面社会环境的排斥和个人融入能力的不足皆打乱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脚步。
所以,要扭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局,必须从两大视角着眼,从五个方面着手。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说,加快户籍和社保体系的改革,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是当务之急。这些举措不是一蹴而就的,循序渐进的实施才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以及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水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来说,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即使有了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他们的观念和适应能力才是最终实现社会融入的关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