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将成为一种波及全球的经济转型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己有百年历史,世界联合国己经将城镇化列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课题,并予以高度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逐渐形成,城市间的合作将不受区域界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卷入了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城镇化并没有太多关注和研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才提到日程。而“十一五”规划以后,中国对城镇化的认识加深,政府已将城镇化列为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并提出了努力发展小城镇。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八大报告更让人们加重了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以解决。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中国新型城镇化在经历了不断探索后,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城镇化战略,而且取得巨大成就,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的54%。但同时也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不以人为本等严峻问题。在全球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新型城镇化需要以科学的城镇化理论作为支撑,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本次研究包括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阶段的政策优势和不足,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即该项研究工作的段落和终点。因此,在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中,研究重点在于解决黒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研究中将分作三个步骤,第一,需要大量查找资料,这不仅包括黒龙江省现有新型城镇化水平及相关政策,还需要查找国内外相对优秀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经验。第二,对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现有政策进行分析,对于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加以总结。第三,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提出有利于改进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为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重点研究政策支持这个侧面,从改善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现有政策的不足入手,解决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中,例如户籍、土地、产业、财税等具体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科技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不同,国外学者对城镇化的认识早于中国,其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条件与我国有明显区别,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达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由此可见,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比我们的进程要快,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他是隆德大学地理系教授。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就研究新技术的时空扩散过程,证明这一过程的概率分布值呈正态钟形、频率分布值呈倒S逻辑推理曲线。他在“创新”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空间扩散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刘易斯认为认为发展中的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二元的,当工业化快速发展,出现大量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而这部分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其生产率几乎为零。要想改变国家的二元结构,就要将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中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利提出了后工业社会论,在美国学术界和国际未来学界引起很大反响。1973年,他在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中他系统地研究了工业社会的未来,把科学和理论知识的组织工作提到首位,认为构成“后工业社会论”的主要基础己不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而是科学机构,这类机构具有重大影响,从而预测出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后果。
到了21世纪,欧盟提出了建立智慧城市的设想。2009年,欧盟委员会决定投入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经济,努力将城市打造成管理更加精细、经济更加高端、环境更加和谐和生活更加舒适。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完善的城市系统、合理地运用空间、广泛的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是城市化发展高级阶段。其评价标准包括经济、交通、教育、环境治理、政府管理模式等多种指标。总之,智慧城市的设想将推动欧盟内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通过这些交互信息为城镇化管理提供了智能决策和服务。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
2.1基本概念界定
2.1.1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十八大召开后首次正式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和公共服务水平,由片面发展转向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方位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所以,本文研究的新型城镇化是指传统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能源,最终达到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态宜居,和谐发展。这不单单是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和城镇的数量增加,而是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
2.1.2公共政策的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工作所采用的手段主要为解决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而制定的行为准则。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曾说:“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本质主要包括四个内容:公共政策分配全社会的利益;公共政策基于多种利益关系上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
因此本文沿用定义如下: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为了更好完成社会利益分配。
中国城镇化不同于西方,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预是进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即公共政策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国家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都要靠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进。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市镇设置标准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合理控新型城镇化进程。所以政府不仅要创新制度,更要做好规划,控制人口城镇化速度,提供城乡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国土利用效率,按照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使空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避免城镇化“摊大饼”格局。可见,公共政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公共政策引导恰当时,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公共政策引导不当时,会引发“过度城镇化”,影响对于新型城镇化现状的准确认识。
2.2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
2.2.1新城镇运动
新城镇运动起源于英国,它是一种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必须具有一个完美的布局结构,把各个城镇分隔幵来。这样做既可以控制城乡之间的平衡,又可防止城镇日后发展超过原计划规模。因此,它始终保持城镇小巧特性而产生的好处。
新城镇运动是针对过度的城市化以及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过重的房地产业的反思和调整。它完美的将城镇和乡村生活结合,使得乡镇村民的产业经济在国家的正常发展速度上,从而城乡的二元对立和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全民参与是新城镇运动的重要思想。如果政府和利益集团及金融资本主导的城市化和地产,只是表现中国新生贵族的声音,那么新镇化运动应该是以全体人民的集体行动表达的一种对制度、体制、利益分配的新形式。这是中国式的特色民主,走群众行动路线为基础的城镇化国策,努力完成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借鉴国外的社会变革,从旧制度中可以诞生出新制度,并将一个好的制度付诸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问题,找到“制度和经济”相互创新的平衡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持续”的含义是不会因为消耗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让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发展”既要有量的增长,还应有质的提高,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增长,还体现在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科学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所以,必须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地域和产业部门的特点合理分工;二是协调好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合理布局城镇规模,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空间合理利用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立足中国国情,使城镇布局合理化,转变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努力实现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把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控制城镇化发展速度,及时解决“城市病”出现的问题;坚持城镇化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城镇化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由增长导向型向以人为本型的根本性转变。
3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行公共政策分析.......14
3.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14
4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借鉴........23
5完善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对策...............30
5完善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对策
2014年,黑龙江省在户籍制度管理上做了重大调整,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中,黑龙江省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逐步实现农村户籍人口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政府制定这项公共政策是以推进权利平等为目标。有些人对取消户籍限制心存疑虑这是因为所处位置不同。对于这一政策,需要加强宣传,避免认识不足而造成偏见,导致政策不能顺利实行;更不能因为既得利益的羁洋,放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其实长期的城乡二元区隔之下,农民为支援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现在,新政策的实行只是把基本的权利还给农民,这需要城市人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从近年的黑龙江省户籍改革实践来看,为消除户籍制度作了一些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各项福利制度比户籍改革更重要,要集中精力把改革重点放在“赋予各类人口以无差别的社会福利”,即城乡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以及就业、就学的平等权利等。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率,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延伸,取消户籍与社会福利的必然联系,形成公共资源均等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覆盖面广、更人性化的社会福利体系。
结论
本次研究包括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阶段的政策优势和不足,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即该项研究工作的段落和终点。论文在众多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釆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外典型城镇化建设成功经验,结合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状况和特性,提出符合黑龙江省实际的、促进黑龙江省城镇建设的公共政策体系。论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和研究成果:
第一,在系统地分析与研究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政策的概念后,对于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政策的概念有进一步认识,重新定义了新型城镇化,并将其与公共政策建立联系,为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通过对黒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行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表格,对于黑龙江省的现有公共政策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公共政策在实践中出现的不足,例如配套政策不足、政策缺乏宣传、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科技创新以及政策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第三,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不光局限于黑龙江省,还借鉴了国内外成功经验,不仅有德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还有国内的天津和四川等国内发展快速的省,将各地的优秀经验进行分析,对于黑龙江省的城镇化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为了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公共政策的措施,将从户籍、土地、财税、产业等方面,针对黒龙江省的基本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例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的土地政策,创新财税政策,促进产业政策等,为政府进一步调整策略,实现新型城镇化,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但由于研究时间、资料的限制,对黑龙江省城镇化和公共政策的发展了解还不够全面,不能拿到最新的黑龙江省城镇化的研究数据,所以,本文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初步的探索,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指点,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学者研究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政策的这个课题。
参考文献(略)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