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重庆
您的学校背景:重点
要求字数:3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导师是专业的学术研究专家,学术理论要求高,需要研究成果,不能太多概念性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研究
1.抗战书籍特色研究
1.1民国时期文化特色综述:中西文化的强烈撞击
从时代特征看,民国时期(包括抗战八年)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政治文化冲突十分剧烈的年代。书籍装帧风格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由于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图书装帧和设计领域也体现了从传统的装帧设计形式向现代西式书籍设计的演变的过程。对民国书籍装帧的研究,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当时处于文明冲突的文化业核心地带的文化层面的关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民国时期民风的形成和文化风气的发展,这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审美旨趣和整体艺术风貌以及更深层文化内涵,都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因此,尝试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研究民国书籍的装帧艺术,分析其审美特点和视觉冲击力,探讨蕴涵于其中的人文内涵,是今天我们研究民国出版印刷和装帧设计的原始初衷。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枢纽时期,这一时期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文化背景的演化,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后来的文化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这段时间内,政治变革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燃遍大江南北,外强内辱,在传统思维与新思潮强烈冲突,中西文化在激烈碰撞中不断交锋。因此,包括抗战时期在内的整个民国时期,是一个政治文化剧烈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中西文化相互冲突和相互交融的时代。在这一跌宕起伏的特殊历史年代,西方文明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着古老的东方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这一点,胡适先生在其《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有如下描述:
1.2 出版印刷业的飞速发展
1.3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封面中中西元素分析
1.4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美学细部分析
1.5 书籍封面审美分析
2.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封面设计对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启示及影响
2.1 既要注重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价值又要注重其商业价值
2.2 书籍的封面设计需要体现出设计者的艺术涵养
2.3 书籍装帧上要注重中外文化的融合
2.4 书籍装帧和封面设计功能性的体现
2.5 强化书籍设计的品牌意识
一件商品,无论在哪里出售,不管店面是小是大,如果它是大众认可的品牌,多远的路,多小的店,人们都会去购买。书籍作为一种兼艺术性与商业性为一体的特殊商品,同样也要树立并强化品牌意识。所谓书籍的品牌,既包含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纸质、印刷技术等外在的因素,也包含书籍本身的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大多数会在封面上体现出版的标记,而这些标记则代表着一定的品牌。在这些品牌背后,承载着读者对于出版装帧的总体印象。品牌能让产品在市场的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如在抗战时期重庆的图书上很多时候都印有如“商务”、“作家书屋”、“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标志,这些标记都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品牌意识。一些艺术大师的参与,也强化了读者追求品牌书籍的意识。这些艺术大师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内涵提升了书籍的文化品位,得到了读者们的信任和喜爱。除了书籍的封面设计,当然也非常注重书籍的内容选择以及印刷的质量。很多书籍是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的,这样更有利于品牌书籍的推出。
参考文献:
[1]胡适, 《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2]唐弢,《晦庵书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李明君,《历史书籍装帧艺术》,文物出版社,2009
[4]张泽贤,《民国书影过眼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5]姜德明, 《书衣百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姜德明, 《书衣百影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邱陵, 《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张慈中, 《心灵与形象》,商务印书管,2000
[9]吕敬人, 《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精萃》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11]邓中和, 《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籍,装帧研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