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导师提出的“失眠症心理紊乱状态”概念为指导,借鉴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和手段,编制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选取10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症患者进行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与状态焦虑问卷的相关性研究。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引言
目前,失眠症以其高发病率、难以治愈成为世界范围的医学难题。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约有35.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我国的失眠率也高达10%、20%〔”。西医对失眠症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镇静催眠类药物的开发研究上,逐渐认识到心理因素、个性因素等在失眠发病中的重大意义,相应的治疗措施也出现了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干预等。但是镇静催眠药物有产生低质量睡眠、白天精力不佳、依赖性、戒断反应等不良作用,心理治疗因实施难度大、疗程长、疗效不确定等缺陷而实际应用较少。中医对失眠症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营卫理论和神主学说上,治疗上依然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为主,或清热、或化痰、或养阴、或补气,最终达到安定心神、调和营卫的目的。
中医睡眠理论和治疗措施已经滞后,没有从人体昼夜心理行为一体性的高度认识失眠症,仅注意到了患者夜间的不寐,却忽视了白天的心理紊乱。导师依据传统的睡眠理论和长期的临床研究,提出了失眠症心理紊乱状态的概念,缕析出失眠症的5种心理紊乱状态,即烦躁不宁状态、思虑过度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和精神萎靡状态,这在睡眠研究领域得到了认可。但是目前尚缺乏对心理紊乱状态的客观评定标准,烦躁状态作为失眠症重要的心理紊乱状态之一,如何进行临床辨识成为失眠研究的重要内容,制作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可以为临床评定提供有效工具,这不仅是研究失眠的需要,也是中医客观化、规范化的要求。
理论研究
一.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睡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是每个人缓解疲劳、恢复机体功能、调整心理状态所必需的。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多种躯体、精神、行为疾患所具有的常见临床表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约有35.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我国的失眠率也高达10%、20%。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巧个基地的25916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调查显示27%的人有睡眠问题,而被确诊为失眠症的接近实际患病人数的一半。据专家估计,2020年全球的失眠人数将达到7亿之多。失眠的发生人群也非常广泛,男女老少均可发生,失眠患者白天多有精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烦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失眠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二. 西医对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一)影响因素
西医对失眠症的认识除了躯体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之外,对于原发性失眠认为主要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1.个性因素在有关对失眠症患者进行的测评中,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的得分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人格特征多倾向抑郁、神经衰弱等,或将愤怒转化为自责和压抑,不是敌对和攻击〔3〕。HenderS。ns〔41等人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失眠症患者MMPI得分呈显著性差异,年轻的失眠症患者多表现烦躁、紧张、神经过敏等,老年人多表现失望、认知功能障碍等。
2.认知影响失眠症患者往往有睡前不愉快的侵入性思想和过度担心〔5、6〕。EsPie和Kuish的研究证实,失眠症患者存在不良的认知活动,其特有的思维模式,使睡眠问题成为负性认知t7‘8]。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检测的结果显示:多数情况下与患者的主观睡眠体验有很大的差距。失眠症患者多数都存在对失眠的过度关注,过分的夸大病情,缺乏睡眠的感觉。患者失眠的实际情况远不及其描述的那样严重,其过度体验睡眠不佳的感觉和失眠导致的躯体不适,使患者夜间不能将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从而产生眠浅和频繁觉醒,成为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为重〔犷“’。如此导致的焦虑不安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成为治疗的难点。
一项关于失眠症患者心理特点和认知治疗的研究]显示:失眠症患者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的评分与健康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认知治疗后,DBAS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01)。
参考文献:
[1]严石林,李正华. 从心辨证治失眠[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3) .
[2]王琳. 神经门诊失眠症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调查[J]. 重庆医学, 2002,(06) .
[3]李会文,赵恒志. 顽固性失眠从肝论治[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03) .
[4]宁兴海,尹大力. 抗焦虑药物研究进展[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3,(11) .
[5]李新华,余智华. 褪黑素对睡眠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观察[J].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2,(06) .
[6]刘占文,文海英,陈天池,魏品康. 应用温阳法治疗顽固性不寐浅议[J]. 辽宁中医杂志, 2007,(02) .
[7]邓存国. 活血化瘀法治疗失眠60例[J]. 新中医, 2007,(03) .
[8]师建梅,刘丽坤. 失眠与营卫失调[J]. 山西中医, 1999,(01) .
[9]徐建,施明. 从肝论治失眠症──王翘楚教授学术思想初探[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07) .
[10]许良. 王翘楚“五脏皆能不寐”治验初探[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8,(10) .
[11]Task force on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cedures. Training in and dissemination of empirically validate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Clinical Psychologist. 1995, 48 :3-23 .
[12]Reynolds CF, Kupfer DJ, Buysse DJ, et al. Subtyping DSM-Ⅲ-R primary insomnia: A Literature review by the DSM-Ⅳ Work Group on Sleep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1991, 148 :432-438 .
[13]Spielman,AJ,Saskin,P,Thorpy,MJ.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by restriction of time in bed .Sleep, 1987, 10 :45~56 .
[14]Bootzin RR, Epstein D, Wood JM. Strimuluscontrol instructions, ease studies in insomnia .New York: Plenim Press, 1991, .
目录:
提要 3-4
Abstract 4-5
引言 8-9
理论研究 9-17
一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9
二 西医对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9-12
三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2-15
四 用量表研究失眠症 15-17
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的研制 17-30
一 条目池的构建 17-18
二 量表条目的初步筛选 18-19
三 量表的修订 19-22
四 正式量表的形成 22-29
五 结论 29-30
与状态焦虑问卷的相关性研究 30-34
一 状态焦虑问卷简介 30
二 临床研究 30-33
三 结论 33-34
讨论 34-39
一 相关概念的梳理 34-35
二 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的制作和研究结果 35-36
三 对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36-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3
综述 43
现代失眠症治疗研究 43-51
......
附录1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51-53
致谢 53-54
详细摘要 54-59
您可能有医学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医学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