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思考——以《人民日报》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89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笔者认为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隐喻认知方式是影响语篇生成的主要内部因素,语篇常建构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争”的认知架构,从而生成“战争隐喻”的表达方式。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语篇生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中华民族的战争历史是语篇“战争隐喻”思想的文化渊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命名体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自然崇拜”的神话母题,“英雄崇拜”的神话母题帮助语篇表达了“人民群众在抗疫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具有泛家族化特征的“家文化”促使语篇形成了“小家大国”及“和为贵”的观念。

第一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语域分析

第一节 语场分析
语场,即话语范围,与语篇所表达的话题相关。《人民日报》对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包括疫情感染人数的变化情况、国家为应对疫情发布的各项政策、一线的抗疫工作场景等,内容丰富,涉及的信息十分广泛。
一、语场的分类
整合分析语料中各个语篇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的话题可以将《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语场分为七类,具体包括:病例报告语场、基层抗疫速写语场、抗疫工作汇报语场、新闻评论语场、政策发布语场、防疫知识科普语场和疫情中的国际交流语场。
病例报告语场是指国家卫健委对一定时间内各地疫情感染人数变化情况进行报告的语场,包括对疑似、确诊、治愈出院、死亡病例等情况的报告。基层抗疫速写语场是指通过新闻速写的方式对一线抗疫工作场景和基层抗疫人员进行报道的语场。抗疫工作汇报语场指的是对我国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为抗击疫情逐步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进行报道的语场。新闻评论语场是《人民日报》评论员对疫情形势、抗疫工作等进行评论的语场。政策发布语场指的是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发布疫情防控政策的语场。防疫知识科普语场是指对大众进行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的语场。疫情中的国际交流语场是指报道我国就新冠肺炎疫情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话、见面以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并积极回应各方关切的语场。


表 1-1 语场的语篇数量统计

.............................

第二节 语旨分析
语旨,即话语基调,分为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个人基调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功能基调指语言活动的目的。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多变,社会角色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个人基调更强调话语双方的关系,功能基调则强调讲话者的目的。
一、语篇的个人基调和功能基调
个人基调方面,《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话语双方包括:纸媒《人民日报》及其读者。《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使用汉语代表党和政府发声,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大陆读者以及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中懂中文的人。话语双方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媒体本位的角度看,《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的新闻语篇生产者,掌握着一定的新闻话语权。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在信息采编和传播、引导社会舆论、稳定民众情绪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读者形成新闻话语发出者和接收者的关系。从受众本位的角度看,《人民日报》利用掌握的优质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提供其最关心、最需了解的疫情信息,注重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与之形成信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
功能基调方面,《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其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中讲话者的主要目的是代表党和政府报道疫情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语篇目的通过语篇的话题来体现,《人民日报》主要通过病例报告语场、抗疫工作汇报语场、基层抗疫速写语场、政策发布语场、防疫知识科普语场和疫情中的国际交流语场来实现报道疫情信息的目的,通过新闻评论语场来实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生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隐喻认知因素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类的语言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即语言是认知产生的结果。①从语篇生成的角度看,客观世界只有经过人类认知才能形成语篇。因此,结合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认知方式,可以分析隐藏于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背后的内在生成机制。Lakoff 和 Johnson(1980)认为隐喻在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中无处不在,促成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建立。隐喻指的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②这种认知方式通过把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陌生事物上来帮助人们认识新的事物,从而发挥认知功能。本节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语篇的具体语言,分析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隐喻认知机制如何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生成。
一、语篇“战争隐喻”的认知架构
Fillmore 将“架构”的概念引入认知语言学,认为架构是一个由多个概念所组成的连贯的系统,对整个系统结构的认知是理解其中任意一个概念的前提。架构常用来体现一个具有图示化结构的经验事件,包含事件的场景和参与者等多个情境化元素。例如,在谈论购物时,我们会激活对“购物架构”中“卖家”“买家”“商品”“价格”“售后”等相关元素的认知。
战争是一个能够表现为图示化结构的经验事件,“战争架构”中包含战争的参与者、作战地点、作战目标和作战过程等元素,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系统。抗击疫情也是一个具有图示化结构的经验事件,“抗疫架构”的概念系统中包含了疫情的敌我双方、抗疫的地点、目标和过程等组成元素。《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基于“战争架构”与“抗疫架构”之间的相似性,常把“战争架构”中的元素映射到“抗疫架构”中,使用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对疫情防控进行报道,从而建构起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争”的认知架构。对该隐喻映射过程进行描述,如图 2-1 所示:


图 2-1 “战争架构”到“抗疫架构”的映射过程

......................................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具有社会性,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虽然新闻语篇由报道者个人产出,但必须基于报道者与读者共享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完成。黄国文(2001)指出同一语篇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交际效果,因而有不同的解释。①因此,语篇意义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生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受到与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有关的历史文化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已有超过 5000 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从远古神话到诸子百家,从“五四”新文化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无一不沉淀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时刻制约、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本节将结合我国的战争历史、古代神话及家文化这三个非语言因素具体分析社会文化对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生成的影响作用。
一、战争历史因素
战争伴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学者统计,近 5000 年里人类共发生了约 14500 次战争(余建华等 2002)。袁影(2004)认为战争历史对语篇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概念域的语言表达非常丰富,二是战争概念域的表达极易投射到其他概念域。②因此,讨论我国的战争历史对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生成的作用,其实是在探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中“战争隐喻”认知框架形成的文化渊源。
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即黄帝败蚩尤的涿鹿之战大约发生在 4000 年前。此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有战争的发生,尤其自近代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经过一代代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才迎来了和平发展的 21 世纪。因此,有关战争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社会功能.................................26
第一节 参与功能........................................... 27
第二节 再现功能.................................31
第三节 构建功能....................................35
结语.................................39

第三章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参与功能
语篇的参与功能就是语篇通过使用各种语言策略参与社会实践的功能。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的参与功能主要表现为语篇的辟谣功能、告知功能和引导功能。
一、辟谣功能
谣言指媒介传播中出现的虚假信息。疫情爆发初期,病毒快速广泛传播,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但由于对病毒的认识需要一定的时间,人们对相关的应对措施不够了解,更无法预判疫情的发展趋势,因而产生了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民间办法”。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大众,加大疫情防控的难度,而且极易带给人们恐慌情绪,阻碍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信息报道方面具有公信力。疫情期间,《人民日报》通过相关报道粉碎谣言,从而参与到科学防控疫情的社会实践中。
本文采用 Swales(2001)提出的“话步结构”分析法对语篇进行细微描述。“话步”结构可以代表文本的信息结构,划分话步的主要依据是对信息内容的分类,一个话步代表一条完整的信息。①对语料中单个语篇的话步进行整理,进而分析《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语篇如何发挥其辟谣功能。例如:
(话步 1)吸烟能防病毒感染、喝板蓝根和熏醋可以预防肺炎、吃维生素 C 能提高免疫力……
(话步 2)这些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类似“伪科学”信息,不仅误导了大众,也扰乱了抗击疫情的公共秩序。
(话步 3)疫情面前,媒介传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那就是,传播方式和路径向移动端和视频平台转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和快速化。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节点。
(话步 4)也正因此,每个人既应该多一份责任,也要多一些定力。对未知有害怕,对疫情有恐慌,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也不应该在“无意”中成为谣言的放大器、“伪科学”的“二传手”。我们理应心存谨慎,但不应传播恐慌;我们要对信息敏感,但不能未经思考就“随手转发”。
(话步 5)科学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也需要有更多医疗和科普工作者及时站出来,澄清谣传谬误,普及防疫知识,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客观地认识疫情、科学地预防疫情、有效地防控疫情,我们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更多正能量。
...............................

结语


新闻语篇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对社会生活具有反作用。本文将新冠肺炎疫情新闻置于语言学的语篇研究范畴中,具体分析语篇的语域特征及其语言表现、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语篇生成的影响以及语篇的社会功能。
综合前面各章的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语篇的语域特征包括三个方面:语场方面,《人民日报》疫情新闻涉及信息广泛、内容丰富,侧重报道国家相关部门的抗疫工作部署和进程、疫情感染人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一线的抗疫工作场景,注重展现人文关怀,体现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地位,该语场特征主要通过语篇中“防控”“工作”“病例”“医疗”“物资”“人民”“群众”等高频词的使用来体现。语旨方面,纸媒《人民日报》代表党和政府发声,与读者之间形成了新闻话语发布者和接收者或信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语旨特征在词汇——语法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能愿动词和陈述句以增强语言的权威性。语式方面,技术性语场呈现出严肃庄重的书面语语式特征,语言层面表现为关联词语和短语丰富,句式上多使用结构复杂、逻辑性强的复句,修辞方面常使用对偶辞格,节律感强。非技术性语场呈现出极富生活气息的口语语式特征,语言层面表现为使用通俗的生活化用语,句式结构简单的短句以及引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隐喻认知方式是影响语篇生成的主要内部因素,语篇常建构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争”的认知架构,从而生成“战争隐喻”的表达方式。语篇生成者和接收者共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语篇生成的主要外部因素,中华民族的战争历史是语篇“战争隐喻”思想的文化渊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命名体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自然崇拜”的神话母题,“英雄崇拜”的神话母题帮助语篇表达了“人民群众在抗疫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具有泛家族化特征的“家文化”促使语篇形成了“小家大国”及“和为贵”的观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