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86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博士论文,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我们采取了整体性立场和语义维度的立场来研究“不然”类,找到了合适的分类标准对“不然”类的语言事实进行有层次性的分类,即运用逻辑学的研究成果对“不然”类所表征的语义整体框架及构成要素进行探讨,在方法论意义上,为整个虚词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二)我们探讨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特别是关注到了“不然”类所连接的前后事件的时间属性搭配问题;

第 1 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研究综述

1.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历时研究
关于历时视角的研究,学者们多从语法化、主观化等方面切入,历时研究又可以分为:(1)某一个词的单项研究,如“要不”、“不然”、“否则”、“再不”等词的单项研究(史金生 2005;袁勤 2006;王美华 2008;金颖 2009;邓慕沙 2012;刘红妮 2019);(2)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比较研究(曹秀玲、张磊2009;钱瑜 2010)。
1.1.1 单项研究
史金生(2005)指出“要不”至少包含四种用法:(1)要不 1,连词,相当于“否则”;(2)要不 2,连词,相当于“或者”;(3)要不 3,副词,表示建议;(4)要不 4,副词,相当于“难怪”。随即,从“要不 1”到“要不 4”的演变、“要不 1”到“要不 2”的演变、“要不 2”到“要不 3”的演变、“要不”的词汇化、进一步的弱化和脱落等角度进行了讨论,发现“要不”的演化过程包括两条语法化路径,并且均从“要不 1”出发:
“要不 4”←“要不 1”→“要不 2”→“要不 3”。我们发现,史文对于“要不”用法的分类存在一定问题,在对用法的意义进行解释时,分别释义为“否则”、“或者”、“难怪”和建议,显然,“否则”、“或者”、“难怪”属于“要不”的近义词,而建议属于“要不”的具体运用的功能,它们并不在同一层面上。
袁勤(2006)首先描写了“不然”的三个义项:(1)“不”+“如此、这样、那样”;(2)“不”+“是的、对的、合理的”;(3)“不”+“以为……然、认为……是对的”。然后,分析了三个义项与后来占主要优势的连词用法之间的语义发展模式。最后,探讨了“不然”语法化的主要成因,一个是“不然”的句法地位,另一个是“不然”本身具有否定意义,词义限定了它的语法作用。
王美华(2008)在对于跨层结构词汇化的研究之中提到了作为连词的“否则”的词汇化问题,并得出结论:连词“否则”是由代词性的“否”与连接性副词“则”连用发展而来的;成词标志是:“否则”后接主谓结构,且“否则”句不单说;连词“否则”在汉魏时开始使用,宋明时期正式形成,清代达到成熟,民国时期继续发展。
金颖(2009)指出,先秦西汉时期,连词性结构“否则”是将表示否定替代的“否”和假设连词“则”组合起来的结果;东汉时期,“否”开始被用来否定整个小句的语义,“则”不再出现在“否则”前的分句中,前后分句的结构对称性消失,“否”和“则”的分工开始不明确,这时,“否”的替代功能逐渐变弱,连接功能逐渐增强,与“则”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于是重新分析为连词“否则”;清代,连词“否则”才大量出现在表结果或结论的分句前,并开始出现表示选择的功能。
.............................

1.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时研究
关于共时视角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有从形式结构视角切入的(陈昌仪 1990;景士俊 1992;王元祥 2000;叶娟 2009;朱斌 2011;等等),有从功能视角切入的(陈若君 2000;王灿龙 2008;王志英 2014;周莉,王静 2020;等等),还有借助逻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的(贝新祯 1984;韦世林 2000;刘板 2008;吕明臣 2010;等等)。根据我们在知网(CNKI)上检索的情况来看,共时视角的文献在五十篇左右,其中还包括二十余篇硕士论文,这些硕士论文无论从研究视角的广博度上还是从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参考价值还有待商榷。另外,对于“不然”类关联词语进行专题研究的博士论文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不然”类关联词语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此类研究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大”研究,但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形式研究
从形式结构视角出发的研究可以分为单个词的考察和比较研究两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单项研究。
陈孝林(1988)归纳总结了前人对于“否则”复句前后部分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发现有的认为是假设关系,有的认为是转折关系,有的认为是并列关系,而根据研究其认为应该是并列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前人认为是转折关系或假设关系的原因。
陈昌仪(1990)对“否则”在复句中连接分句时所表示的意义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有代表性的工具书、语法著作在该问题上的看法进行了梳理,发现著作中大概有五种处理意见:(1)转折;(2)条件(也称假设,把假设、条件并为一类);(3)转折、假设;(4)并列、因果;(5)条件、选择。之后对相关著作中的 29 个用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否则”在复句中连接分句时所表示的意义关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一种是选择关系。陈文仅对其所谓的“并列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选择关系”并没有过多提及。另外,陈昌仪指出“否则”前面的内容实际上只提出了条件而把结论隐去,末尾隐含着“……才……”,并将其所引用的例子中所隐含的内容进行了增补。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隐含过程,而是说写主体在认知加工中的选择凸显过程。
景士俊(1992)首先分析了与上文多分句的语义联系,分别说明了原因分句、原因的结果分句、原因和结果分句、条件分句、条件的结果分句、条件和结果分句等情况;然后讨论了“否则”分句与前分句的结构关系,并指出“否则”分句同多分句的结构之间,可看作并列关系或连贯关系,同单分句是连贯关系;最后,分析了“否则”句的相对结构,其包括两种情况:第一,不借用表示否定或反义的关联词语,句子本身就反映上述意义;第二,借用“反之”来表达相对意义。
................................

第 2 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分析

2.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类型
从逻辑的视角来看,“不然”类所表征的是一种逻辑推理结构(吕明臣 2010),推理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别。那么,具体来说,“不然”类究竟能够表征哪种推理呢?
我们通过对 CCL 语料库中大量现实语料的考察,发现“不然”类的逻辑语义类型包括假言推理类和选言推理类(具体情况见表 2.1),下面我们将以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为纲目来进行分析。


语言学博士论文参考

2.1.1 假言推理类
假言推理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两个前提的推理,其中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是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其负判断)或者是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或其负判断)(金岳霖 2006)”。假言推理主要包括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数学领域的公理、定理经常会运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而在其他领域比较少见。
........................

2.2 “不然”类关联词语所表征的逻辑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是通过意象图式来对范畴知识进行组织的,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赵艳芳 2001)”。也就是说,人类对事物、事件、关系的范畴化是通过图示框架来进行整体性的记忆的,而抽象的图示框架是通过一些普遍的、典型的构成要素来结构的,比如说,主体要素就是图示框架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动词所表征的事件框架具有事件主体,关联词语所表征的关系框架同样具有关系主体,而邵敬敏、赵春利(2006)在讨论语义关联范畴时指出,语义关联范畴所反映的就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语义联系,因此,关联词语所表征的关系框架主体就是事件,其讨论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上文讨论了“不然”类关联词语所表征的语义类型,包括假言推理类和选言推理类,因此我们将从这两方面来分析相应的逻辑关系,探究“不然”类关联词语所表征的逻辑语义结构。
2.2.1 假言推理语义结构
“不然”类对于假言推理图示的表征属于整体框架的表征,而假言推理图示内部又是由一些构成要素来结构的。根据前文我们对假言推理的论述可知,假言推理过程就是一个由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前提 1 是假言判断,前提 2 是这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其负判断)或者后件(或其负判断)。假言推理过程,是由前提 1、前提 2 和结论构成的。而“不然”类所能表征的是假言推理中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其前提 1 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前提 2 是这个假言判断前件的负判断,结论自然就是这个假言判断后件的负判断。我们知道,假言判断能够反映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也就是事件之间的条件关系,所以,前提 1 可拆分为条件事件和结果事件两部分,而由于前提 2 是前提 1 前件的负判断,也就是条件事件的负判断,因此这里我们将前提2 称为负条件事件,相应的结论就是负条件的结果,这里我们称为负结果事件。邢福义(2001)认为“不然”类关联词语前后项的关系是逆转关系,逆转之后得出逆结果,邢先生在这里将关系的顺与逆作为讨论的重点;然而,我们之所以用“负”而不用“逆”是因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顺与逆并非真的存在,在一个逻辑推理的思维框架中,任何结论都是根据前提推导出来的,谈不上逆转不逆转(吕明臣 2010)。而且金岳霖(2006)在界定假言推理的概念时用到了“负判断”这个说法,因此我们将“不然”类所表征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框架拆分为条件事件、结果事件、负条件事件、负结果事件四个模块。


语言学博士论文怎么写

............................

第 3 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与差异...................................... 47
3.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47
3.1.1 语义表征层面的共性.......................................................47
3.1.2 时间配搭层面的共性.......................................................48
第 4 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形式.......................... 59
4.1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59
4.1.1 “不然”类假言推理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59
4.1.2 “不然”类选言推理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67
第 5 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 91
5.1 交际意图驱动..................................... 92
5.2 语体驱动........................................ 94
5.3 事件关系驱动.................................... 99

第 5 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

5.1 交际意图驱动
交际意图来源于对需求的满足,交际意图产生于言语交际行为之前,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前提条件,反之,言语交际的动机是交际意图的实现。Searle(1969)根据交际意图的不同将言语行为划分为五类,即断言言语行为、指令言语行为、承诺言语行为、表达言语行为和宣告言语行为,各类言语行为在施为行为的目的、适切方向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方面有所不同。结合“不然”类所表征的语义结构的话语表现形式,我们认为交际主体对于“不然”类的调用分别与断言类交际意图、指令类交际意图和承诺类交际意图的驱动密切相关。
(1)断言类
断言类言语行为属于一种表述行为,是交际主体对于某事或者某些命题内容做出的表态。交际意图主要由意向和事项组成,断言类言语行为的意向部分通常是隐性的,如:
(255)张三去过杭州,要不他不会有这么多的西湖景区纪念品。(自拟)
(256)每到周末,李四不是去游泳,就是去打羽毛球,再不就是去踢足球。(自拟)当然,断言类言语行为的意向部分有时也会被实现在话语形式序列中,比如下例中的“觉得”:(257)她觉得娘家来的人总要穿得体面些,不然叫大太太和林宛芝她们看见会笑话的。(CCL)
(258)他觉得日本人的攻占北平一定有点错误,要不然,怎会没有他的事作呢?(CCL)
一般情况下,这种断言类以言行事行为是用词语去描述先在的事实,适切方向是词语适切世界,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已然性事件与已然性事件的搭配、实然性事件与已然性事件的搭配、实然性事件与实然性事件的搭配,都是在叙述客观存在的事件关系。此类言语行为就是一个将语言符号锚定在现实世界中的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语言符号指称具体的事物、事件、
....................................

结语


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事物、事件和关系。人通过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根据自身的身体经验来认知事物、事件和关系,从而依据具体的环境运用合适的符号对认知结果进行指称。我们所关注的“不然”类属于关系的表征。“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过往研究所选取的切入点涵盖了结构语法、功能主义语言学、逻辑学、形式语义学等,但是,以往研究并没有对“不然”类词语的具体运用问题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解释。语言本身就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语言的研究也应该遵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那么,究竟是从形式出发反观意义,还是从意义出发关照形式呢?传统的句法研究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多从形式出发反观意义,我们不否认这样的研究路径对语言的描写工作所做出的贡献,但是,此路径下的意义研究会受到形式的制约。因此,我们尝试沿着从意义出发关照形式的路径来研究“不然”类。
我们认为“不然”类是某些逻辑推理结构的表征符号,意指事件之间的关系,“不然”类与某些逻辑框架具有表征关系,我们对于“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研究就从这里开始,从分析“不然”类语言符号的“逻辑语义概念”入手,从关系语义范畴自身的特征出发,沿着语义→结构→功能的路径探讨“不然”类的具体运用问题。我们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分列如下:
(一)“不然”类有别于其他关联词语,其他关联词语在话语序列中仅具有联结功能,而“不然”类在话语中既有联结功能又有指称否定命题的功能,这与“不然”类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不然”类表征的是逻辑推理结构,具体可以分为假言推理类和选言推理类。相对而言,“不然”类更倾向于表征假言推理。而“不然”类中对选言推理表征能力最强的是“要不”,其次是“要不然”,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则”表征选言推理的能力几乎为零。“不然”类的逻辑推理结构由不同的语义要素构成。就假言推理类而言,包括条件事件、结果事件、负条件事件和负结果事件;就选言推理类而言,包括可选事件 1、可选事件 2、负可选事件 1(或 2)和对于可选事件 2(或 1)的选择。深层次的语义驱动使得“不然”类具有如下特征:否定前提性、语义整体性和关系性,三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不然”类关联词语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其中共性主要体现在“不然”类关联词语对于逻辑推理结构的语义表征和“不然”类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前后事件的时间属性搭配上。假言推理类的 6 个成员均能够适应于以下几种时间配搭形式:(1)未然性事件+“不然”类+未然性事件;(2)未然性事件+“不然”类+已然性事件;(3)已然性事件+“不然”类+已然性事件;(4)已然性事件+“不然”类+未然性事件;(5)实然性事件+“不然”类+未然性事件;(6)实然性事件+“不然”类+实然性事件。选言推理类的 6 个成员均能够适应于下面几种时间配搭形式:(1)已然性事件+“不然”类+已然性事件;(2)未然性事件+“不然”类+未然性事件;(3)实然性事件+“不然”类+实然性事件;(4)“不然”类+未然性事件。差异主要体现在“不然”类成员的表征能力、“不然”类各成员的使用频率和“不然”类各成员在不同语体中的优选顺序上。“不然”类更倾向于表征假言推理结构,“否则”表征假言推理结构的能力最强,“要不”表征选言推理结构的能力最强。总体上,“不然”类的使用频率依次排列为:否则>不然>要不>要不然>再不然>再不>若不然>若不。“否则”的使用频率最高,在不同语体的优选序列中,“否则”也多处在首选位置。“不然”类在CCL 语料库十种语体中的总体分布频次可排列为:相声小品>戏剧>文学>口语>电视电影>网络语料>史传>CWAC>应用文>报刊,可见,“不然”类更倾向于出现在具有交互性、口语性、现场性和实时性的交际环境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