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爱玲与汉语欧化
(一)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变迁大环境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一场启蒙运动,其中“提倡白话文”就是重要的一环,从那时起,汉语书面语开始发生深刻变革。当时文化界、思想界的很多名人都赞成使用适合表达新思想新文化的新白话文。而且也有很多人已经感受到,尤其是在书面语创作中,文言文的表达有时比较含混。因为它力求简洁,所以有些成分能省则省,需要“意会”的部分较多,要靠上下文相互联系,在精细度和完备度上有明显不足。旧白话在叙事上有优势,但在描写情感和说明道理上有所欠缺。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内心世界和思想上的表达欲更强,而旧白话的形式较为贫乏,尤其是在表达情感和深邃思想以及解释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方面有明显劣势,需要向西方语言学习。当时的名人学者纷纷公开表示需要向西方语言学习,鲁迅、胡适、傅斯年、陈独秀等人是其中代表。欧化现象始于翻译,而后见诸于我国作家们的原创作品。白话文改造并不仅仅存在于五四时期,而是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30 年代。新事物出现,词语等不断变化,使语言系统失衡,然后语言会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极力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制造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旧白话到新白话的转变,从明末清初的翻译中就已经开始,在五四时期在整个社会环境的推动下进行了集中的爆发,在不长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了转换,并且对后来的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奠基的作用。
...........................
(二)张爱玲的创作观念与态度
张爱玲曾说,“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下,有些作家往往把政治诉求与文学创作结合,抒发自己对于大时代、政局、民族、家国情怀的看法。他们不仅仅把文学创作和语言当做艺术来追求,而更把他们当做救国救民的利器。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语言和作品来改变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更快醒悟,使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加速,目的性较强,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的主观倾向。但是张爱玲的情况有所不同。创作之初是她阅读与思考后自然而然的流露,随后是有意的走上职业化作家道路。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对于政治的态度是刻意疏远的,没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虽然谈不上漠不关心,但有刻意制造的距离。
张爱玲生于 1920 年,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曾任翰林院侍讲,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的长女,可谓家门显赫。其父张志沂是比较典型的封建遗少,接受了封建社会的一套理论,张爱玲幼年就在家中私塾接受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系统研读过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但其母黄逸梵则受“五四”运动影响,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接受西方新鲜事物和理念,大胆追求新潮,是一位新派女性。但是迫于家庭压力,只得接受封建包办婚姻,嫁给自己并不满意的封建公子哥。婚后两人性格不合,三观不合,再加上张志沂事业不顺、游手好闲,吸食鸦片,思想封建,家庭生活并不太和谐,争吵不断。最终在张爱玲尚还年幼,仅有四岁之时,其母就与小姑子张茂渊一同出国游学四年。从国外回来后的黄逸梵坚持把张爱玲送到西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张志沂曾任英文秘书,张爱玲八岁开始进行英文学习,在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时就时有中文或英文作品发表于校报,而后曾被伦敦大学录取,而后改上香港大学,在大学中有意加强自己的英文写作训练,坚持用英文写作。这种中西合璧但后期逐渐偏重西式教育的模式不能不说深刻地影响了她的语言风格,使之带有强烈的欧化特色。在她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独特的中英自创自译的作品出现(如《怨女》、《秧歌》等)。
...........................
二、张爱玲白话小说词汇和词法层面欧化现象考察
(一)词汇层面欧化现象
郭鸿杰把外来词进入汉语系统之后,根据被汉语内部语法规则改造的程度,即外来词被汉化的程度,把外来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典型外来词”,另一种被叫做“边缘外来词”。
1.典型外来词
典型外来词包括音译词、音译加谐义词、音译加义标词。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出现了较多音译词。
……上部的蕾丝纱...和下面的乔其纱裙....是两种不同的粉红色。(《鸿鸾禧》)
他所认识的外国人,是电影明星与香烟广告肥皂广告俊俏大方的模特儿...,(《年轻的时候》)
虽然她为她丈夫生了许多孩子,而且还在继续生着,她缺乏罗曼蒂克....的爱。(《花凋》)
在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出现过的音译词比如:“威士忌”、“苏打”、“爱克司光”、“蕾丝”、“乔其”、“水门汀”、“冰淇淋”、“模特儿”、“罗曼蒂克”分别源于英语的 whiskey, soda, X-ray, lace, georgette, cement, ice-cream, model, romantic 这些单词,弥撒则是源自于拉丁语 missa。张爱玲小说作品中这一类的词还有“马达(motor)”、“凡士林(vaseline)”、“摩登(modern)”等,仆欧(boy)等。
除此之外,直译的英文名字也会直接作为张爱玲小说角色的名字,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悌米孙”(即 Timmy Sun),《桂花蒸阿小悲秋》里阿小直接叫年纪不大的女士为“密西”(即英文 Miss),其他作品中也有用“密斯”的,《创世纪》中的“格林白格(Greenberg)先生”、“拜耳(Bayer)健身素”、华尔滋(Waltz),《五四遗事》罗先生的梦中情人“密斯范”,《连环套》里的麦唐纳(MacDonald)太太等,另外还出现过其他一些如:克荔门婷、马卡德耐爵士、斯巴达克斯等。尤其是在《小团圆》中,由于小说的背景是在香港,而且文中也明确提到主人公只知道那些同学的英文名,并不知道中文名,所以文中出现的同学、修女、外国人、混血儿等名字有大量的直译英文名字。如:艾玛(Emma)、赛梨(Sally)、剑妮(Jenny)、维多利亚(Victoria)、特瑞斯(Terrace)、玛丽(Mary)、亨利(Henry)、蕊秋(Rachel)、密斯盛、安姬(Angie)、卡婷卡(Katinka)、娜拉(Nara)、茀洛润丝(Florence)、赫胥黎( Huxley)、华盛顿(Washington)、劳以德(Laureate)、安竹斯(Andres)、黛芙妮(Daphne)、唐纳生(Donaldson)、柔丝(Rose)、吗啡(Morphine)、夏赫特(Schacht)、尼赫鲁(Nehru)、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考瓦德、吉尔伯、瑟利文等。这些直译英语的欧化词语的频繁使用也渐渐成了张爱玲小说的一个特点,对作品的风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
(二)词法层面欧化现象
1.词缀使用变化
受欧化影响而兴起使用的词缀不少。例如,用法和英语前缀“anti-”相当的前缀“反”,跟“-ism”相当的后缀“主义”(如“独身主义、民族主义”),跟“-ty,-cy,-ship,-hood,-ness”相当的后缀“性”(如“自觉性、严重性”),跟“-ize, -ise”相当的后缀“化”(如“东方化、美国化”)。汉语原有词缀部分也广泛应用起来。跟“-er,-ian,-ist,-or,-eer”等相当的后缀“家”(如“音乐家、作曲家、艺术家”)、“者”(如“读者、作者、旁观者”)、“师”(如“调音师、策划师’)、“员”(如“救生员、播音员”)。附加式构词,既有单个词缀与词根组合,也有超过一个词缀跟词根组合(如“可靠性、理性化”)。
不同编著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对于词缀的列举和定义不尽相同。关于词缀,前缀问题分歧较小,后缀分歧多于前缀。“老、第、阿、小”作为前缀,争议较小。“子、头、儿、性、者、化”作为后缀,分歧较小。分歧大的部分,一般都划分到类词缀当中去。从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就可以明显看出“性”“化”的高频使用。英语中有“-ty,-ce,-ness、-ship、-hood、-ty”等对应翻译成“性”,“-ize”等对应翻译成“化”,“-ism”对应翻译成主义。“性”是从日语翻译中吸收的词尾,“性”作为名词词尾进入到汉语中后迅速融入,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构词素。构词素“化”也是如此。“化”是来源于英语-ize 的日译,也和英语词缀-ise 相当。19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外国著作翻译的增加,
“性”和“化”作为后缀的使用逐渐变得广泛,构词能力相对应逐渐增强,使用起来对于增强西化的语言风格有帮助。除了词缀以外还有类词缀。类词缀相对于词缀来说概念上模糊一些,位置比较固定,意义却虚化,数量上自然多一些。例如“超”、“反”、“软”,“感”、“迷”等,在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也有体现。但是最明显的还是词缀“性”、“化”的使用。
.................................
(一)语序的变化............................. 27
(二)介词、连词的频用.............................. 28
(三)被动语句使用范围的扩大......................... 31
四、积极与消极欧化现象及欧化语言的影响 ............................... 36
(一)张爱玲白话小说中积极与消极欧化现象........................... 36
(二)对规范汉语欧化的启示.............................. 37
(三)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现象的影响.............................. 39
五、结语 ......................... 44
(一)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研究总结与展望........................ 44
(二)遗憾与不足............................. 45
四、积极与消极欧化现象及欧化语言的影响—以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中的欧化现象为例
(一)张爱玲白话小说中积极与消极欧化现象
积极欧化,把以英语为主的印欧语等外语的形式和用法借用到汉语中来弥补汉语表达中的不足之处,对于汉语的表达能力有帮助效果,能够使汉语的结构更加严密,意义更清晰,也能提升汉语的表现力,尤其是在对汉语新词汇的增加与丰富和句型表达上有积极作用,是一种“欧而能化”的现象。消极欧化,指生硬模仿照搬外语的语法,乱用甚至滥用外语的用法,句子显得莫名其妙,不中不洋,读起来繁复冗长既不简洁也不通顺,给阅读和理解平添障碍,是一种“欧而不化”的现象。人们对于欧化的判断标准有宽严之分,对于欧化的善恶判断起来也有不同标准。
对于欧化,有的人反对,有的人赞成。反对的是因为把目光集中到了过度的消极欧化,赞成的则是把目光集中于积极欧化的益处。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一直都有,但汉语的欧化是既成事实,也是语言的一种发展,有语言内部原因和外部社会交流因素。积极欧化,取外语之长,补汉语之短是好事,但是,一旦过度,容易变成消极欧化,句子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繁复冗余,汉语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完全展现,阻碍汉语健康发展。我们要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来看待欧化现象,既不能盲目照搬没有判断,也没有必要危言耸听放大危害。语言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内部规则的制约和外部的影响,对于外部的影响能否打入内部规则要看影响的强度、广度和原有规则的契合度。汉语受到英语等语言的影响也是中国语言自身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现在的问题一是如何具体识别欧化的性质,二是应该怎样消除消极欧化现象,让欧化现象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或减少消极欧化现象,如何使积极欧化发挥更大作用。
...........................
五、结语
(一)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