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梵汉对勘的《菩萨地持经》外来词语言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26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汉魏六朝时期,佛经大量涌入,佛典浩瀚,佛教义理深奥广博,由于传教需要,自东汉末年,安世高等开创佛经汉译后,诸多译师涌现,随之产生的外来词也逐渐影响着汉语词汇系统的变化。外来词数量之多,由南宋法云所编的《翻译名义集》就可窥见一斑,我们通过统计得知,该著作所撰外来词数量达 2048 个。《翻译名义集》对所撰外来词举出异译、出处并进行解释,所据材料除经纶外,还采用音义、注疏及其他佛教著述,是后世用于帮助判断外来词、理解外来词的重要材料。但我们发现,受研究时代、目的及技术等因素制约,这样的专释外来词著作所收词语通常仅为音译词,而音译词仅为外来词所包含范围的一部分,且所释音译词并未罗列梵文原词。正如高明凯(1958)所说:“探讨汉语与佛教的关系,从有较具体内容的词汇入手是首选”,而外来词 “既具有外民族语的某些语言文化性质,又具有本民族语的某些固有语言文化性质”,可见,外来词的研究尤为重要,但该领域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应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先进的数理统计技术及梵汉对勘研究方法等对来自于梵文的外来词进行辨别、探源及分类等研究,以期对这类外来词有更科学的认识,甚至是佛教对汉语的影响达到更深刻的了解。自 2015 年 3 月始,我们对昙无谶(北凉)所译《菩萨地持经》进行词语切分,发现其中包含诸多外来词,对这些外来词的甄别与探源的想法激发了我们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通过使用梵文平行本 Bodhisattva-Bhūmi 进行梵汉对勘,查找到了外来词所对应的梵文原词。虽费时较多,但收获丰富。本文即对《菩萨地持经》中外来词进行梳理,并对外来词探寻其根源、后代译师对其传承状况。

.........

1.2 研究现状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张永言先生按照外来词借用的来源将其分为:a.先秦两汉时代来源于中亚诸语言的外来词;b.魏晋南北朝时代来源于梵语的外来词;c.唐宋元时代来源于突厥语、蒙古语的外来词;d.戊戌政变(1898)至辛亥革命(1911)时期来源于日语的外来词;e.“五四”运动(1919)以后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f.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来源于俄语的外来词;g.其他来源于南海诸语言和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的外来词。关于源自梵语的外来词对于汉民族语言产生的影响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其中就有涉及源于梵语的外来词著作:如侧重于外来词与文化关系的专著《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史有为:1991),书中共涉及来源于梵语的或详细描述其来源或简单描述带过的有梵文原词对应的外来词共 204 个,除 1 个半音译半意译词、5 个由于没有完整梵文原词,无法区分是原文音译词后面表类的词没有出现,由译者添加的音译加类词还是半音译半意译词的词语,如“阎罗王”、“阎王”、“娑罗树”、“频伽鸟”、“阎浮树”,其余 199 例均为音译词;综合性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高名凯、刘正埮:1958),书中采用列表的方式,将来源于佛教的外来词与其梵文原词对应并释义,所列外来词共 305 个,均为音译词;《汉语外来词研究》(杨锡彭:2010)共列外来词 73 个,其中,音译词 37 个(其中 30 个无梵文原词对应,7 个有对应),半音译半意译词 31 个,仿译词 5 个(其中 3 个无梵文原词对应,2个有对应),其中暂且将“阎浮树”列入半音译半意译词。绝大部分无梵文原词对应;专题研究专著,如《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梁晓虹:1994),该书共收录佛教外来词 276 个,分为音译词、合璧词讨论,其中音译词又分为全译和节译两种,全译形式共 66 个(均有梵文原词对应),节译形式 81 个(均无梵文原词对应);合璧词分为四种,音译加汉语类名词共 77 个(均无梵文原词对应),汉词加音译词共 31 个(均无梵文原词对应),新造译词加汉译词共 120 个(均无梵文原词对应),梵汉同义、近义连用共 48 个(均无梵文原词对应)等;《东汉译经外来词初探》(顾满林:2000)通过从字面上判断、音译与意译对照、根据经文注解、参考历代音义类著作和查阅现有的梵汉对照的工具书的方法,共罗列有梵汉对照词 450 个。对于探讨来源于外语的外来词,最好的研究材料应是用外语词进行直观研究,但在对师志嵩、谭代龙、龚波、郭浩瑜等编写,全文共载 774 篇论著名的《佛经文献研究论著目录》(1980--2006)进行查检时发现,探讨来源于梵文的外来词的篇目里,直接使用梵汉对勘进行研究的数量极少,仅有如《也考“岚风”》(陈秀兰:1999);《于阗经文中“作茧自缚”的来源》(段晴:1993)、《“庄严”一词梵汉对勘》(张幼军:2006)等。

.........

第二章 《菩萨地持经》的音译词

当我们把别的语言里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时候,这种词就叫做“借词”,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音译词”,借词是最地道的外来词。(张永言,1982)在汉译佛典中,音译词的佛教词语很多,如高明凯、刘正埮先生《汉语外来词词典》共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万余条,而源自梵语的佛教音译词就高达 1050 条左右,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梁晓虹:1994)足见佛教音译词是汉语外来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贤关于佛教词汇的研究不胜枚举,硕果颇丰,但细查可见,由于诸多研究不是基于梵汉对勘,且碍于篇幅所限,对于其意义已固定的佛教术语均不予以讨论。对该类词通常采取约定俗成的代代相传或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术语在梵文中的对应形式,但这些对应是否正确,尚有考证的必要。由于使用梵汉对勘方法,本文得此便利,将经文中来源于梵文的佛教术语基本得以一一对应,并进行罗列与描述。由于个人能力极其有限,所列不及佛教浩瀚术语中一隅,因此仍需历经众多前贤与后来者的共同积累,虽不能详尽,但能提供可资借鉴的史实,说明先前认为该词即对应该梵语词的说法有据可循,或可补充如《梵和大词典》等对勘词典中不曾列入,但该梵文形式确实对应某汉文佛教术语的情况,使其更详善。从语音形式看,本章所列单音节外来词共计 3 个,双音节外来词共计 20 个,三音节外来词共计 29 个,四音节外来词共计 11 个,五音节外来词共计 6 个,六音节外来词共计 2 个,九音节外来词共计 1 个。为了便于查检,音译词的描写按汉语译词的音序排列,每个词目后,先列出该外来词在《菩萨地持经》中的出现频率,次列对应的梵文词及释义,再罗列同一梵文词在 Bodhisattva-bhūmi 中不同语法形式的出现频率,随后列出这些语法形式的梵文平行本与汉译本对勘实例及语法分析,最后说明该音译词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

阿阇梨(4) 是梵文词ācārya 的音译,意义是: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的老师。在梵文本 Bodhisattva-bhūmi 中33 例译自单数体格、1 例译自单数为格。如:1. 众生久远已来少非亲者。若父、若母,兄弟、姊妹,和上、阿阇梨,若师、若师等及诸所尊。(918c)汉语今译:在后世间、后身成就中,无师先习。随顺三十七菩萨品法,能断一切诸烦恼,证得阿罗汉。“阿罗汉”最早见于后汉,此后在佛经中皆大量使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1) 是梵文词 anuttara samyak-sa bodhi 的音译,意义是:无上正等正觉。在梵文本 Bodhisattva-bhūmi 中 4 例译自单数从格、14 例译自单数业格、4 例译自单数为格、7 例译自单数体格、2 例译自单数依格,汉语今译: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正法久住世禅。以上二例中,例一中 māt kā与“摩德勒伽”在经文中的意思是对应的。māt kā(阴性)可作四轮藏中之一名,为专名。但例二种的 māt kāni 根据梵文文法,āni为复数中性体、业、呼的格位变化形式,因此,此处所用应为 māt ka(中性),但该是梵文词仅表“母亲的性质”,而以上二例结合前后文理解均特指四论藏之其一,故在梵汉对译中只能将 māt ka(中性)暂且用 māt kā(阴性)的第二义解。谨于此处提出,供日后梵汉对勘工作者参考。

.........

第二章 《菩萨地持经》的音译词...........12

第三章 《菩萨地持经》的半音译半意译词...... 81

3.1 音译+意译的类名..............81

.2 音译的类名+意译..............92

3.3 意译的类名+音译............125

3.4 意译+音译的类名............126

3.5 特殊分类:意译+音译+意译类名..........134

第四章 《菩萨地持经》的仿译词.........143

第四章 《菩萨地持经》的仿译词研究

来自梵文佛经的仿译词,是保持梵文内部形式不变,采用汉语的材料逐词或逐语素翻译过来的一类词。从语音形式看,本章所列双音节外来词共计 83 个,三音节外来词共计 8 个。本节将罗列梵汉对勘中严格按照仿译词概念查检出的词语进行分析,以探讨《菩萨地持经》仿译词情况,了解其来源,及在后世文献中留存情况。为了方便查检,仿译词按音序排列,每个词目后,先列出该外来词在《菩萨地持经》中的出现频率,再罗列同一梵文词在Bodhisattva-bhūmi中不同语法形式的出现频率,若该词非《菩萨地持经》首创,则列出最早佛教文献用例。最早用例出现于:云何菩萨摩诃萨不退转法,于大乘有进而不耗减,行菩萨道并降伏魔怨,如其状貌,悉还教知诸法根之相,不厌于生死,自有正慧不从他受,疾成无上一切智地?(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大乘方等要慧经》卷 1CBETAT12,n0348,p0186,b18)大千(5) 是梵文词 mahā-sāhasra 的仿译,意义是: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大”,实际旨在保持“小千”“中千”“大千”三个词的凝固性与齐整度,此处用“大”是 “中千加千倍”这一三个层级中的最高级。在梵文本 Bodhisattva-bhūmi 中,2 例译自复数业格,3 例译自单数依格,如:301. 石壁无碍,上至梵世乃至色究竟天,若来若去,悉得自在,周遍十方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若化身若粗四大身。

.........

结语

汉译佛经中的词汇极为丰富,其中既包含汉语已有词语的利用,也出现了大量新创造的佛教词语,其中就包含数量可观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成为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中极具特殊色彩及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梵汉对勘,对《菩萨地持经》这一于汉语史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重要阶段出现的汉译佛经中个外来词进行查检、分类讨论。首先对外来词研究已有成果进行梳理,接着对产生分歧的核心问题之一——仿译词归属问题进行归纳、讨论,再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外来词所囊括的范围进行重新思考、界定,并以此标准贯穿梵汉对勘工作,从外来词的借用方式的三种分类对语料进行分析、统计,归纳总结出昙无谶译经《菩萨地持经》的语言面貌及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菩萨地持经》中的外来词总体体现对已有外来词的继承,同时也展现了译师为灵活多样的造词方式。外来词的进入对汉语词汇结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佛教术语或义理带来的音译词为构词结构增添了与汉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词语表达方式,半音译半意译词的出现也为翻译史增添了新的词语翻译方式,丰富了翻译风格,存留在现代汉语的仿译词被广泛应用,甚至增添新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库。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且梵语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三年就能有所成就的,因此在语料的选择,词语的切分及外来词的判断问题上仍可能存在需要再斟酌之处,且由于时间有限,虽已尽力做穷尽性调查,但仍有可能存在遗漏未收的词语,这些不足都需要后续继续努力解决。翻译事业足足经过一千年之久,也不知究竟翻了几千部,几万卷;现在保存着的,连中国人做的注疏述在内,还有足足三千多部,一万五千多卷。(胡适:1998)翻译成果丰硕壮观,而要对翻译所得与梵文进行对勘工作,所耗费之时长更甚,但可挖掘之处众多,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重要方法。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