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课堂交往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师师交往主要都通过语言进行的。课堂本身作为一个独特的语言环境,师生处于相对稳定的语境中,在语言使用上存在区别于其它语言交往形式的特点和功能。因此,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探讨课堂交往,分析其社会语言学因素,能够优化和促进课堂交往。此外,深入社会语言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也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发展。国内学者对交往理论有一定探讨,并对课堂交往理论做过比较充分的阐释。同时对课堂交往语言也进行了一定分析(请见表 2)。基于对课堂交往理论的梳理,研究者发现国内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进行的“课堂交往”的研究非常有限,且已有研究尚不充分,而对于课堂交往语言的研究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语言学则是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的不足,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探讨言语行为。然而较少学者将社会语言学明确系统地运用于课堂交往研究。
本研究将结合质与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去观察真实的课堂交往。研究涉及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一个是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另一个是社会语言学的范畴。研究者从两个范畴中提取相关理论,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在课堂观察和语料收集整理中力求真实,希望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发现促进课堂交往的语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课堂交往具有特定的语域。
课堂交往中师生话语量存在显著差异。师生会话结构、会话风格、会话策略影响师生课堂交往。教师提问与反馈形式影响课堂交往。教师态度通过语言表达影响师生课堂交往。师生在课堂交往中存在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
2.2 操作性定义课堂交往:是指课堂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中的语言交往。课堂交往语言变体:是指在课堂交往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形成的一组独特的语言形式。课堂交往会话分析:是指在课堂交往中对师生会话意图和反应的分析研究。课堂交往会话结构:包括师生在课堂交往中语音,词汇,语类调控,话头语和话头序列,话轮替换的规则,结束语序列等内容。课堂交往会话的程度:是指主题交流的深入程度,包括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情感的体验等。课堂交往会话策略:师生根据共有的课堂交往经验,为达成课堂交往所积极使用的交际知识或者规则。
2.3 语料收集本研究以重庆市第七中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分别选取初中一二年级课堂作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以旁听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观察课堂交往情况并做好录音和笔记,共参与观察 16 节课,获得完整课堂录音 8 节课。在每天中午和下午课堂观察结束后,对观察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尽快地将录音进行转写。在本研究中采用了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的相关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转写系统借鉴了刘运同所著《会话分析概要》和刘虹所著《会话结构分析》的相关内容,本文具体所使用的转写符号及其意义参考文后附录。本研究共获得课堂录音共 8节课,其中包括初中一二年级 4 节语文课堂和 4 节数学课堂,共 336 分 50 秒。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者均亲自将录音进行了转写,共转写语料 6 万字左右。语料和所得的观察记录资料都作为研究重要依据,结合课堂交往理论与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设计..........15
2.1 研究假设..........15
2.2 操作性定义..........15
3.1 语域...........17
3.2 话语量..........20
3.3 会话结构..........22
4 结论与建议..........42
4.1 让渡学生话语...........42
4.2 放弃既定态度..........43
4.3 获得双向感悟...........44
4 结论与建议
让渡学生话语势在必行。首先,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讨论法和案例法应该被更多的使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更深入地探讨问题。其次,教师的对于课堂话语的态度亟待转变,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而只是课堂的组织者。鲁苓教授在她的书中就提出了,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调动自己的潜能,不断创设新的语言氛围以诱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恪守一个宗旨:自身只是一个语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有意识弱化教师传统的中心地位。16用学生喜爱热衷的词汇,有意思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景都是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往的有效方法。再次,缩小班级规模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话语量。最后,传授给学生一些语言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参与课堂交往以及日常人际交往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编著.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版
[2] R.A.赫德森著,丁信善译.社会语言学[M]1990 年版
[3]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版
[4] 左思民.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汉语句长的制约因素[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年第1 版
[5]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6] 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版
[7]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版
[8] 鲁苓.语言 言语 交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版
[9]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第 1 版
[10] 余艳译.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