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模糊数量表达比较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34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汉越模糊语义及模糊数量的界定与分类

1.1模糊语义的界定与分类
语言世界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世界,自然语言系统是一个十分模糊的系统,模糊现象普遍出现在言语交际和言语作品中,而且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模糊的。语言的模糊性最突出地表现在语义的模糊性上,甚至人们一谈到语言模糊性,几乎都是指语义的模糊性。本文所研究的模糊也是语义的模糊。但是对于语言中某个现象是模糊现象,还是不是模糊现象,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虽然语言学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模糊现象深入探讨,并对其从语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定义,但在实际语言中,运用这些定义来判断某个语言现象是否模糊,各学者的意见却尚未达成一致,仍然会有不同的。可见模糊的定义在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同时也说明模糊本质特性仍是人们还需要进一步研宄之处。下面本文将梳理和分析前人对模糊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1.1.1模糊的定义
J.M.Baldwin (皮尔斯为博尔德温)是语义哲学的奠基人,是美国第一个研究数理逻辑的研宄者。1902年他已给模糊下了定义,至今这个定义仍可不需修改地看作为这一概念的特征所作的恰当的表述。他写道:“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是模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只得并不是由于解释者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的特点就是模糊的” [19]。
1965年美国科学家LoftiZadeh (札德)最先用“Fuzziness” 一词来表达作为科学概念的“模糊”,以区别于“Vagueness”(表示“不明确”、“含混”、“含糊”和“模糊”等意义)这个非科学的生活用语。
美国哈佛大学的Israel Scheffler (谢弗勤)在《溢于字面意义之外:对语言中的歧义、模糊和隐喻的研宄》这一书序言中写道:“歧义、模糊和隐喻是渗透语言的三个特征,每一个特征都只得进行分析研究”。他还指出:“模糊性是描写性词语的一种普遍特性,它同标准逻辑有着根本性的冲突。模糊性表明人的大脑有着某种根本性的局限或来自自然界根深蒂固的界线不清的特点”。
中国语言学家从1979年开始对模糊语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代表学者有石安石、伍铁平、张乔、陈维振、吴世雄等。其中,伍铁平是最先在中国开展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他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写道:“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他还说:‘‘一般说来,词是表达概念的。但是许多界限分明的概念一用词表达时,却可能把这些界限打破、产生许多模糊词”。因此,伍铁平先生认为亲属名称、同五种感觉有关的词、年龄段词、颜色词、季节词都是模糊的。
石安石和张乔把模糊现象和其他语义现象进行比较。他们认为模糊现象区别于概括现象,也区别于歧义现象。
石安石在《语义的概括性和模糊性》一书中认为模糊与概括的不同在于:模糊是语义界限不明确,概括却是上位概念代替下为概念的关系,如:“吃饭”是笼统而不是模糊,因为“吃饭”是比“吃午饭,吃晚饭”更为通通的说法。
张乔在《模糊语言学论集》一书中认为模糊与歧义的不同在于:歧义在上下文中语义会变得明确,模糊则在上下文中语义仍然模糊。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张乔认为这个句子不是模糊,而是歧义句子。因为这个句子虽然有“飞行的飞机是不安全的”和“驾驶飞机是不安全的”等两个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会变得明确,只有一种是对的。
可见关于模糊的直接定义,模糊语言学界的主流看法就是“外延或边界的不明确”。可是什么是“不明确外延”、“边界不明”、“界线不清” ?并如何界定边界不明?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比如,伍铁平认为“叔叔”作为社会称谓时是模糊的词语,而作为亲属称谓时却不是模糊[29]。石安石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社会称谓“叔叔”不是模糊的词语。他认为:“uncle之类的词所概括的各种对象之间的界线在人们观念中是否模糊,是不同的论题。作为‘男性长辈非直系亲属’的uncle与非uncle的界限一清二楚。只是与其它亲属称谓比较起来,uncle这个词更加笼统罢了” 那么,社会称谓“叔叔”到底是模糊还是笼统?无法确定。再如“聪明”这个词大家也不能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因为大家对“聪明”见解不一样,“聪明”与“不聪明”的界限是怎么样?是无法界定的。虽然大家都同意“边界不明”是语义模糊的标准,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是“边界不明”,大家的看法却不统一,也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则作为判断依据。
.................................

1.2模糊数量的定义与分类
1.2.1 “数”、“量”、“模糊数量”
数量的词范畴有可分为“数范畴”和“量范畴”等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量词参加记量。数范畴总是通过数词或数次性短语表示确定的整体数或关系数。整体数用基数词表达,关系数中的序位关系用“第”类标记家数次表达,总分关系用分数方式或小数方式表达,增量关系用倍数方式表达。量的范畴根据量词的性质可分为“物量”和“动量”两个次范畴,动量和物量可能是确定的量,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量。其中物量根据空间性的强弱可分为“离散量”和“空间量”。无形物量根据是否使用种类量词可分为“时间量”和“类种量”。动量根据是否用“次”类量词分为“频度”和“幅度”。物量和动暈的记量结果可分为少量、多量、全量几个层次。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表征事物的广延性、结构性和并存性;时间却表征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事物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占有一定体积,内在具有一定的组成或结构形式,与他物之间会形成距离、排列方式等位置上的不同并存方式。事物也均具有长短的发展过程和一定的先后顺序。事物的这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存在方式都需要我们用数量来度量。在量化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客观精确是主要目标,但是世界的无限性和连续性以及认识的局限性都会使量化结构具有不完全性,从而产生模糊性特征,这时产生的数量就是模糊数量。
1.2.2模糊数量的分类
Channdl将模糊量分为两类:数值形式模糊量和非数值形式模糊量。他主要是根据模糊数量形式上的区别来分类,也有科学的地方,但分类太粗。
张乔在Channell的基础上将模糊量分为三类:非数值形式模糊量,有中间值、两端界限不确定的模糊量,一端界限确定的模糊量。
杨娟将模糊量的研宄范围扩大了。她将模糊量分为五个下位范畴:约量、估量、比喻量、虚量及模糊单位。
危艳丽将模糊量分为数量模糊和程度模糊等两大类,又将数量模糊分为三类:数值形式模糊量、复数模糊量和非数值模糊量。
本文的研究对象只是数量模糊,不包括模糊程度。将模糊数量分为模糊实量和模糊虛量等两大类。模糊实量表示实在的数量,虽然实际表量不明确,但是仍有具体的取值范围,和精确数目有些关系;模糊虚量表示虚化的数量,没有具体的取值范围,和精确数目不再有联系,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多”或“少”的数量。
1.2.3关于模糊数量研究的一些术语
1.2.3.1参照量
语言学家Zadeh认为模糊量是一个模糊集合,而模糊集合内部的各个值是连续近似的。模糊集合就是模糊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数值形式模糊数量的模糊集合可以根据精确值来确定,这个精确值是参照量。比“三个小时左右”中“三个小时”是确定模糊范围的参照量。
1.2.3.2参照对象
张国宪在《形容词的记量》(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形容词的表量有参照对象,参照对象有时候是客观的,有时候是主观的。主观参照对象是以说话人心中的某种标准为参照的;客观参照对象是以具体实物为参照的。比如:“小黄比较高”这个句子中“高”的参照对象是说话人心中的某种标准,是主观参照对象;“小黄比我高”这个句子中“高”的参照对象是“我的身高”,是客观参照对象。
.........................................

2.汉越模糊实量表达比较分析

2.1模糊实量的概念与构成
模糊实量是指实实在在的量,有确定的取值范围。根据模糊实量的取值范围,可将模糊实量分为四大类: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只确定一端界限的模糊数量和上、下界限都确定的模糊数量以及由两种模糊方式结合构成的模糊数量。这几类模糊实量都存在于越南语和汉语里。
模糊实量一般由模糊限制词和人们视为参照量的精确数值组合构成。模糊限制词是模糊量的典型标记。模糊限制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模糊数量的取值范围和模糊方向。汉语和越南语中的模糊限制词都十分丰富,此外两种语言都有量词,用法和组合情况都相当复杂,两种语言的模糊实量表达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不少差异。本章主要讨论汉越模糊量限制词与数量结构的组合情况,分析其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并且进行比较以期能弄清汉越模糊实量的异同,进一步探讨模糊实量的模糊性特征。
.....................................

2.2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
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是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中非常普遍的模糊现象。在不知道模糊数量的上下限但能确定其中间值时,人们常把中间值作为参照量,用限制词结合参照量来表达。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是没有明确上下限的,其取值范围取决于说话人所定的参照量,即其中间值。根据限制词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确定中间值的模糊数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方位模糊限制词与参照量的组合,第二类是估测类模糊限制词与参照量的组合。
2.2.1方位模糊限制词
2.2.1.1汉语方位模糊限制词
汉语方位模糊限制词有“前后”、“左右”和“上下”。这三个方位模糊限制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都相当高。例如:
(1 )春运是中国大陆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及诸塞的现象。(维基百科网)
(2)我们打算圣诞节前后去国外度蜜月。(《HSK考前强化语法.初、中等》)
(3)般来说,智力在11、12岁以前增长较快,到了 20岁左右达到高峰。(北京语料库)
(4) 1964-1987年期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为36%左右。(北京语料库)
(5)看上去他很年轻,也就三十上下。(《HSK考前强化语法.初、中等》)
(6)他身高一米七零上下。(《HSK考前强化语法·初、中等》)
“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句法特点基本相同,都位于数词或数量短语后面,表示模糊量。
在语义上,“前后”、“左右”和“上下”是有区别的。“前后” 一般只修饰表示时间点的成分,比如可以说“1月8日前后”、“7点30前后”,但不能说“*3个月前后1”、“*8个小时前后”。分析研宄语料,我们发现“上下”倾向于修饰表示年龄的成分,在我们搜索到的语料中,“上下”和年龄单位“岁”构成模糊量的例子是最多的,而且“上下”可以直接位于数词之后表示年龄。“上下”也能修饰时间点、重量、钱数等,如“8点上下”、“60公斤上下”、“700元上下”。“左右”是这三个词中使用范围最广,组合能力最强的,“左右”几乎能修饰所有表量的成分:物量(包括具体的和抽象的)、时间量(包括时间点和时间段)等,如“20万平方米左右”、“三级左右”(风力)、“4点左右”、“三个月左右”。
“前后”、“左右”和“上下”的语用特点也基本相同。这三个词都是中性词,没有褒柩之分,既能用于口语,也能用于书面语。
..................................

3.模糊虚量表达比较分析.................................. 37
3.1由代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37
3.1.1 “多少”的模糊性特征.................................. 37
3.1.2 "Baonhieu"的模糊性特征.................................. 38
3.1.3模糊代词“多少”和“BaonhiSu”比较分析.................................. 38
3.2由数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38
3.2.1 “两”和"DOi”的模糊性特征.................................. 39
3.2.2 “几”、“数”和“他”、"May"的模糊性特征.................................. 40
3.2.3 “若千”、“一些”和 、"Mptval"的模糊性特征.................................. 42
3.2.4 “一点儿”和 “MOtchCit”、的模糊性特征.................................. 45
3.2.5 “半”和“Nura”的模糊性特征.................................. 47
3.2.6十进制单位构成的模糊虚量.................................. 49
3.3汉越由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50
3.3.1汉越由容器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50
3.3.2汉越由集合单位量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52
3.4汉越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53
3.4.1汉语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53
3.4.2越南语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 54
3.4.3汉越由形容词构成的模糊虚量表达比较分析.................................. 56
3.5汉越模糊时间虚量比较.................................. 57
3.5.1时间的定义与时间词语的定义.................................. 57
3.5.2汉越模糊时间虚量的分类与表达形式.................................. 57
3.5.3汉越模糊时间虚量比较总结.................................. 63
3.6本章小结.................................. 64
3.6.1模糊虚量的模糊性特征分析.................................. 64
3.6.2 “一/M0t +名词”表模糊虚量的结构意义.................................. 65
3.6.3主观性对模糊性的影响.................................. 65
3.6.4汉越模糊虚量表达比较总结.................................. 65

4.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使用特点及文化特征

4.1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实际使用特点分析
从第二章、第三章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汉和越语中的模糊量表达都极为丰富。在实际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灵活选择一种恰当的模糊量表达方式。总体上看,汉越模糊量表达的实际使用特点基本相同。以下我们主要探讨汉越模糊量表达在口语交际以及书面文件中的一些突出的使用特点。
4.1.1汉越模糊数量表达在口语交际中的使用特点
从口语交际的角度来看,汉越模糊量表达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4.1.1.1邀请、发表意见等交际场合候向于使用模糊小量
在邀请、发表意见等交际场合中,中国人和越南人都常用模糊小量以示客气、礼貌、谦虚的态度。请看以下例句:
(271 )你们想吃一点什么吗?我呢,我很想喝一点潘趣酒。(北京语料库)
(272) “想喝点什么吗? ”她摇摇头,说:“我担心丈夫会找来。”(北京语料库)
(273 )会议主持人客气伸出手说:“请您说几句吧。大家欢迎! ”(北京语料库)
(274)这里,我就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谈一些意见和看法。(北京语料库)
(275 )既然韩寒意外回应了,我也说两句吧。(北京语料库)
(276 ) Mai toi dirge nghi, uong vai . (Vietlex 语料库)(明天我放假,喝几杯吧。)
(277 ) Chang miy khi mdi gSp dirge nhau, minh lam ti bia di. (Vietlex 语料库)(难得见上一面,咱来点卑酒吧。)
(278 ) Toi cung xin phap ca ddi . ( Vietlex 语料库)(我也冒昧说两句。)
(279 ) Ve ven dS nay, toi ca mot vai kian nghi nhu sau. (Vietlex 语料库)(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一些建议。)
在邀请别人吃东西或喝东西时,中国人常用“一点”、“一些”等表示模糊小量的词语,如上述例(271)、(272)中的“一点什么”在表义上其实相当于“什么”,说话人不是认为被邀请者吃(喝)的量很少或示意被邀请者少吃(喝)而使用“一点”。此场合中,“一点”的作用在于体现说话人的客气、礼貌。汉语中,这种说法比不加“一点”的“你想吃(喝)什么? ”更常见。越南人在这种交际场合中也有相同的模糊小量使用习惯,越语的邀请语也常用“chiit”、“ti”、“ doi"、“ vii"等表示模糊小量的词语,如上述例(276) 、 (277) 、 (278)。
或如在请他人发言、自己准备发言时,越南人和中国人都常用“几句“、“一些意见”等含有表示模糊小量词语的说法,如上述例(273)、(274)、(275)、 (278)、(279)。这里的“几句”、“两句”、“一些意见”、“舶iieri”、"motvaiy kiSn"并不是真的表示准备发言者要说的话很少或者不能多说,他们或许会说一大堆的话或发表很多意见。在此交际场合中,说话人使用这些表示模糊少量的词语主要是出于礼貌原则。
.......................................

5.数量的模糊性及汉越语模糊数量表达总结

5.1钩成及影响数量模糊性的因素
根据上文对汉越模糊数量表达的分析,构成数量模糊性的因素整体上有四个:一是参照量,二是模糊方向,三是模糊边界,四是主观性。这四个因素对模糊数量的模糊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照量的有无以及参照量的特点是决定数量模糊性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参照量是精确数值或与精确数值有关,模糊数量属于实量,有具体的取值范围,其实际表量虽然模糊但可确定在一定的实实在在的范围之内。没有精确参照量的模糊数量则属于模糊虚量,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具体的取值范围,无法确定其实际表量,只能根据模糊虚量的表达特点来确定其表量范畴是模糊大量还是模糊小量。显然,有精确参照量的模糊实量的模糊性较低,而没有精确参照量的模糊虚量其模糊性较强。模糊实量的模糊性在一些情况下还取决于参照量的特点。比如,汉语中,当模糊限制词是数量助词“多”、“几”,参照量是约整数时,实际量不超过整数数词的一个十进制单位,而参照量是个位数或带个位数的多位数时,实际量不超过原数的一个单位。越语中,当模糊限制词是“miy”时,情况相同,参照量的特点同样也会影响到模糊量的取值范围。
模糊方向对模糊实量的模糊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模糊方向决定模糊实量的表量边界,或者说表量边界的模糊程度取决于模糊实量的模糊方向。模糊实量的模糊性与其表量边界的模糊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边界确定的模糊量的模糊性低于边界不确定的模糊量。模糊实量的边界有时候是完全确定的,有时候是部分确定的。比如,由确定中间值模糊限制词构成的模糊量一般都有确定边界,比如“三十岁上下”的实际表量一般不低于20岁,不高于40岁;由确定极限值模糊限制词构成的模糊量有部分确定的边界,比如“三十岁以上”的实际表量不能低于三十岁。模糊虚量虽然没有精确的参照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具体的取值范围的,但模糊虚量也有边界确定与不确定之分。一些模糊虚量的表达方式有相对比较确定的表量边界,其模糊性低于边界完全模糊的模糊虚量。比如,“几个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不会超过十个,其表量边界是确定的,“千百人”表示不少于一百的模糊大量,其下限是确定的,而“若干人”则很难确定是多少,其边界是完全模糊的。
模糊方向对模糊实量的模糊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模糊方向决定模糊实量的表量边界,或者说表量边界的模糊程度取决于模糊实量的模糊方向。模糊实量的模糊性与其表量边界的模糊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边界确定的模糊量的模糊性低于边界不确定的模糊量。模糊实量的边界有时候是完全确定的,有时候是部分确定的。比如,由确定中间值模糊限制词构成的模糊量一般都有确定边界,比如“三十岁上下”的实际表量一般不低于20岁,不高于40岁;由确定极限值模糊限制词构成的模糊量有部分确定的边界,比如“三十岁以上”的实际表量不能低于三十岁。模糊虚量虽然没有精确的参照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具体的取值范围的,但模糊虚量也有边界确定与不确定之分。一些模糊虚量的表达方式有相对比较确定的表量边界,其模糊性低于边界完全模糊的模糊虚量。比如,“几个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不会超过十个,其表量边界是确定的,“千百人”表示不少于一百的模糊大量,其下限是确定的,而“若干人”则很难确定是多少,其边界是完全模糊的。
对于模糊虚量,除了参照量与模糊边界,主观性对其模糊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观性可以使边界比较确定的模糊虚量的实际表量产生变异。比如:
(331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经常迟到。(汉语教程)
(332)就那么几个人,能干什么?(汉语教程)
在多数情况下,“几”的取值范围是确定的,其上限不会超过十,如例(331)。而例(332)中的“几”带有主观性,表示主观小量,其取值范围因而变得更模糊,其实际表量不一定小于十。
边界完全模糊的模糊虚量的模糊性也会受到主观性的影响。例如:
(333)快熟时,放一点糖。(汉语教程)
(334)就那么一点擦,怎么够掩十斤梅子。(汉语教程)
例(333)中的“一点糖”表示客观小量,其表量边界虽然不确定,但在多数情况下不会到一斤;而例(334)中的“一点糖”因为带有主观性因素,其实际表量的模糊程度相对来说更高,这里的“一点糖”可能是几百克,也可能是几斤。
对于模糊实量,主观性主要影响其语用表量色彩。模糊实量的参照量有时候是常态量,有时候是期待量。常态量和期待量都是模糊的变量,两者的区别在于常态量是客观的,而期待量是主观的。期待量来自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使在上下文中也很难确定其模糊范围。而常态量一般存在于上下文的语境中,其表量范围是根据人们的常识性经验、统计结果等客观的依据来确定的。当参照量是主观的期待量时,模糊实量的语用表量色彩就会有表示主观小量和主观大量之分。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