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阳市地名与建国后时代政治变迁---社会语言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37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 论

朝阳市地名的历史学与地名学研究已经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朝阳市地名的语言学研究尚处于滞后阶段,朝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较为空白。所以,有关朝阳市地名全面整体、细致深入的调查工作尚需加强。本文拟对朝阳市内基层行政单位行政村地名进行穷尽式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家乡的地名研究、文化建设工作尽自己微薄之力。

第一章 朝阳市地名的基本结构

地名是用来指称特定位置上、特定类型地理实体的,是词汇系统中的专名,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具备其特殊结构特征的。朝阳市 1698 个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反映出朝阳市地名的音节构成规律与语词构成规律,基本概括了朝阳市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基本构成状况的全貌。

一、朝阳市地名的音节构成状况


地名属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地名的发展同其它普通词汇的发展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现代汉语词汇逐渐以双音节、三音节形式取代以往的单音节,双音节化趋势更为明显,在地名的音节构成上同样有所体现。正像游汝杰所说:“商代和西周的地名大致以单音节占优势,春秋战国时期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到了汉代,单音节地名已属罕见了。”[1]朝阳市地名同样经历了一个音节变化的过程,由古代的单音节发展到多音节,之后又统一偏向双音节、三音节发展。朝阳市地名在古代以单音节地名为主,到了近代尤其是在建国初期以多音节为主,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朝阳市地名中很多多音节地名开始简化为三音节地名,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朝阳地区进行地名普查后,新兴起大量的双音节地名。通过对朝阳市地名的音节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朝阳市地名中双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 27.21%,三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 50%,四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 20.2%,五音节以上地名只占很少的比例,例如:双音节地名:光明、坝南、柏山、燕园、珠北、金元、文化、双兴、银河、前进、铁通、云竹、诚信、富祥、凌东、宏博、八宝、珠南、铁路、新华、北方、龙山、柳城三音节地名:建设路、四家子、榆树林、大什字、三千米、怡盛园、三岔口、王杖子、新荒地、梨树沟、林四家、洞子沟、小房申、代家店、八里堡、沟门子、铁匠炉、北三家、上河首、厚杖子、瓦盆沟、火神庙、黄金店四音节地名:二其营子、褚杖营子、姜家窝铺、骆驼山子、东娘娘庙、上油房沟、大马架子、榆树底下、东牌楼沟、下榆树底、扎兰营子、二十里堡、头道河子、碾房杖子、宫家烧锅、昆都沟门、小刘杖子、小木头沟、黄土坎子、东五家子、刘于营子、木头城子、

二、朝阳市地名的语词构成状况

现代标准地名一般包括专名和通名两部分。“通名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①,专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据考察,早期地名并没有固定的语词结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言规范逐步标准化,地名的语词结构也逐渐出现了基本统一的专名加通名构成形式。朝阳市地名中含有多种多样的专名形式,有表示地理方位的,有表示姓名的,有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还有数词,等等。例如:表地理方位词类专名:坝南 北塔 梁东 西大营子 山后

朝阳市地名中共包含 59 种通名,其中含有地理实体通名“沟”的地名最多,共 192 个;含有表聚落通名“杖子”、“家(子)”、“村”、“营(子)”的地名数量分别为 169 个、182 个、160 个、153 个;含有表水文地理实体通名“江”、“河”、“湖”、“海”、“川”的地名数量较少,分别为 1 个、31 个、2 个、8 个、2 个。朝阳市地名通名的多样化,从侧面揭示了朝阳市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二章 朝阳市地名的语源与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集体迁徙是经常发生的。但是人虽然陆续走了。他们所命名的地名却有可能留下来,由新来的民族继续使用。经过整理研究,并不难发现今天的汉族聚居区仍保留着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地名。”[1]朝阳地名中同样保留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本文拟对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语源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朝阳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

一、朝阳市地名的语源

朝阳市是多民族聚居地,隋唐时期朝阳境内主要聚居民族有契丹、突厥、室韦、奚族等,伴随隋唐多次东征高句丽,中原汉族也开始大量涌入朝阳;明清时期,朝阳市拥有蒙古王公封地,从而涌入大批蒙古族,又因为移民垦荒,更有大批量的中原汉族在朝阳地区圈地谋生;直到清代以后,民族迁徙日趋稳定,朝阳市境内主要聚居民族基本形成以汉族、蒙古族为主。因此,朝阳市地名的语源主要有汉语和蒙古语两种,朝阳市地名由汉语和蒙古语语种构成,极少数由满语构成。朝阳市少数民族语地名构成如下:

(一) 完全音译地名

所谓完全音译地名,是指蒙语地名被汉语完全音译后遗留在当地居民聚居区中,延续使用,并且现在仍在使用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例如:[1] 长皋:位于北票市长皋乡。蒙古族起名为“查干告”,是白沟的意思,后取谐音命名为“长皋”。[2] 乃林皋:位于北票市大三家乡。因此地为一条细沟,蒙语为“那林皋老”,汉语谐音为“乃林皋”。[3] 十八 奤: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老爷庙镇。此地原有一片粘泥塘,早年蒙族人来此定居时称“什巴尔奤 ”,汉语谐音“十八 奤”。[4] 他拉皋:位于双塔区他拉皋镇。清朝时,蒙古族人在此游牧,称此地一条小河为类似的完全音译地名还有“嘎岔”、“套卜洛河”、“德吉勿素”、“哈叭气”、“公皋”等。在列举上述完全音译地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类地名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语言应用规律的影响,比如在语言的经济原则作用下,一些完全音译地名从简化,就像游汝杰所指出的:“东北的满语和蒙语底层地名有一个特点,即如果原名是多音节的,译成汉语时一般缩短为双音节,以适合汉语地名的习惯。

(二) 完全意译地名

朝阳市地名中所谓完全意译的地名,是指依据蒙语命名的原因,用汉语直接意译过来的地名。例如:[1] 黑城子:位于北票市黑城子镇。该地原名“宝城子”,据查因土默特部落特那木色登王第三子,为争取王位被其父查党后,未在清理藩院入户口,绰号称“黑三爷”,被遣来其封地定居,蒙语称该地“哈拉浩特”,“哈拉”有黑色之意,“浩特”即为城,因此改“宝城子”为“黑城子”。[2] 马友营:位于北票市马友营蒙古族乡。蒙古族称此地为“满音勒爱勒”,“爱勒”是营子的意思,“满音勒”是过去有马群的意思,因此后来称此地为“马友营”。受到民族分布情况的影响,汉族人口在朝阳境内占绝大部分,因此,少数民族语地名中完全意译的地名,在朝阳市地名中保留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查阅记载朝阳市地名发展的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已经有很多少数民族语地名被汉语地名覆盖。

二、朝阳市地名的特点

(一) 三音节地名居多

朝阳市地名多形成于明清两代,通过之前对朝阳地名音节构成状况的研究了解到,朝阳市三音节地名 849 个,占朝阳市地名总数最大比例,为 50%。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阳市地名办所收录的朝阳地名普查资料,我们发现,在此之前,朝阳市地名中存在大量繁杂地名,直到“文革”以后地名普查工作的展开,这些地名才逐渐被取缔,朝阳市地区三音节地名占优势。据资料记载,朝阳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很多地名相似,地名之间仅仅利用序号作区别。在早期的朝阳市地名中,类似于这样的地名还有很多,这些地名不但区别度不高,构成形式也相对复杂。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就是需要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因此,像这样构成形式繁杂、意义又单调的地名逐渐被形式简洁、意义鲜明的三音节地名代替。目前,各街道办事处下辖的社区居委会与村民委员会中基本杜绝了这种冗长而又单调的地名构成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对原有地名的缩略式地名或者是对社区、村委会所具备的特征能够进行高度概括的三音节地名。

朝阳市地名中三音节地名居多的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一部分地名以“子”作词缀。朝阳市地名中这些“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省略而没有省略的。例如:四家子 铁营子 土城子 沟口子 沟门子 上台子 下湾子 花墙子这些地名省略了“子”不影响词义,但是朝阳市地名中有很多可以省略而没有省略的“子”,这些“子”占据了地名中第三个音节的位置。如“四家子”和地名“三家”都是以最初当地住户人家的数目命制的地名,“三家”即是省去“子”的地名。据笔者统计,朝阳市地名中带“子”字的地名共有468个,占地名总数约27.56%;其中带有“子”字的三音节地名共有292个,占朝阳市地名中带“子”字地名总数约62.39%。三音节地名中可以省去“子”的地名148个,占三音节地名总数约17.43%。

(二) 汉语语源地名居多

朝阳市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及哲里木盟相毗邻,处在蒙汉交织地带,因此,朝阳市在历史上受到蒙古族的影响极其深远,明末清初,蒙古族喀喇沁部大量人口由内蒙古迁徙至此落户定居,形成了现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因此成为辽宁省最早拥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市。早期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内的地名基本都是蒙语地名。清朝中叶后期,由于清朝实行特殊的农垦政策,大批山东等地的汉族移民涌入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同样接受了大量来自中原的移民,这对日后蒙语地名汉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表面上看似是汉语语素的通名或专名,其实来源于蒙语。清中叶至“文化大革命以前”,朝阳市地名中汉语地名与蒙语地名各占一半,在经过“文革”以及“文革”以后的地名普查、地名标准化,朝阳市地名中现行的蒙语地名数量减少,形成朝阳市地名汉语语源地名居多的特点。目前,朝阳市行政区划地名共 1698 个,其中汉语地名 1396 个,约占地名总数 82.21%,蒙语地名 296 个,约占地名总数 17.43%。

第二章 朝阳市地名的语源与特点............16

一、朝阳市地名的语源............16

(一) 完全音译地名 .............16

第三章 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23

一、朝阳市地名与地理风貌............23

(一) 朝阳市地名与山区地形............23

(二) 朝阳市地名与河流水文.............25

四、朝阳市地名与民族接触............32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朝阳市 1698 个村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的调查分析,从朝阳市地名的基本构成状况、朝阳市地名的语源与特点、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等三大方面,对朝阳市地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通过对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调查,本文认为:朝阳市地名与地理风貌、政治变迁、经济活动、民族接触、移民历史、宗教文化等社会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朝阳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为朝阳市地名的命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朝阳市地理风貌类地名反映了朝阳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有关政治变迁、经济活动、民族接触、移民历史、宗教文化的地名则反映了朝阳地区人文地理特征。本文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朝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释。

参考文献

【1】 北票市志编纂委员会.北票市志.香港:国际商务出版社,2003.

【2】朝阳市史志办公室.朝阳年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3】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朝阳市志(第一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4】朝阳市史志办公室.朝阳史志知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5】 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朝阳县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6】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7】 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9】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郭锦桴.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