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1.1选题缘由:选题的起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是受母语迁移影响很大的领域。因此,习得二语(目标语)语音不会像习得一语(母语)语音时那样顺利。婴儿可以区别世界上所存在的所有语言的语音,比如日本婴儿生后几个月可以区别1和r,但这种能力在六个月到一年之间会快速下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学会了忽视円语——他们的母语——没区别的语音。Kuhl的研究组研究成果显示;出生后七个月的婴儿具有的母语语音区别能力和母语中没有的语音区别能力成反比,随着母语的习得,会不能区别外语语音。Kuhl他们的研究还显示“能够很快学会区别母语中没有的语音的幼儿,在语言其他方面(语法、词汇)的进步也很快。近期很多研究指出临界期假说的问题,幵始知道在语音习得上很可能年龄因素没那么重要。那么,成年人也能够区别母语屮没有的二语语音的话,会较快掌握好二语吗?学会辨别母语中没有的二语语音会促进二语的掌握吗?这些很单纯的疑问使笔者想起本文研究的课题。
1.2研究对象(范围)、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研究理论研究对象
首先在此强调本研究不涉及到“普遍语法”和“声调”。要探讨外语习得,我们得考虑“语言的普遍性、1起的干扰普遍语法、“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距离引起的干扰”,还有“每个学习者的变异性的影响”。本文是只关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距离引起的干扰”,没有涉及到普遍语法的。至于声调,孟柱亿(2000)针对课堂上教师常跟学生讲“发音正确,但是声调不正确”,而提出意见。孟认为,这样说会误导学生,让他们觉得“声调和发音是分开的因素”,“汉语的音位是由音段音(即音色,也可以说是元音和辅音)和超音段音所组成的,所以汉语的发音应是这两者的综合体现”,所以教师应该要改正这样的教学法。笔者并不否定孟柱亿的想法,就怕测试声调会出现“意义”干扰。如果有了意义,被试者一定对已学词汇的语音、或构成它的语音反应较好,导致不能真正测试日语为母语者的知觉情况。而且本研究是有关研究的第一步,目前完全没有任何资料,笔者想以本文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便将来探讨日本人的汉语语音范畴和声调的关系。至于普遍语法的干扰,有了本次研究和其他语言的有关研究,才能够进行全面研究。该研究,虽然只能探讨“建立日本人汉语语音范畴”研究的一部分,可是笔者相信该研究对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不仅提供检验理论的基础材料。而且具存非常实用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相关研究
限于管见所及,本人未找到与本课题直接有关的前人研究,所以就梳理了比较接近的相关研究。主要有:1)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偏误、听力障碍研究;2)円本人的汉语发音偏误研究;3)日本人的汉语拼音偏误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拼音偏误研究。笔者以中国期刊网、图书馆书目检索和日本CiNii系统来检索相关研究。至于中国期刊,笔者主要关注《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音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文字应用》等核心专业刊物上的有关文章。通过概观以上1)和2)对外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笔者知道了目前中方日方都还没有利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成果的,最多调查VOT而已。不过有介绍英语语音习得研究理论和方法,所以这说明有的学者知道参考这些的需要性,相信将会有利用国外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研究。要利用这些成果需要一定的探讨,也就是说不能不考虑汉语的特征而直接应用英语语音习得研究理论和方法。《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和《汉语学习》收录王温佳《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是介绍英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文章。在这儿拿王文介绍的“标记性假设”来举例子。清音(无声)是无标记的,据“标记性假设”无标记是能够很快习得的。可是横山和子(2000)显示中国人清音池音(有声)都难于习得。为什么呢?笔者觉得或许清音不是无标记的,也可能没有辨别清独音的语音本来就没有什么标记。汉语没有清音和池音,所以笔者觉得横山的研究结果是理所当然的。6王文并没有注明在对外汉语语音研究上能否使用“标记性假说”。所以我们在利用国外语音习得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慎重。通过概观前人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日本的对外日语语音习得研究就相当成熟,笔者受到很大启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2.1日本人汉语语音感知偏误、听力障碍研究
由于以上理由,我们在这儿就介绍张美霞《日本学生汉语单韵母感知偏误考察分析》(2009) —篇论文。该文章中虽然存在些毛病——有关前人研究也普遍看到的毛病——,但笔者认为这篇是值得介绍的研究。首先介绍笔者认为很重要的观点:“同一单韵母在不同音节中感知水平的差异”。有关感知的前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音素为单位的,笔者非常支持这个观点。接下来介绍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张文很可能没有完全排除掉声调带来的意义影响。张的一个测试音的选出标准为“以被试不了解意义的音节为主,作为对照,也有少量被试了解意义的音节”,可是我们不免感到怀疑。因为张得出的第四个测试结果为“有意义音节中单韵母的感知水平显著高于无意义音节中的单韵母的感知水平”。而且还说“意义对音节的感知水平有巨大影响”。意义就跟记忆有关联,那么测试结果就和被试者有无认真学习会有密切关联、也跟被试者个人记忆力的强弱有关联。两说,张美霞的第三个结果为“(前略)语中都没有近似的音值,但e在四声U (41% )、中的正确率比在二声(8% )、sh6(0%)中要高30%左右。”笔者猜想1科tird的正确率高会否是因为被试者有学过词当中有同一个音,并不是第四声的关系,因为初级课本中常常出现“快乐”和“热”。
2.2日本人的汉语发音偏误研究
朱川(1997)《汉语语音学习对策》是调查日韩、英美新加坡国人的汉语发音难点的非常扎实的研究。朱川提出以下九个方面的难点和其对策(对策分成教学建议和自学指要两个内容)声母发音部位(唇-唇齿-舌根-吹气、舌尖-舌叶-否面);声母发音方法(鼻-边-闪-擦、清-池、送气-不送气);)单韵母(松-紧、圆-展、儿韵-儿化、音色稳定性);复韵母(介音问题、动程问题、比例问题);鼻韵母(如鼻首-后鼻昔);首节内组合(协同发首、拼甘方法)音节间组合(连音变化、音节界限);声调难点(单字调模式、连调组模式、轻声);语句韵律(停顿的位置、轻重音、语调)。朱川还要叫中国人做各语种组的精确度、清晰度、可懂度调查。在加上做声学分析来描述个语种的特征。从以上全面调查得出来的日本人的发音难点如下。一级难点:’声母:f误为吹气音舌尖前后相混,有时误为舌面音鼻边闪音相混清声母油化送气残缺韵母:圆唇不足,导致VI相混卷舌不卷年.元音不稳定,复元音动程过小鼻韵尾前后相混声调阳平上声相混,有时短促趋平二级难点:声母:有尖音
2.3日本人的汉语拼音偏误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拼音偏误研究
拼咅偏误研究大多数是涉及《汉语拼音方案》(后称《方案》)所引起的偏误的文章。2000年以后发表的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有王温佳(2002)、赵金铭(2004)、王理嘉(2005)、周突(2005)、王晶(2007)。可是这些文章大都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谈,只有周奕(2005)说“拉丁字母在不同的语言中发音是有所不同”,“加强各语种拉丁字母标音体系的字母发音层面的系统研究,并同汉语拼音字母发音进行系统比较。结合两种语言音位层面的对比,预测偏误发生点,在教学中加强对比,强调不同”,直接提起外语和汉语拉丁文字表音法对比研究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更需要这方面的研究。肖莉(2005)是提到《方案》和学习者母语系统引起的发音偏误和感知(听错拼音)问题的研究,但还不够深度。比如肖莉说“大部分学生在声母送气与不送气、韵母前后鼻音以及Z、C、S,d、t,j、p这三组之间发生混婿”。肖莉对西班牙学生进行调查的。但很可惜没有做西班牙语和汉语的比较。
第二章相关研究..........8
2.1日本人的汉语语i感知偏误与听力障碍研究..........9
2.2日本人的汉语发音偏误研究..........10
2.3日本人的汉语拼音偏误与对外汉语教‘的拼音偏误的研究..........10
第三章有关日本人的汉语语音知觉调查..........13
3.1調查目的、研究价值..........13
3.2日本人的汉语语音知觉调查..........14
第四章探讨“引起发音偏误的因素”与“建立语音范畴的其他具体对策”..........37
4.1目的与意义..........37
4.1.1 发音偏误利..........37
4.1.2日本罗马字在日常生活..........38
结论
要习得二语语音,我们需要建立语音范畴,而要建立二语语音范畴,则需要知道一语语音和二语语音之间的异同,可是对外汉语界目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对日本人汉语语音的习得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发音偏误上,虽然偶尔也有关注知觉的文章,但这些研究都以“音素”为调查对象。汉语音节具有的重要性不能跟日语和英语相比。与此相对,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知觉,而且是以“音节”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是站在日本人的视点来探讨汉语语音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其成果将会对汉语教学、学习者的自律学习,以及开发教材方面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保坂律子.日本大学生汉语学习情况调查[J].世界汉语教学,1998(2):106-110.
[2]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曹慧.影响听懂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29-34.
[4]大西耕司.日本人的汉语拼音拼写错误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高立群、黎静.日本留学生韩日同形词词汇通达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3):96-105.
[6]顾筝、吴中伟.留学生入门阶段语音教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2):12-17.
[7]韩越.论日本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及其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90-93.
[8]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续三义.对日汉语语音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0]江新.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关系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