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76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通过上文中的实证结果可知,中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提升两国之间的贸易水平。中巴若要两国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改善中巴贸易环境,减少或消除中巴产品贸易壁垒和政策性障碍,以共同签订有利于双方贸易的协议为基础,进而提高双方贸易的契合度,推动中巴贸易进程。签订自贸协定使得中巴具有互补性的产品在彼此市场上也能够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在此基础上,中国应在巴国多加试点,货币的自由流通加之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两国贸易。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为适应这类经济变化,2013 年中国提出契合 21 世纪新发展方向的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巴基斯坦位处中国在南亚地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带,中巴经贸关系的提升更是该项目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中巴双边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中巴经济走廊”的稳健性。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数据库(UN Comtrade 数据库)统计,中巴之间的贸易额由 2013 年的 142.16 亿美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179.91 亿美元,增长了26.55%,2019 年中国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大贸易出口目的地国,此时中巴双边贸易总额占巴基斯坦对外贸易总额的近 50%,同年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巴自贸协定》(修订版),该协议将中巴贸易的零关税产品的比例由 35%增加至 75%,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投资、产品关税、贸易救济等多重条款,由此可见,中巴两国贸易合作往来密切。中巴贸易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巴基斯坦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中巴两国未来存在巨大的贸易发展潜力。那么中巴贸易之间的贸易发展潜力究竟还有多大?该贸易水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巴贸易发展潜力?都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论文针对中巴经贸现状及潜力展开了深度的研究,通过对两国经贸现状的整理总结,可以为今后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的研究,可以丰富以往经贸领域研究成果。利用多种相关贸易理论来论述中巴之间的经贸关系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合理自变量建立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最后对两国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贸易合作提出针对性的方案,这有助于完善以往学者对于中巴贸易的研究。
(二)现实意义
“中巴经济走廊”这一关键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巴之间的深厚友谊,如何挖掘中巴之间未来的贸易发展潜力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研究中巴之间的影响因素以及经贸关系对于今后两国双边贸易的强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可以为中巴两国贸易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提升中巴的外交友谊并增强两国贸易粘度,优化中巴之间的产业结构,站在全新的角度为两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一)关于双边贸易现状的研究
第一种是从理论层面对中巴双边贸易展开研究的文献。曹忠祥(2019)通过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推进的研究,得出了提升中巴双边贸易相应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应该增强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重视政策的互联互通。李依梦、吕则朝、杨京和朱振荣(2019)通过对中巴经贸关系的现状及特点的定性分析,找出阻碍中巴经贸关系继续扩大的因素,最终提出促进中巴经贸继续发展的措施,包括加强中巴基础设施合作和提升服务贸易水平。王蕊(2018)指出中巴贸易之间存在失衡,为了减少不利影响,作者就其存在的问题对中巴自由贸易区进行分析,提出借助“中巴经济走廊”逐步提升巴基斯坦国内经济制造业水平的建议。闫海龙(2015)根据中巴两国之间的贸易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之处,根据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扩大从巴国进口、改善基建环境、积极发展服务业。杨习铭,高志刚(2019)研究了中巴贸易建设中瓜达尔港所起的作用,瓜达尔港口建设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的 FDI 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应致力于产业换代升级并完善内部管理的建议。张红星、何颖(2016)通过对《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研究,找出协定的不足之处,包括电子商务的不完善、协定规则不足等,最终提出应进一步降低双边关税并完善电子商务规则的建议。张振举(2020)论述了自 2019 年中巴再次议定《中巴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的中巴之间的贸易发展趋势及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等,最终提出适合中巴贸易发展的建议,包括改善投资结构、推动贸易自由化、保持贸易平衡。
第二种是利用贸易量化指标及实证模型对两国贸易现状过程进行研究的文献。房甄、宋晓威、王文玺(2019)运用 GTAP 模型分析了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的经济效应,得出巴基斯坦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正面收益要高于中国所得,除此之外中国还援助了西亚和非洲的的部分国家,且取得的效果显著。高志刚,宋亚东(2018)通过构建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来分析中国与其他 25 国2008-2016 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出中亚和西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并且最终筛选出影响国家便利化水平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张爱玲、韩良秋(2019)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和 2008-2017 年的联合国贸易相关数据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贸易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影响中巴贸易的因素,得出的结论为经济规模、外国直接投资、人均收入对 GL 的影响方向不同。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贸易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一、相对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优势理论出现的时间较晚,相对成本理论从相对成本出发,不再局限于绝对成本上的差异。绝对优势理论偏向于国家生产的内生性,而相对优势理论偏向于外生性,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研究中,相对优势理论的应用更为普遍,但是总体来说,两种理论都是属于技术范畴的理论,都可以用国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分工来解释。相对优势理论通俗的讲即一国将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出口到另一国,从而形成在这种产品出口上的相对优势。这一过程也可以用机会成本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解释贸易如何让双方受益,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一般理论基础,为今后贸易发展提供了借鉴方向。
中国是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国家,且人工成本低廉,所以和资本密集型国家相比,中国更加适合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一定的生产优势,从而增加国家的贸易额,在后文的产品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具有这种优势,才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逐渐转变到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的经济贸易转型正在进行。
论文在第三章中得到结论,中巴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互补性产品为主,竞争性产品为辅,根据相对优势理论以及 HS 统计编码,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机械产品出口存在相对优势,而巴基斯坦对中国的相对出口优势产品为原材料。


图 3.1 2010-2019 年中国贸易总体状况(单位:亿美元)

.............................

第二节 贸易理论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现在正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贸易过程当中,它以差异化的产品贸易和规模经济为出发点。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们发现国际贸易往往发生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之间,且进出口同类产品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而世界上较富裕的国家和非发达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产品的交流就相对较少。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进出口相同种类的产品,那么这种双向贸易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要确保投入相同的产品要素;其次,保证产品在使用上存在极高的替代性,也即消费者选择的这两种产品几乎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之所以会进口和出口同一种产品,主要是由于两国在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相似性;最后,由于国内消费者对于一种产品的需求和认可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国家生产的产品,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在第三章对于中巴经济贸易未来发展潜力的初步分析中,利用了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解析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产品进出口重叠现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反映该国进出口同种产品的水平的高低,该数值越大代表该国进行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大,随着各个国家贸易特征的明显化,进出口产品越加趋于一致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发加深。
二、显性比较优势理论
显性比较优势理论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产品出口是否存在明显优势的理论(唐帅,2015),是一个量化了的理论,将具体的贸易优势进行数字化,该理论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所研究国家的贸易发展方向,例如:若在 a 种产品上具有优势,未来出口国便会扩大 a 产品的出口。若该指数大于 1,则代表该产品存在比较优势,若该指数小于 1,则不存在比较优势,因此显性比较优势理论被很好地利用于当代的贸易研究之中。
文章于第三章对于该指数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在国际贸易当中应用相对较多的一个量化分析工具。
........................

第三章 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的动态分析 ................. 17
第一节 中巴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 17
一、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历程 .......................................... 17
二、中国与巴基斯坦对外贸易状况 .......................................... 18
第四章 中巴贸易影响因素与潜力实证分析 ................... 47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 47
一、模型基础 ............................. 47
二、模型建立 ............................... 50
第五章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 59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59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60

第四章 中巴贸易影响因素与潜力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基础
早期的引力模型多用于空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它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模型,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解释变量的数量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进行更多方向的开拓创新。基于丁伯根的传统模型,该模型不断地被后人完善,学者Lineman(1966)在基本的引力模型上加入了人口自变量,他认为人口对两国之间的贸易起正向作用,再后来也有学者将人口替换为人均收入等。本文以引力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而引入相关自变量来研究中巴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未来经贸的发展潜力。目前的引力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完善,其最初是应用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后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引力模型被逐渐应用到国际贸易之中。
总的来说,传统引力模型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人为方面的影响,因此,当该模型应用在国家政策领域时会有很大的欠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探索了一套适合当前贸易研究的模型,即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非效率影响因素随时间的变化,和传统引力模型不同的是,传统引力模型只考虑了非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地理距离等,但是忽略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技术水平,运输方式,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与否、货币贸易自由度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水平,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广泛应用,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更加顺畅。
...........................

第五章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一,中巴两国贸易增长迅速,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整理上文数据得出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当前的贸易规模较小,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存在顺差,并且该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巴在进行双边贸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阻碍两国贸易发展的因素,两国应予以重视。中巴两国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如中巴两国贸易规模较小,中巴贸易顺差大、巴基斯坦经贸投资环境不佳等问题。通过对实证结果的测算,得出中巴两国未来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第二,中巴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为辅。中巴主要在 SITC0 和 SITC2 产品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在 SITC6 上存在较弱的竞争性。在中巴双边贸易的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中国具备更低廉且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本,因此中国在第六类产品上的出口更加具有优势。
第三,在传统影响因素中,中巴两国人均 GDP 以及人口均对贸易产生正向的影响,中国和目标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贸易产生负向的影响。通过上述实证结果可知,中巴人均 GDP 和人口数量的 T 值均显著,其中中国人口的数量对贸易的影响效果最大。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将增加该国居民的购买能力,从而增加贸易量。人口总量的增加将会提高对贸易的需求,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地理距离越远,越将抑制贸易的开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