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5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将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看作再工业化的集中体现,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和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反向变动关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其中对中低科技制造品的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美对中的外商投资、美元人民币汇率和美对中双反调查总数对我国不同类型制造品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美对中的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因子最大,美元人民币汇率对中低科技制成品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中美间贸易摩擦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较为微弱。根据上述结论,分别对企业和政府提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合理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后,在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调整过程中,制造业在美国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国际竞争力遭到削弱。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开始了去工业化,将劳动密集产业和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至其它国家。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去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过分重视附加值高,对环境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导致虚拟经济过热,产业空心化等经济问题[1]。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的虚拟经济体系带来沉重打击,使得贸易赤字扩大,失业人口增多和社会动乱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贸易赤字问题,实现奥巴马提出的“五年出口倍增计划”,重振、回归制造业,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开拓发展新工业势必成为美国政府的战略选择。为此奥巴马政府在 2009 年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出口推动增长和实现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通过吸引制造业回归,增加就业率,发展实体经济并扼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潜力。从 2008 到 2017 年这再工业战略实施的十年间,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制造业产值增加、进出口贸易情况改善、失业率大幅减少等。

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的窘态。制造行业集中在初级制成品和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上,劳动生产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自然资源消耗严重[4]。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面临传统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和在中高端制造业上面临与发达国家的局面,我国制造业面临复杂而又艰巨的挑战。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有着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美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很有必要。

.............................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中美间贸易的情况,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早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选择、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升级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1.2.2 现实意义
美国“再工业化”推行的重振制造业计划,瞄准的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端,这势必会对我国中高端制造业产生影响,而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使得中国在低端传统的制造业上不具备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再者,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战略的真正战略意图远不止传统制造业的恢复,其深层目标是为了增加出口,且利用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该怎样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美国“再工业化”这一战略举措,怎样衡量“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针对不同制造业产品在再工业化十年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做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对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大量宏观、中观层面的统计数据从总体发展趋势、出口状况、贸易依存度,市场渗透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方面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和竞争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纵向比较了我国不同种类制造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化。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工业逐步取代农业,并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渐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主体的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工程。
工业化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的英国,以纺织机械为代表,机械化大生产冲击原有的家庭手工生产模式,是市场自主选择的一种社会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充分意识到大工业对国民经济以及国家实力的重要作用,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1953 年,中国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探索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奋力赶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超过 23%的工业制造品由中国生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我国的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进入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资源能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此在十六大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总体看来,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等方面。

2.1.2 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比重中,第三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生产被转移或者淘汰的过程。
美国最先开始去工业化,制造业劳动力占比从1965年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随后,日本、欧盟也开始去工业化道路。去工业化的形成一方面是资本逐利的要求,工业化发展便随该地区人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部分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至其它国家或地区,利用廉价的劳动成本赚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去工业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额的土地成本,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第三产业的发展,迫使工业生产不得不转移出城市,甚至迁出国外。
........................

2.2 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由于国与国之间在生产某产品上具有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换产品[43]。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2.2.2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也称 H-O 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它研究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商品的定理,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43]。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该理论认为,影响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包括:(1)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2)需求要素,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3)产业因素,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4)企业竞争,是指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除上述四个因素外,一国的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对形成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也起辅助作用。机遇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如石油危机)以及其它突发事件。
.........................

第三章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解析 ....................................... 10

3.1 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实施的背景 ..................................... 10
3.2 美国“再工业化”政策措施 ........................................... 10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出口概况及竞争力分析 ................................. 15
4.1 出口总量分析 ................................. 15
4.2 出口结构分析 .................................. 15
第五章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 26
5.1 中美贸易依存度分析 ................................ 26
5.2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路径 ................................. 28

第六章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美国再工业化是否对我国制造业造成影响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最直接的成就表现在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上,由表 3-1 可知,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 2006-2017 年间,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在 2008 年金融危机时出现下降,2009 年制造业增加值最低,为 17267 亿美元。2010 年奥巴马政府实行再工业化政策后,制造业开始缓步复苏,并逐年上升,2015 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 2 万亿美元。
以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以中国各类制造业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计量模型来分析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是否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影响[59]。

用 X 代表美国制造业增加值,RCA1、RCA2、RCA3、RCA4、RCA5 分别表示我国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中等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 2006—2017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 ADF 检验,消除异方差。


.........................

第七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本文比较研究了美国再工业化实施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去向构成,并根据 HS1992 将制造业产品分为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低科技制成品、中等科技制成品和高级制成品,比较研究了这五大类制成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可比净出口指数的变化情况。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以中低科技制成品为主,二者占比约为总制成品的 70%,高科技制成品在出口结构中的占比逐年增大。出口商品去向构成分析显示,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且对其出口的比例整体呈现降低趋势,而对亚洲其它国家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比例在上升。市场竞争力指标分析显示,我国不同类型制造品的出口竞争力由高到低为:低科技含量制造品、高科技制造品、中等科技制造品、资源型制成品和初级制成品,其中高科技制造品、中等科技制造品、资源型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差不大。动态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后我国中低科技制造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最为明显,资源型制成品和初级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级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整体稳定,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此外,本文将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看作再工业化的集中体现,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和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反向变动关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其中对中低科技制造品的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美对中的外商投资、美元人民币汇率和美对中双反调查总数对我国不同类型制造品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美对中的外商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因子最大,美元人民币汇率对中低科技制成品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中美间贸易摩擦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较为微弱。根据上述结论,分别对企业和政府提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