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选取中印两国为研究对象,比较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中印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与美国、英国等服务贸易大国相比,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同,发展水平也比较接近,因而更具比较意义。与此同时,中印两国也同为现阶段全球炙手可热的新兴经济体,互为彼此主要的竞争对手,判断两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情况也更具现实意义。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经济领域开始受到发达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到 90 年代,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新格局,国际服务贸易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大大拓展了服务的可贸易性,加之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服务贸易步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内容,据 WTO 统计,到 2014 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已达到 50781 亿美元,约占世界出口比重的 21%,增长速度已超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产品为边界的产业间分工逐步演进为以生产环节为边界的产业内分工,生产环节的分割与重组构造了全球价值链,这种趋势也逐渐渗透到服务业之中。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去,各国凭借自身优势融入全球服务价值链,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其中的一环。也就是说,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服务生产也呈现出碎片化现象,一国出口的服务产品既包含有由本国创造的国内价值,又内含通过进口获得并投入再生产过程的国外价值。在这一特征下,传统的以“总值贸易”为基础的统计方法难以测算一国实际的贸易价值,增加值(Value added)概念也就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一国出口中所蕴含的本国价值,能更加科学地衡量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真实情况,进而合理评估一国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水平。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重新审视和评估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情况和贸易竞争力情况,探索影响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建议。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一共包含 6 个部分: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等内容。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论述了服务贸易及贸易竞争力的基础性理论,并主要从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和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服务贸易和贸易竞争力研究三个方面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归类和梳理,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第三章对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贸易修正、贸易规模及增长、出口形式、出口结构和出口区域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运用修正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DIMS )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DRCA )两个指标对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进行了量化和评估,对两国服务贸易在整体和 15 个分行业上的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五章利用计量模型对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计量结果对比了两国影响因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第六章为结论和建议部分,首先归纳了在前文实证分析中得到的关于中印两国服务贸易、贸易竞争力及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结论,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扩大中国服务出口,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给出了本文的建议。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服务贸易及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1.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服务贸易是一国服务业的对外延伸,简单来说,就是服务的进出口过程。与货物相比,服务有其特殊性,它是无形的、异质的并且不可存储。因此,在构建服务贸易理论体系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传统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中是否适用。围绕这一问题,理论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概括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传统贸易理论能够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Spire A.和 Lutz E.(1981)通过构建分析模型论证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他们认为一国所拥有的资本种类决定了该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即某一服务领域内的资本越是丰富,该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就越大。在 SpireA(.1982、1986)随后的研究中,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比较优势存在动态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会带来比较优势的转变,因而发展中国家也有机会参与到全球服务贸易当中。Brain Hindley 和 Alasdair Smith(1984)指出尽管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对象不同,但要素禀赋在二者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适用于有形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Richard Cooper(1987)坚持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贸易产生和贸易模式上是普遍有效的,服务贸易也不例外。R.Falvey 和 N.Gemmell(1991)指出要素禀赋决定了要素价格,进而决定了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的价格较低,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则在技术密集型服务上具备价格优势,并由此获得比较优势。
第二类观点认为传统贸易理论无法适用于服务贸易。Dick(1979)以要素禀赋为基础,借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建立回归模型对 18 个 OECD 国家的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未能发现比较优势与服务贸易模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Henric Muller(1984)认为,即使对货物贸易本身而言,传统贸易理论的适用性都存在一定争议,更不要说与货物贸易存在本质差别的服务贸易。Sampson 和 Snape(1985)认为,不同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要求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接受方在物理上接近,生产者就可能产生移动,这一要求违背了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的基本假设,因此 H-O 理论难以用于解释服务贸易。G. Feketekuty(1988)指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贸易对象、发生时间和统计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贸易理论也就难以适用于服务贸易。
............................
2.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服务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本文主要从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和增加值贸易视角下服务贸易及贸易竞争力研究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2.2.1 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并在 90 年代趋于成熟。早期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集中在理论方面,主要论述传统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探讨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的根源。90 年代以后,国外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开始向实证方向倾斜,主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进行量化,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研究领域也从服务贸易整体深入至各类服务行业。Bernard M. Hoekman 和 GuyKarsenty(1992)使用 RCA 指数测算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国和低收入国家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十分微小,但在服务出口方面更具专业化,因此在讨论一国贸易结构时,服务贸易是不可或缺的部分。Guerrieri P.和 Meliciani V.(2004)采用 IMS 指数分析了 OECD 国家在金融、电信和商业服务上的竞争力水平,并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将显著影响服务贸易的发展。Hiranya K. Nath、Lirong Liu 与 Kiril Tochkov(2015)同样采用 RCA 指数分析了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双边服务贸易竞争力情况,结果表明美国在现代服务业上具备竞争优势,印度和中国也逐渐在计算机等产业上获得竞争优势。
....................
第 3 章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12
3.1 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分解原理 ................... 12
3.2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印服务出口修正 ........................... 15
第 4 章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及比较 ...........................25
4.1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 ................................ 25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IMS )................................. 25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 25
第 5 章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
5.1 基于钻石模型的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4
5.2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35
第5章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基于钻石模型的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基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探讨了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并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从四个关键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分析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这四个关键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因素为机会和政府,六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是任何一个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它反映了产业在生产能力上的表现,从供给角度探讨了产业竞争力形成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生产要素可以被大致归纳为人力资本、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5 类。进一步的,可以将生产要素细分为两个层次,即初级生产要素,例如天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和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性人力资本、现代化基础设施等。其中,初级生产要素可以通过简单投资获得,而高级生产要素必须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拥有,不同产业对每种资源的依赖程度随着产业性质的变化而各有不同。
(2)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国内市场对某一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波特认为,一般来说,当地理上越是接近,企业越是能对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国内消费要求决定了本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进而决定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内需市场存在的意义在于它能实现产业与市场间的有效互动,企业就能更快地通过对市场需求变动的快速反应促进产业创新和改进,为产业带来国际竞争力。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以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利用增加值贸易数据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贸易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得到如下结论:
(2)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印两国服务出口都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到 2011年,中国服务国内增加值出口额已增长至 4246.8 亿美元,印度增长至 1857.6 亿美元,中国服务出口在规模上要大于印度,但在出口增长速度上略低印度。从出口方式来看,中印服务都以直接出口为主,但在份额上有一定区别,中国的直接出口份额约为 60%,印度则约为 80%。这主要源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中国选择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货物贸易发达,印度则选择的是服务化发展路径,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服务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印度则表现出服务出口现代化发展趋势,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比例已达到了 42.02%,服务出口结构在不断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已优于中国。从出口区域来看,中印两国的各类服务在不同程度上均面临着共同的国际市场,这就表明两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略)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基于增加值国际贸易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潜力研究
- 中国对非洲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国际贸易战略
- 长江经济带对外直接投资的碳排放效应国际贸
- 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下外国直接投资对巴基
- 广西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及模式选择国际贸易学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基建企业的国际化贸易
- 美国与新兴经济体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科技合作国际贸易研
- “龙江丝路带”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外贸竞争
- 安徽省出口隐含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国际贸易分
- 产业升级对中国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国际贸易
- 多边还是双边?自贸协定机制构建的国际贸易
- 高级人才要素跨国流动与企业创新——基于国
- 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测评及其跨境电子商务出口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国际贸易学
- 国际贸易视角下中印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