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有偏技术进步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62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将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从国际贸易对中国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此,本文不仅是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研究,也是对中国有偏技术理论的扩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式“经济奇迹”,但在辉煌的背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就业增长缓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贫富差距扩大等等。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以后,这一系列问题变得愈加严峻。在这其中,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无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波动明显,根据本文的计算,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持续下降,1995年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是51.4%,连续十余年下降后降至2007年的41.4%。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下降引人担忧。此时也恰逢美国次贷危机下金融危机的背景。为了应对不利的内外环境,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放在提高消费者对于国内商品的需求上。在“十七大”之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开始回升,至2015年劳动收入份额已经回升到51.5%,变化整体趋势呈“U型”结构。面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特殊的变化趋势,其背后隐藏的信息很有研究的价值。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会降低内需并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此外,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稳步深化,国际贸易带来了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图1-1列举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出口总额,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在1978年只有355亿人民币。在这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第二节研究方法、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文章主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中的理论思路进行梳理和总结;之后按照文献中的计算方式对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测算;利用统计方法度量测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在国家层面和省际层面的规律;最后使用计量分析验证文中的理论模型并研究核心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
(一)文献研究法
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在国外发展较为完备,但国内的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是其在中国持续下降多年之后才引起学者们的充分重视。为了尽可能掌握现有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从国内外的众多劳动收入份额相关的文献中以国际贸易和有偏技术进步作为切入点,进行文献的收集与阅读,梳理其中的理论成果和具有争议的研究空缺,为理论的建立和实证模型的分析打好基础。
(二)统计分析法
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的这一关键数据进行测算。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处理。根据整理后的劳动收入份额数据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其基本的波动趋势和其他关键性统计信息,为实证分析的提供方向和铺垫。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劳动收入份额文献回顾
国内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内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波动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李扬、杨少华和徐学清较早的研究了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收入份额曾经经历过长达十年的下降,在2007年之后有所回升,整体变化趋势呈“U型”特征,波动明显。“卡尔多事实”已经无法解释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要素收入份额波动的情况。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下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梳理其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研宄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转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聚集。而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劳动收入份额是高于其他产业的。中国的工业化转型使得就业人群从第一产业迅速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因此,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必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下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白重恩和钱震杰,在其相关文献中指出1995-2003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5.48个百分点中,源于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有61.3%。与此类似的是罗长远和张军的观点:1996-2003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中产业间效应的解释力达到了64%。李稻葵在其文中总结到中国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转移过程中存在摩擦力,而劳动转移的摩擦力大于资本转移。因此在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和资本收入份额的波动情况。但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之前的实证,这段时间正好是劳动收入份额连续下降的时期,产业结构能够很好的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但是对其上升机制的解释能力不强。
.........................

第二节有偏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文献回顾
国内方面的学者常常通过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如杨俊和邵汉华(2009)认为,资本深化和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均有抑制作用。罗长远和张军(2009)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文章利用了1987年至200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并使用单位从业人员产出来衡量技术进步,最终计量的结果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不大。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将中国的面板数据分为两个时间段:1985-1995年和1996-2003年。并利用GMM模型对其分别进行实证回归。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有所不同:在1985-1995年的区间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在1996-2003年的区间中,偏向型技术进步则没有明确的影响。陈宇峰等(2013)综合考虑了垄断利润和技术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是由于占有国家大量资源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分产业的中国省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对于近年来技术进步的方向认识较为一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大部分偏向于资本。但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结论并不意味着其一定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Acemoglu指出技术偏向可能同时改变对资本和劳动的需求,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还需要考察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关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问题,目前学术界虽然没有完全统一,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资本和要素是互补关系。因此,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的影响无法确定,本文将在上述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第三章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与分析..................17
第一节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17
第二节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和分析.............18
第四章国际贸易、有偏技术进步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棋型..............25
第一节理论模型推导................25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27
第五章实证分析...............29
第一节基本模型与指标的选取....................29
一、基本模型设定....................29
二、变量选取..................29

第五章实证分析

第一节基本模型与指标的选取
一、基本模型设定

.........................

第六章本文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本文主要结论
随着国际上各国要素收入份额的不断波动,“卡尔多事实”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本文计算了纳入生产税净额的劳动收入份额,并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调整后的数据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从最后计算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最近二十余年间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剧烈波动。省际数据的变化与整体相一致:大多数的省份和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仅经历了巨大的波动,其的波动趋势还与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特点十分类似。
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有较强的解释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的提高促进了劳动收入份额,而第二产业的提高则对劳动收入份额起到相反的作用。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波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解释,是由于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处于下降阶段;而在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阶段,劳动力正好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
第二,本文得出了中国的劳动和资本呈互补关系的结论。关于中国要素替代弹性的测算,国内由于存在不同的测算方式和不同的计量时间跨度,学者们对于中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本文的理论和实证框架下,利用1996年到2015年的相关数据测算出了中国劳动和资本互补的结论,符合本文的整体逻辑框架,对于了解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三,国际贸易导致的有偏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有。具体而言,在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假定下,本文的实证结果指出资本深化提高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生产率,在劳资互补的前提下,提高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本要素需求的同时也会提髙劳动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