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品贸易发展实证研究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今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一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遭遇瓶颈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则呈方兴未艾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合作范围较小。合作成员限定在一个区域内,有时仅仅是两个国家。成员国数量较少能降低谈判过程的复杂性,如中国-智利自贸区。第二,成员国往往具有政治和安全诉求的一致性,政治和安全诉求上的趋同也有利于促进谈判的进程,如欧亚经济联盟。第三,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适性及文化领域的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时又认同彼此的文化,这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较好状态,欧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正是这一影响因素作用的典型代表。第四,地缘上的临近和深厚的外交情谊,也成为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考虑因素,如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
1.1.2 中巴自贸区的建立
中巴两国互相扶持、同舟共济的友谊一直是世界各国开展外交关系的典范。中巴两国的密切互动不只是在政治外交领域,关于经济领域旨在实现两国人民经济利益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中巴自贸区的建设始于 2005 年。2005 年初,鉴于与巴基斯坦密切的政治外交关系及经济上的互补性等因素,中国同巴基斯坦正式启动了自贸区“早期收获”谈判。2006 年 11 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巴自贸协定》。这是继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之后我国对外签署的第三个自贸协定,是中巴经贸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9 年 2 月《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两国自贸区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中巴自贸区建立以来已近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巴两国携手并进,双方在贸易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 年双方进出口总额仅为 9.71 亿美元,到 2006 年自贸区建立,双方进出口总额增加到 52.47 亿美元;2011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百亿大关,达到 105.58亿美元;2013 年 5 月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提出与建设,2013 年中巴双边进出口总额增加到 142.16 亿美元,2014 年双方贸易总额为 160.03 亿美元。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关于“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互补性竞争性、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是对中巴两国贸易研究领域的补充,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领域问题研究。
1.2.2 现实意义
1.2.2.1 有助于改变中巴两国“政治热经济冷”的局面
和中巴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密切关系相比,中巴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关系有待强化,而“中巴经济走廊”构想的初衷就是为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目前中巴贸易一直向前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巴方长期逆差和商品贸易结构不合理等。“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两国偕力而为。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巴两国贸易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两国贸易水平,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助于改变中巴两国“政治热经济冷”的局面。
1.2.2.2 有助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将“中巴经济走廊”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一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若能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对中巴两国的贸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而言更是一种示范作用。因此,在“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研究中巴两国贸易发展问题有现实意义。
1.2.2.3 有助于推动中巴两国的贸易发展
和中巴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密切关系相比,中巴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关系有待强化,而“中巴经济走廊”构想的初衷就是为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巴两国贸易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两国贸易水平,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
1.2.2.4 有助于两国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在中巴两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如机械设备、纺织成品和化工品等;而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纺织原料、矿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长此以往,这种不平衡的商品贸易结构特征势必会阻碍中巴两国的贸易往来,进而影响两国的长久友好发展。在“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研究中巴贸易发展对于巴方贸易逆差问题和双方贸易结构的调整均具有一定意义。
.........................
2.中巴贸易优势及“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的机遇挑战分析
2.1 中巴双边关系历程回顾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双边关系堪称国际交往的“教科书”,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经贸领域,双方的交往互动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政治、外交领域,虽然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巴基斯坦曾有过暂时的低谷时期,但此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1961 年,巴基斯坦投票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出改善中巴关系的重要一步;1963 年巴基斯坦就中国新疆与其实际控制防务地区接壤的边界达成协定;而中国也在关系到巴基斯坦切身利益的时刻如印巴冲突等给予巴基斯坦有力的支持。到了 20 世纪 70、80 年代,巴基斯坦在中美建交和改善伊斯兰世界关系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沟通作用。而中国则在 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给了巴基斯坦宝贵的支持。在此后的时间里,无论巴国政权如何变换,中巴关系却始终如一,同时还确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进入 21 世纪,中巴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提升,高层互动更为频仍,政治互信也进一步强化。2003 年 10 月,双方海军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8 年在中国汶川地震中巴基斯坦给汶川人民提供了所有能动用的战备帐篷,并动用了最后两架战备运输机;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巴期间在巴基斯坦参议员的演讲中认为中巴两国是信义之交,向巴方提供帮助就是帮助自己;2015 年 4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巴方总理谢里夫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巴关系超越了外交范畴。
在经贸领域,2005 年 12 月,中国同巴基斯坦签署了《早期收获协议》,于 2006年 1 月 1 日起实施;2006 年 11 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巴自贸协定》,并于 2007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之后我国对外签署的第三个自贸协定,是中巴经贸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9 年2 月《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两国自贸区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13 年 5 月,为深化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互联互通关系,中方提出“中巴经济走廊”构想,得到了巴基斯坦的积极回应。
回顾中巴双边关系历程可以发现,双方代代相传的友谊是彼此历经各种挑战与考验,用血与汗建立的。而这种坚实的友谊基础无疑将对中巴双边关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
2.2 中巴两国开展贸易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积极开展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几个方面。
2.2.1 政治安全领域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强盛;而巴基斯坦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在世界范围也不容小觑。并且,中国是上合组织的创始国,巴国也已经启动由上合组织观察国转为正式成员国的程序。因此,中国加强与巴基斯坦贸易领域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双边经济领域的发展,同时,由于存在经济的溢出效应,也将对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合作产生利好影响,对于维护地区政治的稳定和安全十分必要。
2.2.2 经济领域
中国与巴基斯坦进行经贸往来的成绩并不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对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制约。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经济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在有关经济发展的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巴基斯坦开展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经济上的互补,还能够通过贸易渠道获取发展本国经济的一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因而中巴之间开展贸易也有利于助推巴基斯坦国内经济的发展。
2.2.3 外交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巴发展成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两国高层之间互访频仍,政治互信也进一步增强。2013 年 5 月,李克强总理访巴,中巴关系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作为中国在全球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外交领域与中国的重要紧密关系不言而喻。李克强总理本次访巴还带去了打造“中巴经济走廊”的构想和继续深化加强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2015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带去了460 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及巴国内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这些举措将使中巴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而不断发展的贸易关系无疑对于推动中巴外交关系向纵深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
3.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16
3.1 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商品贸易规模分析 ......... 16
3.1.1 中巴双边商品贸易总量分析 ........... 16
3.1.2 中巴双边商品贸易增速分析 ................ 20
4.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实证研究 .............. 28
4.1 中巴商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28
4.1.1 选择贸易互补性相关指数 ............. 28
4.1.2 中巴双边商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 28
5.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8
5.1 变量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 38
5.1.1 变量的选择 ..................... 38
5.中国与巴基斯坦商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几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商品贸易互补性很强,潜力很大。本章利用协整模型将对“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双边商品贸易利益的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双边商品贸易潜力提供参考。
5.1 变量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5.1.1 变量的选择
为了对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EX)影响因素及中国从巴基斯坦的进口(IM)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分别以中国对巴基斯坦的贸易出口量和中国从巴基斯坦的贸易进口量为被解释变量;而为了更好的探究中巴之间的进出口影响因素,解释变量采用中国的 GDP(Y1)、巴基斯坦的 GDP(Y2)、中国 FDI(Y3)、巴基斯坦 FDI(Y4)及中巴两国的人口之和(Y5)。各个解释变量的内涵及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如表 5-1 所示。
.........................
6.“中巴经济走廊”下推动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商品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及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中巴双边贸易中存在一些影响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只有化解这些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双边的现有和潜在优势,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双方贸易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结合“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及现有和潜在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6.1 国家层面
6.1.1 充分利用“经济走廊”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应对挑战
“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给中巴两国带来发展贸易的新机遇,这一大通道建成后将极大的提高中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贸易额,同时以巴基斯坦为门户,“中巴经济走廊”还将带动中国对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商品出口,而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也会随着本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能源问题的缓解而得到较大增长。但要想充分抓住这一机遇还需中巴两国偕力而为。首先,中巴双方应加深共识和磋商,以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涉及的重点是能源项目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未来巴基斯坦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能源问题的缓解将大大推动巴国生产的扩大。因此,巴基斯坦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并实施有效的监管,以确保中国带来的 460 亿美元投资资金高效落实到“中巴经济走廊”的相关项目中。其次,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也应利用这次机遇,以新疆为纽带,发挥新疆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不仅要加强与巴基斯坦的贸易联系,还应制定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加强与其他伊斯兰世界国家间的联系。同时,国之交在于民之交,民间交流的加强对中巴贸易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中国与巴基斯坦而言,应充分利用此次契机,携手巴基斯坦搭建更多的中巴民间交流平台,促进两国人民间和企业间的交往,以民心相同促贸易联通。
其次,新构想的诞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针对国际社会的不同声音中巴双方应坚定立场,积极应对。如针对美、俄、印等与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利益密切相关的伙伴国的戒心,中巴双方政府可利用现有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和联合国及世贸组织等,针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展开与上述国家的对话机制,就各方所担心的问题进行交流等,以防止可能对政治领域和贸易领域的不利影响。同时,应加强“中巴经济走廊”两端的安全保障,对于破坏建设的行为严厉打击。对于可能的破坏建设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确保“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防微杜渐。中巴政府应加大对走廊建设的正面宣传,尤其是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和中国的南疆地区。只有两国人民真正理解了“中巴经济走廊”对经济贸易的推动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可,进而达到民心所向。同时,也只有把中巴两国的民心扭成一股绳,才能从根本上克制可能的破坏行为,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进而发挥对中巴贸易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欧亚经济联盟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新疆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关系日益密切
欧亚经济联盟的五个正式成员国中,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均是新疆非常重要的外贸对象。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推动下,不断加强新疆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中国(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近些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如《中哈 21世纪合作战略》《中哈经济合作发展构想》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协议。伴随着与“一路一带”有关政策和文件的出台,2015 年中哈、中吉自贸区、中哈霍尔果斯边境自贸区也逐渐得到了各方响应;在 2015 年 4 月 14 日俄罗斯加入亚投行之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都加入了中国牵头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此可以预见在欧亚经济联盟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新疆与欧亚经济联盟及其各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将会更为密切。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新疆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贸易带来良好机遇
2015 年 5 月,中俄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表示,将通力协商合作努力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这一项目的实现一方面经济联盟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运输、劳动力、资源保障和双方政策协调下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新疆也可以通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深入合作,在对外角色扮演中将有更多获益的机会,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新疆对外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
欧亚经济联盟的前身俄白哈关税同盟自 2010 年正式运行至今已经有近 5年的时间,对新疆的外贸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主要的表现就是明显的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新疆对俄白哈三国的出口贸易增速下降,2005-2009 年新疆对俄白哈三国的出口年均增长 15%,而 2010-2013 年均增长率下降到 3%,下降速度非常明显。同时,由于俄白哈关税同盟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影响,新疆与俄白哈三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正不断降低,新疆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中的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也在逐渐下降。因此关税同盟成立之后的贸易转移和创造效应对中国新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因此在扩充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等成员国成立欧亚经济联盟之后,新疆的对外贸易将会受到更多不利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与欧亚经济联盟对中国(新疆)对外贸易影响有关的研究
欧亚经济联盟于 2015 年 1 月 1 日正式启动,学者们主要研究仍旧主要放在对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运作机制、动态静态效应、发展现状等方面,而且大部分为国内学者所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主要选取与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国(新疆)外贸发展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并综述。
赵志鹏(2010)从关税同盟对中国边贸带来的短期与长期两方面着手分析,认为短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长期有利于双方贸易深入发展。居来提·色依提(2011)从外贸企业定价行为分析与当前外贸企业的分工格局分析两方面探讨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新疆外贸企业的影响。李钦、段秀芳、许云霞(2012)分析了中国与俄白哈三国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俄白哈关税同盟与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研究所得的结论为关税同盟对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产生了短期不利而长期有利的影响。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2012)发现同盟成立后哈萨克斯坦与俄白两国间贸易的增长略快于其外贸的增长速度,而同期中国对哈的出口额增幅明显降低。由此指出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到关税同盟时面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程云(2012)分析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新疆外贸影响,主要从关税同盟导致贸易转移效应、新疆对哈出口受阻等多个方面指出关税同盟的成立和发展对新疆外贸的不利影响。刘雪松(2012)从关税同盟的发展及初步成效,形成统一经济空间及其发展前景分析入手,探讨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白贸易发展的影响,提出要努力扩大中方与关税同盟各成员国贸易利益结合点的对策。中国人民银行博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13)通过分析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同盟对各成员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从短期影响(贸易转移)和长期影响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关税同盟对新疆外贸的影响,发现新疆口岸进出口贸易和能源进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周密(2015)认为若能将“一路一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很好的结合起来,会增强对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资源配置与产业组合能力,同时双方贸易也会出现更好的互补性。李豫新、王雪梅(2015)用巴拉萨模型分析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贸易效应,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测算关税同盟对中国(新疆)出口商品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新疆外贸的影响而言,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很明显。
.........................
第二章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的背景、运行机制以及前景
第一节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的背景
早在“三国关税联盟”之前,俄罗斯便在 1993 年 9 月与十二个原独联体成员签订了《建立经济联盟条约》,试图建立一个由这十二国组成的经济联盟,然而由于各成员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分歧,该想法并未得到具体实行。到 90 年代中期,随着独联体各成员国对俄债务的不断上升和未履行的签订协议的增多,加之俄罗斯利用原料市场的垄断控制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政策招致很多独联体国家的不满,俄罗斯放弃了建立由所有独联体国家构建经济一体化的想法,开始着力于寻找较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一、从“三国关税联盟”到“五国关税联盟”
1995 年 1 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关于建立关税同盟的协议》,建立“三国海关联盟”,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对外则统一关税。1996 年 3 月,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与俄白哈三国领导人签定了《在经济和人文领域深化一体化合作条约》并确认加入三国海关联盟,成立了四国关税联盟,旨在深化四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四国的一体化进程。1999 年 2 月,塔吉克斯坦加入四国关税联盟,由此五国关税联盟正式形成。五国关税联盟计划第一阶段完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形成统一的贸易制度,并针对成员国之外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确立统一的调控制度,第二个阶段则致力与消除同盟内部的关境,建立统一的关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五国关税联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少当初制定的计划得以落实。在贸易方面,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被取消,俄白双方取消了两国的海关和边境监察机构,联盟内部统一的自由贸易制度开始施行,到1996 年末,俄白哈三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对非成员国进口关税税率的统一;在经济政策上,五国成员制订了稳定的货币互换机制,启动了支付体系的共同建立工作,确定了共同的统一经济空间目标,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外汇金融领域的相互合作措施达成了一致;在法制机构建设领域,五国关税联盟设立 14 个与促进内部合作相关的专门机构,并启动了协调各联盟成员国在贸易、海关、税务、社会领域和金融外汇的立法方面的合作机制。
然而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各项计划协商一致原则所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五国关税联盟成立期间所通过的很多决议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成员国之间最终也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海关关境;所制定的机制中也缺乏对成员国不履约、违约行为的具体约束和制裁,导致成员国相互合作难度的加大。此外,关税联盟没有以集体形式对外开展工作的能力,很难促使其向更高层次的区域一体化形式发展。这些因素使得各成员国开始思考区域合作组织的新形式。
........................
第二节 欧亚经济联盟的轮廓
一、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现状
2015 年 1 月 1 日《欧亚经济联盟条约》的正式生效拉开了欧亚经济联盟在区域经济和国际交往中的序幕,成立至今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首先,正式成员国数量增加。亚美尼亚于 2015 年 1 月加入了经济联盟成为其第四个成员国,2015 年 2 月 12 日,准备已久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正式加入经济联盟并成为其第五个成员国,同时塔吉克斯坦作为候选国也有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可能;其次,与外界的自贸区建设成绩显著。埃及于 2015 年 2 月宣布开始着手与欧亚经济联盟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2015 年 5 月,中国与俄罗斯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共同协商,努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表明双方已将建立自贸区和产业园的说法提到战略层面。同在 5 月,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最后,还制定了一些对一体化推动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政策。如欧亚经济理事会于 2015 年 5 月份通过了《2015~2016 年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优先方向》,还制定了医疗、能源等特殊领域的一体化目标,力图在各个领领域建立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
到目前为止,该组织的五个正式成员国覆盖了西从波罗的海东到太平洋,南发天山北至北极的广阔区域,总计涉及人口 1.8 亿。从《条约》看,该组织的成立之后继承了俄白哈关税同盟中大部分做法与措施,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水平比俄白哈关税同盟更高一层,对于中国(新疆)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
本节将主要从欧亚经济联盟的国际定位、合作原则、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一体化的内容与方向等四个方面对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性质与国际定位
自苏联解体后,从三国关税联盟到欧亚经济共同体,再到俄白哈关税同盟和三国统一经济空间,从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背景可以看出,每一个组织独立代表组织内所有成员国家参与国际外事的能力较弱。在这一点上,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在独联体一体化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明确规定了经济联盟的性质与国际定位,确定欧亚经济联盟是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组织。可以说,欧亚经济联盟是在独联体国家中比俄白哈关税同盟更高层次的一体化组织,在独联体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据核心领先地位。
........................
第三章 新疆价格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18
第一节 新疆对外贸易及新疆与俄白哈同盟国的贸易发展分析........... 18
一、新疆对外贸易总额分析.................. 18
二、新疆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19
第四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分析................... 32
第一节 新疆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32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 32
第五章 欧亚经济联盟背景下优化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47
第一节 从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层面出发............. 47
一、构建辐射周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市场.......... 47
第四章 欧亚经济联盟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需要测算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因为欧亚经济联盟这个影响因素无法量化,故需要借助最小二乘法增加虚拟变量的方法来求解。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价格贸易条件测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发现影响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因素(自变量)有很多,而本文测算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期间为 2006-2015 年,因变量的时间段较短,若有过多的自变量容易产生自相关和共线性的问题。因此本文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影响新疆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因素,再用所测出的主要因素与欧亚经济联盟共同作为自变量进行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一节 新疆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
一般而言,欧亚经济联盟对新疆的影响主要通过关税、对新疆出口商品的结构、进出口贸易额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因此在选取因素中应包含这些因素。但其他笔者在研究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的同时,均将新疆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考虑到其中。本文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根据各类商品价格贸易条件计算的过程,选取因素如下:
Y:各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数据来自本文前期的计算。
X1:新疆生产总值(亿元),2006-2014 年数据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2015 年数据来自自治区统计局网站。 X2:产业结构,它的不同影响着对外贸易结构的差异。因为本文研究的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属于商品贸易范畴,故本文以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代替,暂不考虑第三产业的影响。2006-2014 年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15 年数据为 2015 年各季度产业结构指数的平均值。
X3:进口商品结构指数,本文用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代替,计算上为每年 SITC5-8 类商品进口额占当期 SITC0-9 类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相关数据来自本文前期计算。
X4:关税,因无法精确统计俄白哈关税同盟历年的整体关税水平,同时考虑到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后,同盟统一的关税水平以俄罗斯现行税率为主,因此本文选用俄罗斯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来进行分析。数据来源商务部2006-2014 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5 年数据为相关政策下的估值。
X5: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006-2014 年数据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2015 年数据来自乌鲁木齐海关网站。
X6:出口商品结构指数,本文用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代替,计算上为每年 SITC5-8 类商品出口额占当期 SITC0-9 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关数据来自本文前期计算。
...........................
第五章 欧亚经济联盟背景下优化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第一节从新疆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层面出发
一、构建辐射周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市场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内部一体化转移效应之所以能够对新疆价格贸易条件产生较大的恶化作用,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新疆对关税同盟各成员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随着欧亚经济联盟的不断发展扩大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其的对接的进一步实施,新疆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将会与欧亚经济联盟有更多的接触。而贸易市场结构的单一方面容易使新疆的对外贸易因贸易伙伴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而受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新疆出口的商品充分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最大收益。
一方面,可以积极依托新疆 17 个一类口岸,12 个二类口岸及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区来容纳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投入,加快全疆境内外的物流体系建设,以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为通道,力争建设新疆外贸的广大平台,使新疆成为我国面向欧亚市场的加工贸易中心,进出口集散地以及物流中心。
另一方面,要巩固以哈萨克斯坦为首的传统市场,逐步实现外贸市场的多元化。从中亚五国对新疆的贸易额来看,哈萨克斯坦相对其他四国一直占据绝对的比重,但其比重逐年下降,其他中亚国家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新疆对中亚国家的外贸易由以往高度集中在哈萨克斯坦转向以哈国为主的多元化格局。中巴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除了欧亚经济联盟各国以外,新疆还可以以巴基斯坦为重点,借此来开拓南亚、西亚市场。以喀什和克州为桥头堡,以阿克苏、巴州为后援,积极开展新疆对巴经贸活动并以其为跳板,努力进入印度市场和伊朗等国。
自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之后,新疆对该同盟及其成员国贸易结合度均出现了明显的弱化趋势,因此构建辐射周边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多元化的外贸市场,不把新疆的对外贸易“放在一个篮子里”对新疆应对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来带的负面影响,获取更多外贸利益而言殊为重要。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促进作用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对外贸易自1978年改革开放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再到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发展至4.30万亿美元,同比増长3.4%,其中出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年间增长了208倍。在这时间段,宁波借助沿海港口的地理位置及改革开放前沿的巨大优势,出口额从1988年的1.15亿美元到2014年的731.09亿美元,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上升。据统计,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到1990年以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6年,更是高达67%,虽然在2006年之后,外贸依存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42%)下降至WTO统计的全球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值45%以下,但仍然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15%-20%)。外贸依存度的持续走高,说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越来越强,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随之加大。
出曰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推动本国出口和对外投资、保障本国出口商和投资者权益,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贸易促进措施,也是国际通行的支持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手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伯尔尼协会的统计数据,出口信用保险每年支持的国际贸易业务约占全球国际贸易业务量的1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脉出口信用保险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世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促使欧美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部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出现了商业化趋势,官方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逐步退出,私营保险公司逐步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取得发展,并占据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迅猛发展,但同时外贸依存度的持续走高,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随之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自诞生以来,对推动出口和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稳定外需、促进出口成交的枉杆作用,但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究竟怎样,需要在我国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检验。
.......................
1.2文献综述
(1)保险功能研究相关文献。胡增芳(2012)认为保险业的发展使得保险功能不断向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方向创新。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建立在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有效发挥基础上的,同时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为更好发挥经济补偿功能提供保障,资金融通功能成为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保险公司的经济功能与保险的经济功能相比,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功能方面更加具体,而且内涵更为丰富,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保险本身的作用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保陰公司作为经济组织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结果。这也保险公司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管理使保险的三大功能更好的实现,同时实现保险经济功能还需要保险公司与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卓志(2014)认为保险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认识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地位、功能与定位是发展的逻辑起点。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和现实,从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两个角度说明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加快发展中国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经济、社会与政府转型背景和经济、社会政治、行业王方面的特殊意义。要加快发展重新定位的中国现代保险服务业,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大关注公共领域、涉足公益性的和关系国计民生的业务、支持薄弱行业,充分实现其功能拓展。
(2)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研究相关文献。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通过对不同国家政策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对比研究,分析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发展差异,阐释了世界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巧在发展规律。成泽宇(2007)选择官方信用机构一一中国进出口银行为切入点,研究了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中的存在巧题及解决对策,提出实行分账户经营、补充两个账户的资本金、营运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建议提升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白钦先(2010)从一般层面分析经济金融发展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原因,再分析中国政策性金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根据,在此基础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区别、政策性金融市场化运作问题、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问题三个角度理论剖析了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孙亚(2009)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化的需要,我国不断放宽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但企业仍面临着日常用汇管理过于严格、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融资难、缺乏相应资本运作协调、缺乏中资金融机构支持等问题,建议推进可兑换进程、开拓中资银行离岸业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国内银行业务创新、提供融资来源等政策建议,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和保险。
......................
2出口信用保险综述
2.1出口信用保险概念
2.1.1出口信用保险内涵
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险人与作为被保检人的出口商之间订立的一种特殊保险协议。其中,保险人是承担政策性职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被保险人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商,其主要职责是承保出口商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因进口商商业风险或进口国政治风险而不能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产生的经济损失。它是政府为了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推动本国出口贸易发展而实行的一项了出口信贷担保,是由政府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保证同出口企业货款不受或者少受损失的补偿措施。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承保的风险标的主要包括两类:进口商层面产生的商业信用风险和进口国层面产生的政治风险。其中,出现商业信用风险的情况主要包括:买方财务状况不佳无力付款、买方失信不肯按时付款、出口货物没有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买方不按合同规定时间提货等等;出现政治风险的情况主要包括:买方所在国实行汇兑限制、实施进口管制、吊销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暴乱等等。上述风险发生的概率是无法预估和计算的,因此也是商业保险不愿和无法承受的。而出口信用保险得出现能有效弥补一般商业保险无法覆盖买方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的缺陷,同时,针对目前国际化趋势带来的国际金融领域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问题,出口信用保险也能帮助出口企业解决市场开拓难、融资方式少、收汇风险高的难题,随着出口补貼、出口退税等贸易促进方式逐渐被限制,符合国原贸易政策的出口信用保陰逐渐成为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出口信用保险已逐渐被各国接受和应用,成为各国政府支持出口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1.2出口信用保险的种类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己成为一类品种齐全、覆盖面广、运作灵活的保险险种,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从信用期限的长短角度分类,将出口信用保险分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
目前,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己经实现了对出口企业的全方位风险保障覆盖,主要产品包括:综合保险、非信用证统保保险、信用证保险、特定买方保险、特定合同保险、买方违约保险、中小企业综合保险、出口票据保险、出运前风险保险等。
目前,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己经实现了对出口企业的全方位风险保障覆盖,主要产品包括:综合保险、非信用证统保保险、信用证保险、特定买方保险、特定合同保险、买方违约保险、中小企业综合保险、出口票据保险、出运前风险保险等。
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有以下四点功能:第一,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出口项目往往金额大、期限长,带来的收汇风险更高,因此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能帮助企业转移收汇风险,避免巨额损失;第二,在中长期出口项下,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出口商提供保险项下的融资便利,除了政府能够为出口商提供优惠的直接贷款外,还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曰贸易提供出口信贷融资;第三,在中长期出口贸易下,企业只需缴纳很小比例的保费,即可为进口商提供比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手段更优惠的支付方式,因此,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能增加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日商贸易成交的机会;第四,在中长期出口贸易下,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能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咨询,增加企业信用调查和风险鉴别渠道,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
2.2出口信用保险模式
自19世纪诞生于欧洲以来,出口信用保险在各国得到普遍发展。由于世界各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历史千差万别,加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机构的模式亦有所区别,不存在所谓的典型模式。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欧美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呈现出部分商业化趋势,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逐步放弃部分业务,私营保险公司逐步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取得发展,并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形势来建立相应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
分析世界各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方式:政府直接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政府间接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政府委托私营保险机构代理的方式、以混合方式办理出口信用保险。
(1)政府设立单独机构直接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
由政府设立单独机构直接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是指政府以其国家财政作保证,专门设置一个机构,办理与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业务。这类模式的优点是有国家财力作为后盾,易于施行国家的出口政策。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日本、瑞士等国。
美国的进出口银行亦属于此模式,也是设立独立的机构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只是其业务更加广泛,还涉及银行的相关职能——提供出口信贷融资,并通过提供企业从一般商业渠道所不能获得的信贷支持来促进美国的出口贸易,提升就业率。
由政府成立全资公司间接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是指依照国家法律或政府命令,由国家出资组建全资国有公司,专职负责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政府只负责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制定经营政策和方针,并不具体参与其经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负担小、补贴少,政府只需提供有限的风险准备金,在业务过程中,政府也只提供有限的补贴;经营灵活政府只负责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制定经营政策和方针,并不具体参与其经营。运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基本上也可归为这一类型。
........................
3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机理分析..............13
3.1理论层面分析..............13
3.1.1保险保障功能........13
4宁波出口现状和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现状................19
4.1宁波出口贸易基本情况.............19
4.2宁波出口信用保险投保现状.......20
5出口信用保险对宁波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实证分析................27
5.1实证模型..................27
5.2整体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实证分析................28
6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促进宁波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文的实证研究说明出口信用保险对宁波的出口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家、地方经济政策、产业结构等因素,下文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以促进宁波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6.1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层面的建议
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自身分析,应该从服务战略、承保费率、业务创新、风险评估能力等方面进行改善,以提高信用保险机构的客户服务能力。
6.1.1降低信保承保费率,扩大企业覆盖范围
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构成包括两部分:纯保险费率和额外费率。其中,纯保险费率的高低由进口国风险类别和付款方式决定,而进口商的资信状况、投保出口商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状况决定了额外费率的多少。
根据前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保险费率对宁波出口有湿著影响,且在短险放开前后,保险费率的影响都较为显著,说明一般公司在考虑利用出口信保为出口提供一层保障的时候,比较关注保险费率的高低,因为保险费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本身盈利就不大,在国家贸易中竞争力不强,极其需要出口信保这样的手段来促使其有信屯、走向国际市场,但较高的保险费率让这些小企业从成本角度不得不放弃有效的出口信保手段,承受来自国际市场的政治风险和进口商风险。
......................
7结论
本文以宁波为例,验证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以正确认识政策性保险的作用,并提出针对性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主要研究内容:
(1)文章从保险三大功能的视角对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层面的阐述,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出口信用保险在企业和国家层面的促进出口的作用机理进行现实层面的阐释。
(2)利用调研的宁波出口贸易和出口信用保险第一手数据资料,采取数据与图表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全面比较分析宁波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和宁波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现状,揭示本文研究开展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
(3)对出曰信用保险对宁波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从三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第一,检验了出口信用保险对宁波的对外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在促进效果显著性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第二,检验了出口信用保险对机电行业、高新技术行业、服装纺织行业的作用效果差异。第三,检验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放开后出口信用保险对宁波出口的促进效果的变化。
(4)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和宁波产业、经济政策情况,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以促进宁波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最为活跃的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爆炸式发展态势,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果喜人,潜力巨大,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速度,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3 年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 1.88 万亿元,比 2002 年销售收入增长了 34%,比 2000 年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贸易活动也取得的显著成就,产品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出口产品的平均水平,高出了 19.8 个百分点,使得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例超过了30%,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到 2014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仍然强劲,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 2013 年增长了 12.2%,仍然比我国全部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出 3.9%,在工业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总收入比2013年增长了9.8%,利润总额比2013年增长了20.9%,这种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外贸易活动逐渐深入,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仍然以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处于产品价值链的末端;产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新产品研发活动较弱,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缺乏核心技术;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企业规模较小,真正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出口市场较为单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处于规模庞大,但竞争力较弱的状况,是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大国但非强国。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高地,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的竞争。同时,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机构和成果非常多,最为著名有《财富》、《福布斯》等杂志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排名的研究。例如,财富杂志提出了有名的世界 500 强企业排名,在该排名方法中,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一些财务指标,如企业营业收入、企业利润、企业总资产和企业员工数量等。同样,《福布斯》杂志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基本上与《财富》杂志一致,也是利用企业销售收入、企业利润,企业总资产和企业股票市值等财务指标进行排名。而商业周刊的排名则更为简便,主要是利用企业的股票市值进行排名。可以看出,这些杂志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方法相对都较为简单,多是利用几个绝对数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然而,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无法对企业一些定性的指标进行评价,二是这种方法仅仅限于对企业的评价,无法引申到整个产业或者行业。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机构或组织从事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最为有名的 是 瑞 士 洛 桑 国 际 管 理 发 展 学 院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Development, 简称 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 WEF)。与前文提到的一些杂志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相比,IMD和 WEF 的评价思路更为复杂。例如,IMD 在评价国家竞争力时所采取的思路是比较优势的思路,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指的是他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创造的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IMD 评价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最多时包括 8 个方面 381 项指标体系,这 8 个方面主要有:国家的经济实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等。同样,WEF 在评价国家竞争力时也强调国家比竞争对手多创造的财富,他们评价时采用的指标以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主。可以看出,这两个著名的机构的评价对象主要是以国家为主,重点评价一个国家整体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他们的评价思路和评价方法也广为学者们所借鉴。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国外著名的杂志或者机构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时,或以宏观的国家为研究对象,或以相对微观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针对特定行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还比较少。针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评价较为复杂,而针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又相对简单。
相对而言,国内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文献比较多,评价采用的思路和指标体系也较为类似。例如,中国企业联合会曾对我国钢铁产业、玻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过深入评价,评价采用的是多指标评价方法,这些指标包括企业的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评价结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评价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电子信息产业概念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不同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该产业进行了界定。主要有:
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EURIPA)将电子信息产业视为工业生产,是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工业。美国商务部按照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容构成,将其界定为有硬件、软件、服务和通讯相关行业构成的产业。美国信息产业协会(AIIA)将电子信息产业视为一种组生产活动的组合,这种组合中包括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等。日本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并非是单一的一种产业,而是一种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包括信息技术产业本身和信息商品商业化产业。与之相反,北美自由贸易区则将电子信息产业界定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在我国,按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和统计口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以下几类:1、电子信息设备制造;2、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3、电子信息传输服务;4、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其他信息相关服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的划分和统计口径,认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两个方面,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属于硬件行业,隶属于第二产业,而软件则隶属于第三产业。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明了,但是不利于进行数据统计。
国内学者们也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界定。乌家培教授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并非是独立的产业,而是为了其他产业服务而存在,该产业主要是是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操作。
曲维枝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界定和日本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界定有类似之处,都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包括信息的手机储存、分配等。
从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国家、地区、协会、机构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本文中,为了分析方便和数据的可得性,主要参考我国《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的划分和统计口径。
.........................
2.2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 年代初,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1980 年开始专门研究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拉开了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大幕。
自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几十年间,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归为以下几类类:一是类似于张金昌(2001),利用进出口数据进行评价,二是利用专家学者的主观经验进行赋权,三是客观赋权,四是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DEA、AHP、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2.2.1 进出口数据评价法
该方法主要利用一些进出口数据,原始的如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销售收入等,相对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等。例如,张金昌(2001)从出口贸易角度来对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其研究中,他利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对数据来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思路和指标的设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为后续学者评价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2.2.2 主观打分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专家的主观经验和判断,来对特定企业或者行业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判断,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例如如谭宏(2005)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王慧(2006)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部分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张勇军(2006)、江厚林(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企业行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温丽(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内外 15 家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张立华(2007)利用 DEA 方法来对国内外几家网络运营商进行评价,在他的评价中,利用了成本、员工、固定资产等三个投入指标和企业利润率、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三个产出指标,来分析这些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与张立华(2007)类似的还有李栋梁(2010)利用 DEA 方法对国内外航空公司运行效率的评价、张广宏(2013)利用 DEA方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2.2.3 客观赋权法
此类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这类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专家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缺陷,因此,为许多学者所采用。有代表性的文献有:黄成平(2009)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 29 家国内电站设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刘颖(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谢亚光(2010)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构国内外 6 家 IT 企业的国家竞争力进行排名、周立(2013)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外 53 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名。
..........................
第 3 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11
3.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1
3.1.1 总体进出口贸易状况.......................11
第 4 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27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27
4.1.1 评价原则............. 27
第 5 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38
5.1 宏观的国家层面...........38
5.2 中观的产业层面.....................39
第 5 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基于论文前几章的研究结论,本章将从观的国家层面、中观的产业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上,针对如何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5.1 宏观的国家层面
对国家而言,主要是以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并且缺乏创新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措施。因此,国家应对重视对电子信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一方面加大对该行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例如持续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在宏观上引领行业发展,尤其是在产业关键、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上,促进对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扩散,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此外,国家还应提供知识产品保护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创新系统。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规模效益初步体现,但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结构仍不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小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和人才,因此,国家应对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为辅助的产业创新系统,鼓励企业与高校等学术机构合作,促进知识和人才向企业转移,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寻求新技术牵线搭桥,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网络,促进网络内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有效流动。同时,政府还应为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最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种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资金流通不顺畅,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建立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机制,为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风险资金;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资金市场;鼓励融资租赁、孵化器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等。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着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水平,并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优势、劣势和潜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找出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基于此,本论文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借鉴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沿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国际竞争力现状-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思路,利用描述统计、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论文发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业发展较快,而电子信息制造业则发展平缓,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金额增长率高于进口金额的增长率,使得产业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大,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出口企业类型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仍以贴牌生产为主,外商投资在我国建厂生产,再将产品出口到国外,我国享受到的收益并不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商的依赖还较为严重。但另一方面,以华为为代表的私人企业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产品得到国际认可,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不断强化,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通过对贸易方式的描述,论文发现我国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类贸易方式的出口金额占全部出口金额的比例达到了 60%,这也反映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提升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只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地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地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显示性指标分析,论文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逐步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20 年间增长了 6 倍多。而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自 1992 年以来,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保持在 1 以上,尤其是自 2005 年以来,指数都在 1.8 左右,国际竞争力也比较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近几年一直保持在 0.1 左右,超过了美国和德国。这也反映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综合前面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占世界 1/5 强,超过了日本、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之和;产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位居世界第一,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进出口贸易活动非常活跃,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位居世界第二。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出口商在国际结算中所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机制——以T公司出口贸易为例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 WTO 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国际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30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增速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2015 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动力不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 GDP 放缓,欧美主要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除此之外,大幅的外汇波动也对国际贸易造成了风险。在此形势下,企业收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企业常用的结算方式有电汇、信用证和托收三种。在这三种结算方式中,信用证因属于银行信用,相对而言对买卖双方更加安全,曾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方式。近年来,信用证的使用比例有所下滑,但在开发新客户及大宗金额交易时,很多企业仍会优先选择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由于复杂繁琐的业务流程,使得其在操作中的风险不断发生。因此,出口商应提高警惕,提高业务能力,明确识别风险并提前进行防范,以避免损失。电汇和托收属于商业信用,依赖于进出口双方的商业信誉,风险较大。电汇由于操作手续简单,资金到账快捷,在实际业务中最受欢迎,但对出口商来说风险比较大。如结算方式为后 T/T,即买方收货之后才付款,买方如果找理由拒付或拖延货款,出口商容易遭受损失。因此,了解电汇及信用证有关结算知识,明确不同结算方式下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及补救,降低结汇风险,对出口商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1.1.2 研究意义
国际贸易属于商品交换范畴,看似简单的一买一卖,但由于它是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在实际操作中就变得复杂了,任何一个突然的政策变化都会影响到结算环节:在出口贸易交易中会涉及货代、船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收汇。对出口商来说,结算环节的风险比其他环节的风险都重要,现实中很多贸易损失都与结算有关。所以,研究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及防范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实现安全收汇,实现在风险可控范围下的利益最大化,减少企业坏账率,有利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 T 公司出口贸易的实际结算情况,详细分析了电汇及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的常见风险及如何防范风险,特别提到了可转让信用证的风险及防范,希望对从事此类贸易的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以 T 公司出口贸易结算方式为例研究国际贸易不同结算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分析了 T 公司出口贸易结算概况,并以 T 公司常用结算方式为例运用相关案例具体分析了电汇、信用证(可转让信用证)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与本文论题相关的图书、期刊、杂志等收集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理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尽可能提炼出支持性观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作者经手的具体的案例,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相关建议和结论。
比较分析法:无论何种结算方式,都有可能出现风险,没有绝对安全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通过对 T 公司 2014 年国内出口结算方式的比较,提出了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结算方式。
........................
第二章 出口商主要结算方式分析
2.1 出口商主要结算方式
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使用最广泛的结算方式有电汇、信用证和托收三种。本文主要研究电汇和信用证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可转让信用证由于其灵活性和优点在国际贸易中也逐步被中间商使用起来,本文也单独探讨了出口商在可转让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1.1 电汇
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简称 T/T),是指汇款人将款项和电汇申请书交给汇出行,请汇出行以电报、电传、电传 SWIFT 方式通知汇入行解付一定金额的款项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电汇特点:1、采用电汇方式,资金转移的速度快、效率高,收款人能很快收到款项,通常情况下,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一笔款电汇到另一方,仅需 1‐3 个银行工作日。2、电汇结算方式属于商业信用,货款的汇付完全依靠进出口双方的商业信誉。3、电汇方式下,银行无需对货物单据进行处理,相比信用证方式费用较少。
2.1.2 信用证
最新的 UCP600 规定银行不可开立可撤销信用证。所以现在使用的都是不可撤销的信用证。T 公司收到的信用证都是跟单信用证,即要凭跟单汇票和发票、箱单、运单等单据付款的信用证。信用证以付款时间划分,可分为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即期信用证指开证行收到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汇票及单据后立即付款的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指开证行收到相符单据和汇票后不立即付款,而要等到信用证规定的日期才付款的信用证。即期信用证下受益人(出口商)收汇迅速、安全,有利于资金的周转。T 公司的信用证大部分都是即期信用证。信用证以受益人对信用证的权利可否转让划分,分为可转让信用证和不可转让信用证。信用证中明确标明“可转让”字样的便是可转让信用证,信用证中未标明“可转让”字样的就是不可转让信用证。
...................
2.2 出口商主要结算方式比较分析
2.2.1 信用性质不同
电汇结算方式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商在贸易中要自己承担相应的收款风险,如果合同签订中有尾款,能否及时收回货款要全凭进口商的信用。信用证是银行信用,有银行的付款保证,结算安全性较高。
2.2.2 结算成本不同
电汇结算由于银行不处理单据,不承担任何风险,所以结算成本最低。信用证结算中涉及的当事人较多,且开证行要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同时也要审核发货单据是否和信用证相符,因此结算成本相对比较高。
2.2.3 国际贸易规则和寄单方式不同
电汇结算方式没有通用的国际规则,单据一般由出口商直接寄给进口商,或直接做电放,不用寄送单据,进口商凭盖电放章的提单复印件和电放保函换单提货。信用证结算以国际商会发布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 为依据,由银行来负责寄送单据。
2.2.4 出口商承担的风险不同
对出口商来说,电汇结算中发货前全部预付的风险最小,是最优选择。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再付款的风险最大,要尽力避免。信用证结算方式有银行付款保障,风险较小。其中可转让信用证下出口商为第二受益人,转让行在收到开证行的付款后才与第二受益人进行结算,结算风险比一般信用证风险大一些。
.......................
第三章 出口商在不同结算方式下面临的风险分析 ............ 10
3.1 出口商在电汇结算方式下面临的风险分析 ................ 10
3.1.1 进口商信誉风险 ............... 10
第四章 出口商在不同结算方式下的防范机制 ................ 23
4.1 电汇结算方式下的防范措施 .................... 23
4.1.1 加强资信调查,建立客户信息库 .............. 23
第五章 出口商结算方式调研方法分析 ...................... 31
5.1 调研对象选择 .............. 31
5.1.1 T 公司业务概况 ................... 31
第六章 出口商结算方式调研结果分析
6.1 T 公司主要结算方式的选择分析
6.1.1 T 公司主要结算方式的选择
由表 6.1 数据可知,T 公司出口合同中付款方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合同成交金额而定。合同总金额小,直接用电汇付款,对于较大金额,一般情况下多采用信用证方式。
由于仪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卖方市场下客户往往要求后付货款,不利于 T公司安全收汇。T 公司从 2011 年以来与一些合作三年以上、资信良好的代理商签订了分销协议,将部分生命科学仪器产品(单台金额较小)分离出来,以较好的折扣给这些代理商销售。约定合同支付方式为 100%T/T 预付,这样即扩大了产品销售规模,又减少了 T 公司收汇风险。
.......................
第七章 总结
2015 年 8 月 11 日,值此论文结稿之时,人民币贬值引发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哗然。在多重压力之下,新兴市场货币贬值浪潮正愈演愈烈。目前,T 公司及客户讨论最多的便是货币贬值引发的汇率问题,一些近期刚刚签订的合同又添加了补充协议,暂订一个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如果付汇时汇率高于合同订下的汇率,那么因汇率而产生的差价从卖方尾款里扣除(当初中标的合同,中标价为人民币价,是固定的。由于合同要办理免表等其他原因,开证时间可能要到三个月以后,外贸公司不愿意独自承担合同的汇率损失,只好与卖方各自承担一些风险)。针对当前各国汇率波动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建议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采用汇率避险工具,增强应对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7.1 本文小结
国际贸易本身就有风险,国际结算作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然会存在风险。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每种结算方式都有风险,都并非是万无一失的。但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该公司出口贸易结算中的风险及产生原因,并找到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来减少或避免损失。
不论是选择何种结算方式,首先要谨慎选择贸易伙伴,不要与信誉不好的客户做生意;其次在与贸易伙伴签订合同时,合同条款要规范严谨,无漏洞,付款方式要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合同中不合理的条款一定要删除,要将可能产生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第三,出口企业一定要及时催收货款。对于 T/T 后付的合同,在合同执行完毕后应立即进行追收,否则,延误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货物一经发货,就将应收账款列入信用管理档案,按时督促相关人员回款。在信用证方式下,出口企业要及时催开信用证,并在正式开证前预审一下信用证的相关条款,一旦发现不合理的条款或出口企业难以做到的条款,要及时要求对方修改。收到信用证后请通知行认真检验信用证的真实性,以确保信用证的合法性和开证行的可靠性;此外受益人也要再次认真核对信用证,并依据相关条款准备制单,及时交单。第四,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及结算方式考虑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中国与阿根廷双边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正日益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轻微变动都可能会影响世界经济。自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成为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目前中国在积累资本、提高技术水平上获得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却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产业亟待升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发展问题。
同样作为新兴经济体,远在万里之外世界彼端的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在经历了2001 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自 2003 年至 2007 年其经济快速复苏,一度被誉为“中国速度”的增长。阿根廷位于南美洲的东南部,向西有绵延的安第斯山脉将其与智利一分为二,向北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毗邻,向东北与巴西接壤,向东则有乌拉圭为邻。阿根廷东部毗邻大西洋,4000 公里长的海岸线赋予了它丰富的海洋资源。阿根廷的渔业是最早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产业之一。阿根廷的矿产蕴藏丰富而多样,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金、银、铜、铁、锌、铀、锡等等。该国尚有75%左右的未开发矿产资源,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阿根廷素来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农牧业十分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豆粉、豆油、葵花籽油、蜂蜜、柠檬、梨的出口国,玉米和高粱的第二大出口国,大豆的第三大出口国,小麦和牛肉的第五大出口国。
中阿两国自 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开始逐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的脚步日益加快,中阿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农牧渔业,而是扩展到了包括能源、矿业、制造业、通信等众多领域。阿根廷在农业、能源和矿业等领域与中国的合作日益密切。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制造业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成熟,也因此阿根廷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快速增长。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由 2000年 15 亿美元迅速增长到 2014 年的 129亿美元,中国已经仅次于巴西成为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而阿根廷也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 2014 年 7 月和 2015 年 2 月两国元首的成功互访,中阿两国正式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签订了三十余项重要的合作协议,其中涉及经贸合作的多个重大领域。2015 年李克强总理对拉美四国的成功访问,大力推动了中国向拉美国家产业输出计划。中阿两国的贸易将得到更加快速和长足的发展。
.......................
1.2 理论综述
1.2.1 比较优势理论
1817 年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每个国家都应秉持“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或者说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进口自己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完善了大卫·李嘉图的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通过规模经济来阐释要素禀赋相近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杨小凯和博兰则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对内生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1965)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通过计算一国的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比重,与该种商品的世界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两者之间的比例,可以用来测算某国或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
1.2.2 贸易结合度指数
经济学家 A.J.Brown(1947)提出了贸易结合度指数,随后由小岛清(1958)等学者进行了完善。该指数通过研究 a 国对 b 国出口额占 a 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b 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两者之间的比例大小,说明 a 国和 b 国的贸易关系上的结合程度。
1.2.3 出口相似性指数
Finger and Kreinin(1979)提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可被用来测量任意两个国家或地区在第三方市场或者是在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研究两国或地区在第三方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
Glick and Rose(1998)将其发展到研究市场领域的出口相似性,即衡量两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市场分布的相似程度。
在中文文献中缺少中国同拉美国家之间出口相似性的比较,但是却有大量针对中国与东南亚以及日韩之间出口产品和市场相似性的研究著作。主要是由于中国在产品结构上与这些国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因此,通过该指数能够分析出中国同其他亚洲国家出口产品和目的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譬如,邵桂兰,尹雪(2010)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对中泰水产品在商品域和市场域的出口相似程度进行测算,表明两国在产品相似性指数较低,说明两国水产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在日本市场上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却高于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上的市场相似性指数。说明中泰两国在日本市场上具有很强相似性,存在明显的竞争。王国安,王雯亚(2007)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中韩工业制成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中韩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相似性很高,并且还在不断加强,说明两国的竞争非常激烈。
.....................
第二章 中国和阿根廷双边贸易发展状况
2.1 中国与阿根廷双边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2.1.1 两国进出口额比较
由表 2.1 可看出,中国对阿根廷的进出口贸易额在 2000 年为 15.4亿美元,而到2014 年底则达到了 129.27 亿美元,即增长了七倍多。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也由 2000 年 4,742.96 亿美元增长到 43,003.64 亿美元,即增长了八倍多。说明中国对阿根廷的双边贸易规模不仅是在逐渐扩大的,并且几乎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扩张规模同步。通过图 2.1 可以发现,在这十五年间,中国对阿根廷的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变化平稳,说明双边贸易规模扩大的速度稳定。
由表 2.2 则可以看出阿根廷对中国的进出口额由 2000 年的 19.54 亿美元增长至2014 年的 151.65 亿美元,增长了将近七倍。与此同时,阿根廷对外贸易总额由2000 年的 516.21 亿美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1336.58亿美元,增长了近 1.6 倍。说明,阿根廷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阿根廷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
....................
2.2 中国与阿根廷双边贸易结构分析
根据表 2.6 和表 2.7可以看出,自 2000 年至 2014 年中国对阿根廷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 5-8 类,这 4 类产品占中国出口阿根廷产品的平均比重高达 98.48%。特别是第 7 类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在 2002 年受阿根廷国内经济危机影响,下降到仅为 19%的份额,随后在 2003 年开始逐渐恢复增长。在 2006 年出口份额超过中国对阿根廷出口总额的一半,达到 52%。在 2013 年的出口额超过了 48 亿,份额达到中国对阿根廷总出口额的 55.75%。自 2010 年至 2014 年,该类产品的出口份额一直超过了中国对阿根廷出口总额的半数。自 2000 年至 2014 年该类产品平均出口份额在 45.78%左右。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在第 7 类机械和运输设备对阿根廷的出口地位稳固,并且呈现继续增长趋势。
第 5 类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在阿根廷 2001年经济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因此在 2002 年中国对阿根廷出口总额下降的情况下,其出口比重达到了 52.68%。自2003 年至 2006 年,虽然中国对阿根廷第 5 类产品的出口额持续增长,但是其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在 2008 年该类产品的出口份额恢复上升到 25.85%,出口额达到 13亿左右。从次年开始出口份额逐渐下降,去年略有回升。自 2000 年至 2014 年,中国对阿根廷在第 5类产品的出口上,平均出口份额为 21.19%。
第 8 类杂项制品,2000 年和 2001 年的出口份额分别为 31.38%和 28.36%;自2001 年经济危机之后,一直维持平均 17%左右,可以说是非常稳定。
第 6 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一直平稳,平均出口份额为13.70%。
因此,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中国对阿根廷的出口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并且平均超过六成集中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三成左右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
第 3 章 中国和阿根廷贸易的竞争性分析........................17
3.1中国与阿根廷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分析................17
3.1.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界定.....................17
第 4 章 中国和阿根廷贸易的互补性分析....................39
4.1中阿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39
4.1.1 贸易互补性指数界定.....................39
第 5 章 中阿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建议...........................46
5.1中阿双边贸易上存在的问题...................46
5.1.1 中阿两国在彼此的进出口贸易合作地位不对等...................46
第五章 中阿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5.1 中阿双边贸易上存在的问题
5.1.1 中阿两国在彼此的进出口贸易合作地位不对等
中国对阿根廷的进出口贸易额在 2000 年为 15.4 亿美元,而到 2014 年底则达到了 129.27 亿美元,约为 2000 年的八倍。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也由 2000年4742.96 亿美元增长到 43,003.64 亿美元,即增长了近八倍。说明中国对阿根廷的双边贸易规模不仅是在逐渐扩大的,并且几乎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扩张规模同步。与此同时,阿根廷对外贸易总额由 2000 年的 516.21 亿美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1,336.58亿美元,增长了近 1.6 倍。这说明,阿根廷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扩张速度要快于阿根廷对外贸易的整体扩张规模。
对于阿根廷而言,近十五年来其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比中国对阿根廷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中国已经成为其继巴西之后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其对阿根廷的进出口贸易有很大发展,但是阿根廷在中国进出口国家的排名中仅徘徊中上游水平,远未进入前十名。可见,两国在进出口伙伴地位还不对等。
5.1.2 中阿两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均衡
中国对阿根廷持续贸易顺差,2014 年贸易顺差额达到 24 亿美元左右;而阿根廷对中国则持续贸易逆差,在 2014 年贸易逆差额达到 67 亿美元左右,逆差额甚至超过当年的出口额。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中国对阿根廷的出口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并且平均超过六成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三成左右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自阿根廷进口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其进口额占中国自阿根廷进口总额的比重平均高达 90.62%。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却占平均不到 10%的份额。
.....................
第六章 结语
中国与阿根廷的双边关系正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特别是在两国的经贸合作涉及到关系两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自 2000 年至 2014 年中国对阿根廷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出口阿根廷产品的平均比重高达 98.48%。其中,平均超过六成集中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三成左右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对阿根廷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占中国自阿根廷进口比重平均 90.62%,而属于工业制成品平均只占 9.38%。从贸易结合度的角度来说,中阿两国的贸易结合逐渐趋于紧密。
本文通过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研究两国的贸易竞争性。通过研究发现,从出口显性比较优势角度来说,中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在工业制成品分类中,比较优势存在 SITC 分类标准按一位数编码的第 6、7、8 类产品,而第 5、9 类则不具备比较优势。阿根廷在资源密集型的第0、1、2、4 类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极强或很强的比较优势;在 3 类产品上曾经表现出很强或比较强的比较优势。在工业制成品的第 5、6、7、8 类产品上阿根廷没有比较优势;在第 9 类产品上,阿根廷近年来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从出口相似性角度来说,中阿两国主要出口的产品中,重叠出现的产品有按 SITC 分类标准两位数编码的第 67 章钢铁产品和第 78 章道路车辆(包括气垫车辆)产品。从这两章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和市场相似性指数的角度来说,两国在第 67 章产品上的产品相似性指数较低,说明在该种产品上存在差异,产品竞争性较低。在第 78 章道路车辆产品上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逐渐趋于收敛,说明两国在该种产品上竞争较为激烈。在第三方市场上,两国的第 67 章产品在北美市场竞争较激烈。两国的第 78 章产品在南美市场竞争激烈。
从贸易互补角度来说,中国与阿根廷的双边贸易还是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互补贸易为主。中国向阿根廷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阿根廷向中国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为主。中阿两国之间目前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较为迟缓。因此在产业内贸易合作上,两国还是需要更进一步地深化和细化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移动游戏产业的比较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移动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地开始变化。智能移动设备更是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彻底颠覆全球人民的生活。2013年,Flurry曾在它的五年上线之际做了一个回顾性报告,研究了美国用户花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美国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和平板上的时间为 2 小时38 分钟,其中 32%的时间花在游戏类应用上,18%是 Facebook,12%是 Safari,还有 20%花在移动 Web 上。美国用户平均每天用 50 分钟在智能移动设备上进行游戏,这个数据无疑表明,在现今社会中,移动游戏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生活内容。
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平板的疯狂增长,正在吞噬端游和页游在玩家生活中的份额,带动了整个移动游戏的市场。在这个巨大的浪潮之中,中国也尝试在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中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条件的发展皆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移动游戏行业中的成长则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和技术逐渐变得透明,我国移动游戏产业紧紧追随者先驱者的步伐。由于我国独有的一些特点,我们的移动游戏产业也拥有许多独到之处。在这个巨大的浪潮之中,我们如何成功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环境,走出属于自己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移动游戏之路,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问题的确定
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移动游戏产业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者通过搜集整理移动游戏发展史,总结出对移动游戏产业至关重要的元素,从而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移动游戏产业的异同,从中发现中国移动游戏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及建议。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以中国移动游戏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移动游戏产业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比较来挖掘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在研究中,对不同国家移动游戏产业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对各个维度进行定性求同求异分析,从而得出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使中国移动游戏产业能够健康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
第 2 章 文献回顾
选择科学的维度是保障比较研究结论正确性的重要前提。在对比分析前,首先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对移动游戏产业发展史进行梳理。以史为鉴,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所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找出移动游戏产业的研究维度,进行跨国对比分析。
2.1 移动设备进化史
说到移动游戏产业的发展,不得不说的就是移动设备的逐代更迭。在电子时代,硬件似乎总是先于软件一步,这也就意味着软件的发展受限于硬件的发展和普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说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发短信和打电话这样的功能了。同时,手机也成了我们最常见的移动游戏设备。从手机原始的黑白时代再到彩屏时代,经历了千变万化。手机游戏更是跟随着每一款手机的出现,带起了一阵阵手机游戏的热潮。
2.1.1 黑白时代
1994 年,一家丹麦公司在手机中加入了《俄罗斯方块》这款游戏,当时的手机只能通过按键进行极为简单的游戏操作。该手机名称为 Hagenuk MT-2000,是全球第一款带有游戏的手机。
诺基亚作为曾经手机品牌的领头羊,在手机游戏领域也是占有先机的。诺基亚 6110 首次内置了《贪吃蛇》,成了当年最为流行的手机游戏。在此期间,西门子等手机厂商也跟随潮流的步伐,推出了简单的手机游戏。然而,手机设备在这段时间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曾经长期霸占手机市场的 Symbian 系统,诺基亚 7650是首款拥有 Symbian 系统的手机,也正是 Symbian 系统的出现让一大批游戏厂商将目光转向了移动游戏市场。
在那个时代,手机游戏的操作还是完全依赖于按键,诺基亚 N73 和索尼爱立信 K550 都是当时的经典机型。诺基亚看到手机游戏的发展前景,特别制作了 N-gage 和 N-gage DQ 两款机型。可以说它们是最早的游戏手机。不仅针对游戏重新进行了方向键位置的设计,以横握的操作方式使其与游戏机更为相似,同时还增加了专门的游戏按钮。获得了很多游戏玩家的青睐。
后来,其他品牌也纷纷效仿制作自己的游戏手机,比如 LG 出品的 KV3600,三星出品的 sph-g1000 和 sph-b5200。我国手机厂商也不甘落后,制有联想 i909、金立 S20 和步步高 BBK I308 等机型。
这个时候,手机游戏已经完全吸引了手机厂商和游戏厂商的注意力,嗅觉灵敏的企业家们已经悄悄将移动游戏变成他们的主攻战场。
.......................
2.2 移动游戏发展史
2.2.1 发展背景
说到移动游戏的发展,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况。移动游戏市场的势如破竹,是由那些“非典型游戏用户”齐力缔造的,他们一边对自己“不爱玩游戏”的属性深信不疑,一边随手在飞机大战中购买了火力强劲的付费飞机。
以前,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这种说法意味着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游戏玩家也有着较为固定的画像。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规则好像突然被打破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游戏玩家的划分和归类越来越难,整个行业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悄然变化。与此同时,标志性的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在2014年宣告停办,而某些创办仅几年的移动游戏公司却已经启动了上市计划。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用来形容移动游戏行业实为恰如其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我们飞向天堂;我们步入地狱。
现在,让我将这段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娓娓道来。
2.2.2 发展标准性事件
在移动游戏漫长的进化史中,有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下面就让我们逐一了解。
1994 年是我们无法忘却的日子,首款移动游戏《俄罗斯方块》出现在我们面前,它的玩法简单而有趣。紧接着 1997 年,《贪吃蛇》也进入移动游戏市场,高达 350,000,000 部移动电话内置了这个游戏。2000 年,《贪吃蛇 2》的出现吸引了更多的玩家,它在《贪吃蛇》的基础上添加了障碍物,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2001 年,《生活家》游戏成了首款移动设备上的模拟游戏。2002 年,第一款采用 JAVA 技术的商业手机出现,使得游戏速度进一步变快。同年,《太空入侵者》几乎从经典街机游戏中无缝移植到了手机设备中;《JAMDAT 保龄球》,一款简单的保龄球游戏,尝试采用了无线二进制运行环境。2003 年,彩屏手机变得普及起来。N-gage 作为掌上游戏机的有力竞争者,削弱了手机作为电话的部分功能,同时大大提高了它的游戏性。同年,《宝石迷阵》创造了三消的经典,也增加了玩家间的联网互动。2004 年,《都市赛车》和《速度与激情》都实现了对玩家成绩自上而下的排名,增强了游戏的竞争性。2005 年,《堆箱塔》和《市中心德克萨斯扑克》使移动游戏种类越发的丰富。同年,《毁灭战士》成为移动游戏行业中第一个角色扮演的第一视角射击游戏。2007 年,苹果公司颠覆了移动市场,推出了触屏智能手机 iPhone,并随后推出了移动设备 iPod Touch,席卷全球。2008 年,《劲乐团》成为下载量最高的苹果手机游戏。同年,苹果推出了它自己的 App Store,仅仅几天千万应用被全球用户火热下载。2009 年,触屏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三星在 Android 平台首次推出了 GALAXY 机型,挑战苹果 iPhone 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一年,涌现了许多令大家印象深刻的移动游戏,《涂鸦跳跃》、《愤怒的小鸟》、《填字游戏》这些休闲游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愤怒的小鸟》更是获得了 17 亿的用户下载。2012 年,《糖果粉碎传奇》成了全球最火的游戏,平均每天游戏局数达到 10 亿;《入口》这款实时扩增实境游戏在 Android 平台进行了发布。2014 年,移动游戏内付费迅速增高,全球达到 80 亿美金。付费形式包括《糖果粉碎传奇》中 99 美分一条命,也包括《猛男二人组》中高达 600 美元的冷漠熊道具。
.........................
第 3 章 移动游戏市场环境的比较.........................7
3.1 移动游戏市场宏观环境....................... 7
3.1.1 移动游戏市场宏观环境标准.................. 7
第 4 章 移动游戏研发实力的比较....................17
4.1 移动游戏系统可玩性........................... 17
4.1.1 移动游戏系统可玩性标准............................ 17
第 5 章 移动游戏产品运营的比较.........................30
5.1 移动游戏运营渠道.............................. 30
5.1.1 移动游戏运营渠道标准.................... 30
第 6 章 中国移动游戏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在高速发展的移动游戏市场中,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追逐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中国与发达国家移动游戏产业的对比研究,本文找出三个关键问题:玩家付费率低,游戏创新性差,运营渠道紊乱。以下是针对这三个问题所给出的对策和建议。
6.1 提高玩家付费率
中国与日本和美国移动游戏产业收入规模非常接近,但玩家的付费率差距却很大。如果能将付费率提升,那收入的规模将会大幅增长,一跃成为全球移动游戏收入的首位。所以,提高玩家付费率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6.1.1 巧妙设置付费点
首先,需要对付费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刺激,此处需要研发人员充分了解玩家在游戏中的需求点;其次,建立友好的购买界面,在玩家有购买需求的情况下,购买入口清晰,并配有动画效果和音效刺激消费;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越早的投入会越早的增强玩家对游戏的认同感,一旦尝试初次付费就更容易养成付费习惯。所以,要提早玩家的付费时间点。
6.1.2 差别付费刺激
对游戏进行精细化运营,为不同类型的玩家提供不同的付费项目。举例说明,对于小额付费玩家或非付费玩家应设置刺激性消费,对于大额付费玩家应通过充值比拼的方式,给予明显激励的同时增加其荣誉感。
6.1.3 付费便捷化
移动游戏本身就是利用玩家的碎片时间,所以在移动游戏中的付费需要非常便捷。在玩家需要付费的时刻,让其立刻充值、立刻购买道具、立刻感受到游戏中的效果。这种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流畅的付费方式也能有效促进付费率的转换。
........................
第 7 章 结论
7.1 本文研究的贡献性
本文首先对移动设备进化史和移动游戏发展史进行了梳理,从历史中总结规律,找出了影响移动游戏产业发展的关键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归纳整合,将其分为三个维度:市场环境、研发实力和产品运营。这个具有移动游戏产业特点的分析框架对未来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价值。在这三个维度下,本文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先进移动游戏经验,挖掘出现在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存在的问题。根据对核心问题的剖析,作者也贡献出了对策和建议。
在市场环境方面,我国的宏观环境对游戏移动产业发展非常有利,智能设备快速普及,玩家的年龄和性别已经锁定,主要游戏类型也较为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玩家的付费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移动游戏付费体系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使我国移动付费体系更加完善,进而提升玩家付费率,作者建议从巧妙设置付费点,对付费刺激进行差异化设计,使付费操作更加便捷化三个方面来改善。
在研发实力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情景代入感和交互体验方面也在稳步发展着,唯有系统可玩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并且没有明显改善。我国移动游戏市场中,现在还非常流行“快速复制”这个概念。所谓“快速复制”,就是对国外已经成功的游戏进行模仿和包装,然后在国内上线,没有丝毫的创新性。为了提高我国移动游戏的创新性,作者建议可以从促进海外市场发行和改善策划人员待遇着手。促进海外游戏发行可以使优秀的游戏在全球几乎同步上线,让盲目抄袭的研发厂商失去依靠抄袭赚钱的机会;提高策划人员待遇将使研发行业对游戏系统可玩性更加重视,使创新性在我国移动游戏市场萌芽。
在产品运营方面,我国的运营渠道分散而混乱,已经严重影响到移动游戏的运营效果和生命周期。作者建议通过整合渠道数量,明确服务标准来逐步规整我国的移动游戏渠道市场,这两个手段相辅相成。在市场优胜劣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定向并购,将渠道渐渐集中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渠道的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标准也有利于淘汰掉不合格的违规渠道,减少渠道数量,提高集中性。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八: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关键因素与路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加入 WTO 之后。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以及我国与世界其他经济强国的贸易合作往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高消耗,低收益”等种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分析好现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依据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进一步优化结构,贸易伙伴愈加多元化。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这些年也在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从 1978 年我国加工贸易的起步,逐渐从小发展到大,到现在日益显著的外贸地位,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贸易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的促进我国外贸转型的改革。
我国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外贸增长平稳,其他国家的外贸新兴市场发展比较快,目前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在亚洲“四小龙”、日本、东盟国家、印度、巴西等国和地区的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与欧美国家的贸易往来还是比较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化趋势趋向合理化,并不断优化。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但是在庞大的贸易规模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区域布局却十分不合理,即各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差距较大,占对外贸易比重 8 成以上的是东部几个省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面对中国各地区进出口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需要我国政府全面分析各个地区发展进出口贸易的优势与劣势,制定适合特定地区发展的不同政策,促进各地区进出口贸易协调稳定发展,减小贸易逆差,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也就是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要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提出“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绪论
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收集国内外学者对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成果。
(2)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已有的数据系统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并与发达国家的外贸情况作对比,从而揭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建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阐述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必要性及原则,构建包括从外贸的经济技术效应、结构优化效应、转型升级动力和资源环境支撑等在内的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按照年份评价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
(4)影响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分析
选择主成分回归方法,甄别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提高研究的深度。
(5)关于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
从我国自身特点出发,并从政府政策层面和企业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促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战略与对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归纳和演绎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一般规律,具体到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研究。
2、比较和综合分析相结合。比较体现在从时间上分析比较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展开下一步实证的综合研究。
3、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对外贸转型升级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4、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本研究不仅着眼于当前,更注重于未来的发展可能,在对策研究部分采用动态分析方法,体现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长远战略。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外贸转型”、“外贸转型评价体系”和“影响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的问题,国外学者研究的比较少,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影响外贸发展的相关因素,这些相关研究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具有很大的启发。
2.1.1 国外学者关于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外贸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关联性很大,国外学者对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相关研究,如 Humphrey&Schmitz(2002)从升级工艺流程方面、产品升级方面、产业升级方面,研究了企业通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Ulrike Hotopp,SlavoRadosevic(2005)两位学者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比较研究中欧和东欧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升级的关系。Gaofeng Han, Nirvikar Singh(2002)运用变系数前沿生产模型研究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贸易情况,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化会影响贸易结构的升级。Feenstra and Hanson(1996)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都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双赢。迈克尔·波特(1990)提出的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建立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助于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Poon(2004)更直观地指出企业升级就是一个角色转变过程,即企业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值产品转向生产高附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Gereffi(1999)很早就提出企业升级概念,并将企业转型升级归于价值链,通过考察东亚服装行业买方市场产业链,通过当时的现状分析,认为企业升级是企业进入更赢利的技术密集型产业。Cukrowski(2003)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Aldo (2007)通过研究墨西哥和巴西,认为历史,经济环境等很多因素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1.2 国外学者关于影响外贸发展的相关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如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外商投资等,如 Paul Schreyer ,Alessandra Colecchia(2002)研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探索他们增长方式的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明显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探索了信息技术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程度。 Broda, Greenfield(2009)和 Pally(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一直过分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内市场的发展,而且由于投资力度比较大,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长远角度来看,对贸易条件是很不利的,同时通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进口新产品可以提高该国全要素生产率。Theodore.W.Schultz(2002)和 Gereffi(2005)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企业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并转移承接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的进度,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企业。Stephen M.Miller,Mukti P.Upadhyay(2000)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出口导向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开放度的积极作用,然后是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贸易开放程度,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的积累。Chia-Lin Chang,S. Robin(2008)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行业创新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由于没有注意到一些因素,使得其对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起着负贡献作用。Camilla Mastromarco,Sucharita Ghosh(2009)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研究技术扩散、外商直接投资、进口研发对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对这些因素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只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才能进行技术的扩展。
........................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外贸转型升级的内涵研究
国内学者对外贸转型升级的内涵有多种解释,本文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张玉森(2014)指出,认识外贸发展现状和特征是贸易转型升级的基础,国家和企业需要随时掌握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灵活的进行贸易战略的调整,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外贸转型升级也是培育贸易竞争优势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就是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王忠豪(2015)指出,转型,也就是指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升级,也就是从低的级别上升到比较高的级别,掌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从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的方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产品的技术水平方面,提出协调产业之间发展的策略,并且改变产业效率。张兵(2012)指出,外贸转型升级实质上就是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创新发展方式必须从四个方面把握,分别是制度、产品、技术、市场,外贸升级就是外贸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廖锦钊(2014)认为转型升级是指当企业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就要立即调整生产方式,从产品转型、经营转型、技术转型三方面入手,当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通过转变现有生产关系,从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型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刘飞(2014)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就是外贸发展方式由密集边际转变为扩展边际,转型升级也就是优化贸易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郭周明(2013)认为外贸转型升级内涵就是调节市场需求结构,调节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
2.2.2 关于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相关实证研究
学者们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研究外贸发展水平,如许钊(2008)选取 25 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首先利用 T 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指标并计算权重,建立 SOM 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我国外贸环境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张玉荣(2011)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然后对外贸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靳政钰(2014)研究天津外贸结构建设水平,通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决定天津外贸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内部贸易运行体系”和“外部贸易支撑体系”两大创新体系。王玲(2015)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美、德、日、中、印五国分别做了在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效益、外贸竞争力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五国在外贸综合评价方面的比较分析。王宇华(2010)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评价模型,从外贸结构方面、外贸效益方面和贸易基础方面,对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王彩霞(20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外贸发展方式水平,建立相关理论模型,运用 Eviews 软件进行协整及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突出,外商资金流入到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较大的贡献,外商资金流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则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徐明珠(2011)从量性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 3 个层面选取指标,并选取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
第三章 与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研究 .................... 11
3.1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 11
3.2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 ......................... 11
第四章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 16
4.1 我国对外贸易额分析........................ 16
4.2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17
第五章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4
5.1 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4
第七章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 SWOT 分析及路径对策
7.1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包括被研究对象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SWOT 分析法分为两个部分,SW用来研究被研究对象的内部因素,有利于找出自身的问题,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道路,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OT 用来研究被研究对象的外部因素,从而有利于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机会和有效规避威胁。同时,SWOT 分析法用矩阵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分辨问题的轻重缓急,有助于更系统、全面地解决问题。
7.1.1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分析
(1)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突出
我国除了劳动力的价格比较低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很多高新技术人员,还有很熟练的技术工人。中国的资源优势如果被好好利用,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资源是我国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发展资源,需要国家的力量保护资源,控制重要军事资源的出口,可实行出口配额制度。
(2)转型升级是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转型升级是以应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转型升级只有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初级产品的出口加工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世界需要进步、改革、创新。这些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基本饱和,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并没有,仍需进一步发展。延长产品产业链、出口附加值高的技术产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国较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发展实力比较雄厚
我国国内的经济基础不容小觑,我国居民储备高、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广阔、资本实力雄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动员号召能力很大。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在短短百年间取得的成绩,已经是一个奇迹。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我国在许多领域已经有领先趋势,总体发展趋势仍然是值得欣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形势、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以及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在加快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基础上,从外贸经济技术效应、结构优化效应、转型升级动力和资源环境支撑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各种指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整体情况,采用主成分回归对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在这些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实现路径的对策。基本结论如下:
1、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弱,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转型难度加大。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这又促使我国必须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来看,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是通过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到产业链中高端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增长方式,转化生产优势。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来看,当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受到东南亚等国家的冲击,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同时,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同质化,无序竞争较为严重,企业大环境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由于我国本身在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外贸转型升级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采用主成分回归对各类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科研投入和高技术产品结构是影响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人员和外商投资是影响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因素,工业污染治理是影响外贸转型升级的支撑因素。
4、实现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主要有: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实施绿色生产,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融合,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外贸企业有机重组,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长远的过程,如何加快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更是一个长远的话题。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外贸市场的不断成熟,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会增加更多更丰富的内涵。关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也要随着应用新的方法和理念,为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理论研究依据,从而推动我国外贸行业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九: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研究
1绪论
1.1选題背脯念义
在第三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趋向于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来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后发者,正在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和地区愈来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实践中,区域内部形成了东盟、"东盟+1"、"东盟+3"等区域性组织。此后的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市场驱动,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推进成为新的动力。在上述东亚区域集团的助力下,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使得东亚地区成为经济全球化下最具活力的区域。
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大潮中,大陆无疑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自加入WTO后,大陆便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署,其对外经济合作方式也逐渐由通过多边机制参与向多边和双边"双轮"驱动参与转变。目前,大陆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己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东亚各国都在赶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顺风车",纷纷与中国大陆签巧区域贸易协定,共享自由贸易及东亚经济整合的利益。而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被排除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之外,其区位优势在逐渐的丧失,边缘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简称ECFA)签订之前,台湾只与中美洲几个"有邦交的"小国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且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ECFA的签订无疑成为两岸经济合作关系密切的风向标,在此之后,新西兰、新加坡等国才将商议已久的与台湾签订经济合作协定或经济伙伴协定的构想提上议程,台湾的双边贸易协定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ECFA项目下,海峽两岸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则继续保持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顺差来源地的地位。而ECFA框架下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却在签署后迟迟未能实施,台湾在经贸自由化进程中步伐变得缓慢。2015年6月1日,大陆与韩国自由贸易区成立,并于2015年12月20日开始实施。台湾与韩国经济结构相近,对大陆出口重叠部分达60%^上,这无疑会对台湾的经济及两岸的经贸合作带来影响。
为此,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评估两岸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和福利效应,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引导两岸产业绕过"陷阱",获得"馆饼",以利于互利共赢的开放型战略的实施,这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主题。
......................
1.2文献综述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两岸经贸合作",鉴于大陆与台湾同属东亚,其合作路径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解决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这一问题应以东亚国家经济一体化路径为基础。故本部分将从:东亚经济一体化路径及两岸经贸合作路培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
1.2.1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倾径的研究
尽管全球自由贸易协定CFTA)浪潮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己初见端倪,东亚经济体却久久未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覆盖全区域的经济合作方案。直到近10年,东亚区域的贸易和金融合作相互依存度加深,加剧了东亚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东亚认同感的上升,东亚己逐步形成了多边、双边和跨区域叠加的一体化模式,且合作进程在不断加快。
1.2.1.1国外研究
国际上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巧是从东盟开始的,且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学者研巧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信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BilsonKuras(1993)就通过研究表明:外交、政治利益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东盟乃至东亚各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因。由于北美现存的优惠贸易安排(PTA)稀释了美洲自由贸易协定(FTAA)的带来的贸易利得,东亚国家作为后发者形成的贸易联盟的影响力要高于美国的自由贸易区,且"东盟10+3"FTA是对东亚地区所有国家最为有利的区域一体化模式。此后的Francois andWignaraja(2008)和Kawaiand Wignaraja(2011)通过构建普适性的CGE模型验证了"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重耍性,W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存在通过贸易便利化和相关基础设施达改进降低贸易成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为对象,分析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成员的差昇性对整体经济效益和福利效应的影响,得出中日郭均参与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协议对于东亚区内各国都有重耍的意义。谈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果,Kawai(2005)人为东亚各经济体通过外部自由化、国内结构性改革和市场主导的全球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己实现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Pomfrct:and Sourdi(2009)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分析将结果合理推演到东亚贸易区域化得出,东亚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各国的贸易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区贸易成本有明显的下降,并依此提出促进贸易发展和优化区域价值链的政策建议。
.....................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理论
2.1.1鲍德温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理论"是由日内瓦国际研究院的Baldwin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他关注了美洲地区自由贸易区签订的事实:由美加双边自由贸易区到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继而发展到美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格局,并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来解释这…现象,继而解释20世纪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该理论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在国家需要遁过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来适应各个经济利益集团要求组建或者参加FTA的过程中,来自国内政治利益集团的政策诉求和来自贸易伙伴国与其他国家建立FTA的外部压力是影响国家决策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当贸易伙伴国同其他国家建立FTA后,双方的商品关税壁垒就会下降,从而使得双方产品在对方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给原贸易协定签订国的生产者带来不利影响,对贸易政策改变非常敏感的国内生产者和出口商将会组成利益集团要求国家改变贸易政策,重新获得由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得;另一方面,如果原贸易伙伴国改变了贸易政策,更大范围的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则本国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就会检讨本国的贸易政策,加快推动建立FTA的范围和速度,或者直接参加FTA。由此以来,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国家之间的FTA缔约行为频发,越来越多的FTA发生。并且,由于在区域经济互动中总是存在主导者,以往分散的FTA会自动向核瓜贸易集团靠巧。"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该地区产生,它表现为国内政治力量的作用推动自由贸易区的连续建立,分散的FTA纷纷向主要贸易集团靠扰,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一张推倒,其余的将会接连倒向中心。
"多米诺骨牌"理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表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了FTA排序的因果关系。Baldwin(2005)认为,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下,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也将形成由双边FTA合作为开端向整个东亚区域蔓延的发展路径。
......................
2.2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铃点
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个经济体推进国际经贸活动,构筑国际经贸关系的首要机制。近二三十年来,东亚地区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纵观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东亚各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具有以下特点: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东亚区内"东盟"、"东盟+1"和"东盟+3"等区域性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反过来又助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使得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合作范围和领域扩大。
在新一轮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以中国大陆、东盟、韩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扮演着最为活跃的角色,双边FTA成为其参与区域合作的主要形式。己签署的贸易协定无论从涵盖的合作范围还是自由化程度来看均得到了提高,并己给东亚区内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带来了增长且优化了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结合仍处于谈判及研究阶段的区域贸易协定,可以预计随着这些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在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东亚区内经济一体化已形成"轮轴一福条"格局.,并且由中国大陆、东盟、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充当"轮轴"的角色。韩国己于51个国家(地区)签订了FTA,其GDP总和占全世界总量的61%。自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于2015年6月1日签订后,韩国已与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W及中国大陆正式签署FTA,并正式步入FTA"轮轴国"的行列。中国大陆也己签署了14个自由贸协定,涉及了包括东盟、韩国、新加坡等东亚经济体的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谈判已于2015年11月22日结束,中日韩自贸协定、RCEP的谈判也在持续推动中。新加坡是东亚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最积极、推进速度最快,参加或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
......................
3东亚经济化形势与两岸经贸合作发展.................13
3.1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特点............13
3.1.1合作以双边FTA为主并形成"轮轴—辐条"格局...........13
4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两岸经贸合作可能路径.................18
4.1东亚经济一体化下两岸经贸关系的变化.................18
5两岸经贸合作可能路径范畴下的有效路径分析..............31
5.1分析方法和对象..........31
6两岸经贸合作有效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6.1两岸经贸合作的有效路径选择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浪潮下,两岸经贸合作空间向国际拓展已成必然。一方面,大陆参与并主导着多个区域性合作协定;另一方面,台湾在ECFA后更积极的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以求合作范围的拓展并取得了进展,未来扩展"国际经济空间"的重点放在推动加入RCEP和TPP上。在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三大区域性集团中,RCEP是两岸经贸合作的优选。
RCEP是东盟10国与周边国家所建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形成的"扩大版",不同于TPP对现行 WTO机制在环保、劳工、原产地和政府采购等领域条款的拔高和超越,RCEP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更适应东亚园家的发展阶段,符合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现有的RCEP成员来看,日本、韩国、东盟10国均为大陆和台湾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现有的紧密地经贸联系为两岸共同参与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盟是台湾的顺差来源地,东盟国家尤其是越南、泰国等是台湾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的主要出口国;台湾商品与韩国商品在东南亚市场、中国大陆市场及日本市场上有很强的替代性。一旦RCEP达成实质性协定并实施,韩国产品将进一步挤占台湾产品在传统市场上的份额,投资的自由化也将打乳台湾在岛外的分工体系。大陆己经是RCEP的核心成员,在双边领域己经与东盟和韩国展开一体化合作,但面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拓展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还需要通过在RCEP制度规则制定,产业开放程度、开放次序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问题研究——以企业V为例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在现代医疗卫生系统中医疗器械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临床诊断、治疗还是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器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医疗器械市场更是经历了空前的繁荣。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出版发布的《2013 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的调查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规模由 2001 年的 179 亿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1700 亿元,剔除物价等因素影响,12 年间增长了近 9.4 倍。2013 年前 10 个月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规模即达到 1410 亿元,预计全年销售规模将达到 2120 亿元,首次突破 2000 亿大关,预计比上一年度增长 21.19%,如图 1.1。并且这一数据将确定超过日本最近几年 26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600 亿元)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尽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但是缺口依然很大,全球范围内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列约为 1:0.7,欧美等发达国家该比例已经达到 1:1.02,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 1:0.2。以 2013 年的数据为参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 10372 亿元,医疗器械市场预计为 2120 亿元,据此判断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依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各类医疗器械产品大量进入全国医院,这些价值不菲的医疗器械已成为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医疗器械在大部分三甲医院固定资产中的占比已高达 50%-80%,并且价值总额均在一亿元以上。高昂的投资成本使医院非常关注医疗器械产品在今后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只有保证尽可能长的正常运转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为医院带来最大经济效益,也为病人患者提供高效的服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如何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发生率、实现医疗器械效能最大化是一个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就成为医院评价医疗器械产品的核心指标之一。
.........................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从服务的内涵及服务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不可分离)性、差异性和易逝(不可储存)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入手,分别结合各自领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本文将从售后服务的基本特征入手,结合实际案例的具体数据、业务现状和竞争情况,分析研究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问题。为了达到探寻进一步提升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的预期目标,本文采用文献法、专业人员访谈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多种方法。论文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 1章,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 2 章,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市场。首先介绍售后服务的相关概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归纳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市场特点,并分析其市场格局和竞争现状。
第 3 章,医用直线加速器企业 V 的原厂售后服务分析。为了能够据实分析原厂售后服务的现状,本章将引入实际案例企业 V,首先概述企业 V 的历史及发展情况,然后通过实际数据及资料介绍其主要产品,并分析其市场地位和业务情况。
第 4 章,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理论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第 5 章,提升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的途径。本章将梳理前文的研究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针对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存在的不足,探索性地提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第 6章,结束语。
.......................
第2章 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市场
2.1 售后服务的定义和特点
2.1.1 售后服务的定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售后服务的定义,必须要先理解服务的定义。对服务概念的研究大致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把服务作为一种产品为基础进行研究。1960 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最先给服务下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此定义被沿用最多。著名的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的解析通俗易懂:“服务是指交换的一方向另外一方提供任何活动或利益,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有形产品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无关联”。另外一名学者格朗路斯的定义更为具体和全面:“服务就是发生在消费者、服务业员工、物资资源或商品、为消费者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者所在的系统之间的,通常(但不必须)多多少少具有些无形性的一项或一系列行为”。
在对服务进行定义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对售后服务的解释:“指生产企业、经销商把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消费者之后,为消费者提供的一些列服务,包括产品介绍、送货、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培训、上门服务等”。
2.1.2 售后服务的特点
售后服务是一种行为,与实物商品相比,它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售后服务作为服务的一种,它具有服务的四种基本特征: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差异性和易逝性。
服务的无形性。商品被制造,而服务被执行。服务不同于实物商品,消费者不能像感受实物商品那样看到、感觉或触摸到服务,而且服务的交易不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消费者也无法将它带走。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性。不同于实物商品先生产后消费的模式,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比如,消费者在餐厅购买美食,服务人员提供美食的同时就是消费者接受服务的时刻。服务的差异性。因为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所以没有两种服务会完全一样。服务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变化因素所导致的。服务的易逝性。服务的无形性加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服务不能像实物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服务是不能储存、转售或退回的。一架航班上的空余座位、医生未被使用的门诊时间等不能重新收回或在以后的时间里被重新出售。服务一经生产就必须被消费掉,否则就毫无用处。
.......................
2.2 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特点
将实际情况与基本概念相结合,可以整理出一些医用直线加速器售后服务的特点。与普通服务业相比,医用直线加速器售后服务更加复杂、特点鲜明。
任何情况下安全性第一。医用直线加速器在治疗时直接作用于人体,与病患安危息息相关。在售后服务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一个故障无法短时间内解决,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医院客户经常会因为影响自身工作进度而对售后服务人员施加很大压力,但是无论任何情况只要涉及病患的安全,决不允许医用直线加速器“带病工作”。
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周期长。医用直线加速器属于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是多项高科技集合的产物,所以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开展售后服务工作需要具备计算机、电子、机械、医药等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这就使得培养一名可以独立完成所有任务的专业服务人员(现场服务工程师)往往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无形的服务与实物商品联系密切。这种密切联系体现在长期的售后服务过程中无形的服务与实物商品之间销售相互的拉动。比如,医用直线加速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部分功能失效,这种情况下客户仅需购买并更换某些组件就可以解决故障,而更换这些组件则往往需要再购买相应的专业服务。另外一种情况,在现场服务工程师服务过程中,发现某些故障隐患,建议客户提前购买相应组件进行更换。无形的服务和实物商品之间这种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的效应是一种常态。
复杂程度与技术含量高。由于医用直线加速器使用的特殊性,经常能接触到电、水、气、真空、化学试剂、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因此医用直线加速器售后服务的复杂程度与技术含量不仅体现在产品自身,还体现在对使用场地设计、周边环境保护以及安全防护等其他方面上。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是服务的一种,而服务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专业服务人员(现场服务工程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各大医用直线加速器生产企业纷纷组建自己的售后服务团队,通过稳定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个人待遇招募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效应。而有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出于战略选择的不同,将售后服务业务外包,这就使人才选拔受制于成本控制,没有竞争力的现场服务工程师将导致售后服务质量下降。这种现象使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低成本高收益。医用直线加速器售后服务的盈利主要依靠销售长期或单次服务合同、零售零部件等。其中零售零部件利润最高,以企业 V 为例,在不考虑公司内部结算的前提下,零部件可以理解为“免费”从公司生产线提取,成本全部来自于物流、人员费用、商务活动等,而这些成本和零售零部件的高昂价格相比,微乎其微。
.....................
第 3 章 医用直线加速器企业 V 的原厂售后服务分析 ..................... 12
3.1 医用直线加速器企业 V ................. 12
3.2 医用直线加速器企业 V 的原厂售后服务现状及问题 .......... 13
第 4 章 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理论分析 ..... 20
4.1 进入威胁分析................. 20
4.2 现有竞争对手间争夺的激烈程度分析............... 24
第 5 章 提升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的途径 . 32
5.1 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32
第5章 提升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以企业 V 为代表的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在面对产业内五种竞争作用力时的不足之处,在分析表面现象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找到了它们的内在原因,结合近年来原厂售后服务运营情况、实际数据、市场表现以及自身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以下四条进一步提升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的途径,期望能够帮助类似企业 V 的原厂售后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也期望能够给其他医疗器械领域的广大友商拓宽发展思路提供些许借鉴。
5.1 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高质量是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应对各方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对售后服务这种特殊产品来说,能够使售后服务效率和质量持续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人”,因此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是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首要方案。
首先,随着医用直线加速器销售量逐年快速的增加,原厂售后服务部门必须扩大团队建设,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有经验的售后服务专业人员加入,使售后服务专业人员总数与医用直线加速器服役总台数的比例维持在合理区间,保证有足够的人手在任意客户提出需求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并且通过合理布局使每个省份、地区的客户都能在较短时间内享受到现场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售后服务质量,还能有效地帮助企业抗衡当地竞争对手。
其次,原厂售后服务部门应当持续不断地加大对员工的培养,定期组织产品知识及技术培训使售后服务专业人员的知识技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积极组织售后服务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国际或者国家级的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学术会议、展会等,学习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其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所学所得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在一线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时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原厂售后服务部门还应该重视对售后服务专业人员商务礼仪的培训,使整个售后服务团队能够以统一、高标准、专业的形象展示在客户面前,树立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全方位追求卓越的品牌形象。只有不断提高售后服务专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持续提高售后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扩大对产业潜在竞争对手和现有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
.........................
第6章 结束语
笔者从事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相关工作七年时间,通过本论文的学习研究,充分利用了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案例数据和经验总结并结合相关理论模型,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1)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特点有十项,分别是任何情况下安全性第一、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周期长、无形的服务与实物商品联系密切、复杂程度与技术含量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低成本高收益、服务内容多种多样并且服务周期较长、医用直线加速器的特殊性使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要求很高并且依赖性很强、以长期合同形式“储存”售后服务和业务竞争激烈。(2)参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市场的竞争主体有三类,其一医院医学工程科具备反应速度快、人工成本低、零部件成本较低、服务延续性强等优势,以及售后服务产品线短、技术能力受限、服务质量不高、可靠性不高、价格谈判能力有限等劣势;其二原厂售后服务具备售后服务产品线齐全、技术全面实力强、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物流供应及时、零部件质量可靠、可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售后服务合法合规、服务可靠性强等优势,以及价格昂贵、业务流程相对复杂、组织结构不够灵活、服务响应速度有待提高、成本相对偏高等劣势;其三第三方售后服务公司具备价格实惠、业务流程简单、组织结构灵活、技术实力较强、服务响应速度快、服务质量较好、与客户处理关系问题局限性少等优势,以及售后服务产品线不完整、无法提供增值服务、技术更新受限、业务范围及影响力有限、部分零部件为旧件、整体业务可靠性有待提高等劣势。(3)售后服务合同签约率是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售后服务领域评价售后服务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影响原厂售后服务合同签约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分别是市场快速发展而售后服务产品一成不变、目标客户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博弈、众多竞争对手的存在与其实力的逐渐增强和低收入能力目标客户的增加。(4)运用波特五力模型研究医用直线加速器行业的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问题并获得五个方面的认识,分别是原厂售后服务面临的新进入者带来的进入威胁较小,但必须重视其可能带来的小范围低成本竞争;原厂售后服务必须根据竞争对手的特点,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手段缓解现有竞争对手间的竞争压力;原厂售后服务的客户整体价格谈判实力较强,必须做到针对每一个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售后服务产品;由于医用直线加速器产品无法被取代和不存在特定供应商的原因,在分析原厂售后服务竞争力问题时无需考虑替代产品压力和供应商价格谈判实力两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