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估算了2000-2014年的中国30个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利用GML指数将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分解为人均GDP变动、结构变化、技术变动产生的碳排放,在扩展的STIRPAT模型上加入相关研宄变量及控制变量,对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16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3摄氏度,紧逼《巴黎协定》设定的1.5度温控目标,再度成为“最热一年”。中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气候出现了明显异常,南北洪涝灾害并发,暴雨日及高温日数量增加。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时代诉求,气候变化变得空前重要,已然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全球各国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低碳未来;中国也不甘落后,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PM2.5源消费总量控制写进发展指标,展现了中国政府当局实现低碳经济,助力全球低碳发雇转型的决心。
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气候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案,欲借助提升环境保护标准,推动全球经济的去碳化进程。与之相应,全球国际贸易规则也有了新的特征,以低碳发展为基础的贸易壁垒随之产生。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通过使在2020年前实现对进口耗能高的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成为可能。2010年,欧盟宣告通过禁用芳烃类填充油来提高橡胶产品添加剂的环保标准。国际上这类政策的出台将低碳经济与贸易发展充分融合,体现了低碳经济下更高的贸易准则标准。中国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美国与欧盟的环境贸易策略对中国出口造成了很大打击。2015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的通过,标志着全球碳排放零成本时代的终结。如果将碳排放成本考虑在内,中国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会不断的弱化甚至消失,贸易开放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进一步加剧。
......................
1.2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
1.2.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三大影响效应。首先,笔者了解了中国贸易发展与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思路;紧接着从碳排放核算原则和贸易碳排放效应双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熟悉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然后在理论上对贸易与环境的外部性、碳排放影响因素、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进行逻辑分析。其次,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分别分析中国贸易开放和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将总的碳排放变动分解为结构效应产生的碳排放(由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效应产生的碳排放(由经济规模扩张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技术效应产生的碳排放(由技术水平变化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三个部分,建立起全国和区域的实证分析模型,分析并比较全国及东、中、西部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这三种影响效应;最后得出研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具体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最后基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提出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这部分主要是对前人关于贸易开放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类。笔者从碳排放核算原则和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两方面进行文献阐述,并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理论分析。笔者考虑到贸易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性影响,先从外部性理论角度入手,探宄贸易的负外部性:又因为事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发展的复杂性,在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碳排放的具体影响因素;最后利用国际贸易理论阐述贸易开放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原理及机制。
.....................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碳排放核算原则问题的相关研究
基于公平性、合理性的责任分担原则,贸易隐含碳核算应当兼顾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从现有文献来看,碳排放核算原则主要分生产者责任原则、消费者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三种。
2.1.1“生产者责任”原则
“生产者责任”原则最先是经过国际气候公约确立的。在该核算原则体系下,一个国家由其自身全部负担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产生的碳排放。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操作相对简便,但是会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生“碳泄漏”一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本国生产所必须的能源和高碳产品,代替国内生产,最终使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并不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关于“碳泄漏”的说法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
“生产者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核算方式可能产生碳泄漏问题;“消费者责任”原则下的碳排放虽然会减轻碳泄漏问题,但是会引发出口国家或出产业碳排放效率低的问题。与“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对比,“共担责任”原则考虑的更周全。然而,就目前的责任划分机制而言,“生产者责任”核算方式深受国际社会认可。在现实情形下,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碳排放中转的枢纽,故中国应该积极主张“消费者责任”原则,尽可能地争取自身权益。同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生态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
2.2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相关研究
结构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一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使该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高碳排放产业所占比重发生改变,国家整体的碳排放程度受到影响。国际上出现了两种激烈交锋的理论:要素禀赋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要素禀赋假说是指一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由于一般情况下,污染密集型的产品也属于资本密集型,因此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应该以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也就是以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导致污染排放增加;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环境规制相对宽松,环境监管能力较弱;发达国家环境政策比较严格,促使本国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发展中国家形成所谓的“污染避风港”。有学者认为自然要素的比例不同会使一国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环境质量,因此会倾向于支持要素禀赋理论而否定污染避难所假说。傅京燕和张珊珊、彭可茂和席利卿等、侯伟丽和方浪等的研究成果则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虽然上述不同角度的理论解析都得到了发展,但两方的实证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彭水军,张文城和曹毅、张友国认为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揭示了要素禀赋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机制,地区间贸易受这两种机制的交互影响,从而决定其表现结果。
........................
第三章贸易与碳排放的相关理论基础............13
3.1贸易与环境的外部性........13
3.1.1外部性理论..........13
3.1.2贸易与外部性............14
第四章中国贸易发展与碳排放现状...........23
4.1贸易发展现状............23
4.1.1全国贸易开放成果..........23
4.1.2区域层面的贸易开放成果................23
第五章实证分析............33
5.1模型与方法设计.............33
5.1.1至前言最远距离函数(SBM模型)..........34
5.1.2碳排放效应分解............34
第五章实证分析
5.1模型与方法设计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只考虑单一的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和GDP等“好”产出,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增长的非合意性产出,利用据此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经济效率评价及政策指导是有偏的、不科学的。为了深入、准确、真实地测度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助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将能源、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框架,并将其称之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从研究思路的发展历程看,起初研究者将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与资本、劳动一样视为投入,引入效率测度函数。由于与实际生产过程相违背,有学者将污染排放视为与“好”产出一致的期望产出,进行数据处理,导致模型只能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使用。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学术界提出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将污染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与期望产出一起引入生产过程,兼顾了经济增长和能源环境因素,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宄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从研究方法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主要有索洛剩余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数据包络法三种。索洛剩余法是1957年索洛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最先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结论并不一致。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包括前沿生产函数部分和非效率部分,通过估计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但是该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中的参数过多;忽视了不同时间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而数据包络分析法无需考虑生产函数形态,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时,可以针对多投入、多产出的状况,并且投入产出变量的权重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受到了广泛应用。
........................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1)当期的经济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结构明显受到上一期的影响,由其引致的碳排放也受前期的影响。这说明控制碳排放上升不仅要从当期做起,还需要考虑前期的排放行为,尤其是经济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结构等社会发展指标。碳减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控制约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2)虽然贸易发展并不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根本原因,但是通过国际贸易商品的生产、流转和消费确实提高了全球的碳排放量,加速了温室效应。由于碳排放成本外部化的存在,国家间产品进行贸易交换时,其比较成本优势发生扭曲,从而产生了环境问题。所以只有将环境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处理,才能有效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主要有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主要指当经济发展处于低阶段时,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张,能源消费量上升,污染排放量从而增加。结构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一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该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的比重发生改变,影响了全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技术效应是指随着贸易深度的扩大和技术广度的拓宽,外贸企业更可能达到生产技术的前沿,从而有效地促进碳减排。
参考文献(略)
中国贸易开放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