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6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第 1 章 引言

1. 1 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逐步由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形势也从工业型向服务型倾斜,服务业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可见一斑,从一种被认为是少数派边缘化的活动向经济核心地带靠拢。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助推器”和“黏合剂”,对经济增长、竞争力提升乃至各项变革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催化作用。

服务贸易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发展起来的,其在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亦不断加大。据 WTO 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的 2013 年全球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相比的明显增幅优势,诸如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上,2013 年较 2012 年相比,增长 6.1%,达 90257.3 亿美元。与此同时,2013 年全球商品贸易的出口增速仅达 2%,远低于服务贸易增长水平。实际上,全球服务贸易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表 1. 1 可以看出,至 2013 年,服务贸易出口所占比重达总额的 20%,这一趋势直观地说明了全球服务贸易呈现出平稳增长。

就我国来讲,商务部所统计的 2013 年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数据表明,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在全球位列第三,达 5396.4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较 2012 年同比增长近 10.6%,总数达 2105.9 亿美元,这一局面是 2011 年以来的重大突破。然而同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在全球排名第一,总额高达 1184.6 亿美元之巨。其中,2014 年我国贸易总出口中的服务贸易仅占 11.5%,与世界平均水平(20%)相比还有着较大的距离。从世界范围来看,与欧美国家仍相去甚远,着实堪忧。总体来看,我国国际竞争力不足,严重阻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优化升级,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积极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推动服务贸易的源头活水,可见,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和优化升级,对于我国国际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立足全球视野,加快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与完善,逐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突围。同时,会上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任务诸如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以及规划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等等,这些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完善财税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便利化水平和打造促进平台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十三五”对外开放构想中,国务院将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

1. 2 研究意义

目前形势下,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也迅速实现优化升级,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确保其国际地位。

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服务产业的国际化,同时也是其经济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直观折射,换句话说,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在世界贸易竞争浪潮中能否占有一席之位的重要砝码。

第二,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中国作为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解决庞大的人口压力,发展服务业不失为解决就业人口的绝佳路径,可以说,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一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的良好出口,以此来带动本国现代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且,注重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促进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国开展服务贸易本质上来讲是将本国的服务业产品的生产能力转化成一种无形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本国的一种无形资产存在的,通过对外贸易实现价值的增值,获取经济利益。这种贸易手段是通过少量的资源创造更多财富的方式。

综上可知,加快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结构以及服务贸易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还能够实现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任务。

..........................

第 2 章 服务贸易竞争力概述

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探讨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的界定,首先对服务贸易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来定义服务贸易竞争力。当今时代,全球市场上较为流行的理论有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钻石理论”,本章对服务贸易相关的两个典型的理论也做了系统阐释。

2. 1 基本概念界定

2. 1.1 服务贸易的概念

(1)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贸易即是指,服务作为商品实现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对此概念的探讨一般应用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实现即贸易双方达成服务的交换,一方提供服务,另一方付出报酬,这一过程也被称作服务出口和进口。

国际服务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主要是指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无形贸易形式即涵盖在运输、保险、金融及旅游之内的服务贸易项目。广义来讲,国际服务贸易除狭义范畴中相关概念阐述外,随着新兴经济形式的发展,也包含诸如劳务承包、卫星传送和传播等在内的新兴贸易活动形式。

(2)服务贸易的分类

服务贸易的具体分类主要依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BOP 表)所做出的相关划分为准,也即是将服务贸易划分为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个人文化娱乐、其他商业服务和政府服务等 11 项。按照 WTO 的标准则分为商业、通信、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健康、旅游、文化与体育、运输、其他服务这 12 个部门。

2. 1. 2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概念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的是,一国的服务业发展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为该国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来讲,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从宏观角度来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的是在国际市场上,一国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各国的需求,并以此提升其自身的经济实力。中观角度上指的是一国提供服务的某一产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产力状况。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则是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服务贸易的企业所能创造财富的能力。综上所述,服务贸易竞争力即是指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某国或地区等以促进国民经济收入提高或区域经济水平增长为重要着眼点,不断提升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度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发挥其保持国际收支均衡的能力。

........................

2. 2 本文的理论基础

包括传统的竞争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在内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代表的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本身进行研究的理论,二者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旨在为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借鉴。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十分必要,尽管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大多是基于货物贸易,但不可否认,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承前可知,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日新月异,综上所述,对于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在本文中主要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和阐释,现归纳如下: 2. 2. 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1)自由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1776)一书中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奠定了自由贸易理论的雏形,这一观点是基于劳动价值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贸易双方之间的互利性。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有益吸收和补充,并在其 1817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著作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国家间的竞争。瑞典经济学家 E·赫克歇尔 B·俄林在其研究成果中总结出要素禀赋理论(1935)的观点,即 H-O 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贸易所产生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等,这些理论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都有了更新的进展,并且,经济学家在不断的深入钻研过程中发现,在某些起着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中,对于国家比较优势的决定并非取决于天赋异禀,这一系列成果都推动了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并奠定了现代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

2)保护贸易理论

英国学者威廉·斯塔福的著名观点,即早期重商主义(1581),该观点侧重于强调某国贵金属的价值来决定该国的财富,因此他认为,保护本国的贵金属,不致流出是保护国家财富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当鼓励出口,控制进口。可见,这一理论是保护贸易理论的雏形。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美国学者汉密尔顿和德国学者李斯特相继提出幼稚产业保护论。而凯恩斯在大萧条后,提出了贸易顺差论和贸易乘数理论,这一理论也是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基础。

2. 2. 2 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承前可知,关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990)作为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理论,也叫“钻石理论”,这一理论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化探讨,主张国家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来解释竞争力,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进程。该理论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解说,对竞争优势如何获取及相关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等都做了系统阐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主要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另外在加政府和机遇这两个辅助要素。他认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并将其排列成一个类似菱形的钻石,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

第 3 章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9

3.1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 9

3.1.1 中国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 9

第 4 章增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21

4.1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 21

4.1.1 巩固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发挥比较优势 .................. 21

第 5 章结论与展望 .............. 27

5.1 结论 .......... 27

5.2 展望 ............... 28

第 4 章 增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对文中第三章中国与世界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发展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具体涉及的相关指标做出对比和总结,以寻求更适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切实提升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分别是: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度和广度,发挥经济贸易的规模优势;发展与培养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提升人力资本的素养,加大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本章对上述措施做了更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4. 1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基于上述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涉及的相关指标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均衡、不合理等情况。因此,应当积极推进服务贸易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加快专业性的服务贸易功能区建设,注重培养和发展能够切实服务相关产业的市场主体,体现中国特色,树立中国品牌。

4. 1. 1 巩固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发挥比较优势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服务贸易一直是具备传统优势的服务项目为主,因此,应当积极投注技术,力求专业化,不断巩固比较优势,在以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项目,不断提高知识与技术含量,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的服务内容,以此来增加服务贸易的劳务附加值。这一措施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符合当前形势,对打造中国特色服务贸易项目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凸显自身的主业基础上,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借助具备较高水平的服务业品牌来影响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亦不容忽视,在着力塑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的同时还应当推进中小企业服务特色的创新,帮助他们走向海外市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融入全球供应链。

4. 1. 2 积极发展高水平、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服务贸易经济发展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服务项目的同时注重有效糅合知识与技术因素,不断发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而推进服务项目向专业性和时代性转变,以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立足于信息化大环境下,积极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推动各行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此外,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贸易形式,应当被推广开来,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型业务,积极拓宽业务范围,真正促进产业技术与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注重提升服务跨境支付及其相关的配套技术研发推广能力。此外,外包性质的离岸、在岸等服务业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注重其规模的扩大,最终是为了全球服务外包方面技术平台的精益化和高端化,更好地促进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

......................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 1 结论

通过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问题的探讨可知,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努力提升国际服务贸易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服务贸易的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从另一层面来讲,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广阔的利润空间。本文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中,探讨了各项指标权重,旨在说明推动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对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如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的限制以及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方面法律法规制度的欠缺,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出了一些建议,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度和广度,发挥经济贸易的规模优势;发展与培养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提升人力资本的素养,加大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通过有效实施和执行,以期不断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国际金融与全球化的推进促使了世界各国经济回暖和复苏,与此同时,国际国内亦面临更为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并出现了新型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规则——新自由贸易协定,以此为谈判核心准则的国际发展情势随之展开,只有尽快认清局势,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统揽全局,掌握国际贸易的主动权,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加强服务转型,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灵活应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转型挑战及对策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垄断经营的地位,不得不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起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市场的放开以及资源的共享让各种形式的企业都有了分一杯羹的机会。当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时候,国有企业的优势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业绩被严重挤压,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滑。

国有贸易服务企业作为国有企业队伍中元老级的一员,也难以逃脱同样的市场压力。相关资料显示,随着市场的放开,全国的各类外贸公司数量增长极快,1995 年是 9000 多家,1997 年达到 1.4 万家,1999 年达到 2.6 万家①,如此的增长速度对国有外贸公司的业务量冲击之大可想而知。

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服务为主,包括从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商进口高精尖机电仪产品销售到国内各个科研院所、大学、医院等,或是从国内将大量的轻工或纺织、劳务等产品或服务出口到世界各地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进出口项目涉及金额较高,业务规模较大,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固定的几十家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垄断瓜分,利润相当丰厚。然而,特许经营权的放开使得大量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到中国的外贸市场中来,贸易服务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有采购需求的业主和客户虽然先期跟供货商或是厂商有过良好的技术交流和沟通,但在采购时都不得不选择国有的贸易服务企业进行采购,拥有外贸经营权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因自身的垄断优势往往比业主采购方还强势,在谈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贸易条款都要倾向于贸易服务企业。企业不需要垫资一分钱,不需要占用任何信用额度,先跟业主申请到相应的合同款项,供货商发货后再对外支付货款,期间几乎不涉及什么风险,轻轻松松赚取服务费。如今,进出口经营权不再是门槛,面对经验丰富的外资企业,灵活高效的民营企业,业主有了更多的选择,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显得愈发被动,业务量大幅度下滑,经营业绩一年不如一年,企业普遍认识到不进行转型将难以生存。

为了捍卫在市场中的地位,抢回被夺走的业务,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纷纷开展了全面的转型之路,寻找适合自己的转型战略。在转型之初,大大小小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网站和宣传彩页的显要位置都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有关转型的内容,包括企业制定的转型升级的目标,企业开展的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等等;还有很多企业请来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开展讲座、培训,介绍一些优秀企业转型的成功案例等等。可以看到,为了追求转型的成功,企业确实做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然而在尝试转型的初期,企业能做的大都是学习模仿成功经验,盲目追求业绩的增长,追求业务的开发量,然而,成功的案例毕竟是少数。在转型过程中,很多的企业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将无法有效的实现转型目标。

.....................

1.2 研究意义

由于时代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大多企业都认识到只有转型才有出路,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转型的探究还是很多的。回顾最初,“国字头”的全国性贸易企业有二三十家,经营状况都差不多,而如今却有着天壤之别。有如中粮、中化、五矿等巨型转型成功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还有一些虽然还在经营,但是已失去独立性和行业主导性的还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如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等。对于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转型有很多的研究都集中于向如中粮集团成功的全产业链转型的经验研究。然而中粮集团转型的模式是否适用于每一个贸易型企业呢?中粮集团在最早成立时主要以食品粮油等产品进出口单一贸易为主,同属于典型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从 1994 年中粮集团启动转型的那年就已经踏入世界五百强的行业,企业的自身实力和经营规模以及经营产品的特点与其它大多数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还是有区别的。

如今,在我国还有一批历史悠久且曾经“战绩”辉煌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正经历着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产品的特点他们无法效仿中粮全产业链的转型模式,他们并没有能力进行整合兼并或者生产加工,只能继续游走于产业链的中游提供贸易服务,在其服务业务中研究转型的战略方针,只是转型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分析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究竟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些方面才是处于转型期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本文笔者就从转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虽然没有自己生产的具体产品,但也扮演者国际贸易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里,国有贸易服务企业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为推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曾经是,在未来也将是加强我国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流的重要媒介。如今,我国贸易市场不断壮大,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整体加大外贸政策支持力度,未来贸易服务市场中的资源和机遇都将越来越多,当然伴随的还有越来越多的类型的企业都可以自由参与到贸易服务行业的竞争中去。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要想继续发挥其原有的价值就必须改变业务逐渐萎缩的现状,争取更多新的业务资源。因此,解决当前转型遇到的问题,研究如何能使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摆脱业绩下滑的困境,找出解决对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

第 2 章: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发展历程

2.1 垄断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是国有外贸企业的统治时期,由于我国明确要实行对外贸易的统治政策,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性经营,全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完全由十几家国营专业进出口公司分商品的类别垄断经营,其他任何机构都不能经营进出口买卖。因此,外贸体制改革前的传统外贸行业被人们称为“贵族”行业,在国家对外贸经营权实施着强大的保护政策之下,国有外贸企业几乎垄断了大多数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道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1950 年国营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68.4%,1952 年上升到 92.8%,占有绝对优势⑩。

在庞大的国有外贸企业中,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是一支非常有特色的国企队伍。什么是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既不生产产品也不消费产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就是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产品”,这就是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这支队伍按照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自按照不同的分工完成着各自不同的使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国有贸易服务企业一直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掌握着各行业中的对外贸易经营权,支配着外汇配额使用权。这里面不乏有很多知名的企业,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仪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从 1978 年开始,原有的外贸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逐步进入改革开放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放权让利,先是扩大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其次决定各地方经过批准可以成立地方外贸公司,第三是批准 19 个中央有关部委成立进出口公司。到了 1991 年,政府取消了对出口的财政补贴,1994 年全部取消对进口的财政补贴并取消对外贸易的指令性计划,至此,外贸企业基本上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些改革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我国早期对外贸易高度垄断的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市场环境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实行外贸体制改革,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国有贸易企业不得不抛弃“铁饭碗”,筚路蓝缕,走向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游泳、搏击。企业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要为了生存去拓展业务、开发客户,只靠坐着是等不到业务的。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开始感受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带来的压力,同时,行业内也开始出现各种内部竞争。

........................

2.2步入转型阶段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外贸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家对外贸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参与到外贸市场竞争当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2004 年商务部出台了 8 号令,这一系列政策都使得中国外贸市场上的外资企业还有民营企业获得了和国有外贸企业一样的外贸经营权,这一改变不仅扩大了对外贸易领域的不断深化,更多的经营主体可以更便利的参与到外贸市场的竞争中去,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彻底失去了像买断、许可证、配额、垄断制和代理权等这种用非市场经济竞争手段来进行垄断化经营的“护身符”。国有外贸企业经营的“保护伞”被打破,贸易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企业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

随着外贸体制、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的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需要的是与产品附加在一起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贸易服务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不再是通过服务卖产品,而是直接转变为卖服务。客户从以往通过企业所卖的产品进行选择而转化为通过企业所卖的服务而进行选择。如此一来,只依靠供货商的产品和自身国有品牌“老字号”的口碑,企业本身不进行任何改革和提升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在市场化的新时代里将难以生存。随着近六十年的发展,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纷纷涌入到进出口企业的队伍里来,从坐等生意找上门到不得不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被迫”开始转型。

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在布满荆棘的转型道路上摸索前进,探索如何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拓宽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探寻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开展了多种经营的市场化转型探索,这些企业多以进出口业务为基础,尝试涉及运输、房地产、新能源、生产制造、技术服务、证券投资等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或收获、或损失、或浅尝辄止,或深陷其中,有经验有教训,不论是收获还是损失,都对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第 3 章: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8

3.1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 8

3.2 盲目尝试融资性贸易业务,金融风险增加 .......... 10

第 4 章: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转型对策研究 .................... 15

4.1 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15

4.1.1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 .............. 15

第 5 章 以中仪公司为例探索转型的具体实施策略 ............. 23

5.1 与“巨人同行”建立合作伙伴,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 23

5.2 信息公开是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 ......................... 25

第 5 章 以中仪公司为例探索转型的具体实施策略

5.1 与“巨人同行”建立合作伙伴,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中仪公司的业务模式总结中,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项目少,缺少大项目就间接反映企业的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提升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合作伙伴,与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才是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呢?

中仪公司在多年转型的经验中发现,不论是国内的大型客户还是国际的大型厂商供应商,其自身实力强,经验丰富,合作面广泛等综合资源是一般小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与国际知名厂商合作,可以获得更多产品营销代理权。因此,对于面临转型、急需开拓市场的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来说,应在建立合作伙伴方面秉承与“巨人同行”的策略,广泛开发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中仪公司在进出口代理、医疗分销、技术服务等业务单元都应加大与国际知名厂商的合作,秉承“与巨人同行”的市场开拓信条。主动走出国门,参加行业专业展览、论坛交流、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品牌产品代理。积极进行欧美、日本、韩国、台湾等主要产品来源地的产品培育和渠道拓展工作,努力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代理商。

从具体的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中仪公司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等不同环节都可以寻求合作战略,找寻自身可以提供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一方面,企业可以与国外厂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优质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同时,作为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窗口,中仪公司积极协助国内用户寻找境外先进技术和产品,提高技术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地区)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差距,从而与贸易伙伴实现共赢。

.......................

第 6 章 结论

本文从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发展历程出发,首先分析了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包括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健全、人才结构出现断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近年来国有外贸企业相继转型的经验以及转型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国有贸易服务企业的特征出发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对策。确立企业只有具备核心竞争能力,与上下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动联盟,这样企业才能在供应链中拥有话语权和控制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还需要从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方面入手,并且合理安全的利用金融工具,切勿盲目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可以尝试开展试点项目培来养高素质综合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仪公司的实际业务为例,从转型对策入手,研究了针对具体业务模式的转型实施策略,例如与知名品牌进行合作、建立金融风险监管机制从业务的源头控制风险、建立企业自己的专家咨询团队等。探索如何使国有贸易服务企业能尽快的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使国有贸易服务企业摆脱发展困境。

总结起来,作为国有贸易服务商,企业需要打造专业化、一体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综合服务,在商品供应链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中介组织和资源整合作用,形成对客户资源和产品资源一定程度的控制力甚至主导力,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国有贸易服务企业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专家给予赐教指正。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加工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实施后,尤其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改变了贸易方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据了主要地位。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起到现在,在加工贸易方面,相比较于普通的贸易进出口来说,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都较高,在对外贸易出口总数量中,加工贸易占到了 50%,在中国贸易中占据首要的位置。在加工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一直提升,从 2001 年到 2014 年,由 16.7 亿美元提升到 7403.5 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得到大幅增长,由 4.38%提高到 38.9%1。因而,能够说,近十年来,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飞速,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已经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在提升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极其重要。长三角地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区域,2009 年,所创造的 GDP 占全国总数的 20%,并且这一地区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后日益扩大。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也凸显了不少问题,如,劳动力过于密集,技术外溢不能显著体现,长时间在产业链中位于低端,没有进行适宜的区域布局,产品缺乏较高的附加值等。除此之外,在迅猛发展加工贸易时,中国在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12 年,我国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分别为 234.4 亿吨和 1865.9 万吨,产生的工业废弃物达到 20.4 亿吨,在这之中,在长三角地区产生出来工业三废数量有 192.8 万吨、1.4 亿吨、以及50.1 亿吨之多2,同时,因为频繁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赤潮,另外再加上堆积了诸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带来损害。并且,我国长三角地区还没有完善有关环保方面的标准和法规,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尤其是在对外商资金投入的吸引上,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最多利益而将准入政策降低,对国家的环保政策未严格执行,造成某些存在着污染严重的加工生产产业,使中国成了“污染避难所”,然而,政府及有关企业并没有给予污染排放以足够关注,这自然会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国内外经济学中,贸易和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了人们探究的至关重要的课题,而加工贸易是长时间进行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品生产,给周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已经引起不少专家的高度关注。由于长江三角洲在中国外贸出口中占据首位,同时,近些年,其加工贸易已经改变了总数量和结构,并且,这个地区现在的生态环境日益薄弱,成为环境和经济效益产生矛盾的一个突出案例。因而,在这篇文章中,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对其加工贸易导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探究,为优化、调整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构成以及保护环境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共赢提供策略和建议。

.......................

1.2 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

本研究借助理论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在对和这个研究相关的传导机制、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取长三角地区 10 家加工贸易企业,每家企业选择岗位分别为业务经理岗、跟单员岗等人员对本单位加工贸易发展的认知和建议,主要考察以下因素对加工贸易的影响程度,首先是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员管理、部门管理以及制度管理,其次是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业三废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这篇文章运用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基于定量以及定性分析的层面,在第二章分析环境和加工贸易理论,第四章在分析长三角环境效应的前提下,探讨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对长三角加工贸易的影响程度。

将研究内容和方法联系在一起,这一研究准备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首先对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把握、了解和预测加工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现状、有关背景和未来趋势,从而将这篇文章的研究方向进行确立;接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其相关理论,基于这样的基础,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政策建议提出来。

分析框架见图 1.1。

....................

第二章 加工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相关假说

2.1.1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在“北美自由 tradeagreement 的环境影响"中 Grossman 和 Krueger (1991)第一次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 EKC)提了出来,他们在衡量经济发展的时候,将人均收入提高视为指标,发现经济提升和烟尘增多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关系为倒“U”型曲线,从这个曲线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时,人均收入提高会加大环境污染,而在经济发展达到某种程度时,人均收入提高会使环境污染减少。因而,从久远而言,在人均收入到达某个状态时,经济的提升,会致使环境污染问题降低。

Shafik & Bandyopadhyay (1992)分析了 149 个国家规定 10 种有关环境污染产物(诸如,二氧化硫产生数量、人均碳排放数量、森林覆被比率、森林采访数量以及水内化学需氧数量等等)在 1960-1990 年时的状况。通过探究了解到:大气悬浮颗粒(TSP)、S02 等污染和人均收入、砍伐森林数量的关系表现为:倒“U”型,而城市环境和人均收入、饮用水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非倒“U”型。

Panayotou (1993)在分析环境问题时,第一个引入了人口因素,借助排放污染物数量指标,对 54 个国家中氮氧化物(NOx)、S02 以及砍伐森林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环境污染和人均 GDP 之间的关系为:倒“U”型,同时,这个倒“U”型转折的地方类似于 Krueger、Shafik、Grossman 以及 Bandyopadhyay 探究进程中发现有关人均收入状况。

除此之外,Hettige,Lucas and Wheeler (1992)、Hilton and Levinson(1998)、Selden and Song (1994)、Dean (1997、2002)、Groot 等(2001)也借助经验进行探究,结果对 EKC 的倒 “U”型假说进行了证实。

另外,包群、彭水军(2005)对中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1996-2000 年这段时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检验了大气、水等相关联几种环境污染标准与整个经济能力提高有关联系,通过分析得出,不只是工业排出那些污水中含有化学需氧量,其他一些有关污染物指标都有和 EKC 的倒“U”型关系相符,同时,发现中国有些城市已经越过了曲线转折点,诸如,东部沿海一带,它们在 EKC 中处于右半段,从而得出结论:经济的持续提升将使污染排放降低。

宋涛等(2006)在 EKC 假说的基础上,借助面板协调方法对中国在 1985-2004年这段时间里一些省市的工业生产方面在释放三废问题以及普通人员工资联系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发现,排放的废弃物、废气等和人均收入呈 EKC 关系,而废水排放和人均收入地关系则呈现为不断增长。技术提升后,前者表现为提高、降低、再提高的曲线形式,而后者的趋势则为纯粹增长。

除此之外,张晓(1999)、赵细康(2005)、范金(2002)等、许士春等(2007) 以及耿强(2009)、孙成浩也对 EKC 假说中的倒“U”型进行了借助实证研究。

.......................

2.2 国外研究进展

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不少学者开始重视贸易和环境的关系的探究。由于 90年代世界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在学术界,贸易和环境问题引发了诸多学者的探究和争论。

2.2.1 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

在探讨北美贸易区(NAFTA)环境状况时,最早实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结构的是 Grossman & Krueger (1991,1993,1995)。他们在著作“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 ”中,就国家贸易在环境影响方面,实施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也就是结构、规模和技术等效应,贸易对这些环境的影响中,和它们密切联系,借助探讨发现,通常情况下,规模效应会使环境污染严重,在盈利达到某个层次时,技术和结构效应相加会高于规模效应,总体而言,会对环境有利,也就是从久远而言,在自由贸易化实施后,环境质量会有所好转。Krueger 和 Grossman 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定义,同时在国内外环境效应研究中成为基本架构。

Copeland & Taylor (1994)借助南北贸易模型的创设,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贸易的环境效应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个模型是一种均衡模型,将诸多国家和商品囊括其中,其中将国家进行种类的划分,可以分为位于北方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处于南方的正在发展的国家两个种类。在模型中,对于国家相对比较性优势实施了假设,如果二者仅仅是环境方面指标中具备区别性存在,并且,假如经济相对先进国家针对环保指标进行制定时候,较经济落后国家严格,那么,就可以发现自由化贸易在环境效应方面,对于南北方国家来说,结构效应南方国家以负数呈现,而北方国家以正数呈现,而技术效应全部以正数呈现,规模效应全部以负数呈现。意思也就是说,在北部地区,受污染影响程度较轻产业将得到发展,恰恰相反,南部地区竟然污染产业发展越来越大。所以自由性质经济将可能形成经济相对先进发达国家关于环境情况受到污染程度变轻,而发展中国家则程度加重。1995 年,两位专家进行了另外的探测,他们在世界污染问题中运用南北贸易模型,结果发现从整体角度来说,世界贸易会影响环境,使污染问题严重。

Runge (1994)对自由化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划分,即:经济整体规模、生产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效率、产出结构以及环境政策等五个方面,也就是在原来三方面环境效应的前提下,添加了规则效应和产品效应。通过分析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产出结构效应可以使经济规模扩大给予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消除。总而言之,自由化贸易不但污染环境,并且还使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升,由于不断增加人均生产总值,伴随着生活水平需要也会提升环境保护方面需求,再加上改变了产出结构和生产技术,以减少废水、废弃物等的排放。

.........................

第三章 加工贸易影响环境的传导机制 ........... 16

3.1 加工贸易的规模效应 ........... 16

3.2 加工贸易的结构效应 ................. 17

第四章 长三角加工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现状 .................... 21

4.1 长三角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 21

4.1.1 长三角加工贸易的概况 ................. 21

第五章 长三角加工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 .................. 29

5.1 调查问卷设计 .......... 29

5.1.1 研究思路 .................. 29

第五章 长三角加工贸易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调查问卷设计

5.1.1 研究思路

本研究对收到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根据分析结果讨论分析 20家加工贸易企业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对长三角加工贸易的影响程度,提出完善长三角加工贸易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 Williamson 和问卷数据测量方法的论述,统计案例被调查对象对问卷的态度是否认为其合理,若在除此以外的环境、设施等不变的情形中,假如 A 环节被其调查人员选取。那么在其企业中,所有管理层将对 A 环节的重视程度得到全面加强。

此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并验证理论上的论点。然后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函数公式进行研究其内在联系。

本研究借助理论分析和规范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在对和这一研究相关的理论,(诸如,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传导机制理论)研究的前提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取长三角地区 10 家加工贸易企业。这些被调查企业分别是:1.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2.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3.江苏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4.牧田(昆山)有限公司;5.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7.东芝信息机器(杭州)有限公司;8.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9.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10.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在现状具体情况调查与分析部分初步证明了长江三角洲一带加工贸易同环境污染之间相关性,表 5.5 的相关关系表明,长三角一带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致使环境被破坏程度增强。

从表 5.5 发现,长三角江浙沪的环境污染和经济规模以正比的关系出现,表明了加工贸易在规模效应方面应该以负值呈现。除此之外,可能的原因在于,因为长三角一带,在调整江浙沪的产业结构,产业的侧重点由原来的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生产转移到污染较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使长三角一带的环境污染减少。

6.1.2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被调查人员选择结果印证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环境污染的认知水平一般。

2.被调查单位虽然制定了对环境保护的有关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执行力不强。 3.10 家加工贸易企业人员选择结果印证了他们对三个选项的选择比率比较平均,表明多数被调查人员希望其所在单位,能够尽量完善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在对保护环境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的约束制衡机制。

4.大部分被调研单位已经建立了与本单位贸易产品相关的环境污染监管体系,但目前大部分体系实施效果不明显,同时在科学性和针对性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5.选择“环境污染相较于其他内部控制机制待完善”这一项的比重接近 5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应重视健全加工贸易环境污染控制机制。

6.大多数被调研单位认为,在环境污染指标的总量上已经较为完备,但有接近 40%的被调研人人员认为,在指标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本单位贸易产品的特性及当地环境情况,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给管理人员及当地环保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民族情感与贸易倾向:心理贸易壁垒是否存在?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跨国经营的迅速升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之间贸易壁垒逐步消除。几乎任何一家企业一旦具备成熟的条件,都会积极地拓展海外市场,开设子公司,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遗余力地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营销者们通过带给异国体验者新奇的产品体验和服务,努力获得潜在消费者的认同,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战略铺桥搭路。而通信物流、交通运输的日益便利以及电子平台、支付系统的兴起和完善,都有助于实体经济准入难关得到更快的突破,极大地拓宽了贸易的扩张范围,使得各国市场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也使得市场的竞争形式更加多样化, “价格战”、“广告战”、“概念战”等轮番上演,却越来越难打动消费者,并保证其竞争优势。一种新兴的、无形的、心理层面的贸易壁垒在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大量外国产品的流入,不仅掠夺了国内的市场,挤压了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国人们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大大地威胁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随着贸易共融的大环境的形成,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这也使得本就弱小的民族企业更加暴露于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外产品的竞争范围内。因此,国内企业只能通过压缩成本,削减价格来达到吸引消费者,与国外产品竞争,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目的。但这种薄利多销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产业在价值链低端徘徊停滞,迟迟得不到发展,企业缺乏创新的源动力,使消费者对国产商品落后低端的印象很难有所改观,另一方面,诱使国内不法企业为了压缩成本,提高利润而不择手段,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恶劣现象层出不穷,长此以往,不但坐实了有关国产产品质量低劣的言论,使消费者对国货丧失信心,还会导致民族品牌在国际竞争的洪流中节节败退。

然而,一些民族企业家们发现,消费者潜意识里是愿意购买国产产品来为民族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的,并且能从中获得爱国情怀的满足,但出于质量、性能的考虑,无奈选择国外产品。因此,除了从传统的降低价格、提高质量、优化服务的方式入手以外,企业家们也会通过采取其它策略,来满足消费者这一心理诉求,从而赢得消费者对本品牌产品的偏爱与购买。例如华为 mate8 主打广告“用28 年造好国货”,将品牌与爱国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寓意为经过 28 年的努力,终于使国货品牌进入了世界五百强的行列;国产手机品牌小米在最新发布会上提出了“新国货”的概念,认为与洋品牌相比,新国货的性价比更优,立志成为新国货的领军人物,收获一大批“米粉”;爱国者宣称,要打造中国人全资控股的“诚信联盟”平台,做大做强民族产业,让中国品牌造福于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作为家喻户晓的民族企业海尔集团,通过“世界百强品牌,中国海尔唯一入选”的口号,提升了大众的民族自豪感,成功获得了消费者的拥护;国民品牌美特斯邦威倡导“国货新生”的设计理念,用国际化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具有民族时尚的文化品牌,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亚洲流行音乐人周杰伦也在美特斯邦威的新国货宣言中提倡新国货的精神和态度;格力空调发布最新广告语,用最通俗简洁的语言,震撼了一颗又一颗中国心,“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既让消费者看到了格力的努力和追求,又能轻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

1.2 研究意义

很多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更早进行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时代,拥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相比较于国内,在生产技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正因如此,他们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都更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不可否认,在这些方面,国产产品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高,我们正在逐渐缩小与国外产品在此方面的差距,中国消费者对“国外产品优于国内产品”的认同度逐渐下降(袁胜军等,2012),那么国内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如何选择呢?除此之外,购买行为也并非完全理性,除了价格、质量等的考量外,还会受到其他感性因素的影响,例如民族情感、爱国情结等。

基于此,本文引入民族情感这一概念,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其在全球贸易自由的环境中,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作用效果,提出相应措施。

1.2.1 理论意义

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村的消费者的生活中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品牌,人们具有的购买选择越来越多,消费心理充满着矛盾,购买决策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有关各国消费者对国产产品和国外产品的评价和购买意愿的研究成为了国际营销学和消费行为学研究的热门。

虽然以往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本民族文化和对他国的印象会影响其对待不同国家的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但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都不一样,而且发达国家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更具比较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民族情感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方面必然与发达国家有区别,因此不能把别国的研究结论复制到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跨国企业争相占领,冲击了本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这一课题进行具体分析,能够使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中国特色化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并轨,丰富和深化了民族情感对国内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探索了将社会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方面的具体课题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是存在重要价值的。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贸易壁垒概论

贸易壁垒(Barrier to trade)是指在进口货物或服务时,人为地限制他国货物及劳务的流动措施。贸易壁垒按照产生时间不同,可划分为传统贸易壁垒和新贸易壁垒。

(1)传统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根据是否与关税相关,可分为关税贸易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所谓关税贸易壁垒就是一国在进口某种商品时,以税收形式设置的一种贸易壁垒。征收关税的目的主要有:一是为了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征收的一类关税;二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限制进口,而征收的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愈高,对本国经济的保护作用就愈大。所谓非关税贸易壁垒是指关税贸易壁垒以外的其他贸易壁垒。

(2)新型贸易壁垒。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国际分工协作的更加紧密,国家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贸易壁垒也被赋予新的概念。新贸易壁垒的概念层出不穷,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以及劳工标准壁垒逐渐进入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范畴。新型贸易壁垒与传统贸易壁垒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贸易壁垒是在着眼于商品和商业利益的基础上,通过采取边境措施,对进出口的价格和数量进行限制,而新型贸易壁垒更多的是关注进出口商品对自然环境,人类安全与健康的影响,考虑的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边境措施以外,还会采取其它涉及国内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措施。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健康意识深入人心,绿色环保概念被普遍接受,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问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新型贸易壁垒有合情合理合法的成分,但新型贸易壁垒让贸易保护主义有了可乘之机,以保护环境,保护劳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名,故意刁难他国商品的进口,给自由贸易蒙上阴影。另外,新型贸易壁垒相对隐蔽,名目繁多,防不胜防,且各国相关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各有不同,评定程序复杂,很难掌握和应对。

(3)心理贸易壁垒。心理贸易壁垒作为一个新兴的贸易概念,与之相关的研究几乎没有发现,因而对心理贸易壁垒很难做出准确的概念界定。笔者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对心理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行阐述,以此为本文进一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心理贸易壁垒兼有心理及贸易壁垒的双重特征,是指由历史原因或经济利益关系等原因,使消费者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国家,甚至所有其它国家的产品产生抵触或厌恶情绪,从而缺乏对该国产品的购买意愿。或出于对本土产品的支持与保护的情怀,民族情感的存在,减少了对国外商品的购买数量。构成国家贸易障碍的要素通常包括:距离、壁垒及疆界。其中,距离对贸易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距离不应该只是狭义的地理方面的交通路程的长短,也应该包含情感、心理方面的远近亲疏。

.........................

2.2 贸易倾向理论

贸易是一定规模的对外消费量的集合,倾向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理选择偏向,包含更多的感性成分,个体在面临消费选择时并非完全理性,难免会被情感、心理的因素左右,对某一类商品更加偏爱,对另一类商品抱有偏见,因此,消费倾向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会受到态度、情感、文化底蕴、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而贸易倾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此,本文参照消费倾向的概念对贸易倾向的概念进行界定。

消费是商品货物流通的最终环节,贸易的目的是实现商品、货物及服务的交换,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消费倾向是指特定的消费群体(如妇女、儿童等)在不同阶段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因此,参照消费倾向的定义,本文对贸易倾向的概念界定为,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商品、货物及服务贸易往来时,不同时期对进出口需求变动的趋向。

从贸易倾向的概念可以看出,贸易倾向是个动态的概念,其随时间的变动而发生改变,影响贸易倾向的因素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贸易壁垒等贸易障碍对国家间贸易产生的重要影响。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形成消费需要到评价所购商品,大致会经历六个阶段,如图 2.1 所示。

............................

第 3 章 国外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与概念模型构建 .................. 25

3.1 消费者国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3.1.1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 25

第 4 章 民族情感与贸易倾向对国外产品购买意愿影响模型验证 ................ 32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32

4.1.1 变量的选择与设计.............. 32

第 5 章 结论与启示 ..................... 54

第 4 章 民族情感与贸易倾向对购买意愿影响模型验证

本文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购买倾向对国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从民族中心主义、国外产品态度、产品原产国效应、从众心理(信息性影响、规范性服从及价值表达)等方面探讨影响消费者对国外产品感知质量及国外产品购买意愿的心理贸易壁垒是否真实存在。本章对概念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数据全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主要采用 LISREL8.70、SPSS17.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4.1.1 变量的选择与设计

在第 3 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节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及贸易倾向进行了量化分析,主要采用的是 5 级 Likert 量表。首先,采集所有问卷对象的人口统计信息,以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通过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来对民族情感进行衡量,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主要采用 Shimp 和 Sharma(1987)[50]年开发的、包括 17 个题项的 CETSCALE 量表,该量表经过国内外多位学者的验证,可靠性较高。

再者,由第 2 章相关概念界定得出,贸易倾向是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商品、货物及服务贸易往来时的需求变动的趋向。而国外产品的需求变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国内消费群体对国外产品所持有的态度、评价以及心理倾向等方面。因此,贸易倾向主要从国外产品态度、产品原产国效应、从众心理(信息性影响、规范性服从及价值表达)等方面加以衡量。

此外,为衡量消费者心理贸易壁垒是否真实存在,通过构建国外产品感知质量和购买意愿这两个潜变量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第 2 章相关概念界定得出,感知质量是消费者主观感受的产品质量,是一种抽象性行为,且是个体的主观评价或判断,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对同一件商品的评价也因为评价者的阅历、感知能力、经验不足及个人偏好的不同而不同。而质量和意愿一直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两个重要决定因子,从而使得国外产品感知质量和购买意愿成为贸易量变动的重要影响要素,最终形成心理贸易壁垒。具体如表 4.1 所示。

........................

第 5 章 结论与启示

通过第 4 章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论证可知:民族情感和贸易倾向引致的心理贸易壁垒确实存在。其中,民族情感对心理贸易壁垒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贸易倾向对心理贸易壁垒的形成,既能产生直接影响,又能产生间接影响。

针对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民族企业的营销和发展有所启示。

(1)对于民族企业,应积极树立民族责任感,在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推进企业品牌战略。

消费者的国外产品态度、从众心理及产品的原产国效应对国外产品感知质量和国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且均为正影响。消费者对国外产品感知质量及购买意愿的强弱很大部分取决于以上三个要素。而原产国效应对国外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最大,正如前文所说,世界上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通常给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印象。德国的产品往往给人以做工精密可靠的印象;日本的产品给人以质量过硬,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印象,而国内的产品更多给消费者更多的感觉是质量不高,技术落后等印象。

质量是企业品牌的生命线,只有国内所有企业以诚信为生存之根本,“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才能营造更加健康的“国货热”社会氛围。因此,国内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自身品牌战略的建设,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动机。提升用户体验,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要,通过营销手段,逐步改观国内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态度,提升企业在国内消费者心中“中国制造”的形象,扭转国内消费者对本土产品质量不高的印象,建立更多优秀的国产品牌,如海尔、华为等等。

民族企业还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热心于公益事业与环境保护,这样有助于赢得消费者的拥护,获得良好的行业口碑,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此外,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寻求途径,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寻求与发达国家设立合资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2)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在强化行业监管的同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正确引导心理贸易壁垒。 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既能对国外产品购买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又能通过国外产品感知质量,对国外产品购买意愿产生间接影响,且总效应系数最大,说明从众心理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它的三个方面,信息性影响、规范性服从和价值表达在特定外界舆论引导或社会风气导向下,将对心理贸易壁垒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尤为重要。食品及医药行业都曾曝出很多负面消息,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以及震惊国人的失效疫苗案等等。这些都给国内行业监管及食品安全监督带来很多质疑之声,加剧了国内消费者的恐慌,使得国内消费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国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投资领域越来越广。2014 年我国更是首次以 1160 亿美元的海外直接投资额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其中,企业通过跨境并购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额为 569 亿美元,占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 49.05%。统计数据显示,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我国企业跨境并购占海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连年增加,目前已占据近半壁江山(详见图 1-1)。

资本市场被认为是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融资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就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影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这一研究对于拓展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渠道,推动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

1.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设计

1.2.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国际投资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对论文主题的研究体现系统化、完整化特点。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体现在通过梳理历年海外并购数据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发现企业海外并购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强的正相关性,进而指出为促进企业海外并购应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体现在:在对企业并购融资模式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模式及相关统计数据总结出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1.2.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研究内容、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

第二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综述。主要介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

第三章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着重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国内资本市场助力企业海外并购。从企业海外并购融资角度,研究国内资本市场各类融资工具在企业海外并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同时,为满足企业海外并购所需要的多元化融资工具或融资工具组合,国内资本市场仍需不断完善。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国内资本市场成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重要融资渠道,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资本市场在服务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最后将对此提出完善建议。

......................

第2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综述

2.1 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概念、实质

2.1.1 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概念

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其是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这里的渠道包括并购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子公司、SPV、信托公司对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实施收购,或者与国外其他投资者进行联合收购。支付手段包括:现金、股权置换、认购目标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承担目标企业的债务等。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并购分为多种类型。约瑟夫﹒巴沃特根据并购所产生的原因,将企业并购分为生产能力过剩型、地理区域合并型、产品或市场延伸型、替代研发型、行业集中型;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划分,企业并购可以分为新设法人型、吸收合并型、控股型;按并购双方的产业关系来划分,企业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2.1.2 跨国并购的实质

虽然企业并购包括企业兼并和收购,但是从实质上看,跨国并购是对企业控制权的交易,实践中,跨国并购一般采用收购而非兼并的方式,因为跨国并购的初衷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关系,而非消灭目标企业法人身份。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跨国收购,跨国兼并所占比重不到 3%。需要指出的是,跨国收购的目的是由收购企业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收购企业持有目标企业多少比例股份算是取得“控制权”则没有统一的标准,联合国贸发会 2000 年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将取得股权比例超过 10%的即认定为获得了控制权。

..........................

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加之缺乏企业并购所需的金融环境和法律环境,即便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也不具备条件,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更是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序幕正式开启,从企业并购交易额及案例数来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经历了试水阶段、起步阶段及发展阶段(如图 2-1 所示)和快速发展阶段(如图 2-2 所示)。

.........................

第 3 章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1

3.1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综述............11

3.1.1 新中国 1949 年建国至改革开放期间........................11

第 4 章 国内资本市场助力企业海外并购.................15

4.1资本市场对企业海外并购的作用机制.............................15

4.1.1资本市场的功能.............................15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27

5.1 股票市场的完善建议.....................27

5.1.1 IPO 注册制改革.................27

第4章 国内资本市场助力企业海外并购

4.1 资本市场对企业海外并购的作用机制

从资本市场的概念来看,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是有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组成的一个无形市场,这些制度安排规范着筹资人、投资人和中介机构的行为。资本市场作为服务于资本运动(资本交易、资本流动等)的一种市场形态,具有市场所具有的节约交易费、提高交易效率的本源功能,具体来看,自其产生之日即具有推进资本形成、评估资本价值、优化资本配置和实现资本价值的功能;同时资本市场还具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衍生功能。

4.1.1 资本市场的功能

4.1.1.1 资本市场的本源功能

(1) 促进资本形成

金融学中将资金分为资本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居民部门存入商业银行的资金属于债务性资金,如果这些资金以投资方式直接投入企业则属于资本性资金。长期以来,债务性资金占具绝对多数,企业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但是由于银行负债经营的特点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银行配置债务性资金和企业借贷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无法得到贷款和资金雄厚的企业坐享高额信用额度这一紧张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为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和资本性资金相对紧缺的矛盾。资本市场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应运而生,其致力于实现资金集中同时将这些资金转化为资本性资金投入企业。企业部门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换证券等方式,实现了从居民部门中集中融入资金并转化为资本性资金的过程。

(2) 评估资本价值

资本市场通过证券交易中的市场机制来实现对资本价值的评估,如法律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各类资本市场规定了不同的发行、交易机制。实践中,就资本价值的评估多采用资产评估方法,包括资产折旧法、净资产计算法、重置成本法、现金流量法等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虽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仅有三十几年的历史,但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到今天每年有数百起海外并购交易,交易额达数百亿美元,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离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一系列成功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拓宽了融资渠道,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企业实现跨境并购提供了财务保障;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整合产业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投资人创造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进一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考察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其体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

5.1 股票市场的完善建议

就我国股票市场而言,面临 IPO 注册制改革、强制公司分红、强制退市、投资者权益保护、加强市场监管、适时推进国际化进程等问题。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跨境并购融资时面临的突出问题体现在由于我国 IPO 采用审批制造成的融资成本较高、我国股票市场的封闭性造成的跨境并购中无法采用换股并购的方式。

5.1.1 IPO 注册制改革

IPO 注册制指的是证券监管机关对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企业只进行形式审查而不涉及实质审查,发行人通过注册程序的惟一要求是完全公开信息,即只要文件符合形式要件,公开方式适当,管理机构就无权对拟发行的证券本身作价值判断30。我国目前实施的IPO审批制因其对申请上市企业控制的过严、要求过高、存在严重的权力寻租等问题而广受诟病,被认为是中国股票市场上一切问题的根源,体现在人为抬高了企业的 IPO 门槛、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证监会于 2013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响应未来推进 IPO的注册发审方式;发改委 2015年发布的《关于 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提到“要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我国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核心是放松对股票发行前端的管制,弱化对 IPO 准入环节的行政性约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册制改革被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在 IPO 过程中所可能滋生的寻租行为,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股票市场秩序。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将实现政府监管、社会监管与自律监管的三位一体。

同时,IPO 注册制改革过程中还需要相关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企业退市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六: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个产业间进行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额相对来说较少,而具有相近的要素禀赋、消费偏好以及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总是很大,这就导致当时的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已然不再适用,不能够很好解释清楚为什么产业间贸易往来要比产业内贸易兴盛。经济学家纷纷开始反思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改变贸易方式,进而导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美国在二战后大发战争财,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奠定了超级大国的基础。第二,国际贸易打破了单一化,从而向多极化经济转变,各国逐渐合作形成区域集团化,如欧盟、亚太经合贸易组织等。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纷纷发生改变,这就使得实际操作者们愿意抛弃他们传统的但越来越站不住脚的简单化的假设。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不存在“战略部门”,所以通过政府进行干预或者企业自身的活动去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也没有给政府去干预来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机会。而新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观点,它认为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个“战略部门”,进而提出假设,即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进行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在实际中,这种新贸易理论我们称它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因为这个贸易政策是对政府进行干预经济活动的一个理论说明,简单明了的表达政府的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是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并且是规模经济的。一国政府选择具有战略性的产业,通过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出口补贴、研发补贴、关税等手段进行干预经济和贸易的活动,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增进本国福利,引导国内产业不断集中,培育大跨国公司,从而谋取规模经济利益,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攫取大量财富。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于一国国家产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在选定自己的战略产业后,政府大力支持保护,提出符合自己国情的贸易政策,如加大科研力度、资金投入,设置关税壁垒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是如何把本国战略性产业从初步发展走到如今的产业强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完善出本国的贸易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产业经过 7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我国汽车现状是生产强国,出口弱国,总体水平还是很低,与世界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的水平无法比拟。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业有着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国内众多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先借鉴学习韩国、日本汽车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是如何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把汽车产业做到如此强盛,再根据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和目前存在的战略性问题,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引入 R&D 补贴模型,分析现阶段我国 R&D 补贴实施的政策效果,并将此情况与最优情况下的效果进行比较,从而提出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应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达到出口规模扩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效果。

.......................

1.2 相关文献综述

通过回顾、整理有关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汽车产业的文献,我们把其分为如下几方面:

首先,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研究文献。著名学者 Krugman 曾经在 1979年首先建立起模型,这个模型撇开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的假定取而代之的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以市场为调节的国际分工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生。随后布兰德和斯宾斯分别在 1983 年和 1985 年证明了两个观点:首先是在不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对于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抢占市场份额而对本国市场加以大力保护,政府对本国企业干预,实行科研补贴、出口补贴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政府通过各种补贴手段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国民福利。但是这样做有利有弊。此后胡昭玲(2002)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实现利润的转移,进而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民福利,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余道先、刘威(2009)指出政府可以根据国外厂商的抉择来制定出对自己有最优效果的决策来进行博弈,并且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荆林波,袁平红(2012)从政府承诺能力、信息不对称、政策工具非线性、社会资本成本、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参与过的经济发展差异、中间产品贸易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突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中垄断竞争市场下的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其次,与国外汽车产业相关的文献。石砾(2006)分析日本和韩国汽车发达的国家是如何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政府在其中是如何进行有效干预的,并结合中国自身情况提出了能够促进汽车大量出口的有效措施。徐充、姜威(2007)分析了日本汽车产业经历了起步、形成到走向国际化的原因,并借鉴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使中国汽车产业有很好的对策选择。随后徐元康、杨奕(2014)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美国在实行贸易政策的转变,并且比较各个阶段贸易政策的效果,最后得到结论,即战略性贸易政策变相的保护了本国产业,促进本国产品出口,占领市场份额,挤占他国,是符合各国经济扩张的需求。

再次,有关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证分析方面的文献。Dixit(1988)最早引用“校正模型”,结合当时美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黄先海和谢璐(2005)实证分析了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实行研发补贴的原因,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且认为目前解决我国汽车产业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有自己的品牌,因此实行研发补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龙、潘安(2013)对研发补贴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国均有实施战略 R&D 补贴政策的倾向并有可能就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发生贸易争端的结论,举日本稀土产业为例,对其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实施的效果证明该政策具有促进出口、阻碍进口作用。

最后,与中国汽车产业有关的文献。白少军(2007)探讨了加入 WTO 之后,面对贸易自由化的挑战,我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产生了新的问题,对此从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等多因素角度提出解决方法。黄玮(2012)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问题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出口的有效措施。徐喆(2012)采用较新的数据分析我国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关系并建议从汽车产业自身出发,调整产品本身,如品牌、性能、外观等因素,增加汽车对外贸易总量。

.........................

第 2 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评述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往来日益紧密,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贸易理论,摒弃了理论中不符合实际的假设。二十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开始对各派提出的贸易理论进行综合,去粗取精,吐故纳新,融合为新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布兰德等人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即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对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进行剖析,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先找到符合假设条件的产业,政府对其进行干预,采取补贴政策扩大其出口,限制其进口,提高产业竞争力。之所以把政策称为是战略性的是因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在考虑竞争对手反应行动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己的最佳行动纲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效益递增的情况下,必须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从而提高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来实现规模效益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政府应该选择有发展前途并且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国民福利,增加国际竞争力。可见,一国政府为了实现本国战略性产业的规模效益会想法设法的掠夺这种利润来提高国民收入。

......................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是把国外企业的利润转移至本国企业,它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二是外部经济理论,它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

2.2.1 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顾名思义,就是实现利润的转移,政府通过实行补贴政策实现本国厂商利润增加,而国外厂商利润减少的目的。实行利润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产业条件,国家政府要有明确扶持的产业对象,这个产业对象的培育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二是体制条件,即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础是要有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战略性产业是支柱产业,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与其抢占资源的产业;四是不存在外国报复。把国外企业的利润转移至本国企业,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式进行转移:

首先是“关税抽取资金论”,研究的是双方厂商都是垄断企业,纷纷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国内政府征收进口关税时,国外垄断厂商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降低垄断价格,第二个是减少出口量。如果国外垄断厂商选择降低价格,那么它的垄断利润就会减少,自己承担损失。如果国外垄断厂商选择第二条路,减少出口量,那么就相当于他们自动放弃在国外市场的份额,而我们国内厂商就可以趁机占领,实现产业扩大。若本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市场上都处于垄断地位,那么使用关税可以更进一步的让外国厂商的利润得到转移,从而增加本国的净福利。

第二是“以补贴促进出口”的理论,研究的是本国企业运用出口补贴、技术补贴等使本国企业产量上升,成本降低。补贴政策可以使国外厂商的利润转移到本国企业内部,提高本国厂商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使本国的国民福利上升。

第三是通过保护进口竞争产业,从而促进出口。该论点认为,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的市场下,如果政府设置关税壁垒或者非贸易壁垒等措施障碍阻止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使得国内厂商在国内扩大生产,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以价格低廉为优势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将利润从外国厂商那里转移到本国厂商,增加本国福利。而国外厂商在这里恰恰相反,销售减少,导致产量缩减,使得成本上升,最后市场缩小。本国成本下降而外国成本相反变动使得我国厂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此看来可以促进出口。因此,进口保护对于促进出口有很重要的作用。

........................

第 3 章 国外汽车产业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 ................... 11

3.1 韩国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11

3.1.1 韩国汽车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内容 .................11

第 4 章 中国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 19

4.1 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贸易的现状 ............... 19

4.1.1 汽车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 20

第 5 章 对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建议 .................. 42

5.1 加强汽车产业的国际经贸与合作 ................. 42

5.1.1 协调好战略性贸易政策与 WTO 之间的关系 .......... 42

第 5 章 对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使汽车产业在世界上立足,因此我国主张把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到汽车产业,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保护国内汽车市场,不让外国产品入侵,而是要打开国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占领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强国际间贸易往来。根据前文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加强汽车产业的国际经贸与合作

5.1.1 协调好战略性贸易政策与 WTO 之间的关系

世贸组织倡导的是自由贸易,我国作为 WTO 成员国之一,必须要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定,履行义务,享有权利。我国政府要根据 WTO 规则合理制定进口汽车税率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的进口关税下降百分之三,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下降百分之六。政府在行政采购时要倡导优先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鼓励国内民众积极购买国内产品。在保证本国产品的普及率和保有量的基础上,政府应该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汽车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实现海外并购,扩大海外生产,实行跨国经营。

5.1.2 参与国家间技术合作,提高汽车产业的技术成熟度

首先,在中国汽车产业充分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是为了更好促使行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 R&D 补贴也使得国内市场吸引跨国公司的设立,引进技术、资源,通过不断的合作来达到技术交流、共享的目的。

其次,要积极参加多边组织进行国家间的合作,这是对双方都是互利互惠的事情。我们要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控制引进资本的市场结构和技术结构,鼓励先进的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促进技术合作交流,根据 WTO 规则制定保护措施,适度引进国外汽车,限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设备进口,如高排放量的汽车等。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知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无论是生产量还是市场发展实力是很强大的,只是技术水平非常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多,但是我国也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仅靠降低关税或引进技术来参与国际竞争,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出击,要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汽车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其源动力是技术,因此要保证技术投入。

........................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作为一个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国,我国汽车产业在世界舞台上已经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更加艰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对该产业的扶持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如立法保护、关税减免、非贸易壁垒、增加科技投入、研发自主品牌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国汽车产业应该多多借鉴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要立足全球市场,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科研发展水平,降低关税,调整产业结构,严格市场准入管理,淘汰过剩产能,提高竞争力。

本文侧重分析了 R&D 补贴政策,结果发现我国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有效果的。虽然实行的 R&D 补贴偏少,没有达到最佳补贴,进而导致了国际竞争力不足,但从总体上讲会提高国民福利、消费者剩余、汽车产量等。可以看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应用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行性,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七:进入模式与国际化程度对我国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回顾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快。世界经济经历了 08 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之后,各国经济脆弱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继续分化,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跌落,地缘政治风险的外溢效应加大,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中资银行面临很大的经营挑战。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外银行为了在全球化经营中取得胜利,开拓更多的获利渠道,纷纷改变自身的组织结构、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积极主动到海外开发新的市场。大众熟知的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均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收购海外机构,开启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我国银行国际化起步比较晚,竞争力远不如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制度先进、运营速度高效的外资银行。因此,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并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放松后,外资银行纷纷进驻中国,抢占中国的市场,中资银行所面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从国内经济政策环境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成为主旋律,一系列的政策推行使得中国境内金融生态环境和运行机制发生较大的变化,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主席在中央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的局面,从而使银行形成一部分的不良贷款。市场利率化、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金融脱媒加剧,导致银行利差收入减少,业务分流,这使得银行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剧。同时,国家还一直倡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境内众多企业进出口交易频繁、对外投资额逐渐增加,这就要求银行得具备在国际结算、风险规避和外汇业务等相关国际业务的服务能力。“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一般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也需要各家银行结合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国家和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

1.2 研究意义

面对如此复杂的经营环境,无论是经济环境不利、金融同业竞争压力大还是国家政策支持和其他企业对银行支持的需求,都迫使我国银行必需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因此我们对银行国际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大量阅读关于银行国际化的文章后,总结得出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动因、路径选择、战略选择及影响因素,国际化程度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前后的绩效对比等。但是少有文章会对比不同国际化进入方式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所以本文旨在学习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跨国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模式对绩效的影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性意见。同时研究银行国际化程度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情况,使我国各银行正确认识自己目前的国际化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各银行克服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吸收经验,对下一步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对国际化进入模式、国际化程度相关理论、国际化相关理论以及银行绩效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情况进行整理与综述,为下文关于进入模式和国际化程度对绩效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选取我国境内八家中资银行 2005-2015 年的国际化发展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收集数据、分析现状和建立模型,验证了跨国并购、跨国新建投资与以银行海外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银行海外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率和海外机构数占总机构数度量的国际化程度对银行绩效之间的影响情况。最后根据现状研究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同时提出相关建议。具体技术路线图见图 1.1: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我国银行的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1 银行体系

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每个组成部分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和监督,共同为社会经济体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具体银行体系如表 2.1 所示:

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容广泛,主要概括为两个主体包括:

1. 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出资发起成立,为的是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进行相关融资和信贷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支持某些特殊主体的发展为己任。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拨付、中央银行贷款和金融债券。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以吸收公众、企业和机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经营多种金融资产的,拥有信用创造能力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包括: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外资银行。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境内的中资银行中已开始跨国经营,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对这些银行国际化过程中的行为与其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

2.2 银行国际化进入模式概念与研究综述

2.2.1 一般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一般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比较透彻和深入,所以我们将对一般企业的进入模式进行学习,主要有三种:

1、出口进入模式

出口进入模式是企业将最终生产的实物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的方式。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其中直接出口是国际化的企业通过企业在东道国的直接代理商或经销商、本企业在东道国设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来完成商品外销的方式,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在进行出口活动时,需要通过国内中间商来实现产品外销的方式。

2、契约进入模式

契约进入模式是企业将自身拥有的专利、版权、商标和技术等资产,出售或者是转让给国外的企业,以此获得相应的费用的方式。包括: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合作生产等。(1)特许经营:许可方授权被许可方使用企业名称、商标和技术等,而且还协助被许可方进行组织、营销和经营管理。(2)交钥匙工程:国际化的企业承包东道国的一揽子综合项目,在完成并能正常运转后将项目转交给东道国。(3)合作生产: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以提供技术、专利、管理和销售服务等为合作资本,与国外企业共同生产产品,国外企业用所生产产品或者部分利润作为给该国际化企业的报酬。

3、投资进入模式

投资进入模式有两种模式: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1)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家股权大多数为投资国居民所拥有的外国企业提供贷款或购买其股权的各种资金流动。是一种股权投资,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不仅拥有所有权,还拥有其经营活动的控制权,也就是说直接投资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去。

(2)对外间接投资:又叫国际证券投资。投资者的投资对象是国际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包括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中短期票据及各种金融衍生品。与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对外间接投资并不以获得所投资企业的实际经营权,参与其业务管理为目标,而是只为获得资本收益。

.......................

第 3 章 现状分析....................19

3.1 我国银行国际化进入模式的现状.......................19

3.1.1 跨国新建投资的情况.....................19

第 4 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7

4.1 理论基础......................27

4.1.1 内部化理论......................27

第 5 章 实证分析..................33

5.1 银行绩效评价....................33

5.1.1 银行绩效评价理论................... 33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银行绩效评价

建立银行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影响因素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运用 DEA 方法的关键,但随着选择的指标不同则研究结果会有所差异。即使有着同样的评价目标,但随着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有异、侧重点不同,则所用的评价指标也有所差异。本文选取数据包络模型对银行绩效进项衡量,所以本文针对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5.1.1 银行绩效评价理论

5.1.1.1 数据包络模型

数据包络模型的理论方法最早是 Charnes,Cooper 与 Rhodes 三人于 1978 年在 《欧洲运筹学杂志》中提及的一种度量效率的方法。DEA 将效率的测度对象定义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然后通过设定的多项输入和输出变量得出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界面,对比投影到有效前沿面上各个决策单元的离散点与有效前沿面之间的偏离度来评估被测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 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计算单位效率评估方面,并且 Sherman&Gold(1985)首次将 DEA模型应用于测量银行的相对绩效。本文将着重介绍规模报酬不变的 CRS 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的 VRS 模型。

国内外文献在运用 DEA 方法对银行绩效进行度量的实证模型中,所采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也各有不同,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Hancock(1985)把属于非银行产品的劳动力和实务资本作为投入量,而银行产品作为产出量,Avkiran(1999)投入变量设置为存款额、员工人数、利息费用和非利息费用,产出变量设定为贷款额、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Fried(1999),Ralston(2001)则将存款额和贷款额作为输出变量、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作为输入变量,易明阳、易振华(2011)将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税前利润作为输出指标,实物资本作为了输入指标。总体来看,境内外文献主要采用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来定义银行投入产出。

生产法是银行将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投入生产出银行存款和贷款额,将银行定义为金融产品的生产者。银行的输入要素为劳动力、固定资本、营业支出等,银行的输出为银行的存贷款账户数目。生产法主要优势是比较直观,但是也有不足比如以银行账户的数量来度量产出比较片面,或者将不同资金的账户同质化这样的假设也过于牵强。中介法则认为银行是沟通存款人和投资人间的中介,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吸收存款人的资金并将其贷给投资人,经营成本和利息成本为投入,而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总贷款和总存款则为产出。取货币数量代替账户凭证来度量银行效率,是中介法与生产法的区别。资产法同样将银行视为中介机构,但是与中介法相比它在银行投入和产出的指标更为严格,主要从资产负债表中选取。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与国际化程度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进行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在对我国银行绩效的两个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假设。最后选取了我国八家银行 2006-2015 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本文发现:(1)我国银行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跨国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进入模式,其中跨国新建投资与我国银行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跨国并购与我国银行绩效之间同样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跨国并购对银行绩效的提高效果在短期内比跨国新建投资要弱。这是由于跨国并购活动的整合成本高于所实现盈利,并且在并购后获得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势资源对绩效正向效应的发挥是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2)目前我国银行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是中国银行,其余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差异并不是很大,正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银行国际化程度与绩效水平之间存在 U 型曲线关系,即当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时银行绩效随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只要国际化程度积累到拐点时,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银行绩效也随着上升。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银行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可以发现: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增加和跨国新建投资的进入模式对银行绩效均有正向影响,即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能提高我国银行绩效,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但通过考过并购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对银行绩效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是负向影响。因此依据前文我国银行国际化的实践和理论经验,本文基于国家和银行两个层次为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八:基于多准则决策的中国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的钢铁产业从九十年代以后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粗钢的年产值在 1980年还是 3712 万吨,而在 1996 年的产钢量已经破亿,一直到 2007 年粗钢的年产值达到 48924 万吨,并且到 2008 年我国粗钢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五亿吨,直到2010 年则突破 5.2 亿吨,而同年美国与日本的粗钢产量则刚刚过亿,这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产钢大国中的一员。但是,2008 年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将我国的钢铁企业置于极具挑战的困境,各大企业一蹶不振,产量也急剧减少。各大企业也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是结果却是差强人意,这使得钢铁行业将面临一次巨大的改革。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的钢铁企业纷纷走出国门,通过兼并国外钢铁企业或者收购矿山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自从中国加入 WTO 以后,钢铁工业得到了迅猛成长,钢材产量也持续增长,因而导致对铁矿石资源的消耗量也连续加大。但是,现阶段,我国铁矿资源仍然很缺乏,开采潜力小,品质较低。与此同时,铁矿石需求量的剧增导致铁矿石国际价格的上涨,而且近年来海运费的连续上涨,变相的加大了钢铁企业的进口压力,这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必须积极施行国家的“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企业在初期只是建立贸易网点,再者就是办事处,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推进,当前正积极展开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资源开发等项目,海外投资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其中首钢集团的海外投资企业就有二十八家,除此之外,其他钢铁企业也纷纷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企业自身角度,都具备了开展跨境投资的良好条件。但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钢铁行业,很少开展对外贸易,而且对行业内的核心技术掌握不到位,加之基础差,水平低,因此钢铁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更要全面考量,而对区位选址的考量更是重中之重。若区位选择不恰当,最终则会导致投资失败。但由于某些钢铁企业对东道国的法律、文化、投资环境和国家政策等信息了解不全面,以及对目标国区位选择的分析体系不充分等,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实施遇到困难。例如,首钢集团投资的秘鲁马尔科纳铁矿最终以失败结束,是因为企业对当地的投资法律条款没有完全理解,从而导致决策错误。因此,虽然有些国家的矿产资源很丰富,是我国钢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最佳选择,但是也要成分考虑到东道国的政府政策、经济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其他因素,这样才能使对我国外直接投资的胜算更大。

尽管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仍旧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国际合作与国际化经营水平,使我国的钢铁企业由大变强。同时,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想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就必须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国际交流。在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下,研究中国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纷纷走国际化经营路线,大力发展海外投资活动,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再度引起关注,而 FDI 区位选择则成为各大学者最为关注的热点。虽然近几年我国的跨国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针对外商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研究,而很少有学者能够具体到某种行业来研究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投资活动的区位选址问题。另外,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变化,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风险也越来也大。因此,本文借助于MCDA 模型,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我国钢铁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将 MCDA 研究方法与企业区位选择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我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首先,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筹码。其二,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仍存在众多机遇与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问题的关键。第三,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来解决我国钢铁行业所面临问题的。但是中国钢铁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仍然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各方面的措施以及经验都尚未形成体系,这加大了钢铁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的难度。所以,本文就从区位选择的角度来深入研究钢铁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问题,为今后我国钢铁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成果实现快速持久的发展提供借鉴,具备很大的现实意义。

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而且其评估方法也不计其数。因此,本次研究的关键目的就是挑选一种既科学又有效的评估方法,对我国钢铁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进行评估,从而为确定钢铁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点区域提供参考依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是以跨国经营的方式进行资本之间的流动,即一个国家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到另外一个国家的生产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对该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即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实体具有管理控制权。

2.1.2 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是指决策者对区域选址的决策过程,也就是说决策者希望选取某一特定区域来完成决策目的的过程,同时该过程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决定海外直接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对区域选址,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决策活动。所以,区位选择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寻求海外直接投资的理想目的地,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决策者在进行区位分析时,需要从国家、地域以及具体某一个城市这三个方面依次进行考量。同时这三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独立。首先从进行区位选择的时间顺序来看,企业在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时必然会先从宏观上考虑某个国家的进本情况是否满足区位选择的要求,然后再依据所选的国家来筛选最适合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地区,最终结合各种综合条件确定企业 FDI 区位选择的具体城市,将其确定为最终的投资区位。

......................

2.2 企业跨境投资区位选择的相关理论

2.2.1 区位理论海外

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开始于生产区位理论,也就是区域经济学。区位理论主要研究经济生产领域的空间分布情况,正确的区位选择不仅提高了资源的配置率以及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调节市场。同时各大企业的经营者若是要扩大企业规模,进行投资建厂,区域的选择也是首要问题。随着区位理论的不断演变,到目前为止主要分为成本学派、市场学派以及行为学派。

1、成本学派

成本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能(1826)、韦伯(1909)、胡佛(1945)以及艾萨德(1956)等。他们认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生产成本直接控制企业的经济利润,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决定了企业的生产布局。其中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及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均把要素的生产成本作为区位选择的原则,比如交通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以及原材料成本等。他们一致主张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能够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成本最低则是影响企业区域选址的首要因素。同时,还有学者会关注东道国的基础设施状况以及产业布局,将投资成本最小化。

2、市场学派

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通讯网络等沟通方式的不断优化,使得各企业间的沟通效率不断提高,国家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海外运输行业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只关注控制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而是强调产品的流通,即是否拥有广阔的市场。主张该学派的学者主要有德国的克里斯塔勒(1933)和廖什(1940),其中克里斯塔勒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最为突出的是“中心地”思想,他认为每一个市场都有一个服务中心,并以该中心为基点向外辐射,而且不同的市场其辐射半径不同,也就是服务范围不同。后来学者廖什在克里斯塔勒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并指出产品离不开消费者,因此他指出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也要将市场因素考虑进去,权衡考虑选择利润最大的点。后来他还拓宽了区位选择的探索领域,他认为最优的区位选择并不能只追求成本最小化的点,也不能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点,要同时综合两者,选取收益最大化的点。同时还丰富了区位因子的内容,将自然条件因子、政治因子和社会因子都考虑进去。

3、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不同于成本学派和市场学派,前面两个学派都强调了区位选择的外部条件影响,而忽略了“人”这一要素对区域选择的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普德(1967)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工业选址时,并非选择理论上的最佳位置,因此他认为决策者的主观意愿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它受决策者的阅历、学历和能够参透事物本质能力等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决策者要考虑东道国的政治文化环境、经济制度、政策制度等因素,如若信息具体且正确,决策者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即最优区位选址。但是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最终决定就会存在偏差,因此大多数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活动时,往往选择临近国家进行投资。

本次论文对该理论的应用主要是针对成本学派的观点。钢铁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矿产资源一般存在于地表或者地下,因此东道国周边的交通运输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开采成本。因此,本文将交通运输条件也列为影响东道国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

.......................

第三章 我国钢铁企业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18

3.1 企业因素................18

3.1.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18

第四章 基于 MCDA 的我国钢铁企业 FDI 区位选择.......................28

4.1 基于 MCDA 的指标体系设置原则............28

4.2 多准则决策方法的数学模型................29

第五章 我国钢铁企业境外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40

5.1 我国钢铁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国概述..................40

5.2 我国钢铁企业境外区位选择评价指标的结构体系...................40

第五章 我国钢铁企业境外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5.1 我国钢铁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国概述

就全球铁矿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分布很不均匀,其中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巴西、印度、美国、秘鲁、加拿大等国,紧接其后的有墨西哥、南非、智利等国家。如下是各国的铁矿石资源储量及所占比重。

从表 5.1 可以看出,世界上的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东欧地区以及非洲南部等国家而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巴西、哈萨克斯坦、印度、美国、加拿大、秘鲁、南非、智利、墨西哥这 12 个国家的铁矿资源几乎占了全球资源总储量的 90%。所以,本章选取这 12 个国家作为我国钢铁企业 FDI 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钢铁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在理论分析方面,文章综合了区位生产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区位选择理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解析,归纳出我国钢铁企业 FDI 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以及外交等多方面,并且每个影响因素下又包含多个评价指标。再者依据多准则决策模型构建了钢铁企业 FDI 区位选择的评估体系;在实践分析方面,文章选取首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分析了各东道国的区位情况,并根据上述分析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体制政策也不完善,经验缺乏,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到的东道国较少,接近百分之五十的企业选择澳大利亚作为理想区位,故国家应鼓励支持企业实施多元化区位选择的措施,扩大影响范围。

第二,根据多准则决策对我国钢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的区位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属于区位优秀的国家;秘鲁、美国、俄罗斯、印度属于区位良好的国家;智利、南非、墨西哥属于区位适宜的国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属于区位一般的国家。

第三,多准则决策模型不仅对区位国家做了分析排序,选出投资优秀国家。同时,该模型比较了各个指标对系统目标完成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矿产资源、社会和谐、是否签署双边协定以及市场开放度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几个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稍微弱一些。

在各国经济文化互通有无的大环境下,跨国合作成为主流趋势,对跨国直接投资的研究再次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而区位选择则是企业开展跨境投资的第一步,因此,本次论文以前面海内外学者对 FDI 区位选择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基点,以多准则决策分析法为支撑,建立了评价我国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评估模型并展开研究。同时,以首钢集团为例,对 12 个候选国进行区位分析并进行优劣排序,最后结合评定结果给出建议。但是,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信息都在不断更新,加之个人能力有限,使得本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九: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珲春率先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图们江国际合作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由于此战略合作最初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倡导,并且成立了图们江开发秘书处(后更名为大图们倡议秘书处 GTI),所以参与国也成立相应机构来负责推进。我国成立了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吉林省及延边州、珲春市专门成立了图们江开发办公室,有关图们江开发问题研究的协会及学术机构也应运而生。国内研究图们江开发问题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家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吉林省长吉图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等主办的刊物及学术报告中。国家、省、州、市各级领导及各个机构专家、学者十分重视图们江国际合作及珲春的开发开放事业,普遍认为珲春的开发开放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备优先发展的巨大潜力,应始终坚持高举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大旗,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率先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

1.2论文结构及主要论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 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分别进行阐述。第二章 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首先介绍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包括珲春的开发开放历程,以及其他参与国家的开放历程,其次介绍珲春开发开放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用一些经济方面指标,以数字、图表对比等方式反映珲春经过 20 多年的开发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三章 阐述了图们江区域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第四章 详细论述了珲春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中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及发展前景,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来论述历史机遇,对发展的前景又作了展望。第五章 珲春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中如何率先发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方面阐明发展的目标及思路,另一方面又从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基础设施及通道建设投入、壮大产业发展及加强旅游、商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阐明率先发展的具体举措建议。

根据本人多年在国有企业、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及经济合作等基层多部门的工作经历,结合亲身感受到的珲春自开发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依据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数据、指标的对比结果,提出了创新的观点:虽然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制约因素,但综合国际环境及国内因素,珲春正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有利时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虽然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在加大,但珲春能够积极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逆势上扬的姿态引领周边区域的发展。本文力求采用的数据及项目等资料贴近实际,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研究成果对珲春率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有幸成为图们江学会的一名理事会员,本人在写作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家、省、州、市各级领导及专家对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最新关注动态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的论文内容,力求使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

........................

第 2 章 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2.1 珲春开发开放取得的显著成效

2.1.1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大唐集团珲春发电厂2台33万KW机组并网发电,年发电能力为50万KWh,除向本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电外,并入国家电网向外部输送供电;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可满足 50 万城市人口的饮用水及防洪、灌溉、发电等需求;有线电视网覆盖全市城区和所有乡镇;数字通信及信息网络已实现“全光网”(光纤网络城市全覆盖);连接西部及省内的交通大通道珲乌高速公路、吉珲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拉近了珲春同内地的距离,提升了珲春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珲春对外的影响力;城市文化、医疗、教育等配套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2.1.2国际合作取得明显突破

先后批准建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等国家级特殊经济区域;辟建了珲春公路口岸、珲春铁路口岸、圈河口岸、沙坨子口岸等 4 个国家级对俄、对朝鲜口岸,从珲春口岸出入境的人员和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在吉林省占有很高的比重;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相关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友好交流合作;开通了经朝鲜罗津港至我国东南沿海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经扎鲁比诺港至韩国束草、经海参崴至釜山等陆海联运国际航线,并实现常态化运营;中俄珲春-马哈林诺铁路口岸进口实现较大突破;参与中朝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罗先经贸区的开发建设,口岸跨境大桥、对朝输变电线路、口岸联检设施等基础设施及旅游、边贸、境外加工、农业生产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正在谋划推进扎鲁比诺港合作开发、建立中俄哈桑跨境经济区等工作。

2.1.3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

2015 年,珲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42.3 亿元,同比增长 8%,是 2010 年的 1.8 倍,是 1992 年的 29.1 倍(图 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52.3 亿元,同比增长 10.4%,是 2010 年的 2.7 倍,是 1992 年的 95.2 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 24.3 亿元,同比增长 12.5%,是 2010 年的 2.55 倍,是 1992 年的 49.6 倍(图 2.2);地方级财政收入 20 亿元,同比增长 20.5%,是 2010 年的 3.8 倍,是 1992 年的 40.8 倍;财政支出 38 亿元,同比增长 4%,是 2010 年的 2.7 倍,是 1992 年的 55.9 倍;外贸进出口总额 1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7%,是 2010 年的 1.7 倍,是 1992 年的 13.2 倍(图 2.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从 2010 年的第 25 位跃升至第 5 位 。

(数据来源:2015 年的数据来源于《珲春市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他年份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珲春市统计年鉴》)

......................

2.2外部因素

2.2.1交通、港口、口岸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发展不均衡

参与图们江区域开发的几个地区,在本国的区位中均处于相对偏远的位置,经济发展滞后,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跨国互联互通的大通道还没有形成。除中国近几年对长吉图区域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投入外,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港口附近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港及朝鲜的罗津港等港口的仓储、吊装、转运等作业设施及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还处于相对原始状态,满足不了现代物流所需条件。通关口岸人员通道和货物通道的查验设备和验放能力不足,影响了通关效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的落后,导致这一区域的路、海联运不能有效运转,通道通而不畅,国际物流发展缓慢。

2.2.2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辖区面积 620 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俄罗斯面积的 34.6%(略高于 1/3),人口 720 万,仅占全俄人口的 5.4%。远东经济区仅占俄罗斯各地区总产值的 6%、工业产值的 5.3%、农业产值的 4.1%。(2014 年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处于图们江区域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位于亚洲板块,远离欧洲板块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由于处于多国的边境地带,基于地缘政治、军事及历史等原因,一直未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2.2.3朝鲜受国际政治及经济制裁,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滞后

上世纪 90 年代后,由于苏东剧变等原因,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的贸易环境十分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整个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急剧下降,导致经济发展每况愈下,从 1990 年开始至 1998 年连续 9 年负增长。最近10 多年来,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由朝核危机引发的国际制裁等原因,朝鲜虽然也在边界地带设立了一些经济开发区,但整体上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自身也无力进行投资开发,主要依靠外力进行投资建设,各类开发区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数据来源:互联网)

...........................

第 3 章 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 ..................... 13

3.1 外部因素 .................... 13

3.2 内部因素 ................ 15

第 4 章 珲春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中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及前景展望 .................... 17

4.1 珲春正面临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 17

4.2 珲春率先发展最有力的内部动因 ................. 19

第 5 章 珲春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中率先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 23

5.1 率先发展的思路 ..................... 23

5.2 率先发展的对策建议 ................. 23

第 5 章 珲春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中率先发展的 思路及对策

5.1 率先发展的思路

继续高举图们江开发开放大旗,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解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基础设施及通道建设投入,破解通道不畅的制约因素;发展壮大特色及优势产业,形成完备的产业支撑;全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依托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抓紧谋划包装事关东北亚全局、关系珲春在图们江区域率先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互联互通”项目库,取得国家的支持与投入。重点谋划建设珲春与国内黑龙江省东宁的铁路与高速公路连接,与国外俄罗斯海参崴市、朝鲜罗先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项目,规划开工航空支线机场,以及辟建壮大从珲春口岸经俄、朝港口至东北亚各国、北欧、北美及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陆海联运新航线等国际互联互通重大工程。

充分发挥珲春的独特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继而转化为项目优势。进一步做精做强优势产业,稳步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在目前已初步形成的产业基础上,着重发展壮大能源矿产加工、纺织服装加工、水产品加工集散、木材加工集散、商贸物流五大“基地”,加快打造能源矿产、有色金属、纺织服装、木制品、水产品、新型建材、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八大百亿级产业,构建“高端、绿色、融合”具有沿边开发开放典型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

结论

经过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到,图们江区域经过 20 多年的合作开发,虽然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发展障碍,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反复和曲折,但总体上讲,图们江开发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参与各国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合作的机制在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位于图们江核心区域的珲春市,在国家和省、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交通、口岸、电力、水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合作平台、对外经贸、跨境园区、陆海联运、对外交往等国际合作取得明显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额等经济发展指标大幅攀升,比开发开放初期增加了几十倍,珲春市的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吉林省位于前列,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综合实力跃升为第 5 位。可以说,在图们江区域开发的头 20 年中,珲春率先发力,已经领跑周边地区的发展。

当前,珲春正处于历史上发展环境最有利的时期。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看好,东北亚各国合作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中俄两国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的“向东看”战略加快了我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步伐,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为珲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中蒙大通道的建设将促进蒙古国的资源经珲春通过日本海运往其他国家,朝鲜虽然受国际政治、经济制裁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发展经济的愿望和对外开放的走向越来越明朗;另一方面国内环境非常有利,国家对珲春的支持力度非常到位。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长吉图先导区规划、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珲春在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中率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处于历史机遇期的珲春,应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率先发展。使图们江区域参与国家和地区共享合作开发成果,也为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及开展国际合作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中俄双边FTA建设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国早在 2001 年就已经是 WTO 成员国之一,俄罗斯也于 2012 年正式成为WTO 成员,尽管两国入世的时间相差甚远,但这并不影响双边的经贸往来。俄罗斯的入世为中俄两国双边经贸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早在 17 世纪,中俄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少量的区域经贸合作。21 世纪初,中俄双方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俄双边贸易合作、投资合作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日益蓬勃发展,双边经贸合作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和深化,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谋求战略利益方面不仅没有根本矛盾,而是良性互补的。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制约因素一直限制着中俄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其中包括“灰色清关”、“包机包税”等问题,使得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秩序混乱,贸易摩擦不断。因此,在这样的双边经贸环境下,实行双边贸易自由化,建立中俄 FTA,不仅可以消除双边贸易摩擦中的关税壁垒等问题,同时也符合了两国整体的经济利益。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探讨建设中俄双边 FTA 的可行性与经济效应,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必要的。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俄政治、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结构特征以及地缘战略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中俄双边 FTA 建立的可行性,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出发分析构建中俄双边 FTA 的经济效应,在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俄双边 FTA 构建的独到的见解与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从目前中俄双边经贸发展现状来看,诸如“灰色清关”等怪谁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与贸易秩序混乱一直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俄双边经济与贸易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构建中俄双边 FTA 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关系中问题的解决,使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方式更加,经贸合作领域向更深层次拓展,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中俄双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意义也非常明显。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 FTA 的相关研究综述来看,中国学术界与国外相关研究着眼点以及侧重角度各有不同。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研究主要是以大同盟模型和小同盟模型两类为研究基础。其中,以小同盟模型为研究代表的是Grossman,G.,Helpman,E.(1995)、Maggi 和 Rodriguez-Clare(1998)等人。其中,Grossman,G.和 Helpman,E.(1995)利用“保护待售”模型,对经济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进行了框架性研究。通过该模型,Grossman,G.和 Helpman,E.等人对两个小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谈判过程中是否存在政治压力因素的考虑进行了阶段性的博弈分析。其中,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前一个阶段政府政策的偏好于走向是由不同国家的不同内部政治利益集团的竞争决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妥协阶段,这一阶段为了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往往或做出国际性均衡。值得注意的是“保护代售”模型的假设前提是潜在的两个小国同盟成员,这些成员国之间都有自己生产的某种或多种商品的优势,其中单位商品使用的要素只有一种,即劳动要素。此外,按照部门专用要素以及劳动要素的固定规模产生其他商品。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代表不同的专属要素部门,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游说。从其游说活动的主要目的来看,是想寻求政府在自由贸易政策协定方面的最大支持。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政府都拥有相同的目标函数,也就是每个国家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政治贡献与社会福利总和。从这一目标函数我们可以发现一国政府重视社会福利的程度。而在自由贸易协定的整体收益大于目标函数之时,政府才会决定签署改协议。“保护代售”模型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受一国政治因素的影响,探讨了政府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过程中自身利益的保护。

Rodriguez Clare 与 Maggi 等人(1998)利用小国模型分析了政治因素对小国之间贸易协定签署的影响。认为一国出于政治压力对与邻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模型构建的条件小国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而且小国或部门的资本流动为长期流动型,非短期流动。通过该模型的构建得出了决定小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小国政府的游说能力低于游说集团时,在对游说献金不注重的情况下,会体现出较薄弱的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意愿;二是当政府的游说能力强于游说集团时,会表现出对加入自由贸易区完全不感兴趣的态度。

除了以上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外国学者针对不完全竞争背景下的国与国之间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以多国的垄断竞争模型和两国之间的古诺寡头模型为主要研究代表。古诺寡头模型的主要研究代表是 Krishna(1998),他基于 Krugman(1983)提出的经济模型,提出了古诺模型。该模型假设存在 X、Y 两个相邻的国家和其他国家 Z;并假设在这些国家中存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部门,在这些国家中,会存在一些垄断企业,他们之间自身生产的产品可以相互替代。古诺寡头模型主要利用研究方法是局部均衡分析法。

.........................

二、双边 FTA 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一)自由贸易区(FTA)的概念与特点

自由贸易协定(简称 FTA)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在 WTO 原则的指导下,为实现相互的贸易自由化而进行的地区性贸易活动。传统的 FTA 主是消除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演变,FTA 的内容得到了扩展,除了实现缔约国之间的货物贸易自由化以外,还涉及到了服务贸易、相互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在该区域进行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往来活动。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在成员国内或者边境外规划出一个特定范围的区域,在该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进出口活动可以享受免税优惠。因此,自由贸易区其实质为实施自由关税政策的隔离区。从广义上来看,自由贸易区包含了转口贸易区以及自由港;从狭义上来看,自由贸易区更像一个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内提供的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的进口商品免关税。

总的来看,自由贸易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在自由贸易区内实行原产地原则,该原则主要是将自由化贸易商品限定在该区域范围内生产的;2)区域内成员国实施零关税或者其他贸易优惠政策;3)自由贸易区内的各个成员国有权力对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制定和征收自己的进口商品关税标准。

.......................

(二)代表性理论分析

1.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维纳(1950)提出的。他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指出,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通过签署缔结协议的方式来建立统一的关境,缔约国之间会在该关境内实行相互取消或者减少关税贸易,这就是所谓的关税同盟。该同盟的成员国对于境外其他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维纳还在该书中指出了关税同盟会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

其中,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一般是其所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转移效应以及创造效应等几个方面。

所谓的贸易扩大效应主要是在成员国之间建立了关税同盟以后,不管是在贸易转移,还是在贸易创造的条件下,进口国(A 国)的某种商品都会呈现出下降的价格趋势。当 A 国的该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比 1 大时,那么该国的该商品需求数量将大幅增加,且比该商品下降价格的幅度要大,这将会促进该商品的销售额得到提升,进口额也会相应的提高,这种效应就是所谓的贸易扩大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一般是在建立关税同盟以前,某国不生产某商品,而是从其他国家进口该商品,而且该进口来源国(B 国)属于世界上该商品的成本最低、生产率最高;当关税同盟缔结以后,倘若 B 国被关税同盟所排斥,就会发生 B 国的某种商品受到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以及共同的对外关税的挤压,成员国会从关税同盟内部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商品,这就是关税同盟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

所谓的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是指关税同盟缔结以后,其中的某个成员国所生产的效率较高、陈本较低的产品被其他成员国所取代,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使用资源效率的提升,从而增加了关税同盟成员国内部的利益;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促使某些成员国的某种商品消费支出得以削减,进而使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到其他商品的消费支出上,在扩大该国社会需求的同时,还会促进同盟国之间贸易的量提升。

此外,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开可以节省开支、减少走私犯罪以及增强合作和集团谈判力度等。

所谓的动态效果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的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实现经济规模利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投资扩大化以及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等。

.........................

三、中俄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现状分析...................13

(一)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13

(二)中俄经济合作发展现状...............19

四、构建中俄 FTA 的可行性与经济效应分析...............26

(一)构建中俄 FTA 的可行性分析..............26

(二)构建中俄 FTA 的经济效应分析.....................32

五、对构建中俄双边 FTA 的对策建议..........39

(一)中国应采取的对策..................39

(二)俄罗斯应采取的对策..............40

五、对构建中俄双边 FTA 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对俄出口商品质量

在中国出口到俄罗斯市场的商品中,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参与无需的竞争,对中国企业造成了不良的信誉形象。因此,中国应加大对商品质量的监督,注重企业品牌意识的树立。同时,加强高附加值以及高技术含量商品对俄罗斯的出口,增强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自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合作方面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商品因成本较低,而获得俄罗斯企业市场的青睐。主要特征并非“以质取胜”,而是“以量取胜”。占领的俄罗斯市场多为低端产品消费市场。但在贸易合作过程中,中国商品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因此遭受到了俄罗斯“灰色清关”的巨大打击。这表明以价格低廉的商品通过量的突破占领市场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自 2012 年俄罗斯入世以后,对外来商品市场的管理更加严格。中国应意识到商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性,不应因为盲目地为了提升贸易额而失去俄罗斯对中国企业的信誉。对此,中国政府必须加强对外贸企业的宏观调控,严格把守出口产品的质量关,鼓励品牌产品以及优质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市场。此外,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应加强改善,积极加强对俄罗斯出口方式的调整,提倡科技含量含量较高的商品的进出口,把“科技兴贸”战略应用到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当中。尤其是具有中国知识产权、品牌效应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向俄罗斯出口,这样才能在与俄罗斯市场本土商品以及其他国家商品的竞争过程中获得优势。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应坚持长远战略目标,将重点放在树立品牌和形象与企业信誉上。加大对企业产品的宣传力度以及资金的投入,争取以最佳的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占据俄罗斯市场,增强在俄俄罗斯市场上竞争实力。

..........................

结论

中俄双边 FTA 的建议可以促进两国在经贸合作过程中阻碍的减少以及贸易摩擦和争端的解决,带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向着更加规范化发展,从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质得飞跃。尽管中俄两国在尽力双边 FTA 目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阻力,但在中俄全面战略关系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加之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俄罗斯入世的良好前提,我们可以预测俄罗斯对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奖越来越重视,两国强强联手建立双边 FTA 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早在 2004 年,俄罗斯于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建立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边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该计划被搁浅,但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愿可见一斑。现阶段,俄罗斯与中国同是 WTO 的一员,受 WTO 框架内的机制约束,俄中经贸合作将会更加顺利发展,双方会为彼此提供更加规范、透明化的经贸合作机制与法制环境。在世贸组织的最会国待遇原则,双方的边境贸易也会享受到 WTO框架下的权利约束,实现优惠待遇条件下的边境贸易合作,促进边境地区互惠互利合作的加强。这主要是因为 WTO 准则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要遵守最惠国待遇原则。因此,随着 2012 年俄罗斯的入世,俄中两国在未来的经贸合作中将共同按照 WTO 相关准则与章程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俄中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俄中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的关税壁垒问题可以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解决,另一方面,WTO 为俄中两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平台。因此,俄中两国应在这一形势下加紧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双边经贸磋商机制与完善的贸易服务体系,为两国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的展开提供更好的对接平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