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发展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992 年到 1995 年之间,中国与吉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贸易协定,同时在经济上也开展经济技术领域上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通过两国的科学技术的合作,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障,这种优良的贸易环境使得两国经济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进口总额从 0.35 亿美元增多到 2.31 亿美元,而且两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规模继续递增,两个国家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呈现出连年增强的势头。自 2002 年以后,中吉国双方贸易额同比攀升速度都高于 70%。近几年双方的贸易合作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很早开始,人们就知道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并学习他们的国家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货物交易并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的祖辈那个时候已经知道在哪里进行交易,如何进行沟通,如何确定交易的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有许多长期互利的合作是关于各民族之间的不同宗教以及信仰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但其中最重要并且最伟大的就是贸易。
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依照吉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也再加上,双边国家的投资合作继续加强双边贸易额逐渐扩大,而且吉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结构层次不断升级,使得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同时,两国合作项目领域的扩展,规模增大,但根据贸易规模的增速及产品格局的改善,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扩大规模也是合作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中吉两国分别于 2001 年和 1998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彰显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国日用必需品转口国的作用。此后,中国产品几乎无障碍地大量进入吉尔吉斯斯坦。自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日起,中吉两国的经贸往来开始按照世贸组织框架内的规则和协议进行。
2013 年 9 月 6 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声明时提出了构筑路线的计谋概念“丝绸之路经济带”题为《促进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友谊的刺激》: 以点带面,阶段性的从线条逐渐形成到一个更大的合作区;应验同样的人,联通路,“通”——通信政策,流通中的货币,实现畅通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对中国与吉国贸易的发展会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两个国家是丝绸之路上的最重要的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对于中国来说,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贸易对象国,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是重要合作对象,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接壤,其地理位置由于位于亚欧大陆核心地带而显得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深入开拓吉尔吉斯市场,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具有着深远意义。因此,研究中国与吉尔吉斯双边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可以为中国研究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课题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最近几年,中吉两国经济贸易活动发展状态健康良好,而且贸易总额逐年上升,再加上,两国的政治环境良好,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迅速,双方都具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优势都可以为今后两国制定相关贸易制度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两国以后开展相关技术合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两国的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深层次活动进行探索性研究对助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国际贸易活动迅速增长,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共同进步。总之,这一纲要的实施可以为双方的合作创造出很多有利的条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分析影响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经济因素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述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现阶段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角色。同时为以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的现状比较分析了解吉尔吉斯——中国关系的特点,以分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影响经济要以的因素并预测他们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国际贸易关系。主题是分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后,在此背景下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现状。通过这两个平台对两国贸易和合作促进,成功解决了一下的问题:首先对两国之间的贸易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吉尔吉斯与中国的关系与特点,以确定两国的经济发展前景的关系。从 1992 年1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吉尔吉斯共和国(KR)的经济关系开始于苏联的解体后,外交关系的建立,随后发展迅速。一开始中国经济的渗透到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在国际舞台上的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些合作包括政治,经贸,科学技术,和文化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目前,在吉尔吉斯 与 中国政府委员会正在对一些在经济的各个部门重大合作项目进行经济合作。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发生的问题,以及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及政治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在二十一世纪被定义为中国消费品的巨大存储终端,特别是该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特别是增加当两个国家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吉 - 自 1998 年和中国 - 2001 年)。在此之后,中国产品开始在逐步进入吉尔吉斯共和国。在一般情况下,中国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的的经济规模与吉尔吉斯斯坦有着显著的不同。相反,在吉尔吉斯斯坦贸易规模,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来说仍然是微不足道。然而,吉尔吉斯共和国作为中国产品的中转,已经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项目投资活动规模较小,而且该中亚国家仍然没有对北京特殊的政策。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国际贸易活动会依照双方经济开展和各自的需求继续完善与逐渐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政策与相关完善的制度也将为两国进行更好的贸易合作推波助澜。同时,优秀的交通以及基础设施是两国开展更好的贸易活动提供便利。
1.2.2 研究的意义
这本毕业论文的题研究是通过对数据统计,全面分析中吉双方国之间的合作与经贸发展关系,对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经贸现状分析,得出吉中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发展未来的走向以及将要面对的困难与问题。
1.2.2.1 理论意义
就影响中吉双方合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两国角度就如何为促进两国经济合作提供有力条件提出对应的建议与方案。由于在 WTO 的影响下,以及中吉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对中吉两国经济合作的研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并为以后两国的继续发展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吉两国的国际贸易合作飞速飞展并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双方国家有着国际贸易的政治环境优实与经济开展急剧。对于中国同中亚地区经济合作,已经有很多文献进行了论述,主要从地理、国家以及资源的角度进行论述。但很少有文章从吉尔吉斯斯坦的角度来分析中吉两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而本文就是从该角度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入手,为今后两国在能源、人力等方面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两国的贸易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打造理论基础。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
从概念上讲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大开放大交流及大融合的区域合作新理念秉承和平合作、互学互鉴、坚持沿线国家共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多层次、共享原则、共建、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繁荣,通过构建横跨亚欧的经济带与通过有效促进区域互动。实现各国之间互利互赢对当前世界经济版图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这些中亚国家的投资地位逐渐上升,现已成为数一数二的投资大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对中国拓展本国的战略空间,深化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与这些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也经济合作也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加从容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如此有利于加速中国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所以,建设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沿线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提升发展能力,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在 2013 年中国总统习近平提出了要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结合先阶段的世界发展形势以及国际贸易问题提出的新的经济大战区域,在此区域可通过现代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将在丝绸之路周边各国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进行经济发展。而且该经济带可称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战略性经济带。除此之外,该经济带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自然资源,不仅地域辽阔发展潜力巨大世界为之瞩目。这些优点可促进经济带周边各国的经济繁荣,建设这样一条巨大的经济带,会对当今世界贸易、经济的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可使该区域各国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促进各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
2.2 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2.2.2 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这三个理论作为比较优势的理论,表现了比较优势理论从最初初步形成到不断发展,最后逐渐成熟的过程。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个国家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基本全面解释了对技术绝对先进的国家和技术绝对落后的国家存在的贸易现象。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前提即贸易是必须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在研究计算中,应用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对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因素的考虑较多而其他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力的资本和需要的土地等考虑较少。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该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所以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需要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而不是什么产品都生产,什么产品都进口,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国际贸易,选择能用本国生产要素丰裕生产的产品,降低成品,利用本国优势产品与别国优势产品进行贸易。如此才能进行良好的国际分工,使得各国利益最大化。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将增加同样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李嘉图以英国的毛呢和葡萄牙的葡萄酒为例把两国之间的成本比较改为国内商品之间的成本比较。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各国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构成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在资源与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地理位置和各国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各个国家都从中受益。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科学的成分。具有合理的以及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仅考虑狭义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广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
.........................
3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1
3.1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发展历史 .............. 11
3.2 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发展现状 ................. 12
4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与吉国双边贸易关系影响 ............... 20
4.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中国吉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 ........... 20
4.2 产业结构的影响 .................... 20
5 促进中国与吉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建议............... 24
5.1 通过发挥地缘优势来加强边境经贸合作 ............... 24
5.2 通过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来开拓资源合作市场 ............. 24
5 促进中国与吉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建议
5.1 通过发挥地缘优势来加强边境经贸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是邻国,具有共同边界 1071.8 公里。历史上和地理上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西部(新疆)比邻包括政治和文化的相似,具有同样的信仰和相似的语言。这种近亲热使政治经贸关系的自然发展。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保障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南部和东部的发展方向,以及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
促进有效的运输部门优先项目的推进,为国际运输走廊的发展和早日实现双边和多边合作,特别是在开运输专线路的喀什葛尔 - 伊尔克什坦 - 萨利 - 塔什 - 奥什 - 安集延 - 塔什干。在此基础上上继续发展铁路和航空路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质是建设通道经济带,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需要尽快完善通道功能。目前在三条大通道上铁路只有中通道经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实现了对外连通与南北铁路通道尚未打通。当前要重点加快南通道铁路项目建设和积极通过外交途径与相关国家做好工作也协调推进双边铁路建设,通过交通大通道和枢纽项目建设构建联通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铁路,公路及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和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奠定良好基础。
利用这些优势,加快各种经贸和投资引进,如建筑,IT,外贸产业合作。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有利于文化及经济贸易的往来及加速一体化进程。此外,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在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了对腐败分子的打击,并不断完善该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需要制定出可行性制度政策稳定国内局势,与此同时,需要继续简化海关通关程序和使标准统一,中吉两国应充分利用两国接壤的优势降低通关成本,加强金融、通讯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便于汇兑和结算和信息的流通也从而使得中吉两个国家的经贸合作更快更稳地发展。
..........................
6 结论
结论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形成发展的主要阶段建立的意义和关系以及中吉双边贸易发展。两国贸易的发展历史对如今的贸易形势有着很大的影响。
总结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国际贸易的现状以及中国和吉国双方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现象和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也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计划和对策。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建国以来一直面临着复杂的经济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形势是其中和国家政权建设形势十分严峻,吉国独立后已经经历两次政权更迭。
吉尔吉斯斯坦目前还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缺乏统一的法规,不健全的外交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在贸易投资环境,金融服务,法律保护,治理中的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这些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国际惯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国的外贸的例行发展。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至今尚未就对华边贸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造成其政策与中方的一系列边贸优惠政策明显不对等。中方现行边贸政策针对性与有效性较弱也贸易信用体制经贸合作保障机制和服务机制尚不健全,加上中方现行的政出多门的经济管理体制与容易造成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无法落实从而错失了许多贸易合作良机。
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一般都是新疆的一家公司也而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企业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家公司有直接经济联系的较少,使得双边经贸合作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但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开战经贸合作。比如说 1.海关程序缺乏效率 2.标准一致化程度低 3.政府管理能力薄弱。吉尔吉斯斯坦要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键是要改善国内贸易投资环境也吉尔吉斯斯坦已通过政府层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稳定国内政治局势,严厉打击政府腐败及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进一步简化海关通关程序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便于汇兑和降低通关成本,保险,通讯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结算和信息的流通与加强金融加快各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该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栽培和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会计,外语,汽车等专业领域等人才的培训。那样,吉中经济贸易合作才会飞快,更为稳健地发展。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双向经贸合作进程中,吉国的海关进程,管制环境,官方的效能,生态基础设施如建立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和出口,会对企业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
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金融创新可以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完善相关政策;对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工业投资款项勘察事项,达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丰富多样的金融市场的建设可以为证券和保险市场提供资金,提供债券,股票,保险,租赁,衍生工具及其他金融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亚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同时面临经济蜕变及国家政权修建的艰巨的任务,而且中吉两国是在丝绸之路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计划和通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网络通道将丝绸之路沿线双边国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战略性经济带而且这条经济带上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的方法与概念。考虑到该经济带的特征和建设该目的带的目的,这项计划合作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在这种原则的基础上有关国家协调政治,共建基础设施,保障无故障贸易,保障资本与人才的的自由流动。而且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给两国家贸易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研究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水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水果是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作物,目前水果己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农作物。梨产业在中国的水果产业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水果产业中的第三大产业。鲜梨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有消费鲜梨的习惯,并且有七十多个国家生产鲜梨。中国是世界上鲜梨产量最大的国家,在收获面积和品种的数量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的鲜梨出口贸易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随着贸易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水果贸易的发展背景和贸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 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水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且在 2010 年,中国和东盟建立了中国—东盟自贸区,随后中国又和韩国、澳大利亚签订了自贸协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出口关税的降低无疑对中国鲜梨出口具有促进作用。中国鲜梨出口最大的市场就是东盟,尤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对中国鲜梨出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 2014 年 11 月 8 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出资 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规模达 30 亿,是世界上最大并且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这对于未来的中国贸易发展无疑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如此的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鲜梨的出口贸易无疑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另外在当前欧美国家与俄罗斯经济制裁与反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对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出台了一年的果蔬进口“禁令”。有数据显示俄罗斯市场将因禁运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水果,造成近 10 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因禁运欧盟的蔬菜造成至少 7 亿美元市场空间。如今加上对乌克兰的禁令,更加速了俄罗斯和中国的在果蔬领域的合作。加上中国与俄罗斯接壤,两国间拥有漫长边境线,凭借地缘优势以及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这一年无疑是中国扩大对俄水果出口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应好好把握俄罗斯鲜梨市场这一年的“空窗期”,加大对俄鲜梨出口,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出口的鲜梨质量,使中国的鲜梨产品在俄“禁令”期过后仍能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在俄罗斯鲜梨产品市场上维持稳定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以上外部环境必然影响到中国鲜梨的出口贸易。但是中国鲜梨出口仍然存在着鲜梨的出口数量占鲜梨的产量比重低、鲜梨的出口价格较为低廉、鲜梨的出口市场分布非常集中等诸多问题,这使得中国鲜梨的出口贸易潜力还远未实现。将中国鲜梨出口贸易置于世界鲜梨出口贸易甚至是世界水果贸易的竞争中,将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置身于中国水果贸易政策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作为中国重要水果鲜梨的国际竞争力,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鲜梨的出口贸易,有助于中国从鲜梨生产大国向鲜梨贸易强国的转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水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梨产业在中国的水果产业中是继苹果和柑橘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中国是世界上鲜梨产量最大的国家,在收获面积和品种的数量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由于对种植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产量高、效益好、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所以鲜梨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受到中国农业相关部门高度的重视。目前,鲜梨已经成为中国河北、陕西等主产区省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中国鲜梨的出口贸易仍与其他主要鲜梨出口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作为世界上鲜梨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鲜梨的贸易量占产量比重却很低。也就是说中国鲜梨出口仍拥有巨大的潜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探索提高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中国从鲜梨的生产大国向鲜梨出口的贸易强国转变。具体来说,在确定本文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对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使后续研究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在对中国鲜梨生产现状及出口贸易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分析中国鲜梨的国际竞争力,然后对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进行定性分析,阐述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最后通过以上研究得出最后结论,并提出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全标准,提高鲜梨采后商品化和加工水平,通过认证地理标志实施品牌营销,打造鲜梨出口基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鲜梨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出口销售渠道建设等提升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鲜梨产量的增长和梨农收入的增加,并将对中国的鲜梨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鲜梨产品的专门研究较少。主要研究的是水果领域的贸易,集中在研究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政策以及关税壁垒对水果贸易影响的等方面。而梨产业作为中国第三大的水果产业,在中国的水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有许多中国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中国的国内学者对于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鲜梨生产、发展及贸易现状,中国鲜梨的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以及中国鲜梨的出口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等方面。而对于专门研究鲜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学者较少。因而可以说,在理论研究层面,对于中国鲜梨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鲜梨概念的界定
梨属于乔木落叶果树,是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植物。梨属的植物大约有三十几种,其中有十三种分布于中国。梨的品种按大类分,分为东方梨和西洋梨两大类。西洋梨主要产区位于欧美地区和大洋洲等。东方梨的主要产区位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当前中国鲜梨主要的栽培品种有酥梨、鸭梨、皇冠梨、翠冠梨、香梨、雪花梨、南果梨、黄花梨等品种。本文中的鲜梨指的是新鲜梨果,不特指某一具体新鲜梨果的品种。在获得相关的数据时,采用的查询编码为 HS080830(fresh pear 鲜梨)。
2.1.2 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通常来讲,根据竞争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国际竞争力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同层次的竞争力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鲜梨的国际竞争力,即本文中所指的国际竞争力为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是指对以企业或国家为主体的产品而言,该产品在某一国家(地区)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市场并扩张市场能力。该产品与他国同一产品相比较具有一定优势的属性。通常可以用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质量、国际占有率来衡量。本文中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理论基础,通过采用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力指数、可比净出口指数来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鲜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做出系统和全面的反映和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人物,比较优势理论的建立者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一样,都主张推行自由贸易。他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自然地有利于社会利益的获得。区别于重商主义的观点,大卫李嘉图认为通过进行国际间的贸易而获得的社会利益并不是由于某国商品价值的总额有所增长,是由于某国商品总量的增长。因此,可以发现通过国际贸易而让国家获得利益的原因是由于国际贸易增加了国民作为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总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的总量增长和商品种类的丰富,商品的价格会趋向于低廉从而有利于节约资本和资本积累。虽然与亚当斯密一样主张自由贸易,但是他并非重复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给国家带来的利益的观点,而是由此提出了更为进步更为系统的贸易理论。他以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的为视角来论证进行国家间自由贸易和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绝对优势”不同的是,李嘉图通过“比较优势”的概念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从而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
简单的说,假设 A 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有成本优势,B 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对 A、B 两国来说,优势中有最优,劣势中有次劣。如果两国根据优势中取最优、劣势中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专业化分工的未来发展方向即为“有利取重”,即为重视和出口本国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不利取轻”,即使本国某种产品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具有比较优势同样可以进行出口贸易,只要存在着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意味着这种产品也拥有着国际竞争力。同时可以进口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各个贸易参与国也能分享国际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
3 中国鲜梨生产和出口贸易现状 ................. 13
3.1 中国鲜梨生产现状.................. 13
3.1.1 收获面积情况 .................. 13
4 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 24
4.1 研究方法 ............... 24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24
5 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分析............. 28
5.1 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条件分析 ............... 28
6 提高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全标准
现代化农业与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的显著特点就是现代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所需求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需要的是品质更为优良,梨果更为绿色和安全,营养更为丰富的鲜梨产品。然而目前中国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鲜梨质量标准和技术规定仍未与国际接轨。所以当前要着眼于建立并完善中国的鲜梨生产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以及认证体系。由于与国际上鲜梨的质量标准不接轨,中国出口的鲜梨产品常常因为质量要求不达标而被拒之门外。为了避免中国鲜梨出口屡屡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绿色贸易壁垒,中国鲜梨产品在自身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还要积极获取相关国际机构的认证,从而顺利的进军国际市场。
因此中国要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快建设鲜梨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要及时了解主要出口国鲜梨产品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规程及标准并将其搜集、整理和翻译,此外要严格按照出口国包装要求包装。同时,在出口环节,相关部门一定要把好检验检疫大关。一旦发现出口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就应坚决停止出口,以免发生贸易战。否则不但影响贸易关系以及相关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利益,也容易破坏中国鲜梨在世界市场上的声誉。
......................
7 结论
通过对中国鲜梨生产和贸易现状的研究和分析,可得知中国是世界上鲜梨产量最大的国家,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鲜梨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收获面积占世界总收获面积的 7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 18%,在世界梨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对种植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产量高、效益好、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使得中国除了海南省和港台地区的其他省份均种植梨树。因为拥有广袤的梨种植面积,鲜梨产业的发展影响众多省份,尤其影响鲜梨主产区的经济。所以鲜梨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受到中国农业相关部门高度的重视。目前,鲜梨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河北、陕西等主产区省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产量,但是中国鲜梨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却很低,也就是说中国虽然是产量大国但却不是鲜梨贸易强国,这说明中国鲜梨的出口还远未达到其潜力。通过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力指数和可比净出口指数从多方面对中国鲜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的实证分析。然后对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阐述中国鲜梨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得出了中国鲜梨极具国际竞争力,但由于多方面因素近年来出现了国际竞争力下滑现象,需要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促使中国从鲜梨生产大国向鲜梨贸易强国转变。
通过上述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最后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全标准。既能提升中国鲜梨果品品质,又有利于规避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提高鲜梨采后商品化和加工水平,以此提高中国鲜梨的商品附加值,改善中国鲜梨出口价格过低的情况,提高鲜梨加工水平,能解决鲜梨作为生鲜水果具有时效性易腐烂的弊端,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销售风险;通过认证地理标志实施品牌营销,发挥品牌效应,更有利于打入国外市场,增强中国鲜梨的国际竞争力;打造鲜梨出口基地,在最适宜梨果生产的区域,规划集中连片的种植区域,建立优质梨果品种的生产基地,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引进并推行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严格控制梨果的农药化学残留,努力提高中国鲜梨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鲜梨出口一直存在出口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过于集中的市场分布必然带来较大的外部市场风险,因而在巩固现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加强出口销售渠道建设,中国鲜梨产品的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要主动参加各类名特优农产品国际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中国鲜梨出口贸易。完善出口渠道的建设,可以为中国鲜梨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服务基础。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农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外贸易当中农产品贸易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全球来看随着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农业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农业经济现象也出现很多变化。特别是随着农业全球化的继续,国内外农业农村环境也在迅速变化。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在调整本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方面要持续发展对外贸易。
中韩两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上也相近,从古至今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外交关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交流被切断了四十多年。1992年,两个国家的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确立外交的关系,从此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迅速增长。现今,两国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等全领域的贸易额激增,不仅经济交流如此,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增长。两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中韩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也越来越亲密。1992年两国建交后,1998年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到21世纪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成为了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从2008年到现在保持着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基于中韩两国贸易逐渐增长的情况,现在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对象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中国已经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在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后中韩经贸合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两国的贸易收支,韩国在整体贸易中处于顺差,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处于顺差。中国不但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且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中韩两国的农产品生产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农产品生产对社会和经济有着显著的影响。
中韩的农产品贸易额从 1992 年的 10.2 亿美元上升至 1997 年的 13.7 亿美元,2003 年两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第一次超过 20 亿美元达到 27.8 亿美元。1992 年至 2014 年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从 10.2 亿美元上升到 58.7 亿美元增加了 5.7 倍。韩国近四分之三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土地贫瘠、农业依然以家庭经营小农为主、加之农业弃耕现象、城乡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原因,使得农业和农村发展处于一个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韩两国在地理上相邻以及类似的情感、互相友好的感情、饮食文化习惯和消费习惯使得两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互补性。中国的丰富的资源、巨大的投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可以通过中韩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使得两国的农业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同时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预期到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促进两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深化。因此现在需要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尽快进行关于农产品贸易促进方案的研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由于中韩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的原因文化有相似性,尤其是饮食文化和消费观念极为相似。因此,农业生产方面有互补的作用。并且在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方面也有比较强的互补性。现在韩国的农业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现代化,研究的水平和研究的支持也是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有广阔的土地和温和的气候,可以大量生产且有价格竞争力。所以加强中韩两国农业领域的合作会推动两国的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极大化。但因为韩国缺乏农业资源,大部分农产品依赖进口,而在进口方面韩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中韩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会逐渐加剧。
中韩两国不仅在贸易、技术合作、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在各种领域层面的经济交流也正在扩大。因此,两国的人力和物质交流活跃,各种经济交流与经济合作进展顺利。但是与快速增长的中韩贸易关系相比,农产品方面的贸易增长则速度比较慢。考虑到这些情况,加快推进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势在必行。
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为促进中韩农产品贸易提出对策建议,在中韩农产品贸易领域为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
2 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统计范围
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并且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本文按照 HS 编码分类规则将农产品范围界定为第 1-4 类(第 1-24 章)的商品。其中,第一类为活动物,动物产品(第 1-5 章);第二类为植物产品(第 6-14 章);第三类为动、脂及其分解产品,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 15 章);第四类为食品,饮料、酒,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第 16-24 章)。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的成本优势是基于上述重商主义的批判,与会各国能够从贸易,而不是另一方的利益损失受益:如果购买成本的东西不到生产在家里的费用,人们不会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生产。生产产品国家的资源成本不到,一国能集中生产产品所需的其他同类产品,而另一个国家有产品的绝对优势交换,双方交换可以得到最大的实惠,国家和世界总产量将增加交流,这将使两国将满足需要交流和提高生活水平。亚当·斯密主张生产的各种因素来实现合理分配。但是他觉得劳动生产,劳动的唯一因素,以及需要质量的生产时间是不一样。在实践中,我们知道,劳动不是生产的唯一因素,劳动力素质各不相同,有国家劳动水平的差异,生产成本每所需的产品和职工人数的单位,不仅相关,但也与时间需要相关的劳动。此外,根据斯密的理论,一个国家,仅比商业伙伴高,劳动力成本低的劳动生产率可能只此类产品出口的有的产品。并且贸易伙伴应该,比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将出现的国贸。因此,在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的话,或者一个国家的全产品有绝对优势的话,事实上这些国家有绝对的优势恰好重合商品的情况下,一定是偶然的。虽然亚当·斯密的观点劳动点,以便生产限制的唯一因素,但亚当·斯密的劳动人口将测量这个基本思想是科学价值的问题。
2.2.2 比较优势理论
在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国贸的基础是相对差的生产技术,并且在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异。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益相权取其重,中较小的两个缺点的原则,它一直专注于生产与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比较优势理论中所产生的贸易和贸易收益的基础上的基础更广泛的解释,大大发展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在生产两种商品的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绝对劣势,但处于劣势的生产两种商品的缺点,只要不同程度的国家,国家的生产都不同程度的优势优势大宗商品方面,全国有在生产商品的缺点的光劣势的比较优势,在商品生产的较大优势主导地位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各国应遵循两个效益取其重,取两个坏灯,劳动和交换划分的原则,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的重点,它具有比较劣势进口产品。结果增加产品的消费,参与的国家可以省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全球产量。大卫·李嘉图的这理论是国贸的理论框架,非常重要的理论,适用于所有国家。但是这个理论有三个局限性。第一,劳动力仍然是生产的唯一因素,没有涉及到的生产资金,技术,土地,劳工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等等,它不会说明劳动生产率两国之间的分歧。第二,运输成本,忽视了贸易壁垒。其次,理论上表示国贸的优点,但还是涉及产品和产品的交流,没办法确定换股比重,无论国际价钱。第三,产品不会说明某个国家的本来原因比较优势。
......................
3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 11
3.1 中韩农产品贸易规模 .................. 11
3.2 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 12
4 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 16
4.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 16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说明 .................. 16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 ................. 16
5 中韩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24
5.1 利用显示性贸易指数(RCA)分析.................... 24
5.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分析 ............................ 24
6 中韩农产品贸易对策建议
6.1 发掘有竞争力的出口新项目
通过第五章的中韩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研究,可以知道中国比韩国农产品均有比较优势,而且韩对中国进口依赖的程度,高于中对韩国进口依赖的程度。所以韩国目前必须扩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为此韩国应开发农产品出口的新项目,先对中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中国食品消费的特性。新项目的目标为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层。因为他们很重视品质、味道。因此需要在中国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层生活的大城市里进行宣传和销售。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广告,虽然这种方法对中国全国会产生最大的宣传效果,但是费用比较贵,需要团体和政府的支持。另外大城市的销售中应该确保销售渠道,比如进入大型超市。这种针对于最重视品质的高收入阶层的新项目,产品的高品质必须为前提保障,同时还要突出和其他产品有差别化的韩国原产地特点。
积极寻求加强两国间合作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推动、促进双边的农业合作,而且要达到农业合作共融。中国和韩国应该实现贸易结构、资源互补,根据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是中国用国家的土地资源,生产和需求是农产品比较大韩贸易;而另一方面,韩国应该采取国家的科研、经济优势,资金方面的优势,先进的农业装备,优良品种,以服务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改进数量、农产品质量,韩国的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双方实现了双赢的交易。
在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持续增加研发投入走人继续增加;虽然韩国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十分重视,中国不仅是农业研究的完整体系,而且在科技人员的培养也有较高的水平。因此,中国和韩国应加强对非农产品贸易合作,采取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加强在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科研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和韩国应该注意在动物和植物卫生合作的相关标准共同发展的安全测试,发达国家可以寻求项目合作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
7 结论
根据本论文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增长的趋势,同时通过两国间的农产品出口额增加的趋势,可以得知中国和韩国的农产品贸易正在快速发展中。但是农产品贸易占中韩两国贸易总额比重不仅很低,6年间没有大的变动。中韩农产品出口的结构来看,2008-2014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的主要项目是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03),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7),谷物(HS10),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HS12),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HS16),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20),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HS23)等。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项目是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03), 糖及糖食(HS17), 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HS19),杂项食品(HS21),饮料、酒及醋(HS22)等。
通过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可以得知,24 个农产品项目当中,中国农产品的 HS03、HS05、HS06、HS07、HS09、HS13、HS16、HS20、HS21 项目具有强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反 HS02、HS04、HS10、HS12、HS15、HS17、HS18、HS19、HS22 等的项目相对具有弱的比较优势。韩国农产品除了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HS19)、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HS24)项目,另外都具有弱的比较优势。4 年间,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大部分呈下降的趋势。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资不足、农产品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进口关税过高等。并且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变动幅度比较大。与此相反,韩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很薄弱且变动较小。因为两国的生产的方式和农业政策是不一样的。特别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资源的损失比较严重。相反,韩国农产品具有薄弱的出口竞争力,所以韩国政府给农产业很多生产补贴,建立贸易壁垒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因此韩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变动幅度不大。
中韩两国间24个农产品项目当中活动物(HS01),肉及食用杂碎(HS02),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03),其他动物产品(HS05),活树及其他活植物;鳞茎、根及类似品;插花及装饰用簇叶(HS06),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7),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HS09),谷物(HS10),制粉工业产品;麦芽;淀粉;菊粉;面筋(HS11),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HS12),虫胶;树胶、树脂及其他植物液、汁(HS13),编结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产品(HS14),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HS16),可可及可可制品(HS18),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20),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HS23)这16个项目具有贸易互补性。并且韩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高于中国对韩国进口依赖程度,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在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出口产品是否会导致增长?
Section I: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 free trade zone as same as a country needs imports and exports to perform and generate a result in terms of growth. Should be same result found in a country as in a trade zone? We would resolve these doubt after analyze some variables that are related with growth to find out if it’s true. And confirm if exports and growth are related between each other’s in a trade zone.
In this occasion we investigate the export-led growth strategy for Colon Free Trade Zone in Panama based on Henriques and Sadorsky model (1996) with a modified variable, in order to test for Granger (1969) causality between the nominal Colon Free Trade Zone GDP and Colon Free Trade Zone export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find out if a Trade Zone in Panama, that only performs in terms of export, will still growth because of exports. Taking a fact that it was created to do as many exports could be possible. Taking as hypothesis an export-led growth strategy.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Giving a high role on economies performances through exports,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undertake to fill a gap on previous research that only were focused on countries and bigger economies. It will find out if same results find out on previous research also applies for smaller economies or in this opportunity a Trade Zone.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ill empirically test the Export Led Growth strategy for Colon Free Trade Zone′s performance and compare its results testing the caus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s and growth. Also, evaluate and estimate an econometric time series mode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s and growth in Colon Free Trade Zone.
..........................
Section II: Literature Review
2.1 General Framework
Researchers have shown interest in see relation between growth and exports. They have carried out difference ways of test and approach the main idea of results. Vernon (1966) had developed a product life cycle hypothesis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sts in recent years. He created a generalization and synthesis of trade theory. Found ou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relies relatively heavily on labor inputs at a time when the United States commands an export position; and the process relies more heavily on capital at a time when imports become important.
De León and Llamosas (2016) analyzed the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of the Mexican Northern Border. With observations on combines’ mobile growth factors due to regional re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but taking the fact that factors that are considered immobile in the literature such as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specialization were initially located in Central Mexico. Showing results that in the Northern Border the accumulation of immobile factors and the efficiency in its advantage have been determining factors in its economic growth. They found evidence for explaining this change in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as related to the recent accumulation of endogenous growth factor in Northern Border states. But also found the Northern Border states are still less efficient than other regions in embodying these factors into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Som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is fact may be related to absenc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ith few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or not related to innovative activities.
............................
2.2 Export led growth strategy Framework
Feder (1982) analyzed the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period 1964-1973 for a group of semi-industrialize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earched relation between export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observations showed across countries fended to demonstrate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a favorable export growth tended to enjoy higher rate of growth of national income. Present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showing that margin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are not equal in the export and non-export sectors of the economy using aggregate data, where the economy is viewed in two sectors; one producing export goods, the other producing for domestic market. Also, Econometr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rodu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ort sector. Presented that growth can be generated not only by increased aggregate levels of labor and capital, can be as well by realloca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s from less efficient non-export sector to higher productivity export sector. Provided evidence that success of economies which adopt export-oriented policies is duebecause such policies bring closer to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conomies which shift resources into export will gain more than inward-oriented economies. There are substantial gains when externality effects are generated when entrepreneurs optimize resources allocation given prices they face.
Kunst and Marin (1989) discovered that exports didn’t cause productivity based on Austrian Data. Studied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exports based on Austrian data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He observed movements between exports, productivity, terms of trade, and world output. The observed co-movement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export growth suggest a direct link. Also, indicated on his analysis that there is no casual link from exports to productivity, while the estimated positive causation from productivity to exports seems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ausal hypotheses of the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other words, the null of no causality from productivity to exports has to be rejected at conventional levels. They used exports of manufactured goods as the export variabl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export pided by import unit value for manufactured goods) in home currency as measure for price competitiveness. Productivity is measured by output per employe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GDP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is used in his time series analysis.
......................
Section III: Theoretical Model and Analysis Methodology ............... 21
3.1 Export led growth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21
3.2 Colon Free Trade Zone: An overview on its Profile .............. 21
Section IV: Empirical Analysis................... 25
4.1 Data Sources .............. 25
4.2 Empirical Model ......... 25
Section V: Conclus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 33
5.1 Conclusion ............... 33
5.2 Policy Recommendation................ 34
Section IV: Empirical Analysis
4.1 Data Sources
Nominal GDP, exports, labor force and capital annual data′s sources are from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 (with name in Spanish: Contraloría General de la República)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Colon Free Trade Zone (with name in Spanish: Departamento de Estadística de la Zona libre de Colón). See annexes table 1 for data.
This study only focus on examines the impact of expor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reby ignoring the myriad of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lso affect economic growth. We analyze properties of data, first of each of the four variables of our model (nominal lnGDP, lnexports, lnlabor, lnfixedassets) by analysis of graph and testing for the presence of a unit root. 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t-tests (Dickey and Fuller 1979)
........................
Section V: Conclus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5.1 Conclusion
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countries’ economies, they were trying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export-led growth theory and the causality of these two variables. Some got results that export led growth (Feder (1982), Shan and Sun (1998), Awokuse (2003), Love (2004) or Devi(2014)); but some got that it doesn′t Henrique and Sadorsky (1996) ,(Kunst and Marin (1989), Love (2004). After end this research we discovered that for Colon Free Trade Zone a smaller economy compared with a country, evidence was found us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 (1969) that running a one lap, results show that Exports cause growth on GDP, but also GDP cause Exports. In addition, running second lap, results shows that GDP cause Exports, but Exports does not cause GDP. Therefore it appears that Granger causality runs only one-ways from GDP to EXPORTS.
It can be says that export led growth theory for a Colon Free Trade Zone also applies. In addition, evidence was found that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labor force increases GDP by about 1.25 percent, and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exports increases GDP by about 0.484 percent. It does mean that labor force have more impact on Gdp than exports. It means that labor for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growth on GDP. FixAssets was not a significant variable on our research, after tested we dropped from our regression.
reference(omitted)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哈中经济贸易关系的研究
CHAPTER ONE :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post-Soviet history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is one of impressive progress. Small in comparison to that of other major economic powers, the trade volume of about US$300 million in 1992 soared to US$12.2 billion dollars in 2008, a forty-fold increase. The crisis year of 2009 slowed dow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rade cooperation, contracting turnover by 28 percent to US$9.5 billion. This reduction in bilateral trade volume, however, has been less than that with other countries (reduction in Kazakhstan’s total foreign trade turnover amounted to over 34 percent). Despite the global crisis, China managed to strengthen its position in the Kazakhstan market.
The crisis, indeed, forces adjustments in the pla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and also raises the issue of post-crisis cooperation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It is possible to forecast the intensity of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judging from the post-crisis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of both economies. In August 30, 2015 President Nursultan Nazarbayev paid an official visit to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in the Pacific Day. Apart from discussing current issues of mutual interest, the two leaders discussed new opportunities of bilateral trade. The visit ended on September 3 when Nursultan Nazarbayev and 30 foreig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heads of state participated in the military parade in Beijing dedicated to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It is noteworthy that Kazakhstan decided to involve large Chinese companies in many state projects like Nurly Zhol and Astana EXPO-2017.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issues for Kazakhstan is the industrial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 two sides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JSC National Agency for Export and Investment KAZNEX INVEST and Silk Road Fund on establishment of aspecial investment fund for the industrial-innovative projects of cooperation. A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it corridor along the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and other joint infrastructural projects. Particularly, the Kazakh national holding company “Bayterek” and the state Chinese investment company CITIC Group reached an agreem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Kazakhstan Infrastructure Fund, which will spend not less than $300 million on the realization of various infrastructural projects in Kazakhstan.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ooperate further in the extractive sector. In this context, the two sides signed the“Framework Lo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LLP Masalskoe Mining and Processing Plant and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and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between Eurasian Resources Group Corporation and the State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Besides, several other investment projects with CNPC are in process in the extractive industry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Kashagan oil field, modernization of the Shymkent Oil Refinery, construction of the gas pipeline Beyneu-Bozoy, etc.
........................
1.2 Literature Review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Kazakhstan trade are mostly based on trad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Kazakhstan trade, pointing out the problems in bilateral trade such as bilateral trade order is not standardized, irrational trade structure,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bilateral trad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Kazakhstan bilateral trade provided many constructive comments.
1.2.1 Domestic Study
Baishalova Rakhima (2015), by analyzing their strengths, combined with index, bilateral Trade of Kazakhstan and China in bilateral trade that Kazakhstan and China have strong complementarity in geographical, resources, economy and politics, bilateral trade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Kazakhstan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China, to explore the power and dire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In this paper,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rade and Kazakhstan is not widely present in bilateral trade legal system is imperfect and so hinder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China trade issue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be government polic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mproved trade situation, it is ways to enhance trade cooperation Kazakhstan made recommendations. Baishalova Rakhima believe in geo-economic, regional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especially under "along the way" background, Kazakhstan-China trade relation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Kazakhstan-China trade relations more closely,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 more stable, good business prospects for cooperation; but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there is a certain distance, the structure of bilateral trad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
CHAPTER TWO: History and Status of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2.1 History of trade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ese and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were established on 3 January 1992. In October 1993, took place the official visi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Nursultan Nazarbayev to China, during the meeting there was signed the first official document determined the principle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 ?The 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Principles of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in 20 years were formed principles and legal basis of mutu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There were signed about 200 documents on bilateral cooperation in political, economic spheres, and also in the security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field. Economic presence and interest of China in Kazakhstan hav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recently.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has increased domestic energy demand, therefore, sharply increased the import volume of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Growing Chinese economy, inparticular, its western areas demand new energy sources which can be imported from Kazakhstan on mutually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Use of transport-communication potential of Kazakhstan for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goods on the western markets. Enhancement of bilateral trade,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consumer market. Shaping of the Kazakh-Chinese relations can be p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stage (1992-1996)
The first stage — since 1991 till April, 1996. The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There wer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s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policy, which we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mutual visits at the high governmental levels; at that time economic,trade, security cooperation was steadily developing, have been achieved а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areas related to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use. In April 1994, Li Peng,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visited Almaty, during the visit was sign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o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Kazakh-Chinese border. In the agreement the concerning all border has been achieved, except for two areas — the Sarychildy river and the Chagan-Obo pass.
.........................
2.2 Status quo of the trade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2.2.1 The trade increased very rapidly.
Kazakh-Chinese rel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intensity of political contacts. China and Kazakhstan trade relations became stable after two countrie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ies in 1992. China's share in Kazakhstan's external trade is more than 20 percent, making it the country's second most important trade partner.
Every year there are meetings and negotiations at the highest level to discuss topical issues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Trad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eached $17,2 billion in 2014 ― a record high and more than 48 times that in 1992, bilateral trade volume only $355 mill. In2014 trade with China accounted for $17.2 billion which was 14.2% of the total trade of Kazakhstan with other countries, whereas trade with Russia was 16.7%. Over the years the share of the trade with China has gotten closer to the share of trade with Russia.
Foreign trade turnover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by the end of 2014 amounted to 17.2 billion doll. USA. Exports from Kazakhstan, compared with 2011 decreased by 32% and amounted to $ 9,8 billion dollars. The USA and Kazakhstan's imports from China decreased by 12% and amounted to $ 7,4 billion. USA.
..........................
CHAPTER THREE: Advantag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de between Kazakhstan and China .......... 25
3.1 Advantage of trade ......... 25
3.1.1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 25
3.1.2 Rich resources ......... 26
CHAPTER FOUR: Problem of Sino-Kazakhstan trade .............. 42
4.1 Sino-Kazakhstan trade structure unbalance ................ 42
4.2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mbalance trend aggravated ........ 44
CHAPTER FIVE: Suggesting for problems of Sino-Kazakhstan ............ 48
5.1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 48
5.2 Improve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maintain trade balance .............. 49
CHAPTER FIVE: Suggesting for problems of Sino-Kazakhstan
5.1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China is also ready to strengthen railway and new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Kazakhstan. China's win-w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ill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related countries and benefit local people, but also spur demands and stem defl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global demand slowdown. Kazakhstan is willing to actively boost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with China and create a desirable environment for it. . Kаzаkhstаn, has become China's second largest trade partner in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Independent States and its first investment destination in Eurasia, while 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st trade partner and the largest export market of Каzаkhstаn, Каzаkhstаn, should carry out railway and new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China.
Kаzаkhstаn, oil pipeline through cooperation has a good foundation and network expansion of space radiation. Sino-Каzаkhstаn, oil pipel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has a pipeline network is built smooth docking.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as the core of the Asian railway, highway road network system has been completed and the majority of a certain scale commercial operation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will form a railway, highway, pipe transport interrelated perspective transport network. Chinese leaders put forward "along the way" strategy was supported Каzаkhstаn. Вecause "along the way" will bring many opportunities for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bring economic ties closer countries along, China and Каzаkhstаn, are "along the way" along the major countries, so to build a " along the way. " But because both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so the infrastructure is essential. "Along th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ffic crossing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irst of all to improve customs trade facilitation. Chinese and Kazakh government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give financial support to promote the bilateral treaty port infra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but also to support and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bove China and Kazakhstan economic trade relations have been lively after establishing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both sides has strong complementarity Kazakhstan’s economy is pillared by the many natural resource of it land. As for China, after proposing the “going out” strateg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shif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Kazakhstan. The 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is mutual and prosperous. Thus, both countries have exceede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ir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revival of the "silk road" will give Kazakhstan the opportunity to rise to a new level of economies in the region, to use and progress will lea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successful cooperation with China.
However China and Kazakhstan existing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bilateral trade:
Instability of trade contacts caused by the significant role they unorganized, spontaneous element;
Low credibility of Chinese goods in the Kazakh market caused large-scale delivery of low-quality products from China in the former years.
Poor quality of some imported Chinese food products that threaten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Serious common problem of the Kazakh-Chinese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partner, lack of information provision.
reference(omitted)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六:出口资源价格变化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Russia is a very interesting country to research because of its big population, size, over abundance of resources and colourful history. Now, after the country is in its transitional condition after transformational recession of 1990s, the market economy started its formation without an adequate institutional support. This support is to be created now: institute ofownership right, the support of small and medium innovation business,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institutes,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state support of already existing technology parks instead of creating new ones. All this will allow overcoming an inefficient use of profits from oil sales, increase welfare of population and increase the significance of Russia in the world.
The growth rates are not steady. They have been increasing for almost the entire modern history. In each new century, the average rat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was higher than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The average income in the richest countries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d been a little higher than the subsistence level. An important exception in the general picture of the accelerating growth is the slow-down in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1970s. Insome countries, growth rates often vary from the world average, which results in differences in the welfare. Therefore, to analyse the problem set in this work it is significant to examine the models studying the economic growth for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export resources price chang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egions and in turn the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the main focus is Russia. Russia is a big country with large resources that gives a great model to show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Although, there have not been so many researches about export resources price change on the economic change of Russia it is a very interesting topic and researching it would make a big step for Russia and rest of the wor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all the possibilities for a country with over—abundant in resources as for example in Russian economy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Nowadays one of the preconditions is for a country to be as independent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erms of price.
.......................
1.2. Significance of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opic lies in the fact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anctions and volatility of hydrocarbon prices, the Russian economy needs to get rid of the existing dependence on oil prices. So far, there has not been much research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dexes on the resource abundance indexes, specifically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study of these dependences will allow us to analys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the Russian economy on oil prices, and identify new strategies to break away from this dependence.
1.2.1Study Objectives
In this paper there are two study objectives; the first one is the primary objective that is responsible abou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objective is relevant and assists the primary objectives.
1.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the export resources pric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possible solutions to reduce this dependence as part of modern national policy (as example taken oil and oil prices);
2.The objective of the work lies in identifying the impact of the export resources price change on the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
3.The o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Russian economy;
4.The su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pric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the Russian economy.
.......................
2. Overview of The Rol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Securing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2.1. Theorie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xport of Resources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provide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growth rates in countries, with a significant reserve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not that high because the resource rent increases the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and reduces the incentiv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This is why such countries develop persification strategies to avoid the “resource trap”. When considering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t is possible to see the greates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untries with high levels of oil and gas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For example, in Russia from 1999 to 2008, GDP as expressed in USD increased almost by six times, in real terms this amounted to 93%. Because of the sharp fluctuations in raw material prices, in summer 2009 the pace of Russia’s economic growth dropped from 8% in 2008 to -10.4% in 2009, which is clearly presented in Figure 1 and Figure 2 below.
Indexes of growth in the economies of the countries that are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re often lower, than in the countries with a smaller supply of natural resources, but with a similar initial level of per capita income. This has led to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resource curse”, which states that in the long-term avail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 slow dow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her than stimulate it.
........................
3.2Analysis of the Russian economy’s competitive ability on the major world market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the main task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gardless of its level, is the growth of its competitiveness. The main task for Russia as for the country possessing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nature resources potential and labour resources of quite high qualification is the efficient use of its advantages at the world market.
For us it would be the most justified to start the present paragraph with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Russian economy. SWO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is the structured planning method used to assess 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uter perspectives and dangers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 When conducting the SWOT analysis, the research objects may be constituted by the companies, projects, production sectors, people and any social and economic phenomenon. SWOT analysis include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inal goal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inner and outer factors, which facilitate or hinder the goal achievement. The strengths include the following: peculiaritie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making it advantageous in front of the competitors; the weaknesses are the factors hindering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and putting the research object into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as compared to the competitors; the potential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otential, which the research object may turn into its strengths; dang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ny threa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goal achievement. SWOT analysis provides for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ategy, which would be adequate with regard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which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goal achievement. Therefore, to our point of view, its application in this paragraph would be an efficient tool of the analysis of Russian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
3. Overview of The Rol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Securing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 14
3.1. Theorie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xport of Resources .. 14
4. Analysis of Dependency of the Russian Economy on the Energy Supply .......... 21
4.1. Analysis of the Russian economy’s competitive ability on the major world markets ........ 21
4.2. Export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 26
5. Prospects of Weakening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pendence on the Prices on Energy Resources .... 36
5.1. The Global Experience of Overcom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on the Cost of the Exp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 36
5.2. Suggestions of Overcom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Russian Economy on Oil ......... 43
5. Prospects of Weakening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pendence on the Prices on Energy Resources
5.1. The Global Experience of Overcom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on the Cost of the Exp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Having carried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conomic growth both in long term and short term, having analysed the m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ussian economy, 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discuss the global experience of overcom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xp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is paragraph, there will be consider three countries – exporters of raw materials – that managed to reach the high pac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e of such countries is Australia that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has held a range of economic reforms and has reached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coming the pace of other countries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40 Before Paul Keating, who held the position of the Minister for Finance at that time, has undertaken those reforms, most economists thought that Australia was losing its place amo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was moving towards the suburbs of the world’s economy. Among the most importance actions undertaken in Australia, it is important to mention new system for labour market regulation, making it more flexible, and decrease of taxes and re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at allowed the country to adequately fulfil the needs of public economy in monetary resources and increas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untry in investors’ eyes –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ones.State liberalized the system of granting licenses and permits for extraction of mineral products that led to increase of investing into new deposits exploration.
..........................
6.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is research author has shown that currently Russia is a country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heavily depends on the expor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oil in particular.
The problems of Russian economy require a more thorough study. The problem at this stage is in the fact that few native researchers view this problem showing dependencies between the dynamics of oil price and the growth of the Russian economy, making suggestions, implementable in toda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apable of real decrease of such dependence. The existing foreign researches also often do not include such factors as a democracy index.
Stabilization funds require budget surplus, stabilization of budget expense and redistribution of profits for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 Presence of such a fund proves insufficient creative potential of population, its unwillingness to create, and that is why the today’s generation attempts to shift responsibility for novelties on the shoulders of new generation. Stabilization and Reserve Fund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re not transparent, and citizen find it difficult to trace input and output monetary flows, and understand for what the funds money are spent. For Russia the funds of this type are not an option, the country now needs a powerful stimulus for making explorations, applied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the main thing, commercialization of outcomes of such researches. An innovation policy of Russia in this case exists only in prescriptive form of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by 2015. The target values indicated in this strategy do not seem attainable so far.
reference(omitted)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七: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增加值及影响因素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美两国贸易失衡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之中,两国矛盾不断加剧,问题日渐突出。众所周知,中国是美国最大的逆差国。比如,据中国统计局官方最新数据可知,2013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为2597亿美元,比2012年顺差额2312亿美元增加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于是美国当局利用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多年连续顺差为由,发起多次反倾销调查,立案频率呈上升趋势。由此导致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紧张,贸易摩擦不断。
但是,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巨大差额表象背后的真实获利情况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话题。在中美双边贸易往來中,中方认为,中国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加工贸易大国并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所以中美贸易顺差多为加工贸易顺差,并且中国在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较低,中国获得的真实贸易利益很小。美国认为,由于贸易账户的巨额逆差从而导致国内经济体系失衡、国际竞争力下降、较离失业率等。中、美两国学者在贸易利益获得方面各执己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顺差或逆差属于表层性的现象,应该着重分析贸易失衡背后的贸易利益这一实质性问题。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生产链向世界延伸,出口品价值由不同国家的不同生产模块产生,当进口品作为中间投入进行生产时,就会产生价值的重复计算。这样不仅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也夸大了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现行的货物通关贸易统计方法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正确测度中美贸易利益,对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1.2研究的问题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间产品贸易更加频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将产品或者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分工、生产、合作。世界不同国家利用自己相对或者绝对优势,参与贸易产品的特定环节制造。即某种产品原来集中在某国生产,现在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世界的不同国家通过零部件、中间产品和最终成品在各个环节间的流动从而紧密联系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生产趋于国际化、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转移也日益频繁,与之伴随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也逐渐增加。
1.2.1—般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不平衡,中、美双边贸易的失衡最为显著。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贸易关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和贸易问题吸引众多国家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随着两国贸易绝对量的上升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831.03亿美元、2013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552.53亿美元、2012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312亿美元,2013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597亿美元。两国研究人员对产生贸易失衡的原因,从经济因素如汇率、政治因素如出口管制等方面做出很多解释。关于失衡背后的贸易利益分配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中美两国各自获利情况拥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产品"世界制造"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国家制造。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较少的情况下,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制度的设计,能够真实地反映参与国的贸易利得。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家间的贸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国家化,产业片段化,及产业内、制成品间的贸易日益深化繁杂,传统通关贸易统计体系的设计原则受到巨大挑战,弊端不断凸显。中国富士康在一部出口的Iphone手机中获利6.5美元,但是按照单价178.96美元计入中国的贸易统计。我国获得的真实贸易利益与其利用贸易总额这种传统统计方法所代表的贸易利益相差甚远。
........................
2文献综述
2.1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研究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实质在于贸易利益的分配。长期以来,中美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学者站在不同的经济视角,产生不同的经济结论。通过整理主要归为下两种观点:
2.1.1单边受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渐加强的今天,贸易利益分配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对贸易利益的分配,学者们有不同的立场。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在顺差中受损美国在逆差中获益。李挪(2005)从中美贸易的经常项目差额这个角度看待圉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他认为中国的经常项目虽然连续多年获得贸易顺差,但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发达国家占据。虽然美国在经常项目中存在巨大逆差,但是美国却从进口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通过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双边贸易中的经常项目,可知当代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利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刘光溪(2006)认为,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不同,因此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是中美双边贸易失衡背后的获利群体。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传统的贸易总额及逆差顺差的方式衡量国际易利益的分配,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王泓莹(2008)从贸易制造中必的转移、FDI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和两国统计口径的差异等方面解释中芙巨额贸易顺差的原因,并指出现实中美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数据。林玲和段世德(2008)对国家、企业及个人等利益主体进行具体析,认为中国在顺差中获得是短期利益,但是损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徐美娜和沈玉良(2011)从笔记本电脑企业的微观视角剖析了中美顺差,指出美国企业获利丰厚,中国企业获利微薄,认为笔记本电脑及相关零部件是中美顺差形成和扩张的关键因素。并且认为贸易顺差并不代表该国在某些产业或者产品中具有相对优势,同时也不能反映该国在贸易中比贸易伙伴国获得相对多利益。宋玉华(2002)指出,美国大量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满足了美国国内消费者需求,降低了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另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属于补偿性逆差,并不会对美国的社会经济构成威胁。
........................
2.2增加值统计方法测算制造业贸易利益的研究
在全球化尚未出现之前,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通常以货物为主,某国出口的产品几乎由该国自主完成,这种情况下,通关统计按货物总价值记录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即反映了该国的贸易总额,又如实计算该国的贸易顺差。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开始主导贸易新格局。各国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使得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利用、优化配置,从而导致产品的国际分工,大量中间产品出现。那么,按照传统通关总值统计方法记录的双边贸易中包含了来自他国或地区的中间投入品价值,这样统计的贸易顺差会越来越大。于是,像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最终结局就是在贸易中让别国拿了厚利,而自己承担了麻烦和摩擦。
此外,在研究制造业整体贸易利得的同时,由于增加值统计方法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研究制造业各行业的具体的贸易利得,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行业进行了不同划分。林玲,余娟娟(2012)利用贸易附加值模型测算了我国制造部门10个行业在1994-2008年间出口贸易附加值比率均值为32.98%,但是"高科技"产业的贸易附加值比重相对更低。刘建江,杨细珍(2011)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构建了中美双边贸易有关制造业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对中美双边贸易中的八个主要制造业在1997-2009年十二年的贸易获利情况整理成面板数据,建立协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获得巨大利益,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陈要,李强基于增加值统计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货物、服务贸易整体及各行业的增加值进出口规模,研究发现,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扭曲了行业的出口规模,高估了我国的出口规模。
......................
3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的模型构建及测算...............12
3.1出口增加值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12
3.2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的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13
4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23
4.1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23
4.2实证结果及分析...............25
5结论..............30
4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1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双边贸易增加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贸易国具有的比较优势、贸易国规模经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等。因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提炼(见图4-1)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规模经济的差异越大,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就会越高,获取的贸易利益也会越多。关于反映规模经济的变量,不同学者采取的代理变量各不同。彭支伟和刘钩靈(2008)选择行业产出值代表规模经济进行研究,臧新和李茜(2011)在研究贸易问题时利用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规模经济指标。由于代理变量反映的规模经济类型不同,所以不同的代理变量得出的系数符号会不同。比如行业产出值属于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则属于国家层面的规模。吕捷、向龙斌和杨先厚(2013年)在研究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时,用每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与行业的企业总数之比来代理规模经济指标。所以本文运用制造业中每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总数之比來表示规模经济,代理变量的系数符号应该为正。
........................
5结论
本文利用贸易增加值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整体及14个细分行业在]995-2011年间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值和増加值率。通过测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往来贸易中,中国制造业获得的贸易利益体现在出口贸易增加值遂年增加的趋势上;剔除出口扩张数量效应后的贸易增加值率基本稳定在[40%,50%]的区间内,短时期内很难快速提高,并且在2001年以前出口增加值率在[45%,50%]的区间内,2001年后约在[40%,45%]区间内,即贸易获利能力小幅下降。在细分行业中,电子仪器仪表制造行业出口贸易增加值绝对量很大在行业中排名第一,但是增加值率在14个行业中排名居中,说明此行业主要是靠出口量的扩大来实现贸易利益的,出口增值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离。出口增加值率偏低的还有皮革制品制造行业。近年来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及核燃料的加工行业增加值率最低维持在20%左右,然而我国的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増加值率略商,排名第二,这说明我国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能够创造更多的出口增加值,获得相对较大的出口贸易利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鼓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出口。在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可知,在VAR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分析中,影响出口贸易利益的各个因素对贸易利益的冲击开始都是正向的,但是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当自变量即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因素上调一单位标准差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垂直专业化程度对出口增加值的最大冲击影响分别为5.5%、2.9%和5.6%。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计量模型中,长期中参与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到美国的增加值的影响高于其它变量(样本期间,垂直专业化程度每增加1%,会引起出口增加值增加0.886%),其余依次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的规模经济;然而短期影响程度由高到底依次却是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和参与国际分王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与长期恰好相反。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八: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倒逼效应研究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阻碍着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在享受自由贸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贸易保护手段汲取贸易得利,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在以关税、反补贴反倾销为主的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因其隐蔽性、灵活性的特点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利用的新手段。据 WTO 统计数据自 2000 年到 2014 年间,WTO-TBT 通报数量(不包括 SPS 通报数)从 632 件增加到 2239 件,年均增长率约为 9%。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断滥用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自由化发展,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已成为国际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众矢之的。2012 年 23%中国出口企业受到 TBT 的影响,直接损失达 685 亿美元,2013 年受损企业范围持续扩大达到 38%,损失约 662 亿美元 。短期内 TBT 严重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已成为限制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损失变得尤为重要。
.....................
1.2 研究问题与主要内容
论文理论分析部分以企业异质性假设为前提,重新审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借鉴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结合企业决策、利润最大化理论等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效应,求解倒逼效应的具体实现条件,即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质量规制下企业技术进步所带来产品质量提升从而促进出口。实证分析部分以中欧机电产品贸易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倒逼效应,最终结合文章中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的研究结果,针对中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
(1)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本文从另一面考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积极作用,提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效应,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证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同时分析其实现的主要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2)文章选取我国出口欧盟机电贸易为实证数据,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存在倒逼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拟通过实证研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进行验证。
(3)结合文章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企业如何有效规制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做出政策意见。
.......................
第 2 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文献综述
2.1 TBT 基础理论研究
技术性贸易壁垒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概念、形成机制、贸易效应等方面对TBT 进行研究,文章这一部分将对 TBT 的概念内涵和形成机制做主要的文献综述,对于 TBT 的概念和形成机制有全方面的了解。
2.1.1 TBT 概念内涵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由于其阻碍贸易的消极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者认识到其不同于传统国家贸易手段即 TBT 的非关税壁垒属性(Baldwin,1970)。卫生检疫法规标准是早期最主要的技术贸易壁垒,Hillman(1991),Sykes(1995)等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是阻碍国际自由贸易的卫生检疫法规标准,随着 TBT 在不同产品贸易中的广泛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再局限于卫生检疫标准,逐渐扩展到包括卫生检疫法规标准、安全与工业标准、包装标签规定、环保标准等在内的以技术法规、标准为依托的贸易壁垒。从实施目的来看,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能够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确保了产品质量,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外部性,Donna Roberts(1999)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能够保障国外产品质量纠正市场外部性,表面上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从本质上来讲其还是贸易保护性质,Thornsbury(1998)、鲍晓华(2005)提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和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的双重性质,TBT滥用造成实质上的贸易阻碍,称之为“合规性”壁垒。为限制 TBT 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世贸组织成员签订 TBT 协议,但协议中并未给出明确定义,夏友富(2001)、张海东(2004)等结合国外研究成果与 TBT 协议原则给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纵观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念研究中,以下三点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一、TBT 的非关税壁垒属性,二、TBT 的主要采用技术法规、标准等技术手段;三、TBT 具有 WTO 规则下合理存在的缘由,但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因此本文在此三点共识下提出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念,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保障国家安全、人类健康为目的,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市场外部负效应,实施以技术法规、标准为主的技术性措施,但极易被保护主义利用阻碍别国产品进入造成额外的贸易损失,形成贸易阻碍的技术性措施。
.........................
2.2 TBT 贸易效应研究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主要是指 TBT 的实施对于出口国贸易流量的影响,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保护主义特性,TBT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一国的贸易流量具有显著地阻碍效应,而近期经验数据表明部分产品贸易在受到短期 TBT阻碍后,在中长期贸易出口增加的现象,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着正向的积极作用。本部分将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对 TBT 的贸易效应进行综合评述。
2.2.1 TBT 阻碍效应研究综述
TBT 的贸易阻碍效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局部均衡分析的经济学方法,借鉴传统贸易壁垒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其中实证分析较多,考量TBT 对贸易的影响。Orden、Romano、Lee et.a(l1997)、Maskus et al(2001)分别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研究在 TBT 成本变动影响下的国内供求曲线移动分析 TBT 的实施对国内经济影响;Spencer Henson(1998)认为生产企业为满足 TBT 要求时,增加了成本包括一次性初始成本和持续成本;Roberts(1999)在假设 TBT 是成本增加型壁垒,建立一个局部均衡分析模型,分析 TBT 实施对进出口国贸易条件和国内产业的影响,这一假设也成为研究TBT 的基本共识,接下来的研究中 Keith et al(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出口目的地的质量标准的提高增加了出口国生产成本,出口国企业增加的投资资本每增加 1%,企业生产可变成本提高 0.06%~0.13%,Chen(2006)撰文认为术标准差异促使出口企业改变生产方式,产生符合成本,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进一步完善了前人观点。国内学者冯宗宪、柯大钢(2001)构建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TBT 贸易阻碍对国内总体经济影响;王志明、袁建新(2003)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 TBT 限制了贸易出口,从而对国内福利造成不利影响。康金红(2005)从理论上对 TBT 受影响国家的 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TBT 存在明显的阻碍作用。蒋国瑞、彭德斌(2009)构建 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TBT 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影响,TBT 降低贸易总量从而导致国内总产出、居民总收入以及总投资等损失;涂涛涛(2011)以美国为例同样采用 CGE 模型分析了美国农产品标准提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存在着贸易阻碍作用。因此,对 TBT 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国内外学者形成了一个对基本观点,即 TBT 出现导致了出口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贸易流量,形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而后从这一点出发,研究 TBT 贸易阻碍对国内总体经济的影响。
.........................
第 3 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分析.........................16
3.1 TBT 主要表现形式....................16
3.1.1 技术法规、标准....................16
3.1.2 合格评定程序...............17
第 4 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理论分析............25
4.1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25
4.2 模型假设.......................27
第 5 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实证研究...........36
5.1 计量模型设定...............37
5.2 数据来源........................39
第 5 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
中国于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针对中国 TBT 各项通报的数据统计也从那时候开始,因此本文拟选取时间区间为 2002-2014 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贸易量平稳增长,特别是中国输欧机电贸易,贸易量逐渐扩大,欧盟已成为我国机电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向国,因此选取了 2002-2014年的中输欧机电贸易数据为被解释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欧盟统计局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统计库整理而得,根据HS编码分类的标准HS83-94为机电产品,通过匹配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统计库数据,以及欧盟统计局整体对外贸易数据,整理得出 2002-2014 年中国输欧的机电贸易数据。
技术性贸易壁垒变量由 TBT 通报数据表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的分析变量,TBT 通报数据主要由世界贸易组织 WTO/TBT-IMS 数据统计库、中国技术贸易措施网、中国 WTO/TBT-SPS 通报咨询网三个地方的数据整理而得,由于 TBT 解释变量需要选取 2002-2014 年之间欧盟对中国机电出口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存在两个限定条件,其中欧盟对中国方向定向、具体产业为机电出口贸易,因此本文整理了 2002-2014 年之间欧盟对中国的所有 TBT 通报,从中筛选出有关机电贸易的 TBT 通报,由此得到最终的 2002-2014 年的欧盟对中国的 TBT 通报数据。
其他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欧盟 GDP 统计,欧盟在近些年成员国不断增加,对于欧盟整体的 GDP 统计按照不同国家数量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 EU27、EU28数据,本文采取欧盟现阶段最新总成员国数 28 国的总 GDP 量进行统计即按照EU28 的标准,数据主要来源于欧盟统计局数据库中欧盟 2002-2014 年 GDP 总量数据;解释变量厂商创新投入 R 由新产品研发投入代替,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5)中工业具体行业分类数据整理而来,在中国统计年鉴 2002-2015中教育与科技投入一项中,对于机电行业主要三个行业的新产品投入数据都有统计,包括电子器械与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本文通过整理汇总该数据,得到 2002-2014 年我国机电产业的新产品研发投入;解释变量最终产品价格 P 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5)中机电行业分类出口价格指数整理而得,鉴于涉及到多个产品价格数据,本文在处理这部分数据时根据分类产品出口贸易数据,按照 2002-2014 年的平均出口量比值设置权重,从而求出整个机电产业的出口价格指数;解释变量劳动要素价格 W 由中国制造业人均工资指数替代,机电产业属于制造业部分,因此对于劳动要素价格这一数据的处理,采用了我国的制造业人均工资水平指数代替,此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5)中各产业的人均工资水平指数,主要变量数据描述如表 5.2 所示。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效应进行研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展。首先,在理论分析部分,采用异质性企业假设,依照 TBT 从无到有这样一个分析思路,构建了开放经济和引入 TBT 经济模型,证实了 TBT 倒逼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并分析了该效应实现的条件,然后,在实证分析部分,采用中欧机电贸易数据对 TBT 倒逼效应存在性进行验证,在本部分内容中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将 TBT 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中,同时加入了包括中输欧机电贸易额、中国机电出口价格指数、中国劳工工资水平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了 TBT 倒逼效应客观存在,也为理论假说提供了实证支持。通过上述分析方法,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尽管说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阻碍效应显著,当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其只存在贸易阻碍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存在积极的一面。贸易与竞争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没有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前企业互相竞争,优胜劣汰,加入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后,只是表明竞争的外在环境发了改变,但其本质依旧是优胜劣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加入为落后者提供了阻碍,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性特点,能够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技术改进信息,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指导,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偏向性的创新,实现技术进步。
(2)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主要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的,与企业创新投入密切相关,是一个内生性问题,企业会不会发生技术创新需要考虑利润最大化、创新收益非负等条件,而在 TBT 技术要求限制下,如果企业自身技术水平高于该要求可以直接出口;如果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低于该要求,企业要么退出该产品市场,要么进行技术创新实现重新出口,企业自主创新实现重新出口这效应被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
(3)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证实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理论分析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效应存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初始技术水平与新技术水平差距是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主要与商品价格、技术资本效率、劳动要素价格、厂商初始技术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第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满足条件即企业创新带来的正收益,假设企业存在最大创新能力,求解企业收益非负下的最大创新能力,只有在企业最大创新能力大于技术差距时,企业才能够创新,倒逼效应才会产生,主要与技术差距、最终产品价格、劳动投入量、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有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九: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机理与实证
1导论
本章首先对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阐述。接着,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做出说明。
1.1问题的提出
1.1.1选题背景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减缓,如美国、欧洲,资本市场泡沫受到挤压、大化量企业市场价值被低估面临破产、陷入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消费者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直接压缩了对中国企业的出口需求量。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出现下滑趋势,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08年11月中国出口贸易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同比2007年的增长速度降为-2.2%,2009年5月的跌幅进一步加剧,突破-20%,跌到-26.4%。2012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跌到5.8%(UNCTAD,2012),美国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有第一位遐居第二位,所占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
同时,金敲危机带来全珠股市市值的大幅缩水,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价值的,贬值,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希望出售资产,尤其美国和欧洲各国或地区的一些这些企业变得相对"便宜",使并购交易谈判变得相对容易,对中国企业而言,此次金融危机是进行跨国并贿投资的一次难得机遇。2008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额快速增长,总交易额这到368.61亿美元,占亚洲跨围并贿总额的41.3%。2009年,中国企业再次掀起了一波跨国并购高潮,跨国并贿交易量同比增长%.7%,披露交易额的并贿总额化到160.99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了90.1%。2011年中国企业己完成的跨国并购的交易量和并购交易额双双增长,分别增长了93%和112.9%。2012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额达到579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量环比增加40%,总交易额达到550亿美元运,在发达国家消费者需求。
.........................
1.2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思路
整体研究思路如下:基于2008年全球金敲危机爆发后,发巧国家消费者需求萎缩,中国出口国外市场大幅缩减,中国企业向欧美等发达围家发起跨国并购交易量大幅上升的现实背景,尝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枪抢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对中围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对现有关于企业跨国并贿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与梳理,找出理论依据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即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同时,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得到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把握和总结。
其次,考虑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背景,在已有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理论樸型改建和拓展,将出口与跨国并贿纳入统一框架,建立单边市场博弈模型和'‘'双边贸易模型进行内在机理解析。以政企关联度"为研究视角,着重分析了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国有企业的内在机理,同时考察了政企关联度与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相互影响关系。
接着,在现有的实证模型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及企业的微观数据,分别构建Ordered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to模型对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跨国并购决策进行实证检验。
再次,采用事件分析法评佑企业跨国并购绩效,以跨国并贿超额收益为被解释变量,市场负向需求冲击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计量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2008年的全球金飄危机为例,阐述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加剧对中国企业跨围并贿绩效的影响。
最后,依据核瓜结论,从企业和政府角度给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指出本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可行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图如下:
.......................
2文狱综述
2.1跨国并购动因理论透视:基于跨国并购双重特往
跨国并贿作为一项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战略投资行为,不仅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还是一种企业的并购交易行为。基于此,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企业并购理论中关于企业投资动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来阐述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笔者主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企业跨国并购理论两个方向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进行综述。
2.1.1市场负向需求冲击与企业跨国并购关系的研究
企业并购交易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并购交易通常在经济繁荣时上升,在经济衰退时减慢(Maksimovic和Phillips,2001)。实证研究认为这与各种外界因素相关,比如技术创新,消费者需求变化。Lambrecht(2004)认为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函数,企业的并购收益也是产品市场的増函数,所以经济繁荣时,企业会更有动机去并购。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消费者需求降低带来了企业并购浪潮,如Mitchell和Mulherin指出"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可以带来一些不可获利的企业倒闭,但是同时会迫使同行业内的企业进行合并来抵御市场负向需求冲击的压力"。Mitchell和M山herin(1996)认为市场负向需求冲击促使企业并购发生。Dutz(1989)研究结果表钢铁行业的市场需求降低是该行业大规模并购的主要原因。行业内的一家企业的井购交易会影响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并购行为。如,石油行业,在1990年代后期,由于需求下降和产量过剩,油价暴跌,导致石油行业最大的公司开始寻求大规模的合并。1998年8月英国石油公司和Amoco公司两家么司开创了石油行业的并贿先河,几个月后,埃克森和美孚进行了美国史上最大的合并,并贿交易额达到880亿美元,随后的几个星期,法国的公司和比利时的PetrofmaSA加入并购热潮。Qiu和Zhou(2007)首次对并贿浪潮发生与市场负向需求冲击直接的关联性进行了论证,得到市场负向需求冲击是企业并贿浪潮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一结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的研究仅局限于本国并贿,且没有考虑到企业海外拓展模式选择与市场负向需求冲击的关系。在Qiu和Zhou(2007)研究的基础上,Jie和Huang(2013)从市场负向需求冲击角度探讨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垂直并贿美国企业的影响,认为负向需求冲击下,对国外技术密集度上游产业进行跨国垂直并购是中国低端企业的最优选择。
...........................
2.2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特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浪潮一浪推进一浪。2009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61起跨国并购交易,披露交易额的106起跨国并购的总额达到216.74亿美元。2010年中国企业共发起294起跨国并购交易要约,其中已完成的披露并购交易额的163起跨国并购交易的总额达到41化25亿美元,同比2009年增长了89.28%。2012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63起跨国并贿,披露交易额的总并购额仅有223.76亿美元,同比2010年下降了83.3%。2014年中国企业发起306起跨国并购交易,完成并购交易151起,披露交易额的82起跨国并购交易的总额这到228.1亿美元。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一年,中国企业就发动了多起大型的跨国并购交易。如,中石化以20.28亿美元收购加拿大100%的股权。2008年9月5日,新坟矿业集团投资12.23亿美元合并LineEnergy公司。2008年11月,中信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中信平安集团39.85%的股权,将总股份比例提高到70.46%。2008年9月中石化投资136亿人民币成功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2010年8月吉利汽车投资18亿美元收购巧尔沃全部股权。2010年10月,中石化以71.09亿美元成功入股芭西油田。
.......................
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特征..............18
3.1金融危机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特征...............18
3.1.1金融危机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18
4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机理分析...............31
4.1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基础模型解析..............31
5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购决策的实证检验............54
6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检验
6.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说明
6.1.1数据来源说明
在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评估中需要大量的企业股票数据,而相对于非上市企业而言,上市么司的股票数据和财务数据都容易获的,同时为保证数据统计指标的一致性,笔者仅探讨在中国内地上市的企业的跨国并脚对其绩效的影响。样本包含2002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事件,企业跨国并购的数据来自美国汤姆逊全球并购数据库(SDC)。样本的选择标准如下:并购方为在中国内地上市的本国企业;并购事件介于2002年1月I日到2014年12月31日之间;目标企业为除中国内地外的外国企业(包括中国蚕港、澳口和台湾地区);交易额达到100万美元以上或收购股权比例高于10%;同一企业两件并购交易时间的间隔要大于一个月。原样本包括504个跨国并贿事件,剔除没有评估期股票回报数据的样本,剔除240天的日股票收益中包含50%以上零回报的样本,最终样本318件。
中国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和指数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的《中国市场股票交易数据库》,其中指数采用开盎指数表示。企业并购的短期绩效采用日股票数据衡量,市场收益率依据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计算。
.......................
7结论与政策涵义
7.1基本结论
本文在综述企业跨国并购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成果基础上,同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接着,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对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购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中国企业跨围并购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分析、市场负向需求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机理分析与实化检验王个部分。
首先,通过列举大量的典型案例和给出充足的数据说明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贿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特征。
接着,将出口与跨国并购纳入统一框架,构建单边市场二阶段博弈模型和双边贸易寡头二脉段博弈模型理论阐述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的内在机理。政企关联度"为视角,着重探讨了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对国有企业跨国并贿的影响。然后,分别以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数据与2003-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为样本,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对企业跨国并贿决策的影响。最后,采用事件研究方法,构建单因素市场模型和双因素市场模型估算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超额收益,采用多元计量回归检验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对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以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对企业跨国并贿绩效的影响。
依据以上结论,市场负向需求冲击影响企业跨国并贿的关系的机理与实证研究结果得到核记、结论为:足够大的市场赁向需求冲击下,企业会选择跨国并贿,企业跨国并掏获得正超额收益。市场负向需求冲击提高了企业选择跨国并购模式进行海外拓展的可能性。市场负向需求冲击下,政企关联度越高的国有企业越有可能提出并购要约。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外资与内资对居民福利效应的影响差异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研究就一直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二是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怎样实现社会美好和个人价值的问题。对于斯密来说,两书著作实际上要回答的是同一个核也问题,即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进步成为一个一致的整体。按照这一标准来看,中国经济虽然实现了30多年来年均接近10%的持续增长,但也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的现象,阶层间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经济学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怀疑随着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利益矛盾日渐激化,以效率为最高标准的经济学是否还能继续为改革提供政策指导。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来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也是当前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利用外资来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措施之一。1978年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己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填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极大的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就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外商在华投资增速放缓,步入了一个调整时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姐织在最新的《世界投资前景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该组织同时也指出,2014年中国外资流入增速放缓且化于全球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水平,面对世界经济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中国继续吸引外资面临很大的挑战。
......................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影响差异的研究,利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内资更利于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且认为内资对教育和健康的影响均较大,而对生活的影响较小;外资对教育影响最大,但对健康的正面影响自东向西逐步减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内资和外资规模大小也存在差距,两者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及对居民生活、教育和健康三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各地区均不相同。针对送一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其中包括对福利研究的文献综述、对内资福利效用的研究现状和外资福利效用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部分,对以往的福利理论进行梳理,界定本文福利的范围及统计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影响的途径。最后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内资与外资对居民福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内外资对经济正面影响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之和,归结到福利上就是对生活、教育及健康三者之和。
第四章为现状分析部分,从全国层面对我国居民福利、内资外资的总量和增长率进行分析。最后从区域层面分析我国内外资影响下居民福利的现状。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首先确定本文的变量与计量模型;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福利指数、生活指数、教育指数和健康指数;最后,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及其三个部分的影响差异。
第六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针对第五章的实证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针对该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对福利的研究
在实践中,主流经济学认为收入能很好地反映每个人的效用。阿玛蒂亚森指出这就把福利等同于财务上或物质上的良好状态(Fromm,1978)。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如Z求和、加权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人类发展指数等。Akhtar,Sarwer(2007)利用Z求和方法和加权因子分析法,用12个指栋对己基斯坦各区域发展水平进行量化比较。Siddiqui(2008)利用需求模型检验认为,政府提供社会服务对居民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他认为全国的总指巧隐藏了各地区贫穷和不平等的原因。各省市指标的变量反应了各地区在收入、健康、教育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Midhet(1998)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计算各地区变量的综合指数,从而得到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排名。利用这些综合指数,可以预测出生殖健康的两大重要指标:儿童、妇女比率和MMR。结果表明,MMR随着医院数量和基础医疗设施的増加而减少。研究进一步指出哪些地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哪些地方发展陷入停滞或恶化状态,RashidaHaq、UzmaZia(2012)对己基斯坦各区域人民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核算出各个区域的福利指数并对其进行排名。
福利地区差异是个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福利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地区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地区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在衡量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质量,最早期的研究都使用教育,卫生和生活条件的地区排名。Ghaus(1996)通过地区间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来计算地区的差异。证明了教育指数在决定社会发展水平中的重要性,其中教育指数是以妇女识字率和入学率来决定的。另外,分析也表明了社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Pasha(1990)认为,从1970年到1980年区域间发展水平的排名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处于中间水平的区域发展尤为迅速。他将狂会指数分为教育、健康、性别平等和住房选择四个方面,研究表明旁遮普地区己普遍提高了教育部门,性别平等和劳动力指标的排名,而俾路支省继续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
..........................
第二节外资福利效应的硏究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人们对它的定义并不统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直接投资的界定是"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发言权。"所以,直接投资是指仅用货币或事物资本作为投资来创办新企业,具体包含:设立跨国公司分支机构、隶属机构、子公司,或同别国资本共同开办合资企业;通过购买别国企业股票而获得该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及利用国外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等。本文的外资指外商直接投资或FDI。
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外资的吸收,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刘渝琳,2007)。杨海生等(2005)外资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彦博等(2009)认为外资增加诱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和技术转移,两者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诱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加剧了污染排放,而诱致的技术转移给环境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赵国庆等(2010)分别从技术溢出效应、水平溢出效应和前后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他认为外资水平溢出对环境污染的边际效应并不显著,而外资水平溢出效应降低了各环境污染指标的单位销售额排放量,而外资后向溢出效应提高了各环境污染指标的单位销售额排放量,由此他认为外资通过部分后向技术溢出而向上游产业提供了高污染排放技术从而提高了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杨博琼等(2011)认为外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国内引致投资:在不考虑国内引致投资的条件下,外资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反之则外资増加了污染物的排放气宋德勇等(2011)认为外资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环境质量,但也有大量的外资流入到了污染密集型产业中。李子豪等(2013)引入腐败门槛效应,认为外资对环境的影响与地区腐败程度有关,如果地区腐败程度较低,则外资会改善当地的环境,反之,则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
......................
第三章外资与内资居民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16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及其发展...............16
第二节阿玛蒂亚森的福利经济学观点.............18
第四章外资、内资及居民福利的现状分析..........29
第一节我国内外资影响下的居民福利现状分析.............29
第五章实证分析...............42
第一节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42
第五章实证分析
第一节福利指数核算
本节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福利指数、生活指数、教育指数、健康指数进行核算;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对回归所需数据进行检验;接着用Hausman检验对模型类型进行检验,以确定实证所用模型;最后对数据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PCA)
PCA实际上就是对研究的对象或者变量进行降维,尽量减少损失信息,将多个指标综合成少数几个指标。通常把回归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每个主成分实质就是对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其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二、主成分回归结果
首先,利用STATA12.0软件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接着进行主成分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3;
........................
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在各地区迅速发展,其对居民福利的影响越来越受关注。文章将居民福利分解为生活、教育、健康等3个方面,分别分析内资、外资对其影响的差异。通过前文的分析及第五章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结论。本文第H章部分对福利理论进行梳理,确定本文福利的衡量指标,基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理论,在功能空间内对居民福利进行测量。本文将居民福利分解为生活、教育、健康三个维度,并分析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影响的途径,认为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取决于经济的正面影响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之和,表现在居民福利三个方面为对生活和教育的正面影响与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之和,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内资、外资居民福利效应的现状分析结论。本文第四章从全国层面分析了我国内外资及居民福利的总量和增长率,并进一步从区域层面分别分析了内外资居民福利效应的现状。我国内资总量明显高于外资,两者增速基本趋同,外资更容易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居民福利水平随着内外资的波动而波动;各区域间的居民生活、教育和健康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
第三,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影响差异的实证分析结论。本文第五章实证部分分析了内资、外资对居民福利及其各方面的影响。文章选取1997-2013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内资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力度要大于外资,内外资虽然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幅度要低于居民福利的整体水平,意味着随着内外资企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对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内外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选择高学历人才、对员工的培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而内外资对教育的影响最大;由于我国区域间吸引外资的政策及对外资环境保护的标准存在差异,使得外资对健康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