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机理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4 年,中国凭借 10.36 万亿美元的 GDP 总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 1029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并且正向净对外投资国转变,中国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口。然而中国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正面临新一轮的产能富余困境。从国内方面来看,过去中国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积累了大量的落后产能无法退出市场,而高端制造业产能的短缺又加剧了富余产能严重富余的矛盾,使中国产能问题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2008 年 11 月出台的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诱发相关产能的巨大投入,当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时,巨大的产能无法被市场消化,造成过度的富余产能遗留下来,亟待化解。另一方面,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再次失衡,富余产能传统的发展方式无法在疲软的国际市场上找到出路,这无疑对中国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只有让富余产能“走出去”,通过市场竞争“倒逼”产能升级,才是化解当前中国过度富余产能的有效途径。对此中国积极做出战略调整,大力倡导“一带一路”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鼓励富余产能和优势产业向沿线国家转移,以推动富余产能有效化解,实现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山西作为传统资源型大省,靠“以煤为兴”的粗放型模式发展经济,导致其在整个经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始终伴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度富余的难题,并且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阻碍了山西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2013年 11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化解产能富余矛盾的指导意见,并开始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入手对山西省相关行业,特别是钢铁、焦化等富余产能严重富余的行业进行产能治理和升级,并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 2014年山西省工业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总量为 1311 万吨,其中焦炭行业淘汰 678 万吨,占总淘汰量的 51.7%。但是,山西省的产能问题依然严峻,仅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方式无法完成《实施意见》中关于“经过 5 年,产能利用率达到 80%以上”的目标,更无法深度化解山西省的产能矛盾,从而难以拉动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统计,2014 年山西省 GDP在全国仅排第 24 位,以 4.9%的增速垫底,而同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 18776万美元,位列 28,可见山西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而大量的落后富余产能严重阻碍了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化解过度富余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已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道路上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焦点,该现象最初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始出现富余产能过度的现象,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庞大的富余产能亟待解决之道,其中鼓励富余产能“走出去”,从而促进产能升级和结构调整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纵览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2.1 富余产能与产能过剩概念的逻辑关系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富余产能与产能过剩概念的理解,发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实际产能较实际需求的比较量上。有学者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仅仅满足于“供求相等”的理论平衡水平上,而应当保留一定比例的“多余”产能作为“库存”,以应对突发的市场竞争,缓解生产压力。而这一比例内的富余产能即为合理的富余产能,相反,超过该比例导致生产压力大,开工率严重不足,实际产能超标滞留的富余产能即所谓“产能过剩”。
付保宗(2011)认为关于产能过剩这一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界定标准,西方国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界定,而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解。产能过剩一词最早出现在 Chamberlin(1933)《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他从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入手,认为“垄断竞争导致平均成本线高于边际成本线,从而出现持续的产能过剩”。卢锋(2010)从中观层面进行解释,认为产能过剩现象主要出现在工业部门,当该部门闲置的富余产能超过一定合理限度时,就会发生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现象,这也是产能过剩的后果之一。
李连济、王云(2012)的观点与卢锋的比较相似,他们认为产能过剩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的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多于需求的供给,使其在维持正常生产的同时,这一部分富余产能还可以应对突发的市场竞争。因此一定程度的富余产能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他们可以被市场自身消化,从而起到缓冲作用,而超出上述富余的生产能力才属于产能过剩的范畴。袁捷敏(2012)通过对有关产能问题文献的跟踪研究,总结出学者们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三种定义,简单而言就是产能与需求量、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比较,并且都强调只有当产能大于上述变量一定程度时才可称为过剩。
.........................
第 2 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基本测算
2.1 产能富余程度的测算方法
关于产能富余程度的测算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尚处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峰值法、实际产出缺口法、物质资本存量法、微观成本函数法和指标体系分析法等各种测算方法,并作出具体实证尝试。其中,国内学者较多采用“富余产能评估指标体系”和“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产能的富裕程度。
“富余产能评估指标体系”由 5 个一级指标 14 个二级指标构成,从某一行业的供求、经营、在建产能等各个方面综合衡量该行业的富裕程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为生产能力利用率(简称产能利用率)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通过对某一行业潜在产能与实际产能的比较,可明确计算出其比值,方便进一步定量分析且易于理解,计算公式如下:
Ut=yt/Yt (2.1)
其中 Ut代表 t 年实际产能利用率,yt为 t 年实际产量,Yt为 t 年该行业的潜在产能。吕政认为目前中国工业部门存在严重的富余产能过度矛盾,并测算出现阶段中国工业产能平均利用率为 70%-75%,也就是说当某一部门的产能利用率低于 75%是就说明该行业产能过度富余,会出现严重的产能矛盾。
另一方面,依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产业对外转移一般发生在其衰退阶段,此时该产业在国内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的提高、闲置产能的增加都会减少产业利润,而其成熟的技术和生产规模又会促进其向“低梯度”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已获得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了对外转移的条件。某一产业是否已处于或正在向衰退阶段发展可依据几个指标进行判断,例如 PPI、企业收入和利润等。因此,本文将分别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衡量山西省的产能富余程度。
........................
2.2 山西省产能富余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2.2.1 山西省八大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山西省属于内陆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难以向沿海城市一样大力开展对外投资和贸易,鲜少与国际市场连接,因此,多年来山西省利用其丰富的煤炭矿产等能源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山西省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随着外商投资额的增加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增多,需要本省加大物质资本投资以适应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而由于信息滞后性、市场制度缺陷等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山西省产能出现过度富余,且难以化解并实现其价值。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政府鼓励还是企业自愿,物质资本投资的过度膨胀是山西省出现过度富余产能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本文将根据山西省产能富余的原因特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取一些山西省的传统支柱行业,并测算其产能利用率,以确定其产能富余程度。
据统计,当前山西省多数工业部门均存在大量富余产能,2014 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计 17120 亿元,较上年下降 6.1%,其中焦化行业下降最严重达到 21.9%;同时这些企业实现总利润仅 210.6 亿元,下滑 61.4%之多。上述产能矛盾主要突出表现在两大类行业,第一是受到政府过度政策优惠和重点扶植的重工业,如钢铁、焦炭等行业;第二是由于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骤降而导致产能闲置的行业,如电解铝等行业,因此本文根据山西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情况,选取符合特征的八个行业进行分析,并测算其产能利用率(U)。
本文主要选取了山西省的煤炭、钢铁、焦炭、水泥、电解铝、电力、电石和铁合金八大行业 2009 年至 2014 年的实际产量与潜在产能的数据,测算这六年各自的产能利用率,大体趋势如下图 2.1。
........................
第 3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机理研究 ..... 17
3.1 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驱动因素 .............. 17
3.1.1 开拓海外市场 ............ 17
3.1.2 获得先进技术和经验 ............... 18
第 4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 27
4.1 拉动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 27
4.1.1 促进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 .............. 27
4.1.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29
第 5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困境 ................... 37
5.1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风险认知不足 ......... 37
5.1.1 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滞后的负面影响 .............. 37
5.1.2 富余产能对外转移过快隐藏的风险 ............ 38
第 6 章 促进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对策建议
前两节对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遇到的障碍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简单分析,可知将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电力等富余产能严重的行业转移出去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政府、企业和其它相关组织需要共同合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改善当前面临的种种挑战,对此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促进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有所帮助,从而化解山西省严重的产能矛盾。
6.1 强调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适度原则
“四个一批”政策是近期我国针对如何合理化解严重的富余产能矛盾而出台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通过创造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利用国内市场消化部分富余产能。第二积极推进富余产能对外转移,鼓励富余产能企业“走出去”,寻求海外市场需求。第三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富余产能,对产能资源重新整合。第四加强对各行业市场准入机制的监管,提高产能新增门槛。山西省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四个一批”政策作为本省化解产能矛盾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山西省产能富余现状有所侧重。日后应继续开展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推进太钢集团、焦煤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对同行业的小规模、生产技术落后的中小型企业兼并重组,同时限制水泥、电解铝等产能严重富余的行业新增投产,严格执行现有市场准入的标准,减少落后产能的产出。同时应积极推进富余产能对外转移,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无限制的一味放纵企业“随意走出去”,先从生产、制造等低技术含量的环节入手,保护该行业核心技术不外流,防止因大规模快速转移产业造成省内“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产能富余程度的基本测算,确定出比较严重的富余产能行业,并通过分析其具备条件和必要性得出结论,即化解山西省产能矛盾的必经之路是推进富余产能对外转移。进而分析了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运行机理,认为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主要以寻求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动机,并且具有特殊的政府推进机制,即没有政府的鼓励和帮助,山西省企业很难“走出去”。同时也得出结论,即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可以为本省带来众多经济效应,包括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规模的扩大,总体而言会促进山西省经济增长。
另外,本文也强调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对外转移的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应当克服人才缺乏、企业“走出去”投融资难等障碍和问题,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精神,并且依据富余产能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转移承接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山西省现有资源和平台实现园区对接,从而推进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顺利实现,最终缓解山西省严重的产能压力,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山西省产能矛盾的化解是一个艰难而顽固的难题,未来还有更曲折和艰辛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技术将落后产能变为优质产能,更有利于山西省富余产能转移出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共同协作,最终将会改善山西省的产能利用情况,促进经济优化升级。作者也将进一步对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进行研究,弥补现有的不足,继续学习和运用更加精确科学的计量手段分析该问题,希望能够弥补相关数据缺失的遗憾。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农业科技进步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变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在不断提高发展自己国家经济发展实力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不敢忽略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与水平,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逐步加深,交流手段也逐渐多样化,2015 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国外访问交流并将中国的高科技铁路铁建到国外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也体现出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非常的密切,因而也出现了一些国家甚至一些区域的经济利益集团自身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局面。在这种世界经济形势下,各个国家的在各个领域也进行了密切的各作,这一点在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各个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他们之间的竞争也是日渐密切,甚至出现了国家之间的结盟,像常见的传统区域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近几年形成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再到 2015 年 10 月5 日新建立形成的 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所有的这些经济利益集团大多数都是通过降低甚至是消除贸易壁垒,使集团内部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的流动。比如,通过科技投入创新使科技不断的进步,合理的利用科技进步使利益最大化,提高了自身集团的竞争优势,提高了自身出口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地位。
在这种经济与贸易背景下,各国对农产品的贸易竞争是非常重视的。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处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独特的产业属性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作为各国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被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中国在世界上面临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通过对农业的重视,对农产品生产的大量科技投入,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体制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对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等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竞争中保持着优势,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这能够改进的地方,比如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不足,缺乏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低下,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没有达到最佳的水平,农产品出口也没有达到最佳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水平也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农产品贸易的研究
尽管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而且山东省作为中国贸易大省之一,国内关于山东省农业出口贸易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起于一个相对较晚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与之相关的研究是才逐渐开始兴起的,就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不是很多,大部分学者论述更多的是关于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出现在了各个高校的博士或硕士论文中,在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中也有所提及,而且大部分是关于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理论的研究,进行深入计量研究的不是很多。蒋茜茜(2015)通过对山东省农产品数据的分析,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并对为什么能够保持这种稳定的增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原因,通过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分析,他认为山东省的农产品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增长,主要是由于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对自身产品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同时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创新。姚晓红(2012)对影响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农产品自身价格因素、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因素、农产品品牌因素、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农产品出口经营等因素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赵明娜(2016)对中国和各个省市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如何促进农产品出口提出来了相关的建议,包括加大对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具有生产规模化的农产品大型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有效发展、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来提高农产品包含的附加值、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秩序加强监管保证其规范合理、增加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对农产品贸易出口的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等诸多针对性的建议。张海伟(2004)从国际贸易理论层面,基于区域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理论和外贸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提出了以区域范围内的产品贸易的特征、其中的价值,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论述,随后通过实证计量分析,对山东省农产品大量的外贸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整理,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归纳。此外他还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速度与规模、农产品的增长特征、贸易结构等相关内容,最后对数据计量分析结果进行说明,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参考建议。褚鹏鹏(2007)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 1997-2004 年间山东省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结构与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的农产品贸易大部分是以产业内的贸易为主,并且其产业间的贸易还处在一个不断提高水平。并且形成了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这两者都占据了主要地位同时都处于一个上升趋势。这也说明山东省农产品的确是在品质、多样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加强。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出口贸易
农产品出口贸易可以被称之为一种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不仅仅包括某一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出口交易,也包括某一国家地区通过另一国家地区与其他别国地区进行出口交易,还包括某一个国家或内部发生的交换。本文中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山东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因而本文研究主要侧重于山东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情况。
2.1.2 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或地区所出口的各类农产品在其农产品总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农产品的出口结构能够反映出该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情况,出口的农产品结构越合理,其贸易竞争力越强。本文中提到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是指山东省全部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仅仅是指在出口中所占较大比重的农产品出口结构。
2.1.3 农产品出口产品市场结构
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在一国或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结构能够反映出一国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联系。
2.1.4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要有狭义的科技进步和广义的科技进步,狭义的科技进步就是由自然科学技术引起的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引起的进步,主要有政策、管理提升和服务改善等方面。本文中所提到的科技进步主要是指广义的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常是通过两种手段来增加农业产出,第一就是通过增加对劳动、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第二就是通过提高投入和产出比率,即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可以这样来定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经济增长量中,科技进步作用所占的份额。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新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贸易不断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逐渐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科技进步在贸易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又提出了相关的新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等。
(1)技术差距论。在 1961 年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在其著作《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中就首次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y Gap Theory)。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发展状况应该和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越高,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技术差距,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在更多的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产品附加值高,该国家或地区就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越能获得利润。波斯纳把技术进步当成一个内生因素来研究,认为在各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国家的技术差距是不断变化着的,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是可以能靠自身科技的创新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缩小甚至超赶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的,在两国科技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中,其贸易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附加值也在不断缩小,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开始减少。反之当两国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越大,那么发生贸易往来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2)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其论文《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也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会经历生产期、成长期和衰退期。而且在每个不同的时期,该产品的贸易量也会有很大差距,进出口该产品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也会不同。产品周期理论将科学技术当成一个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会影响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影响这一国家的国际贸易市场地位,因此,该理论反映出了在当代国际贸易市场上,各个国家的贸易地位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提高科技水平,使参与贸易的产品保持最具有竞争力状态的时期,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能一直保持这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发挥科技进步的最大效用,也能提高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科技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
3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科技进步现状分析...................... 19
3.1 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19
3.1.1 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概况...........................19
3.1.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19
4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机理分析..................34
4.1 农业科技进步能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34
4.2 农业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34
5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39
5.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39
5.1.1 模型建立.................39
5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从生产要素的投入上来看,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多投入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而且农业科技进步还能影响劳动、土地和资本的配置方式,此外,农业科技进步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要素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从理论上讲,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给对农产品的贸易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改变山东省初始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农业科技进步能够影响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变化。本文在实证过程中选用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率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两个指标,来论证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产品出口的关系。
5.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5.1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国内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算所使用的模型主要有 C-D 生产函数模型、Translog函数模型、DEA 模型以及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等。在本文中,主要运用改进的 C-D 函数对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生产弹性系数进行估算,然后通过索罗增长速度方程计算出农业科技进步率。
5.1.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四个经济指标分别为:农业生产总值 Y;农业物质消耗 K;农业劳动力L;土地面积 M。样本区间 2002-2012。其中农业生产总值 Y 为山东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为剔除物价因素对测算结果的影响,以 2002 年为基期折算成可比价农业生产总值,即当年的可比价格农业总产值 Y =当年的农业总产值指数*2002 年的农业总产值/100;农业物质消耗 K 采用农林牧渔业产生的中间消耗为指标,同时也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换算公式为:当年的可比价格农业物资消耗量K=(2002年不变价计算的农业总产值/当年价计算的农业总产值)*当年价计算的物资消耗;农业劳动力 L 包括农林牧渔业 4 个行业劳动力并取年末数;土地面积 M 用播种面积表示,取其年末数。时间变量 t 用山东省2002-2012 这 11 年数据测算,令 2002=1,2003=2,……,2012=11。上述指标数据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查出。
利用 SPSS 软件采用 stepwise 方法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结果如表 5-1 所示: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提高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实现科技兴贸
利用科技兴贸战略思想,通过提高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来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推动具有高科技含量农产品的出口,培育具有竞争力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促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贸易基本理论,农产品的出口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优势实现的,因此比较优势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基础。科技兴贸的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发挥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不同、资源储备状况不同及科技进步的不同等都会形成比较优势,在以上三个因素中,短期内的市场需求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并且资源的储备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所以科技进步水平是决定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如何提高山东省的科技进步水平是促进山东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量。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意识,山东省是一个农产品贸易大省,发展农产品贸易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最终是依靠科技解决问题。增加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是重中之重。农业科技投入的公共性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部分,依靠政府投入是世界各国的通行规则。农业科技产品大多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逐步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调整和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才能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保障山东省的农产品产量,提升山东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通过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生产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制定一系列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科研机构或农业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使农业科技经费在农业经济总产值的 2%以上,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力量。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产品出口。农业科学技术是否得到了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是影响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关键因素,当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完善的推广机制被广大农民接受并科学的使用,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在国际贸易市场中才能更具有竞争力。山东省的农业科技推广中采用的主要措施就是开展农村科技教育,目前山东省也形成了一个较具规模的农业科研、教育及农业科技产业群。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山东较好的农业竞争业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较好的资源禀赋和较高的投入导致的。因此为保障农产品贸易的快速、高效发展,山东应着力加强对基层农业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农业的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加大对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投入是提高山东农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扩大农产品的出口量。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评价体系转变。在农业科研创新过程中,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既可激发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积极性,也可激发科研失败后继续探索的勇气。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浙江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工业废气排放指标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长,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松动了发达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垄断地位。伴随着新兴经济体高速发展,若仍沿袭传统发展模式,牺牲资源换取经济一时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埋下巨大隐患。中国经济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取得飞速发展,但仍以粗增长、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结构、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都使得我国污染排放问题日益恶化,此种状态下,经济健康发展必将难以为继。我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大国,根据不完全统计,预测 2020 年,我国温室气体污染程度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污染排放前列。酸雨、泥石流、大旱大涝等自然灾害正不断威胁人们的生命,弥漫在空气中的粉尘、浸入地下水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正不断侵害着民众健康。2000 年全国 SO2污染物排放总量 1995 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空气中SO2、颗粒物等主要污染排放物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11 个特大城市,因大气粉尘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增长约 50 多万人,有近 40 多万人的庞大群体因为空气质量下降而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污染疾病。我国环境污染排放种类复杂,排放总量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数字都迫使我们正视和思考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相互关系。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东南连上海、西界安徽、江西,南接福建,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省作为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工业产业拉动经济高速发展,创造“浙江神话”,1978 年浙江省 GDP为 123.72 亿元,2014 年 GDP 总量增长至 40173.03 亿元,增幅近 326 倍。正如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一直以消耗原本并不富裕的自然资源拉动,经济增长处于数量扩张和低成本竞争为主的粗增长阶段,主要污染排放集中工业领域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三种指标上。此外,高能耗、高排放、生产技术落后的污染密集型工业企业仍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先排放,后治理”的西方经济发展老路在当下已行之不通,必须将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清洁能源利用与吸收率提高,走出高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浙江省污染排放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近十年来,污染较为集中的“工业三废”排放指标中,工业废水排放增加率为 4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近年来持续下降,而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达到近 130%,约为废水增长率的 3 倍以上。可见,浙江省加快工业废水、固体废物治理工作已见成效,但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正呈持续上升趋势,成为工业污染三种权威指标增长率之首。此外,作为雾霾成因主要排放物,工业废气带来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 2013 年浙江省杭州雾霾天数超过 200 天,创历年之最,PM2.5 年均浓度 0.07mg/m3,超国际指标一倍之多,工业废气排放不得不引起浙江省高度警觉。笔者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针对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单一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鉴于浙江省污染排放新变化形式,深入研究工业废气排放指标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是经济学理论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过深入探索与分析,主要集中于 EKC 假说讨论,以及倒 U 形曲线成因解释。随着污染与经济研究领域理论不断充实,EKC 理论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环境问题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国外环境库茨涅次曲线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但国内起步尚晚,目前该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倒 U 拐点预测以及如何降低污染排放阀值。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经济学家对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增长极限”一说进入人们视线。该理论认为,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延续下去,因此环境保护尤为重要,人们应当为了自然环境自动使经济减速。Meadows et al(1972)提出,经济增长会诱发一系列问题,首先会引起人们对于粮食等基本必需品的需求,其次会加速自然资源快速消耗,污染排放的提高最终会为人类带来难以预计的恶果。
但经济学家 Dasgupta and Heal(1979)和 Simon and Kahn(1984)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经济飞速发展与环境可以友好相处,共同进步。经济发展不一定以环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由于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经济发展可以为资源定价,使得环境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也能缓解自然压力,经济进步不仅不会为环境带来损害,反而优化自然资源配置。
70 年代之后,关于一问题的研究逐步趋于科学、公正。S.K.Kuipeers,(1982),A.Netijes(1982)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自然与经济是相对统一的,有且只有污染防治技术投入效应大于人口增长速率时,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才可能和谐、共同发展。
.........................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环境污染
环境的概念丰富而广泛,不同学科领域有不一样的内涵与外延,一般而言,对于生物体来说,环境是其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从具体与抽象角度环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不可少的生存必需品,如大气、水、土地、动植物;另一部分为非物质成分,如观念、规章、制度等。从环境资源消耗是否具有限性分为如下两类:一类为可再生资源,即可生长繁殖,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以及自然条件制约;另一类为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相对较为稀缺,往往其形成过程需要很长时间,这类资源主要是地质与半地质资源,如金属矿、核燃料、空气、石油等。
环境污染指人类利用环境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并向环境排放某种不利于生物体的物质。一般来说,环境系统对这种物质具有自净作用,但排放超过环境系统容纳极限便会反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一旦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会使生物生长繁殖受到影响,扰乱人类的正常生活危害人体健康,致使人类无法与自然和谐共存。一般来说,在生产活动中,经济系统的运转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从大自然中汲取所需物质,通过人类活动生产出所需商品同时排出废弃物与残渣。虽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一定量废弃物可以利用自身条件消化,但一旦人类活动迫使自然资源正常结构或状态产生变化,自然资源容纳能力下降必定会改变和破坏自然环境正常运转和整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对于经济增速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今正经历环境污染与经济相冲突的过程,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旦排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极限,必然会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随着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若不及时正视废弃物的排放,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以数倍精力去治理今日所排放的污染。浙江省历经多年工业化生产,如今已迈出初级阶段,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日益突出的污染问题若不及时加以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定义。狭义来说,用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变化衡量;广义来说,指在一个时间区间范围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持续增加,以及相对应的生产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的过程。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标志着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 GDP 变化情况,随着时间推移表现为该研究区域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推移的过程。库茨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基于技术改进以及制度和意识形态进步而致使社会可以提供日益丰富的商品与服务。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研究中,研究者采用 GDP 数值测量经济规模情况,产业结构变化用于经济结构测度,用现价代表的 GDP 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规模,用不变价表示的GDP 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
.....................
第二节 环境的外部性
由于经济活动中环境成本难以确认、精准计量和汇总,环境污染者往往不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污染,形成环境成本外部化问题。在经济生产中,经济环境并没有为环境资源标明价码,环境资源利用具有盲目性,因此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旦环境配置出现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个人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发生碰撞,环境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凸显。负外部性影响之下,由于存在资源市场失灵,导致自然环境的无效利用与破坏,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对他人生产生活产生破坏。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贸易水平低、市场失灵、人口快速增长等原因都会加快自然消耗,加速环境污染。
传统经济理论研究外部性问题主要依托环境污染可控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斜率为正,斜率逐步递增并且凸向原点,表示增加百分之一的污染治理费用所带来的经济成本逐步递增;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数且凹向原点,表示增加百分之一的污染控制费用取得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少。有且只有社会将污染水平降低于两条线焦点之处,社会达到最优生产水平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点,利益最大化。从政府角度,往往通过增加环境保护税来改变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必须要在排污交税和投资控制污染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假如环境污染税费超过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生产者将自己出资控制环境污染,而非选择缴纳税费。
此外,环境污染外部性又分为政策失灵和管理失灵两种。经济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决策的原则,但对社会来说并非如此,当环境与经济相冲突时,政策失灵问题便由此产生。政府往往通过税收、汇率、收入、价格等手段使私人部门对其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支付成本,以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用以解决政策失灵问题。管理失灵是政府组织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存在的例如各个组织机构沟通配合能力不足,没有利用强有力的手段实现环境政策实施与评估等管理问题,管理失灵会导致管理工作未能正常有序的开展与实施,让排污企业与项目有可乘之机。
......................
第三章 浙江省环境与经济现状 ....................... 22
第一节 浙江省环境现状 ................... 22
第二节 浙江省经济现状 .............. 25
一、经济规模现状 ......................... 25
二、产业结构现状 ............... 26
第四章 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 30
第一节 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 EKC 实证 .............. 30
一、指标描述与数据来源 ................. 30
二、模型构建 ................... 32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9
第一节 结论................. 49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50
第四章 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第一节 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 EKC 实证
一、指标描述与数据来源 (一)工业废气排放指标选取
大多数经济增长与环境 EKC 曲线拟合以及成因的实证分析中,污染指标选取因环境研究的测重点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在这一领域有的研究者针对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采用“工业三废”指标进行计量分析;有的研究者针对某国家和地区排放量较严重的单一变量:如二氧化硫、碳排放等排放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非常有价值的结论与建议。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浙江省作为资源小省工业大省,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加工工业经济模式,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三废”污染排放中,但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第一,众多污染排放物中,居民生活同样也会造成大量的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但排放量远不及工业排放总量之多增长率之快,且易在实证计量中产生误差;第二、近十年来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率为 4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而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接近 130%。前两种工业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已见成效,增长率逐步放缓,但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正呈逐步上升趋势;第三,隐藏在工业废气排放高额增长率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据统计 2013 年浙江省空气质量急剧下滑,杭州的雾霾天数超过 200 天创历年之最,PM2.5 年均浓度为 0.07mg/m3,超国际指标的一倍之多,作为雾霾成因主要排放物,工业废气排放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警觉。近年来浙江省在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治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相比于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两大指标,急剧增长的工业废气排放所带来的危害显得更为严重和紧迫。因此笔者在进行充分的调查后,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研究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之间关系,本文选取工业废气排放作为计量指标深入研究该指标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本文建立在前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上,搜集 2000-2014 年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有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 Eviews 软件建立两组经济学实证模型。第一组实证针对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 EKC 曲线的拟合以及增长率的拟合;第二组实证模型从工业废气排放的成因出发,分析规模、结构、技术三种主要效应如何作用于工业废气排放的 N 形图形走势,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工业废气排放呈现 N 形增长趋势,于人均生产总值 4000 元(2011 年)处出现峰值,在 4500 元(2013 年)出现低谷,总体走势直线上升,于 2011 年出现短暂下降,直到 2013 年后出现继续上升走势;工业废气排放增长率经过线性拟合和图形拟合,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走势,表明增长率将持续增加。
综上两点所述,EKC 实证结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发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即工业废气排放将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废气排放 N 形走势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经济形势进一步发展,产业格局变化以及消费结构升级,致使新一轮的增长模式开启。浙江省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子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污染排放行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若不及时对工业废气排放加以重视与治理,工业废气排放将以持续递增的速度增加。
第二、工业废气排放 EKC 成因分析得出,长期角度,工业废气排放与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函数,规模、结构效应正向作用工业废气排放、技术效应反向作用工业废气排放,且技术效应作用效果最为薄弱;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每上升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 3.665234%,技术效应每提高 1%,工业废气排放减少 0.001711%。短期内,误差修正模型证明,GDP 每提高 1%,工业废气排放增加 1.76%,技术投入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
浙江省对于工业废气排放技术投入微乎其微,技术投入远远比不上 GDP 以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据统计 2014 年,浙江省科技经费支出1109.54 亿元,同比增幅下降了 5.7%,说明浙江省工业发展重数量,而非重质量,经济仍然处于粗增长、高排放的低层次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贸政策以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为主,致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贸结构严重失衡。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汇率机制下,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和外汇的不断流入直接导致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大规模的顺差,带来的资源消耗很大,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加大。近年来,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在稳定出口的同时愈加注重进口的发展,通过进口促进战略来推动贸易结构平衡。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2012年初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提出要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加强和改进进曰工作。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目前政府大规模投资渐行渐远、出口高增长时代降下帷幕,人口红利支撑的产业竞争力下降,低端制造业逐渐流向海外,取代而之的是中国消费晒起,技术极客、互联网和金融革命重塑产业未来,休闲产业兴起,智能制造引发新的机遇,发展进口贸易己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现之一。商务部内贸专家委员会主任黄海在2015年义乌贸易进出口大会上提出要改变"重出口,轻进"的观念,调减进口税率,实施贸易便利。
多年以来,通过世界各国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的共同努力,关税水平已经很难再进一步降低,配额、许可证、技术贸易壁垒为主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明显减少,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小;为了促进贸易发展,维持外贸的稳定增长必须要通过制度创新。研究发现,进出口环境中低质量的港口建设、复杂的海关程序,及不透明的监管制度和行贿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OECD(世界经合组织)一项研究表明,繁杂的边境程序产生的交易成本将占总交易成本的2%-15%。因此,减少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消除货物,人员、技术流动中的障碍,建立高效的贸易便利化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迫切需求。
.......................
1.2硏究意义
本文构建了贸易便利化的指数并着重研究了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程度,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很难再降低的情况下,如何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贸易便利化几乎涉及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起到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改善外贸环境的作用,宣传贸易便利化对促进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和福利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减少贸易过程中的各种手续,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是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全面、深入分析和研究贸易便利化的基础上,清楚的认识到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我国才能积极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加强同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在该领域的合作。
其次,我国越来越重视进口的发展,并提出了通过促进贸易便利化来促进进口的发展,这就需要了解贸易便利化对进口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贸易便利化既能促进一国的出口又能促进一国的进口,大多数学者研究了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影响情况,对进口的影响情况研究的较少,本文的研究恰好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清楚的了解贸易便利化的实施对一国整体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
因此,加强对贸易便利问题的研究,明确贸易便利化对进口的影响效应,为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中国贸易便利化的情况,所处的位置,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程度及提高贸易便利化可实施的措施。
........................
2文献综述
2.1贸易便利化的内涵
从全球范围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降税达到一定程度后,贸易便利化顺利成章的成为促进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是关于贸易便利化,国际上并没有给出通用的定义。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2年的《贸易便利化原则》上指出贸易便利化通常上是指简化、协调运用新技术和其他措施来处理程序上和管理上的贸易障碍。WTO(2001)将其定义为贸易便利化就是对国际贸易货物流动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传递及处理等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为、惯例和手续的简化与协调。WCO(世界海关组织)将贸易便利化定义为"可通过采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及国际协调的方式改进管制水平以达到不必要的贸易限制的目的"。ICC(国际商会)认为贸易便利化关注如何提高货物过境时相关程序的效率,包括为了简化和降低国际贸易的行为成本而采取的综合方法,基于国际准则、标准和最佳实践,保证相关行为有效、透明、可预见。OECD(经济合作组织)(2001)认为贸易便利化是国际货物从卖方移动到买方相关的信息流和程序レッ及在转向其他方的过境支付的简化和标准化。ECE(欧洲经济委员会)将贸易便利化定义为减少贸易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复杂性一种全面和综合的方法,在国际上以可接受的规范、标准和最佳的范例来确保所有的这些活动能够有效的,透明的和可预见的方式进行。贸易便利化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贸易便利化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物流,运输效率,海关环境,政策法律,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的各个方面。贸易便利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简化进出口中的手续,完善进出曰中的各种规制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2.2贸易便利化的测算
2.2.1贸易便利化指碌的选取
贸易便利化指标的选取是研究贸易便利化问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Wilson,MannandOtsuki(2003)利用港口效率(测量海港和空港的基础设施质量,包括3个2级指标)、海关环境(用来衡量海关的成本,海关行政和过境的透明度,包括5个2级指标)、监管环境(被用来估计经济的规制情况,涵盖4个2级指标)和电子商务使用率(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发展必要的通信设施,例如通讯、金融中介和物流公司,还包括互联网的使用情况)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来量化贸易便利化。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措施包括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人员流动及电子商务四大类。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将贸易便利化具体分为四个指标: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レッ及商业环境。曾睁,周茜(2008)构建了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来量化贸易便利化,整个测评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口岸效率,该指标包括海关职权、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和航空设施质量三个指标;征税环境涵盖与进出口有关的行贿、腐败指数及征税中的行贿几个指标;规章环境包括透明度、政策法规的明确与稳定等5个指标;电子环境下的二级指标有电子商务的使用率、互联网基础设施、新信息技术;商务人员流动用APEC商务旅卡和人才可获得性来衡量。Alberto Portugal-Perez,Wilson(2010)选取了两个维度的四个指标分别是。硬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与通信技术;"软件"包括边界和运输效率,商业和监管环境。谢娟娟,岳静(2011)结合世界银行对贸易便利化指标的分类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口岸效率(港口设施、空运设施);海关环境(非常规支付、腐败指数、海关程序及服务指数);规制环境(透明度和稳定性、标准的连贯性、法规是否被严格的执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应用的广泛程度。沈铭辉(2009),方晓丽,朱明侠(2013)借鉴(Wilson,MannandOtsuki,2003)的研究,选取了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4个一级指标一级9个二级指标进行测量。段景辉,黄丙志(2011)在总结前人对贸易便利化指标选取的基础上,指出指标体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数字化、层次性和完整性的原则。
........................
3中国外贸进口的发展.............6
3.1中国外贸进口规模的发展................6
3.2中国外贸进口的商品结构..............7
4贸易便利化在国际组织上的推进及对中国进口的影响途径............12
4.1贸易便利化在国际组织的推进...............12
4.1.1WTO框架下的贸易便利化..........12
5贸易便利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逢与测算..............21
5.1贸易便利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21
6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研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量的影响时,本文用上述48个国家2009、2011、2013年三年的面板数据做实证分析,这些国家涵盖了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的国家,基本反映了我国的进口状况。
6.1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选的48个国家为中国最主要的进口国,涉及范围比较广,具有代表性。中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量来自于联合国COMTRADE(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单位为美元。GDP来自于世界银行发展指数(WDI)数据库,单位分别为亿美元。距离是两国首都的距离,一些非洲的国家如安哥拉是根据安哥拉的经绅度算出来的,利用印尼己厘岛网站(www.indo.com)的距离计算器算出,单位为km。虚拟变量FTA主要考虑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或APEC国家,APEC的取值是根据2003年APEC成员的名单来定的。
根据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用Eviews6.0软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基于2009年、2011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因为模型中含有虚拟变量所W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已消除了异方差的影响,所采用的数据为大N(本文指国家)小T(本文是年份),不存在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如表6示:
......................
7结论
根据本文对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标的构建可以发现,贸易便利化大体上包括信息技术、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其中对贸易便利化影响最大是制度环境,说明一国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最大。
通过对各国贸易便利化指数的测算,本文发现贸易便利化指数高的国家(如芬兰、新加坡)特点是经济发达,政局稳定,政府清廉,经济自由,法制完善;而贸易便利化较低的国家(如南美洲的阿根廷,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存在政局动荡,政府腐败严重,法制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制度环境对一国贸易便利化的影响。中国的贸易便利化为0.59,处于中等水平,与贸易便利化高的国家(新加坡为0.85)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之一是中国政府的清廉度相对较低,法规制度的透明度不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
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观念越来越重视进口,并提出了通过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来促进进曰的发展的措施。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的进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高中国及其伙伴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能够显著的促进中国进口的增加。
要提高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首先要借鉴贸易便利化水平高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加强反腐的力度,提高中国政府的清廉度及法规的透明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其次,还要提高中国信息技术水平,优化金融环境,促进贸易支付和结算的便利。最后,我国必须踊跃的参与到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进程中,积极的与各区域组织合作,使全球贸易便利化和中国的进口出现并驾齐驱的态势。这些建议和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是相一致的,从2012年开始中国先后成立了贸易便利化论坛、实施了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外贸国六条"、接受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等等。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
1引言
1.1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研究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关联度愈发提高,国家间的要素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外商直接投资成为跨国资本要素流动的主要形式,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其重要性逐渐显现。从198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1985年到199年十年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932.43亿美元.到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19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6%1。FDI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巧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际利用FDI情况如如图1-1。
........................
1.2文献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关的文献研究也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的影响,对收入的影响的研究一般都一般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FDI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FDI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二类是主要集中研究FDI对收入影响的差异性,一般分为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本文希望对这两大类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1FDI对收入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随着近些年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逐渐凸显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并且资本要素相对缺乏的我国,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FDI对我国居民收入影响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其本质是一种要素的跨国流动对被投资国家或地区另一种要素的价格的影响。
赵丹(2012)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FDI与收入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对外贸易和FDI对收入的影响,结论表明二者的增加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城镇收入差距。陈怡(2009)将与外商直接投资紧密相关的对外贸易因素分解为进口和出口,讨论其分别对收入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工资变化情况,得出相似结论。王海军(2010)也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一定扩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因为FDI无法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赵莖(2003)在研究FDI对收入影响的问题时,对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量化构造,通过构造和计算更加符合我实际情况基尼系数,同时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收入不平衡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类似观点的研究还包括张吴光、姜秀兰(2004)、周娟口009)等,其中周娟(2009)得出的结论更为具体,认为在非农产业中外商直接投扩大了我国的收入差距。
.....................
2我国吸引FDI与收入概况与分析
2.1我国吸引FDI来源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脊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罔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虑意把投资放在我园,巧两所吸引的外商宜接投资从1983年全年只有9.2亿美元到2014年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95亿美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所涉及的投资来源地越来越广泛,其中2014年全年所吸引的1195亿美元中,来自亚洲的投资有946亿美元,占79%,其余地区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多来自欧洲与拉了美洲,同时涉及所有全球所有地区的投资者。外商直接投资來源地区如图2-1所示。
2013年在亚洲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来源地区为中国香港地区,其后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投资额度都超过70亿美元。欧洲国家中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区为德国、荷兰等国家。另外美国在华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3.53亿美元,韩国为30.59亿美元、英国(10.39亿美元)和法国(7.62亿美元),可见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不断扩大,涉及地区主要为舒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
2.2FDI在我国分布的地区差异
外商直接投资在决定进入一个罔家或地区进行投资之前,会对该要投资的国或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而就投资环境来讲,我国由于经济、地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凭借国家宏观政策上的支持及东部地区有利的要素禀賦。如产业扶持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水平和熟练的劳动力等,使东部地区成为我园吸收FDI的主体。西部地区吸收的FDI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外资在地域格局上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梯度分布特征。
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入地区差别很大,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在三个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截止到2013年底的国家统计局累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外商企业总数为361201户,实际使用外商投资总额27796亿美元,平均值为4632亿美元;中部地区外商企业总数为46589户,实际使用外商投资总额为342,7亿美元,平均值762亿美元;西部地区外商企业总数为37945户,实际使用外商投资总额为2795亿美元,平均值431亿美元。具体数据如表2-1所示:
......................
3FDI对收入的影响途径分析..............16
3.1FDI对收入影响的理论框架...............16
3.2FDI对收入水平影响的传导机制.............17
4FDI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23
4.1模型的构建..............23
4.2数据与变量..............25
5结论与对策建议..............31
5.1结论.................31
5.2对策建议................31
4FDI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模型的构建
面板数据是在分析同时具有不同个体和不同时间跨度时经常碰到的数据类型,结合本文的所涉及数据的特点,不同省份地区和11年的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省份地区的特性。研究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一般分为三种;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但在本文中为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既包括收入水平,也包括收入差距)是否存在地区异质性,笔者认为应该在计量模型中加入变斜率项,相比变截距项,变斜率不只是对不同地区差异平均水平的提炼,更是对整体庭势的差异的深度分析。以下便是面板数据变斜率项的计量模型构建过程,为了更利于理解下文将收入水平W以计量模型中经常表示因变量的Y代替,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便于常规理解。
.......................
5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DI对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理清二者之间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的影响,分为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和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且根据数据计量结果分析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否明显存在着不同的影响效果。
东部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资本要素的引入,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同时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解释为东部地区吸引的FDI对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的提高有所促进,但是不及FDI对城镇居民收入作用效果更好。在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会显著増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实陈收入,而随着FDI的增加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这可以解释为FDI通过增加就业、技术溢出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影响,给中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资本要素,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且由于FDI投入量大和经济环境传导作用,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在西部地区,FDI同样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存在正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影响方向并不明确,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影响。原因可能是FDI在西部地区的投入量与行业都不如其他地区更多和广泛,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同时因为西部地区的内部本身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解释力不强。而在西部地区FDI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因为所吸引的FDI行业相对单一和集中,这样更容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国际生产分割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亚-中国-美国”三角贸易的实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出口活跃度的不断提高以及 GDP 的飞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在总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性贸易失衡的状况,尤其是对美贸易失衡问题最为突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于 1993年开始出现持续性的对华贸易逆差,当时的贸易逆差额仅为 227.77 亿美元;而到 2000 年,这一数字则增加到 838.33 亿美元,中国也逐渐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逆差来源国;此后,随着中国加入 WTO,对外开放程度的空前提高以及美中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双方贸易差额持续扩大。截至 2013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额达到历史最高点 3187.113 亿美元,相比 1993 年和 2000 年分别增加了约 14 倍和 4 倍,21 年间累计逆差总额更是高达 32492.5 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4%。美国也借此频频指责中国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上和贸易往来中缺乏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认为与中方贸易提高了本国的失业率,降低了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利于自身经济的良性发展,并经常在人民币汇率、纺织品特保和对华反倾销反补贴等问题上与中国摩擦不断,尤其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两国贸易争端日益升级。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 年前三个季度,美国共发起 34 起“337 调查”,其中涉华企业案件 15 起,占比高达 44.1%,相较于 2008 年的 28.2%提高了将近 16 个百分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威胁。
然而,在探寻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时,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内需不足、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和美国储蓄率偏低等宏观因素上,一些微观因素,诸如贸易结构的改变、跨国性生产分工模式的普及以及东亚国际生产分割网络的兴盛等却经常被忽略。事实上,正是这些微观因素使传统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国际贸易模式也随即发生了转变(Xing,201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细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逐渐形成以及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模式已由起初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逐步发展到当前的产品内分工,其中又以垂直型专业化分工(又称国际生产分割)最为典型。在垂直型专业化分工下,产品生产不再局限于在某一国家(地区)内依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是将其生产过程分割为诸如产品设计、组件生产和加工组装等若干特定环节后再依据比较优势的不同分散到不同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主要通过中间品贸易或零部件贸易共同依附于同一产品的生产链条之上。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关于国际生产分割相关概念的研究
对于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概括性结论。早在 1967 年,美国经济学家 Balassa就开始关注这种生产过程的空间分散化现象,并称其为“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当时美国制造业出现的“海外组装操作”(Offshore Assembly Operation)现象也被认为是垂直专业化的早期表现(Finger,1975)。往后的几十年中,随着生产过程跨国式分散现象的日益兴盛,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所采用的术语除“垂直专业化”外,还包括“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Jones和 Kierzkowski,1990)、“价值链切片”(Slicing the Value Chain)(Krugman et al.,1995)、“外包”(Outsourcing)(Feenstra 和 Hanson,1996)、“生产非当地化”(De-localization)(Leamer,1996)、“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Arndt 和 Kierzkowski,2001)、“国际生产共享”(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Feenstra 和 Hanson,2001)和“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Ernst 和 Kim,2002)等。
虽然上述表述不尽相同,但所研究的内容本质上属于同一种跨国性的生产活动,即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为若干环节、若干区段或是若干工序后依据比较优势的不同在空间上分散到不同国家(地区)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国际生产网络的整合将这些国家(地区)共同聚集在统一的国际生产链条之上。由此可见,国际生产分割不仅将国际分工的对象由产业层面进一步细分到产品生产环节层面,同时还将产品的生产活动由一国单独完成进一步拓展到由两国或多国共同完成,从而实现了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分散化的统一,国际贸易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生产分割只是一种通过纵向方式展开的跨国性分工,它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ion Specialization),它与水平型专业化分工(Horizontal Specialization)的有机结合才是产品内分工的全部内涵(卢峰,2004)。
.....................
第二章 国际生产分割与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分析
上一章首先基于中美两国的真实贸易状况对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论述,其次系统梳理和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国际生产分割相关概念、测度方法以及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的研究文献,力求探寻文章的切入点和创新点,最后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足与创新之处。本章则试图从总体贸易层面的贸易差额现状分析来说明中美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结构性失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东亚转移部分。
第一节中国对美国及东亚经济体的贸易差额现状
一、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早先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由 1978 年的 206.4 亿美元迅速增长到 2013 年的41589.93 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 16.37%。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差额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对外贸易在 1994 年之前总体上表现为逆顺差频繁交替出现的平衡状态,而在 1994 年之后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格局,贸易顺差额也由当年的 53.93 亿美元迅速攀升到 2013 年的 2590.15 亿美元,20 年间累计顺差总额高达 21429.33 亿美元,年均顺差额约为 1071.47 亿美元;尤其是入世之后(2001 年),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阶段,贸易顺差规模更是以年均 22.56%的速度增长(见图 2-1)。
二、中国对美贸易差额现状
伴随着 1979 年中美两国友好邦交的正式建立,双边经贸关系逐渐实现正常化,贸易历程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1979-1992 年)、快速发展(1993-2001 年)和全面发展(2002‐至今)三个阶段,双边贸易总额也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截至 2013 年,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 5207.48 亿美元,较 1979 年增加了 5182.96 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 17%。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贸易差额也呈现出迅速增加的态势。据中方统计(如图2-2 所示),中国对美贸易自 1993 年开始出现持续性的顺差,当年的贸易顺差额仅为 62.85 亿美元。而在往后的二十多年中,虽然受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顺差额出现了暂时性的小幅下降,由当年 1710.24 亿美元下降到 2009年的 1433.49 亿美元,但是其它年份的贸易顺差额都表现出了持续增加态势。截至 2013 年,这一差额更是增加到 2160.72 亿美元,21 年间累计顺差总额 18896.09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 19.35%,高于同期进出口贸易 15.81%的增速。
........................
第二节美国对中国及东亚经济体的贸易差额现状
一、美国对外贸易差额现状
如表 2-2 所示,1993-2013 年,美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进口额始终要大于出口额,且两者之间的差额不断扩大,由 1993年的 1155.66 亿美元迅速攀升到 2006 年的最高值 8279.71 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6.35%。虽然从 2007 年开始有所滑落,但仍保持着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贸易差额也基本维持在 6000 亿美元之上(除 2009 年外)。21 年间累计逆差总额高达89274.5 亿美元,年均逆差额约为 4251.17 亿美元。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美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巨额逆差状态。
......................
第三章 国际生产分割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机理分析 ................. 20
第一节 三角贸易的界定.......................... 20
第二节 三角贸易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21
第四章 国际生产分割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实证分析 ........................ 29
第一节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29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29
二、数据来源............ 3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 3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35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36
第四章 国际生产分割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实证分析
前两章首先从总体贸易层面的贸易差额现状分析得出中美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结构性失衡的结论。然而,这种区域性的结构性失衡主要是由国际生产分割下所形成的“东亚—中国—美国”三角贸易以及中国在其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因此,在总体分析之后,文章又通过对三角贸易指数的测算分析了“东亚—中国—美国”三角贸易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机理,同时以中美间最为典型的 iPhone 手机贸易为例加以补充说明。可是这种影响是否真的存在?是否与现实贸易利益的分配相符?仅仅依靠数据描述和案例分析加以解释并不完善,还需要运用实证方法给予检验。因此,本章将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基于全行业、国家(地区)和细分行业三个视角,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国际生产分割体系下的诸多因素,如中国从东亚经济体进口零部件、中国对美出口最终产品以及汇率等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第一节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文章研究的是国际生产分割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正值国际生产分割的兴起阶段,发达国家纷纷把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工资率低的发展中国家。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蓬勃兴起的东亚国际生产网络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生产分割的第一站。中国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世界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对外贸易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急剧扩大,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威胁。然而,这种威胁产生的根源在于国际生产分割体系下所形成的“东亚—中国—美国”三角贸易模式以及中国在其中所处的组装加工基地和出口平台的特殊地位。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出口活跃度的不断提高以及 GDP 的飞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在总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性贸易失衡的状况,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威胁。鉴于此,文章首先从总体贸易层面定性分析了中国对美国、美国对中国以及各自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差额现状,从而引出当前中美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结构性失衡。紧接着,在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通过对三角贸易指数的测算研究了“东亚—中国—美国”三角贸易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最后的实证研究则着重考察了国际生产分割体系下,中国从东亚经济体进口零部件、对美国出口最终产品以及三角贸易指数等因素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一、中美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结构性失衡
首先,从中方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中美贸易差额曲线与中国对东亚经济体贸易差额曲线的变动情况不难发现,伴随着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其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也在相应扩大。其次,从美方角度出发,通过美国对中国及东亚经济体的贸易差额及其比重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在美国总体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东亚经济体在美国总体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相应下降。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对美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经济体转移而来,两国间的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结构性失衡。倘若没有中方贸易,原来由东亚经济体生产的产品仍有东亚经济体自身出口到美国,则美国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大。因此,只要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不发生改变,中美贸易失衡加剧的局面就很难扭转。
二、中美贸易结构性失衡主要根源于三角贸易模式
作为三角贸易的枢纽,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前向贸易,以及与美国的后向贸易使其贸易差额的地理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日韩等东亚经济体通过出口平台型 FDI 将中间产品或零部件的加工业务配置到中国,经由中国加工装配成最终产品后再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市场,此种贸易模式在带动中国进出口贸易增加的同时,对美贸易顺差也随之扩大,从而产生贸易顺差的创造效应;另一方面,中国在代替日韩等东亚经济体服务于欧美市场的同时,也将原本属于东亚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从而产生贸易顺差的转移效应。接下来,三角贸易指数的测算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参与“东亚—中国—美国”三角贸易模式的程度不断加深,所发挥的组装加工基地和出口平台的作用日益显著。值得注意的是,75、76 和 77 这三类行业(ICT 行业)既是中国零部件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的关键行业,也是三角贸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部门的行业,这意味着中国在 ICT 行业中的三角贸易往来也许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国际生产分割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首都机场航油进出口现状及其市场开放对航空客户的影响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1.1我国成品油市场开放程度
1998 年,我国启动了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随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成品油流通体制、价税体制改革。2011 年 7 月,我国率先在煤油领域进行定价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航空煤油销售价格将逐步向市场化定价过度,过渡时期航煤出厂价格在不超过新加坡市场到岸完税价的范围内,由炼厂和航油公司协商决定。具体价格由进口到岸完税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每月发布航煤进口到岸完税价格,贴水由航油公司和炼厂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国际贸易运费以及国际航煤价格确定,向成品油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1.1.2 我国航空煤油市场现状
自 2005 年起,中国民航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截至到 2014 年末中国民航系统已拥有运输航空公司 52 家,运输机场 202 个,已开通 51 个国家 127个城市的 553 条国际航线。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不断增长,2014 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 742 亿吨公里,增长率达到 10.40%,首都机场起降架次为 58.20 万架次,较去年增长 2.5%,稳居世界第二大机场。
目前,向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航空煤油供给主要有自产和进口两种方式。国内生产航空煤油主要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承担,航空煤油产量约占煤油产量的 95%。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煤油产量也快速增长。航煤进口主要从邻近的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买进,由中航油公司完成。进口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以保税货物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航煤出口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以保税仓库货物方式给外国航空客户加油、一般贸易出口、来料加工复出口。
1.1.3 航油公司发展的现状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是一家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管理的中央企业。它由军队建制逐渐演变成企业,并于 2002 年在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主营业务包含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存储、技术检测、销售及加注服务。目前,中国航油控股、参股 17 个海内外企业,构建了遍布全国的航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和完备的油品物流配送体系,在全国 160 多个机场拥有供油设施,为全球 190 多家航空客户提供航油加注服务。中航油公司已经经历了 20 余年的发展,在航空油品采购、储存运输及加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非常显著的经济业绩,同时为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国外能源企业已通过参股方式进入中国航油企业,例如英国 bp 石油公司、英国富地石油公司,在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浦东机场、华南蓝天机场等占有比重较大的股份。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成品油市场逐渐放开、航油市场面临开放压力背景下,主要以首都机场进出口航油现状及对应航空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航油企业目前的经营环境、经营策略、经营模式、赢利水平、经营难题及在未来成品油开放市场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占有市场份额、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利润最终与航空客户实现双赢。
航空业是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对带动国家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航空企业的能源供应公司也与航空企业一样对国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航油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对航油采购的自由度也将给航空公司带来更低价格的航油供应,使航空公司的普通消费者受益,同时也将惠及整个国民社会。
......................
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1.1 SWOT 分析法
SWOT 分析法最早是在 1971 年由哈佛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在这本书中,他综合分析了企业内外部情况并进行了概括总结,由此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 是指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SWOT 分析就是通过企业的环境分析从而识别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 分析法有别于其他分析方法的方面在于:(1)它同时整合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内外部环境相互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上,根据变化的关系对组织的经营策略做出调整。(2)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所有的复杂关系都可以用一个二维平面图表示。(3)他促使人们在动态中思考问题,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都是不断变化的。(4)这种分析能够为企业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2.1.2 五力模型分析法
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提供给买主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取决于该生产要素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对生产过程的重要性和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供应商通过投入要素的价格和价值影响企业的总成本和产品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即购买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通过对销售价格和质量谈判的能力影响企业的利润。
2.1.3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概念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各种市场环境,他是公司继续发展壮大的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着眼于帮助顾客实现核心的、最渴望的利益,而不是眼前的短期好处。最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掌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得以在市场中立足、获得稳定丰厚的利润回报、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根本的优势和能力,是融合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战略的一个综合要素。核心竞争力注重知识和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整合、提高的动态能力。它使企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并使其它企业望尘莫及。
........................
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使企业处于竞争优势的多种能力组合,张建民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可拓展性、独特性、动态性和根本性,同时说明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不同,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本源,但不等同于竞争优势。李雪虎在《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提到,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交易是长期性的,不是一次性交易,他们之间可以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在对顾客价值的掌握上,建立在对顾客价值的详细分析上,只有能够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保障顾客群的稳定。杜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可以通过企业资源、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市场优势四个方面来综合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又涵盖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物流品牌、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包括组织管理、应对市场的能力、组织外向拓展能力、物流服务质量和企业文化塑造力。信息技术包括创新能力、物流信息系统、核心技术、物流技术。市场优势包含市场占有率、服务差异性、业务种类、服务涉及产业数、价格吸引力、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从这些方面全面提高,单独提高一种都不足以维持企业长期的市场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国内外交流的重要集合点,相应的带动了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班量。到 2014 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机场,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2010 年-2014 年,首都机场航煤销量逐年增长,至 2014 年末航煤销量达到 398 万吨,较 2010 年增长 80 万吨,平均增长率达到 6%。2014 年,首都机场共销售国产航煤 180 万吨,比 2010 年增长 42 万吨,平均增长率达到 8%。2014 年首都机场共销售进口保税航油 204 万吨,比 2010 年增长 43 万吨,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7%。2014 年进口一般贸易油 4 万吨,比 2010 年下降 5 万吨。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航油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国内炼厂的产能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强,基本能够满足国内航空公司国内航线的航油需求。
........................
第 3 章 首都机场航油进出口现状..........................5
3.1首都机场航油销售情况及定价.............................5
3.2 首都机场航油采购情况及定价...........................7
第 4 章航油市场开放对首都机场航油进出口的影响..........10
4.1航油市场开放的特征........................10
4.2 对首都机场航油采购的影响.......................10
第 5 章航油市场开放对首都机场客户的影响.........15
5.1 目前航油市场对首都机场客户的影响.................15
第6章企业如何应对未来进出口油市场开放
6.1 用五力模型分析企业的竞争战略
未来进出口航油开放后,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规模和程度将较目前的航油进口 市场发生大幅度的改变。五力模型的五种力量是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完全不同。现将五种力量的变化分别分析如下:
中航油目前享有的其他潜在进入者所不具备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源优势,中航油已在中国约 150 家民用机场投资建设了机场供油设施,这些先期的设备投入对新企业进入产生了阻碍的作用。二是技术优势,由于中航油的历史沿革,技术水平起点较高,且熟悉国内外航油市场运作情况,制定了非常完善的航油质量监控、检测体系,安全标准与国外接轨。所以新进入者想要进入航油市场存在很大的障碍。三是规模优势,中航油的规模经营可以获得更低的航油采购价格,同时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是新进入者不具备的。四是资金优势,航油企业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输油管道、供油设备及储运设备,这些资金不会在短时间内收回,给任何企业都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如果进入未来进出口航油市场开放的竞争环境,国家政策上鼓励其他资金进入航油供应领域和航油进出口领域,一些新建机场的航油供应将会被新进入者抢占。为避免市场被新进入者抢占,中航油必须利用现阶段的优势扩大规模经济的效应,提高航油国内采购、国外采购的议价能力,争取最低航油采购价格。其次,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再次,增加资本投入,尤其在供油设施建设方面,建设一流的供油设施并全面覆盖。最后,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未来进出口油市场开放后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航油替代品目前来看只有生物燃油,但生物燃油在现阶段成本是普通航空煤的三到四倍。高昂的成本使得企业望而却步,在未来十年对航油进行替代,对航油市场产生竞争性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航油替代品威胁基本可以忽略。
.........................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航油市场全面放开的预期下,运用 swot 分析法、五力模型和核心竞争力分析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研究了企业如何应对这一外部市场变化的对策,对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首先,以首都机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首都机场航油的销售情况、采购情况以及进出口航油情况及定价。描述了航油市场未开放时,航油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航油进口、出口现状以及定价的原理和、依据和政策,是整个航油市场的缩影。
其次,假定航油市场全面放开后,首都机场航油销售情况、采购流程及定价标准制定的不同,基于这些变化分析了企业面临新环境后盈利能力的变化,并借助 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了航油市场放开后首都机场经营环境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再次,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关系中,研究了首都机场航油客户现状及未来市场放开后对客户带来的影响,从对航空客户的成本、运营、议价能力的变化、忠诚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航油市场开放给客户带来的变化。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环境和客户分析,通过五力模型、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构造基于顾客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核心竞争力研究了企业的应对措施,讨论企业在未来应该如何做才能应对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将重点最终落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通过对目前企业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使企业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对现在的企业经营提出指导,达到本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八: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以甘肃敦煌种业为例
第1章 前言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亦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的稳定决定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农业的需求从之前的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延伸到对富含各类维生素等的需求。而蔬菜种子是蔬菜生产重要的环节,因此大力发展我国蔬菜种子行业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较小,较为落后,没有蔬菜种子的行业龙头企业,蔬菜新品种的研发滞后,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孟山都、先正达等国际种业巨头却在大力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占有国内蔬菜种子市场的有利地位。如果我们失去了对该行业的话语权,等于将我国的蔬菜行业发展完全交给了外国人,这将严重威胁我国食品安全。为保障我国自身的食品安全,获取蔬菜种子行业的主导地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我国蔬菜种业,借鉴国外优秀的企业经验,尽快提高我国蔬菜种子企业的行业地位,让我国蔬菜种子企业逐渐成为国际蔬菜种业市场的引领者。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以敦煌种业为例,通过探讨该企业蔬菜种子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发展尝试性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寄希望能够为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帮助,让我国蔬菜种子行业能够快速发展,提升竞争力,与国际行业巨头相抗衡,为民族种业发展增光添彩。
....................
第 2 章 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行业现状分析
2.1 蔬菜种子行业的概念
蔬菜种子,顾名思义蔬菜种子是用于生产以供人们日常食用蔬菜的种子,分为蔬菜常规种和蔬菜杂交种子。
蔬菜常规种子(OP SEED),种子生产过程中由单一的父代种子生产出遗传基因相同的子代种子,这样的种子就是常规种。因制种成本低,蔬菜常规种子在市场上的价格偏低,一般为几美元至几十美元之间,多出口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亚洲、非洲等国家。
蔬菜杂交种子(HYBRID SEED)就是通过用不同特性的植物(父本加母本)为其授粉,使其改变品种特性的种子, 蔬菜采收后不能再留着翌年使用。但是杂交蔬菜种子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很快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产品品质优良,能给农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因此现在绝大部分蔬菜种子为杂交品种,相应的,杂交种子的售价也普遍较高,一般均在几十至一百美元一公斤或者更高。目前我国蔬菜种子出口的多数为杂交品种,目标国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各个国家和地区。
与粮食作物种子不同,蔬菜种子是可以生产出为人们提供维生素和营养物质——蔬菜的农作物种子,与限制出口而采取出口配额制度的水稻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目前我国蔬菜种子的出口限制较少。具体来说,除了一般种子出口所需的植物检疫证书外,根据不同进口国的进口许可证要求,出口企业会申请并提供相应病虫害和种子处理的证书给进口国清关使用,除此以外,目前我国对蔬菜种子出口的限制较少。因此我们在讨论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出口发展这一问题上,要与其他需要配额的大田作物种子,如水稻种子、玉米种子等区分开来加以讨论。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高品质蔬菜种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蔬菜种子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也在提升。可以说,发展我国蔬菜种子行业不仅仅能够确保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稳定,保证种子源头供给的安全,更是能够为从事蔬菜种子行业的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本文将分析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出口情况,分析并讨论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帮助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尽快在国际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
2.2 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发展的条件
2.2.1 我国具有发展蔬菜种子的优厚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 拥有多种天然优良的制繁种基地,大多数品种可以进行周年繁育;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相对较为廉价,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蔬菜繁种提供充足劳动力;我国人口众多,且我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中蔬菜消费数量所占的比重较大,即我国是蔬菜消费大国,而我国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刺激着对蔬菜良种的需求。可以说,我国在蔬菜种子的行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从 2010 年以来,我国蔬菜播种面积持续不断的提高,即意味着市场对蔬菜良种需求的不断扩大,直接刺激着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2.2 市场对蔬菜良种的需求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蔬菜产品的消费已经从单纯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要求蔬菜产品营养、美味、外观好看等等特征;蔬菜产品的逐渐工业化、产业化,要求产出的蔬菜产品能够适应现代工业化要求;反季节蔬菜的消费需求等等,对我国蔬菜良种的特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市场化的需求促使我国蔬菜种子产业进一步向高品质良种方向发展。
2.2.3 种子行业整体环境良好
种子行业整体环境良好,促进了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后,蔬菜种子产业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为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种子是现代种植业的核心关键,我国想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化的发展,种业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现如今有许多国家已经将种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这为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乃至走上国际舞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可以预测,蔬菜种子将成为玉米,小麦种子之后,受到国内种业关注的新市场。
........................
第 3 章 甘肃敦煌种业案例分析 .................... 8
3.1 敦煌种业目前蔬菜种子出口发展状况 ................ 8
3.1.1 敦煌种业公司简介 ................... 8
3.1.2 敦煌种业蔬菜种子目前发展状况 ..................... 9
第 4 章 提高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 16
4.1 造就我国蔬菜种业企业航母 ................ 16
4.1.1 利用政策促进行业整合 .................. 16
4.1.2 通过行业协会,结成企业战略联盟 ................... 17
第 5 章 结束语 ...................... 23
5.1 本文研究的结论 ................ 23
5.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23
第 4 章 提高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的对策及建议
4.1 打造我国蔬菜种业企业航母
4.1.1 利用政策促进行业整合
我国种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法与国际种业巨头匹敌是我国蔬菜种子行业的整体现状。为了实现民族种业的振兴,让我国种子企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推进我国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吸引外部资金进入,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整合中增强实力,成就一两个我国种子行业航母,才能打破我们目前蔬菜种子行业分散的现状,为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发展提供好良好的平台。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种子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而行业的集中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促进种业企业更快发展。可以预测,未来世界种子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会逐渐形成垄断经营的世界种业格局。对此,我国蔬菜种业企业要积极在市场的推动下大力发展,迎头赶上外企企业,占据国际蔬菜种子市场的一席之地。
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具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支持其开展商业化育种,为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品种审定步伐。并在种业兼并重组方面给予税收优惠。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业部等起草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对我国民族种业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各部门为促进我国种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政策,例如减免税等政策,并建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促进种业长期发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重新修订,使得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大大提高,进一步推进了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种业企业数量精简至目前的五千多家,减幅达 40%,种业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提升明显,这为种业企业集中力量搞好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种业将进入一个产业升级的新阶段,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意见》的发布和各类政府政策的推动使得我国种业企业集中度提升,但是政策落实的实质效果差强人意,绿色通道的具体实施办法,现行品种如何审定,非审定品种如何管理,怎样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国际合作如何开展等都需要后续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所以,我们一方面寄希望政府后续继续出台相关细则性的扶持政策,尽快促进我国种业寡头垄断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希望有条件有能力的蔬菜种子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以适应当前国际种业形式的发展。
.........................
第 5 章结束语
5.1 本文研究的结论
通过研究讨论,本文认为目前来说我国蔬菜种子企业规模较小,行业分散,科研实力落后,出口量小而且出口市场分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小,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而近几年外国种子不断进驻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市场份额的情况严重威胁着我国食品安全,对此我们必须加快蔬菜种子企业发展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种业强国的战略目标,让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尽快走上国际市场前沿。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促进、市场引导,加快我国蔬菜种子企业间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我国蔬菜种业航母,形成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促进服务型种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提升我国蔬菜种子科研实力,初步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创新育种机制,利用创新营销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我国的蔬菜种子行业尽快发展并走上国际舞台,为振兴民族种业做出贡献。
本文寄希望通过作者的探讨,给予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但是,本人所能获取的具体企业信息有限,因此本文还缺少对我国蔬菜种业企业更加精确、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只能从宏观上分析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共有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当然,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特点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对于某个特定蔬菜种子出口企业的发展道路,还因根据其体制特点、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较为合理的企业中长期发展路线,推动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的快速发展。
本人寄希望今后的学者能够选取一家发展较有特色的蔬菜种子企业做深入调研,通过企业翔实的信息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分析,并给予该家企业更精准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企业发展规划。并希望今后的学者可以从如何细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如何让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联盟化发展方面多多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九:我国羊绒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 1 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羊绒因其产量的稀缺被誉为“纤维钻石”,以及“软黄金”,属于高档纺织原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理念转变,对于羊绒制品的需求快速上升,由此推动了羊绒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广阔的草原,加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大国,根据羊绒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的数据,目前世界上羊绒总产量 1.6 万吨左右,其中我国产量占到 75%左右,其它羊绒主要生产地区为蒙古,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美国等,羊绒产量分布图如下:
我国羊绒不仅仅产量世界第一,而且质量也要明显优于其它主要羊绒生产国,以最珍贵的白绒为例,我国白绒占到国内羊绒产量 40%左右,其长度,细度,出成率等关键指标都要优于其他国家的白绒。我国羊绒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羊绒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我国已经控制了全球 90%以上的羊绒原料,世界羊绒消费市场超过 3/4 的羊绒制品都是来自于中国,每年出口羊绒衫 2000 多万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出口国。尽管我国目前在羊绒制品进出口贸易方面做到了的规模世界第一,但是羊绒制品出口价格却是低位徘徊,国内众多羊绒加工企业仅仅是赚取了微薄的加工利润,羊绒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这种粗放式的羊绒贸易发展模式大大透支了羊绒贸易发展的潜力,同时也通过整个产业链条传导到终端,使得养殖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长久下去必然会给整个羊绒贸易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我国羊绒贸易中的弱势地位,全面提升羊绒贸易的竞争力,从而获得产业链条中更多的收益,这一课题正在不断的考验着我国羊绒贸易从业人员以及政府管理者的智慧。
........................
1.2文献综述
羊绒产业发展已经有 150 多年历史,可以说羊绒贸易是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在羊绒贸易的整个发展中,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成熟完善,对于羊绒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展贸易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大力发展自己国家的优势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如果发展非优势产品就会削弱自身的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本文写作中基本的指导理论之一。此后不断有学者对于这一理论进行丰富以及补充,一般来说,不同国家之间总是会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禀赋、也可以是交通、还可以是资本等等,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基本准则。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1985)理论,一个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相关与辅助产业状况,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提炼出本国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具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除了上述两个理论之外,还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家产业转移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在羊绒贸易发展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些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羊绒生产加工相继转移到中国,国外学者对于羊绒贸易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环境保护、山羊养殖以及羊绒制品质量提升方面。弗兰克(2006)就从环境角度进行了羊绒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即羊绒产业的蓬勃发展的会带来对环境的巨大损害。阿尔托夫(2003)认为目前西方国家的羊绒贸易公司已经将市场集中在高端领域,凭借核心技术来不断拓展高端市场,例如道森公司、阿尔法托普公司等。卢森特(2008)对于世界羊绒贸易的变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羊绒贸易呈现出来从西方向东方转移的趋势,羊绒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中国,中国依托资源优势成为了羊绒产业重要基地。尽管西方学者对于羊绒贸易的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但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大量研究理论以及相仿羊绒贸易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法还是非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及作用,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了新的视角以及思路。
.......................
第 2 章 中国羊绒贸易现状
2.1 中国羊绒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生产国以及羊绒制品出口国,国内羊绒主产区主要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辽宁等省份,其中内蒙古约占到全世界羊绒产量四成左右,被誉为羊绒之乡。尽管世界羊绒工业已经有了 150 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我国羊绒产业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程,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到 90 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羊绒产业贸易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以出口未经加工的羊绒以及一些初级工的羊绒制品,直到1981 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以补偿贸易的形式从日本进口了羊绒加工设备,才改变了中国没有羊绒深加工企业的历史。不过这一阶段我国羊绒产量每年的增幅都不是太大,因为加工水平的有限,出口的都是低附加值羊绒原料,出口产值并不是很大。
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005 年,这一阶段,我国羊绒贸易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羊绒产量快速攀升,占世界羊绒产量的比重越来越高,羊绒以及制成品出口额快速提升,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羊绒制品知名品牌,包括鄂尔多斯、鹿王等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中国逐渐确立了世界羊绒贸易中心的地位,在羊绒产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之下,国内羊绒加工量、出口量不断攀升。
第三个阶段是 2005 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羊绒贸易进入了调整发展期,出口增速开始放缓,出口量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下降,整个羊绒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粗放发展之后,随着资源承载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羊绒产量开始出现了一定下降,从而反映到出口层面就是出口趋于稳定并出现一定的下降。
......................
2.2 中国羊绒贸易现状
2.2.1 总量分析
从总量层面分析,我国羊绒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整个行业产值,还是出口贸易量,目前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统计的数据,2013 年我国羊绒行业年产值接近 2000 亿人民币。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羊绒产业的产值一直是稳步提升,每年都保持了一个快速发展态势,具体产值和羊绒以及羊绒制品出口规模增长情况见下图:
我国羊绒贸易出口企业在 600 家左右,其中鄂尔多斯出口规模最大,从省份来看,内蒙古羊绒贸易规模最大。我国羊绒以及制品出口中,羊绒制品产值站到了出口总价值的 80%以上,每年出口规模最大的为羊绒衫,每年出口量在 1000 万件左右,其次就是羊绒毯子、羊绒手套等产品,这些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
2.2.2 结构分析
从结构层面分析,我国羊绒出口贸易结构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从贸易模式方面,我国羊绒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份额在 85%左右,加工贸易比重较低,约占到 15%左右。从出口贸易产品来看,中低档产品占据主导,高端产品的占比偏少,二者的比例基本上是三七开。从出口贸易区域分布来看,欧盟、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羊绒贸易主要交易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需求不大,具体贸易区域分布图如下,其中欧盟一家独大占据了37%左右的份额,其次是美国 36%,中国香港地区 13%,日本 12%。从图形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羊绒制品基本上都是出口到发达国家(地区)市场,出口市场比较集中,在这些出口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羊绒制品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羊绒出口贸易受到了负面影响。
........................
第 3 章 中国羊绒贸易存在问题 ............... 13
3.1 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 13
3.2 出口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 15
第 4 章 中国羊绒贸易发展对策 ...............23
4.1 注重科技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 23
4.2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认知度 .................. 24
第 4 章 中国羊绒贸易发展对策
4.1 注重科技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
我国羊绒贸易必须要走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享有更多利润,并从单纯的价格竞争中抽身出来,为羊绒贸易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羊绒贸易中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所导致,从价格竞争导致的利润率不断走低,到屡屡遭遇西方国家各种各样绿色低碳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调查,处处都可以的看到科技创新落后的身影,因此要想破解我国羊绒贸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科技创新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对于广大羊绒贸易企业来说,要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投入来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毕竟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够开发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品,这样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使高一些,因为没有替代品,那么企业的出口也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我国羊绒企业每年应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来提取科研费用,通过不断的投入来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而夯实基础。从具体的数据来看,我国羊绒制品企业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以达到 10%左右比较合适,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可以源源不断在产品方面做到推陈出新。
当然技术创新对于羊绒贸易企业来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看到效果的,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在科技投入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对科技持续不断的投入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羊绒贸易企业要时刻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技术,正视自身与行业内先进企业之间巨大的差距,设立科技攻关小组,实施专项技术的攻关。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羊绒贸易企业因为实力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价值的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科技的重点突破。羊绒贸易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将科技投入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科技成果。
........................
结束语
我国羊绒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来到了一个的拐点,长期粗放式羊绒贸易模式已经严重的透支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这导致羊绒贸易各种问题呈现出高发以及频发的态势。对于我国羊绒贸易企业来说,低价贸易所形成的优势正在不断丧失,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羊绒贸易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羊绒贸易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当前贸易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实现从粗放贸易向集约贸易的转变,从而推动这一贸易更好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羊绒产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国羊绒贸易的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国羊绒企业来说,要具有全局意识,从品牌塑造、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助推羊绒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羊绒贸易发展中存在典型问题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羊绒贸易健康发展的具体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我国羊绒贸易的发展必须要走科技之路、品牌之路,科技以及品牌是拉动我国羊绒贸易健康发展根基所在,通过在这两个方面的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羊绒贸易朝着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转移,从而为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我国羊绒贸易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贸易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不断努力,人才队伍以及贸易方式是羊绒贸易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是确保羊绒贸易健康发展重要条件,因此企业、政府以及学校等主体要加强人才培养,同时注重对羊绒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积极探索贸易新模式,为羊绒贸易的健康发展指明道路。
三是我国羊绒贸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加强行业整合,实现整个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注重行业协会对于羊绒贸易的引导。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外商直接投资对郑州市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来,随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资本形成、产业结构、技术、对外贸易及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逐步加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后,投资的区域并不均衡,多数投资于沿海地区,对内陆城市的投资相对较少。
郑州市作为内陆城市,于1984年才引入第一笔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2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119万美元,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36万美元。近年来,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逐渐扩大,2013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了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33亿美元产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郑州市后,对其本地资本的形成、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进出口贸易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郑州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为郑州市带来诸多福利的同时,也为郑州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郑州市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外商直接投资在郑州市三大产业中的分布并不均衡,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促进郑州的产业升级,但也可能加剧原有的不平衡问题;郑州市大型外资企业数量少,进出口贸易过分依赖少数企业的问题。此外,郑州市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时,也暴露出了引进的项目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问题。
1.1.2选题意义
在上述背景之下,如何避免在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所出现的问题、减少外商直接投资为郑州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更加合理、更有效地为郑州市经济发展服务,就需要系统地研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郑州市后,对其经济发展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确定外商直接投资与郑州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粗略估计出郑州市如今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有利于郑州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清晰认识自身利弊,为外商来郑州市投资提供一定帮助。相关的对策建议将能为郑州市制定引资政策提供一定参考,有利于郑州市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提高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也有利于郑州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
1.2硏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本文在借助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1)图表法。本文在分析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与现状时,运用图表法更为清晰的表明了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三大阶段及外商直接投资在郑州市的投资方式、行业分布、在郑州市不同县(区)的分布等。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章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郑州市经济产生影响时,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郑州市资本形成、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和就业五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郑州市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时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实证模型,量化出了郑州市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3)归纳与演绎方法相结合。文章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郑州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具体分析,归纳出郑州市目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郑州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章,结构安排如图1-1:
...........................
2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自1984年拉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序幕后,郑州市在每年新批成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批准的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4年,郑州市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签订的合同项目数为2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19万美元,而当年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6万美元。2013年,郑州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目为60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837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32178万美元,与1%4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42.78倍、9201.17倍。在过去的30年,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见表2-1。
..........................
2.2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在郑州市的投资规模、区域分布、投资方式及其投资的行业分布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郑州市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2.2.1投资规模分析
由于郑州市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是从2003年以后大幅增长的,所以本文对其投资规模的分析限于2003年以后,也即郑州市外商直接投资利用的第三阶段。2003年以后郑州市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快速増长中,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截止到2013年年均增长38.19%,实际利用的金额于2011年突破30亿美元,并且连续三年均在30亿美元上。
从表2-1可看出,郑州市的合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从2003年的48422万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83710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4.49%,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为2005年的173.27%。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后郑州市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速缓慢下来,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3.79%。
对2003年以来郑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分析可以看出,除了2013年较上一年的金额有所微减之外,其余十年都是逐年递增,其中增幅最大的为2006年,达到了163.0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于2011年达到了30亿美元以上,与2003年的1.57亿美元相比,增长近20倍。从1984年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截止到2013年,郑州市合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累计达到了200.78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了186.3907亿美元。
总体来说,郑州市近十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处在较快速增长阶段,这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吸引外资来郑投资紧密相关。虽然近五年来增幅有所放缓,但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较十年前相比也增幅巨大,主要是因为如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再只注重其投资数量,更注重其引资质量,在保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外商直接投资与郑州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关联,确保其能够更有效地为郑州市经济发展服务。
......................
3外商直接投资影响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定性分析..............20
3.1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的影响..............20
3.2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22
4外商直接投资对郑州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32
4.1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32
4.2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33
5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37
5.1拓展引资方式,多方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7
5.2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方向,促进协调发展.............38
5郑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5.1拓展引资方式,多方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于郑州市的主要方式为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中外合作及外商股份有限公司的比例较小。只有拓宽引资渠道,改变过度依赖传统方式,多元化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才能使郑州市在招商引资中保持持久不衰的活力。
建议郑州市尝试运用其他引资方式,突破传统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途径,来拓宽引资渠道。郑州市可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如外商直接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及外商直接投资财务公司等,不仅利于提高郑州市的金融服务水平,也利于改善其投资环境。郑州市还可逐步引进国际通行的跨国(兼)并购投资方式,鼓励外商参与国企改革,学习期先进管理经验,但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郑州市还可以尝试开展证券融资、新项目融资等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方式,不仅能缓解政府财政负担,也有助于改进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效率。
引导外商分散投资于第二、三产业的其他行业,促进产业内各行业协调发展。郑州市应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低端制造业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提高第二产业产品质量,增加其产值。此外,郑州市还应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于房地产业以外的第=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过度集中投资于房地产业,可能会为其埋下资本滥用、恶性竞争的后果,反而不利于其健康发展。适度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等行业,不仅能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也能分散外商直接投资的过度集中,促进各行业的协调,利于郑州市经济的长期稳定。
.....................
6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大致得出下几个结论:
自1984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郑州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近年来郑州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处于较快速发展阶段,其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规模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郑州市后,主要投资于郑州新区(含郑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对于郑州市其他县(区)的投资力度并不大;在投资方式上仍然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两种传统的投资方式为主,外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外合作企业数目较少,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上缺乏创新;在对三次产业的投资上,外商直接投资来嫌州市后,主要集中投资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近年来对服务贸易业和农林牧渔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投资仍然倾向于第二、三产业中的小部分行业,亟需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他行业的投资,方能保证各行业协调发展。
文章定性分析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郑州市后,对其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出口及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1)外商直接投资资本进入郑州市后,相比较于国内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能缓解郑州市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情况,为郑州市的资本形成带来了正向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目前较弱,郑州市的资本形成仍然以国内资本为主。(2)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郑州市的三次产业比重、各产业劳动力比重情况,郑州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幅度的产业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来郑后,通过对各大行业的投资,促进了第二、兰产业的发展,较小的带动了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升级。(3)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郑州市后,可通过其技术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力资本效应等技术外溢途径为郑州市技术进步所带来正面的影响;文章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在郑州市科研机构设立情况、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等指标,粗略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来郑州市后可能取得的技术进步,从而间接分析其对郑州市技术进步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