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的国际贸易市场势力:理论与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6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以经济学供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能源安全理论等为依据,结合当前中国石油行业的国内外现状,通过实证分析测度了本国石油进口的市场势力。所得的回归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刚性明显”的观点,也表明我国石油进口市场势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素有“现代经济社会血液”美誉的石油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物资,一直在世界各国的经济领域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石油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社会工业发展以及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的作用难以估量,是一国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时至今日,石油进口问题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各个层面中,石油贸易等安全问题也与国内能源安全紧密相关。纵观全球,西方一些主要的石油消费大国则未雨绸缪,从能源储备出发,相继建立完善的储备体系,同时辅以商业储备,以应对国家在石油短缺时期潜在的供给安全等问题。本文认为,在各国局势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石油供给安全问题并不明显,但石油价格的起伏波动使得一国能源安全的潜在威胁时刻存在。比如,油价上涨会导致成品油和化工产业成本的升高、生产资料价格抬高、运输流通成本激增等现象,进而造成国内通胀压力,抑制该国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内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的冲击。当前国际市场的石油现货格局,本质上是以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来进行交易的,利用期货交易的益处是能够更好的掌握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和定价权。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石油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让我国卷入了全球石油市场的大浪潮里。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在国际方面,世界各国打响了能源争夺战,全球石油市场的供应不稳定;国内方面,国民经济正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及相关领域在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石油贸易的盛行。此外,中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制造业为主并向高端制造业演进的经济结构,必将导致国内更多油气资源的消耗。目前,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石油需求缺口的持续扩大和进口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据海关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在 2015 年 4 月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16 年原油进口量较 2015 年攀升 13.6%,达到 3.81 亿吨,是自 2010 年以来最大年增幅。此外,2016 年 1-11 月原油进口量近 3.5 亿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4.0%,2016 年 11 月单月原油进口量为 3200 万吨,金额超百亿美元。至 2016 年 12 月,原油进口增至 3638 万吨,合每日 860 万桶左右。本文认为,就石油进口而言,当前中国正面临尴尬且被动的局面:中国人均石油资源紧缺,新增的石油储量难以填补各行业的能源需求,各国对石油贸易格局势力的争夺激烈,加上石油价格难以稳定、国内勘探技术尚不成熟等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石油行业的进口现状变得极其严峻。
...........................

1.2 文献综述
基于行业或企业产品价格的市场势力研究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与前沿之一。但是,与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限于诸如石油、铁矿石、稀土等垄断产品的特殊性,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显得较为单薄。从本国的垄断行业来看,石油资源一般都被国企所占据,所以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焦点之下。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关于石油这类大宗商品的市场势力研究文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国际市场势力测算方法;市场势力下中国进口石油的大国效应;研究国际市场势力——基于买卖双方视角。
1.2.1 国际市场势力测算方法的研究
基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的研究分析,国内的学者们对市场势力的认识有一个从国内过渡到国外的过程。关于市场势力的文献,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市场集中度、边际成本模型、剩余需求弹性模型来研究国际市场势力的,国外学者则大部分基于市场集中度指数来研究国际市场势力,如 Bain(1951)选用 CR8这一指标来研究行业势力,并得出“多数产业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行业的集中度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盈利,且两者呈正相关”的结论。Poter(1980)则思索出研究产业竞争力的 SCP 模型,他认为市场上的企业集中度与该企业的平均利润呈正相关关系。基于边际成本模型,Hall(1986)在分析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是运用价格与边际成本模型来测度市场势力的,借鉴此方法 Hall 研究了美国市场上 50 种产品的市场势力。随后,通过添加部分能影响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的变量,Beccarello(1997)改进了 Hall(1986)的模型,最终成功度量出几个经合组织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势力,最终结论为:一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势力越高(低),则国外市场上相关联产业的竞争力会越弱(强)。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相关研究,通过改进 Hall 的模型,分析了我国稀土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势力大小,最终得出本国该行业的出口市场并无明显势力的结论(孙泽生、蒋帅都,2009;张弛、闫日辉,2010),但杨伟文、叶欣(2010)在实证测量中国陶瓷企业的国际市场势力时,均认为该行业的市场势力是显著的。
........................

2 石油贸易的国际市场势力:理论研究

2.1 石油安全理论
2.1.1 能源安全的界定
能源安全被定义为:利用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引入能源,为本国提供足够的燃料与电能,以支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活,保卫本国领土。传统的能源安全则指进口国用恰当的进口价格确保该战略资源可获得不间断的供给。近几年,能源安全则更多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储量、生产及供应三方面的安全,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通常被认为是石油安全。一国对能源进口的外部依赖性使得能源安全需侧重以下两方面:首先是外部能源与资源的可用性,其次则是外部能源和资源的可受性。要保证能源安全,需要尽可能的减少能源价格波动的风险,降低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能源供应不稳定的可能性。本文认为,要保证能源安全,积极谋求和探寻更广阔的石油进口渠道是解决一国能源短缺的重要环节,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全球性“能源争夺战”的形成。能源体系中石油所占比重如此之大,这也是各国政府积极寻找降低该战略物资的进口风险的首要原因。提升石油进口的市场势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一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对于目前日益倚重海外石油贸易的中国来说,测度并研究中国石油进口的市场势力尤为重要。
2.1.2 石油进口安全的定义
本文对石油的进口风险理解为从进口方面来考虑一国石油市场存在的风险性高低。石油行业涉及的内容包括国际石油贸易,贸易的风险则涉及到贸易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贸易商品定价、商品运输条件、物流渠道建设等多个方面,此类现存的多方面不稳定因素,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形成。在定义石油进口安全时,本文将其理解为:可以利用适中的价格购入能源,保障本国从他国购买能源时,能够不受到价格过高、市场不准入、运输风险等潜在因素的威胁,保持从外部获得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性,因而其定义应归属于能源进口安全的范畴。换言之,要保障本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则要确保国内能源从国际市场购入能源的安全性,既要保证价格科学合理,也要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供应。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要维护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首先需要保证从国际市场上获得一个科学、合理的进口价格,其次是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进口)量。
...........................

2.2 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理论
2.2.1 市场供求的基础理论体系
纵观经济学领域,许多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某些经济现象的存在。供需理论便是一个例子,其所描述的是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且随着商品市场的日渐形成,经济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内容由供需关系转变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关问题,其后,供需理论演变为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除了最先用劳动价值论中蕴含的“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以外,还借鉴了供需相关理论来阐释经济现象。1776 年,各大理论(包括分工、货币、价值、分配、资本积累、税赋等理论)在亚当·斯密的潜心研究下应运而生。他指出,市场如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着整个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着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市场中,如果产品供给小于需求,人们竞相购买该产品会推动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会刺激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如此循环往复使产品市场再次恢复到供求均衡的状态,反之亦然。19 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通过考察要素市场上的供需情况提出了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到 20世纪初,有学者开始从宏微观角度来研究经济学的供需问题。1936 年,约翰·梅就从宏观层面深入分析了整个社会总供需关系,这种关系与市场供求关系相同。当社会总供给价格小于总需求价格时会促进扩大再生产;反之,整体上会缩减生产。1948 年,保罗·萨缪尔森则分别从宏微观领域探讨经济问题。在微观上谈及到“市场机制是主体,供求是手段,所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是客体”,三者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经济学链条;而宏观因素(如政策、通货)将会影响社会供求关系。之后,“IS-LM”模型由希克斯和汉森提出,此模型通常被认为是货币与产品市场彼此依存的证明。尽管各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供给理论始终是其热衷的对象,该理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文中提到的石油供需理论,本文将其列入微观范畴,讨论相关石油贸易和其他类似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时,则归为宏观领域。
..........................
3 国际石油市场现状及中国地位:事实分析············15
3.1 国际石油市场分析··················· 15
3.1.1 世界石油分布与需求···················15
3.1.2 世界石油供给及生产状况··················16
4 中国石油进口的国际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21
4.1 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21
4.1.1 经济变量的选取··················· 22
4.1.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23
5 结论及提升策略················31
5.1 结论························31
5.2 提升策略···············31

4 中国石油进口的国际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表明,2014 年中国进口原油 3.1 亿吨,对外依存度约为60%,进口金额为 1060 亿元人民币,均价约为 76.8 美元/桶,中国地区石油消费需求剧增。此背景下,我国在石油进口贸易中市场势力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本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话语权的强弱。为选取适合实证模型的面板数据,在国家的选取上,本文优先考虑从联合国数据库选取 2014 年度向中国出口原油的数量排列在前十位的国家。详见表 4-1。

........................

5 结论及提升策略

5.1 结论
本文以经济学供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能源安全理论等为依据,结合当前中国石油行业的国内外现状,通过实证分析测度了本国石油进口的市场势力。所得的回归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刚性明显”的观点,也表明我国石油进口市场势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市场势力缺失则意味着中国石油贸易失语,这种话语权的缺失极可能导致未来中国石油在参与国际交往时国际地位的缺失。其影响具体表现在:其一,导致国内市场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行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其二,难以保障在非和平时期国内石油供给的安全问题,在国际形势不明朗的局势下,市场势力的缺失导致未来石油贸易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第一,中国石油进口的市场势力是世界各国利益主体博弈下的结果,但同时也受国内现状和国际大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第二,实证结果表明,本国石油进口在国际市场没有话语权,市场势力薄弱,与西方石油大国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石油进口规模上与其他产业所谓的“大国效应”相背离,石油进口存在“越买越贵”的不正常现象。以上表明,当前这个市场是一个扭曲并被控制了的市场,而且市场制度本身也急需完善。鉴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石油贸易采用本币结算、降低国内石油需求刚性、建立多元化石油进口格局、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健全石油期货市场等几点有效可行的提升策略,以期提高中国石油进口市场上的市场势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