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推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87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意义
理论上讲,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不仅进口资本还大规模地对外输出资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不仅投资比自身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对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所进行的直接投资也增长迅速,超出了一般的理论预期。可见以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不能完全用于解释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现象。本文主要基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背景,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对欧盟产业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呈现如此特征的原因以及未来中欧投资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这将对中国未来同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谈判以及未来中国产业投资的发展方向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中国经济现已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虽不断增强,但其对外投资规模与整体经济发展实力并不相称,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投资的初级阶段。本文主要以正在进行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背景,通过对近年来中欧之间的投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对欧盟投资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入探索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战略体系,基于在此次谈判中主要涉及的问题和内容,提出推进中欧产业投资合作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加快中国企业对欧盟产业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正在开展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背景,以推进终归对欧盟直接投资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分析,内容主要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理论综述,分别叙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小节,分别对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现状、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取得的成效、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面提出推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建议做铺垫。
第四章,针对影响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这一部分主要采用 2006—2015 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流量及相关指标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对相关影响因素对中国对欧盟投资规模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部分主要针对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章,加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建议,这一部分主要结合中欧产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中欧双方的诉求,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对加强和推进中欧产业投资的合作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综述

2.1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1914-1956 年美国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国内外资本流动主要呈以下特征:FDI 流入与流出呈双向交叉流动的态势;美国的海外企业在海外融资频繁;美国 FDI 主体是特定行业在国内具有优势的大型生产型企业。在此背景下,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市场缺陷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机:不同国家企业间竞争不断,部分公司会居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地位,当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时,就会想方设法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海默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研究领域,从资本流域转入生产领域,不再受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束缚,他不但解释了寡头垄断的横向跨国投资,对为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也进行了有力解释,从此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2 内部化理论
Peter.J.Buckley、Mark Casson 与 A.M.Rugman 等学者,沿用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以 20 世纪 70 年发表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除日本外)为研究对象,逐步形成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将跨国公司看作用中间品流将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各项活动连接起来,并置于共通的所有权和管理下经营的多工厂企业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以此作为理论出发点,强调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应通过内部体系,合理配置资源,将中间产品(尤其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整体经济利润最大化。
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认为跨国企业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规模扩张,用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实现跨国经营的内部化。
.........................

2.2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刘易斯·威尔斯于 1977 年通过对印度 52 家制造业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分析。首先,威尔斯将调查的其结果与印度尼西亚的跨国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低收入国家对商品的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经营者无法从中获得规模效益,而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恰恰适用于这种需求量有限的较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他还发现,发展中国家往往在民族产品生产上颇具优势,但只是对海外同一种族的团体服务,这种优势只有在本国移民数量较大时才会突出表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此外,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采用产品低价的营销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
威尔斯摒弃了依赖垄断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的观念,区别不同市场,为经济落后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分析、指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启发性意义。但其只局限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的竞争优势,仍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日趋增长的投资现状。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经济学家拉奥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时发现,其跨国公司不仅仅是模仿和复制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还存在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如发展中国家的本地企业将进口的技术、产品等进行合理改造,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求,也就是经常说的技术外溢促进东道国的技术、产业升级。再如在市场规模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发出与品牌产品不同的产品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拉奥把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引向更微观层次,以解释欠发达国家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的一个局限就是,从企业的微观层面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展开研究分析的,缺乏对投资国的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分析。
.......................

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3.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3.1.1 投资总量持续增加.............. 11
3.1.2 投资地区相对集中.............................. 12
4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23
4.1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23
4.2 经历欧债危机后欧盟的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
5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7
5.1 变量选取..................... 27
5.1.1 欧盟的市场规模............. 27

6 推进中欧投资合作与发展的对策

6.1 政府层面
6.1.1 推动中欧双边投资合作制度的建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已不再是简单的双边经贸关系,而是逐渐演变成为各国互相依存的国际秩序和关系各国发展的结构性条件。2013 年 10 月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启动,经历四轮的基础性谈判之后,现已正式进入文本谈判阶段。从到目前为止已进行的 11 轮谈判进程来看,有望在2017 年双方正式达成投资协定。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欧方的主要诉求主要在于降低欧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壁垒,扩大对欧盟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寻求投资保护以及国民待遇,以期增加中欧双边的投资额。中国则希望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促进对欧盟的直接投资。
在新的国际环境挑战下,为推动中欧双边投资合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应继续扩大中欧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在第三章中已提到,在欧盟的中资企业盈利情况不佳与当地的文化习俗不相容有很大关联。只有能够充分将欧盟的文化特征同其消费需求相融合,在欧的中资企业才能更好的扩展市场,扩大投资份额,促进中欧双方的经贸合作,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中欧双方应最大限度制定防止双重征税的协议和法律文件。中欧双方都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诉求可在双方市场得到充分的投资保护,以期望扩大对双方市场的投资,建立完善的防止双重税征收的制度体系,制定有效的有关投资保护的法律文件,是推动中欧投资合作与发展的基础。
..........................

7 结论与展望
截至 2016 年末,中国对欧盟投资流量达 351 亿欧元,相较 2015 年增长了76%,涉及制造业、能源、电力、房地产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 2300 家,覆盖了欧盟的全部成员国,中国企业实力的在不断增强,但相较于中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仍较小,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欧债危机的初期中国企业投向欧盟的规模较大,而且主要投向服务业和制造业,但从近几年的投资情况来看,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行业逐渐从危机初期的服务行业转向采矿业,尤其是在 2015 年,中国对采矿业的投资流量居对欧盟投资行业分布的首位,达 1014292 万美元,远远超出对欧盟的投资净流量。
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 2016 年 6 月 24 日,英国正式退出欧盟,这对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英国一直是中国进入欧盟的最初突破口,英国的退出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英国退出欧盟是的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增加中国对欧盟投资金融风险。英国退欧已成现实,在短期内会削减中国投资者前往欧盟的热情,但长远来看,中国的投资者会逐渐接受现实,国家政策影响而将设立在英国的分支机构转站欧盟的其他国家,对欧盟的投资热情也会逐渐升温。
虽然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还存在诸多问题需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中欧双方都对达成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具有信心,且有望在 2017 年底完成《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磋商。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海外投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寻找资源逐渐转向发达国家获取品牌和技术等资源,估计在未来的 10 年中,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还是会持续上升的,尤其是在企业兼并和收购方面,以获得成熟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