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中国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矛盾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充裕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丰富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历来是备受关注的重大经济社会热点,宏观上,就业是四大经济目标之一,微观上,就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解决好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有着13多亿人口的中国,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其他国家都要繁重,增加就业成为中国历届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经济的发展,中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劳动总人数也在逐年较快增长。1978-2014年,中国就业人数从40152万人增加至77253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84%,劳动总人数从41592万人增长至79690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88%,就业缺口(劳动总人数与就业人数之差)从568万人扩大至2437万人,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近年来,中国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压力依然较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有:失业人数逐年攀升,仅城市登记失业人数就业超过950多万;每年有大量新增劳动力参与就业,仅考虑高校毕业生人数,2015年就达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2001年114万人相比,增长了6.57倍,预计2016年还将达770万人以上;农村还有很多劳动力处于属隐性失业,流动就业人口规模扩张迅速;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将有大量劳动力面临下岗威胁,需要转移和再次参与就业。未来,劳动力总量还会不断增长,就业压力还会继续加大,因此,须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来更多就业岗位,以增加劳动力就业。
(2)中国服务部门成为增加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中国服务部门就业人数及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上升。1994年,服务部门就业比重为23%,同年工业部门就业比重为22.7%,这标志着服务部门开始替代工业部门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发展水平上,中国服务部门的发展比较滞后,2014年服务部门GDP增加值为48.1%,不仅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49%),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68%)。服务部门与外国存在巨大差距,表明中国服务部门有很大发展和就业增长潜力,服务部门将是创造和增加劳动力就业的重点渠道。
.........................
1.2 研究意义
贸易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货物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较多,而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因此,有很大研究空间和有待进一步补充拓展。对于生产性服务贸易,专门的就业效应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可以补充该方面的不足,同时,生产性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部分,本研究也起到丰富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研究的作用。
研究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了解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情况。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创造和增加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点。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就业问题的成功解决与否不仅关系到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关系着民生改善和国家长远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就业工作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的工作依然不容松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就业增长有较高的贡献度,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效应也会日益增强。本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就业效应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的发挥提供研究支持及建议。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2.1.1 概念界定
(1)服务贸易概念
“服务贸易”的概念最早在 1972 年 OECD 的一份报告中提及,由于“服务”的界定相对复杂和立足点的不同,不同学者、机构对服务贸易的界定各有见解,至今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表述。较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是一些国际组织机构的概念定义:
由于统计标准和利益诉求不同,各机构对服务贸易的概念定义各有侧重。研究者普遍直接使用或参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概念内涵来界定服务贸易。参考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定义,将服务贸易界定为: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境内向其他成员国居民提供商业服务并获得相应收入的交易活动。
...........................
2.2 文献综述
目前,生产性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直接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但其他间接文献相对丰富,可为本文研究提供有用借鉴。有关贸易对就业影响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研究文献和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研究文献。
2.2.1 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
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大多没有区分其中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部分,有时直接将货物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全部。该方面研究最早由国外学者开启,实证成果较多。
(1)国外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研究
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最早从发达国家开始。Schumacher(1984)利用1977年的数据研究欧共体6国(德、法、意、英、荷、比)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就业效应,分析发现: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该6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对国内就业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而进口贸易对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Revenga(1992)采用1977-1987年数据研究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进口给美国带来竞争,对美国制造业部门就业造成冲击并导致失业。kletzer(1998)、White(2007)进行了与Revenga(1992)相似的研究并得出相同的结果。Messerlin(1995)利用1977-1992年的数据研究法国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对法国总就业有净的正效应,开展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有促进作用,但这种正的效应影响程度并不大。Hine和Wright(1998)利用1979-1992年的数据,研究英国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揭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刺激了英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进口和出口增长对该部门就业均有负向影响,对就业均存在替代效应,Greenaway等(1999)对此进行了再次研究检验,并验证了这一结果。
...........................
3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就业现状.....................17
3.1 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特征.......................17
3.1.1 总体发展特征...............................17
3.1.2 行业结构特征...............................20
4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30
4.1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就业的因果关系........................30
4.1.1 检验方法与变量说明...........................30
5 讨论与结论...........................42
5.1 主要结论.........................42
5.2 对策建议......................43
4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就业的因果关系
现状分析揭示生产性服务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在发展变化上存在协调性。本节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计量检验。
4.1.1 检验方法与变量说明
(1)检验方法
因果关系检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平稳性检验或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各时间变量的平稳或单位根情况;第二步骤是协整检验,目的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第三步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长期关系是否包含因果关系需进一步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于分析时间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以及影响方向:如果生产性服务贸易是生产性服务就业的格兰杰原因,那么生产性服务贸易及其滞后值的变化会引起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变化,如果生产性服务就业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格兰杰原因,那么生产性服务就业及其滞后值的变化会引起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变化,如果生产性服务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相互影响,则互为彼此格兰杰原因。检验结果如下表 4.3:
...............................
5 讨论与结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就业效应作了初步分析研究。在理论方面,通过理论梳理理论,抽象归纳贸易影响就业的内在逻辑,奠定相关理论基础。在现状分析部分,运用大量翔实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总结生产性服务贸易、服务业就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发展特征。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及拟合回归分析,计量检验生产性服务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之间是否存在影响联系,及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情况。通过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增长较快,同时,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成为服务贸易的构成主体。长期以来,生产性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出口竞争力水平一直较低。贸易结构方面,传统生产性服务的贸易比重在逐渐下降,现代生产性服务的贸易比重在不断上升,结构逐渐趋于优化,但仍不尽合理。分行业看,建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基本保持顺差,逐渐具有比较优势,运输服务、专有权和特许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处于逆差,不具有比较优势。
(2)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上升,就业比重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支柱产业。但同时,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在放缓,近年来就业吸纳空间在收缩。未来,解决就业问题仍需依靠服务业,服务业就业空间需要继续扩大,要求服务业有深层次变革。
(3)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呈增长趋势。同样,进入 21 世纪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在较快增长,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比重相对较低,总体就业吸纳能力还没充分发挥,各细分行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很低,有较大的就业吸纳空间。就业结构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下降,现代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结构不断优化,但传统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仍最高。
参考文献(略)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