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4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4 年,世界经济环境仍然较为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却继续保持了让世界瞩目的良好成绩。有数据显示,我国 2014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增长7.4%,达到 636463 亿元(约 10.4 万亿美元),第一次超过 10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超越 10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虽然 2014 年 GDP 增速仅为7.4%,达到了近 20 多年来的低谷,但是这也说明我国经济开始迈向中高速增长时期,不同于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经济体制以及调整外交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的增加。2001 年加入 WTO 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更加迅速,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相比,我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要高的多。根据统计年鉴上的数据,1978 年我国贸易总额仅约 206 亿美元,位居全球贸易第 32 位;2007 年我国贸易总额首次超过 2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贸易第 3 位;截至 2013 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 4 .16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在我国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衡量收入不平等的的基尼系数由 1980 年的 0.238 逐渐上升,最高值出现在 2008 年,数值为 0.491,虽然之后有所下降,但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这一数值仍处于过高水平。若根据我国民间对基尼系数的算法,中国基尼系数有可能更高。2014 年 7 月 25 日,北京大学完成的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4》中指出,2012 年我国家庭净资产的基尼系数达到了 0.73。这说明了我国的工资差距现象已经日趋严重。 2002 年以来,我国各行业收入水平均大幅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有不同,因此我国行业工资差距不断扩大。

截止至 2013 年底,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达到 5257.94 万人,约占就业总数的 29%,相比之下,农、林、牧、渔业占比约为 1.63%,建筑业为 16.13%,制造业就业总数占比相当大。另外,从 1998 年开始,制造业职工的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以 18%的平均增速逐步扩大,高于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速 13.27%,2010年到 2011 年的增速更达到了 19.7%,这些都表明了对制造业研究的重要意义。另外,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2 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44 亿美元,,2012 年则增加到 4706 亿美元,30 年间增长超过 100 倍。基于此,我国服务业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也意义重大。

....................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长期以来,贸易和工资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发达国家,很少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另外,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会使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扩大,提高丰裕要素即劳动者的报酬,而降低稀缺要素资本即技术所有者的报酬,因此缩小工资分配差距。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贸易越开放,国内工资差距不断拉大。正是由于传统贸易理论和我国工资差距现实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对贸易和工资差距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意义。过大的工资差距会引发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工资差距正逐步扩大,在某些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党和政府对我国居民工资差距状况也极为重视。因此,研究我国国际贸易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可以从贸易的角度寻找解决我国工资差距扩大的方案,同时有益于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

第二章 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理论分析

2.1 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理论分析

2.1.1 H-O-S 理论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和收入的最基本观点是 H-O 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不同,从而决定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模式。Stolper and Samuelson(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在 H-O 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 H-O-S 理论。他们认为,要素的价格和商品的价格是紧密相连的,较高的商品价格会导致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价格上升,而稀缺使用的要素价格下降。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贸易双方相同生产要素的价格会最终相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与贸易的两国不仅产品的相对价格相等,而且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也会相等,也就是说,两国的工人会获得相同的工资,资本会获得相同的利润。

假设在经典的 2*2*2 模型中,产品 X 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产品 Y 密集使用资本要素,A 是劳动丰裕型国家,B 是资本丰裕型国家;两国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两国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在贸易之前 A 国 X 产品的价格低于 B 国,B 国 Y 产品的价格低于 A 国,构成两国之间的贸易基础。贸易开展后,A 国开始增加产品 X 的生产,并减少 Y 产品的生产,因此增加了产品 X 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相对需求,工资得以提高,而资本相对需求下降,利息率降低。B 国恰与 A 国相反,资本生产要素相对需求的增加导致利息率得以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相对需求减少导致工资的下降。因此,国际贸易提高了原本价格较低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降低了原本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发达国家,高技术水平劳动力较为丰裕,因此国际贸易有将导致高技术水平劳动力工资的提高,扩大了高、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低技术水平劳动力较为丰裕,因此国际贸易有将导致低技术水平劳动力工资的提高,缩小了与高水平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

2.2 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机理分析

2.2.1 商品价格机制

商品价格结构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不同价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的整体。传统的 H-O 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未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稀缺要素商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丰裕要素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开展贸易以后,一国会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增加国内相对稀缺要素的商品的进口,同时增加国内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的出口,从而会导致稀缺要素商品价格的降低和丰裕要素商品价格的提高,直至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于世界市场价格。要素价格的改变会进而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稀缺要素商品价格的降低会减少此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丰裕要素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增加此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国际贸易正是通过改变不同要素丰裕度的商品的价格,进而改变相关要素的价格,从而对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工资收入产生影响。另外,在特定要素理论中,首先假设不同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特定要素和共同的流动要素,随着贸易的发展,产品价格变化将导致不同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而要素价格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是不同的。特定要素理论认为,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生产该产品的特定要素收益上升,而产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对应的特定要素收益下降,对于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则和其消费结构有关,具体而言,如果消费品为价格上升的产品则其实际收入下降,反之实际收入提高。

因此,商品价格机制总结如下:对外贸易会使产品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相关要素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工资收入以及工资差距的变化。

.......................

第三章 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现状分析 ................ 20

3.1 我国国际贸易的状况 .............. 20

​3.1.1 我国国际贸易总体状况 ................. 20

3.1.2 制造业国际贸易发展状况 ............... 27

​第四章 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41

4.1 模型的设定 .................. 41

4.2 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说明 ........ 42

​第五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5.1 结论 ............ 51

5.2 对策建议 .............52

第四章 国际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设定

根据本文数据特点,本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时间和截面两个方向上的混合数据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各个解释变量的影响及变化趋势,该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得实证分析更加深入,同时还可以减少模型中多重共线性对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第二章的理论模型进行应用和扩展。

第一,Feenstra 和 Hanson(1999)外包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各企业,而本文研究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第二,外包理论中选用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而这一指标在我国是非常低的,因此将此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缺乏研究意义。本文在构建计量模型时将制造业或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平均工资对行业平均工资的相对误差作为被解释变量;第三,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用贸易变量来表示原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并将贸易变量分解为总贸易变量、进口贸易变量和出口贸易变量;第四,根据本文第二章的机理研究,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途径为技术变动、就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因此在模型中加入技术变量、就业变量以及产业结构变量。

​.......................

第五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是研究的是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并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贸易影响工资差距的相关理论,然后分别阐述了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外贸易和工资差距的发展现状。最后,在理论研究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本文分别选取我国制造业 27 个细分行业 1998-2013 年数据以及我国服务业 8 各细分行业 2004-2013 年的数据,用制造业或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平均工资与行业平均工资相对误差来衡量工资差距,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并将三个贸易变量加入模型,同时根据机理分析向模型中加入劳动生产率、细分行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细分行业产值占全部总产值比重等其他解释变量,通过对国际贸易与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第一,如果忽略行业特征,对制造业来说,总贸易和技术进步倾向于扩大整个行业工资差距;对服务业来说,总贸易和技术进步倾向于缩小整个行业的工资差距。

第二,如果将总贸易分解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制造业来说,进口贸易倾向于扩大整个制造业工资差距,而出口贸易将缩小工资差距,且进口的正向影响大于出口的负向影响;对服务业来说,进、出口贸易对整个服务业工资差距没有影响。

第三,在考虑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特征的情况下,对制造业来说,出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负向影响将大大提高,进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正向影响大大减弱,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显著提升;对服务业来说,进、出口贸易对整个服务业工资差距仍然没有影响,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变。

​第四,根据行业特征将制造业细进行划分后,进口贸易会引起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工资差距的扩大;出口贸易对三个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差距均有缩小作用,且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影响最为显著;技术进步对三个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差距均有扩大作用,且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最为显著。根据行业特征将服务业划分后,出口贸易、技术进步对中低技术行业的工资差距起到缩小​作用,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工资差距缺乏相关性;进口贸易与两类行业的工资差距均无相关性。

第五,就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资差距有着相似的影响,即就业转移倾向于两个行业的工资差距,而产业升级倾向于扩大两个行业的工资差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