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对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由于拥有丰富的要素禀赋资源快速地发展成了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却一直被认为是低质量生产的代表,且目前仍然依靠价格低廉、劳动力优势以及数量上的扩张来获取收益,依然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仅没有攀升到世界产业高端,而且东西部地区自身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部分国产产品在市场上凭借价格低廉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其产品的质量与进口产品依旧存在很大差距,并且部分国产产品在生产技术依然依赖进口。就目前而言,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缺乏专有技术和自主品牌,跟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的差距十分明显。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借鉴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并基于修正后的 L-Z 模型从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测度的基础之上,选取相关影响因素指标,运用计量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面研究分析各个指标对比较优势的具体影响情况。

Akarmtsu (2009)在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结构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和升级的观点。Posner (2012)在提出技术差距轮的基础之上,主张比较优势随着技术差距的变动而发生变化。Balassa (2005)在阶梯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以及进出口商品的结构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之中。在本篇论文中依据 Chor(2010)&Komunjer(2010)把李嘉图模型的两个部门扩展为多个部门,依据各种结构的方程进而推导出相对生产率。Redding,Bernard,Schott(2012)将比较优势模型同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以及生产效率等相结合建立了 BRS 模型,并对上述因素对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在 HO 模型理论的基础之上,Morrow(2008)把 HO 理论与 Ricardian 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比较优势是由技术差异、要素禀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贸易的模式。

因此,从比较优势动态化角度研究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测度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差距以及培养和创造新优势的必要性。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找出影响其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最终提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强化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其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缩减东西部地区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差距的相关对策建议。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围绕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测度研究以及分析研究影响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因素来展开,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强化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其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缩减东西部地区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差距,特提供一些相关的基础数据以及对策建议。

首先,本文采用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加工贸易的影响,可以反映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真实情况;且采用的相对全要素生产率在综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可以对比较优势动态转变情况进行全面详细地刻画;不仅将要素禀赋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还考虑到了综合诸多因素,因此与其他测度指标相比更加全面准确。与此同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态研究以及影响其因素的分析理论,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测度研究,并对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技术高低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进一步将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次,在测度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影响其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实证结果找出对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进而找出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强化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其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缩减东西部地区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测度的基础之上,全面分析了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强化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其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缩减东西部地区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具体思路框架如图所示:

........................

2 比较优势动态化的相关理论

2.1 比较优势动态化的演变

比较优势的内涵比较丰富及深刻,在其形成和变动的过程中离不开许多经济因素的作用,在这些经济因素中包含全部对相对价格起作用的变量,如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如下图所示:

​.........................

2.2 比较优势动态化的理论研究

2.2.1 关于技术层面的研究

关于技术层面的比较优势动态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技术进步内生化变量。关于将技术变量作为一种影响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内生变量的研究最早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该研究不仅克服了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缺陷,还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这些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比较优势及技术均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及投资创新认为的进行创造或在经过后天的专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学习获得,重点强调专业化分工、R&D 及干中学。

(1)专业化分工。Young(2006)主张各个国家间不一定一开始就具有差别,换而言之就是或许不存在外生的比较优势。然而当专注于不同行业的过程中,会运用专业化在后天取得较高的生产率,因此伴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内生比较优势会不断地被增进及创造。假如一个国家的外生比较劣势小于内生比较优势,则该国依然将出口外生比较劣势产品。Grossman(2009)在建立以内生增长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动态模型的基础之上,验证了那些缺乏自然资源但拥有丰富技术的工人的国家比较倾向于进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及专业的对产品进行创新。

(2)R&D。Helpman&Grossman(2010)把技术变化当做一个内生变量,认为可在对比较优势进行创造的基础之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的观点是若一个国家关于 R&D 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地位,那么增加在 R&D 方面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可以促进贸易国家的经济的长期增长。Helpman&Grossman(2008)基于研发视角在差异产品及知识资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动态模型,得出各国独自具有的知识资本数量决定了其贸易模式的结论。各国的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取决于其在 R&D 方面的投资,各国在 R&D 方面的投资对其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进而致使各国的相应商品的比较优势产生动态转变。

​(3)干中学。克鲁格曼(Krugman,2009)在对比较优势动态化进行分析研究时引入了干中学,他认为干中学带来了技术进步及规模经济,进而致使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周燕(2011)通过将技术溢出和经济规模等因素相结合,运用参数模拟的方式,分析研究欠发达国家可运用干中学效应促进技术的不断进步。

............................

​3 中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现状分析 .......... 14

3.1 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现状 .......... 14

3.1.1 总产值 ........... 14

3.1.2 产业结构 ............... 15

4 中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基于 L-Z 模型的比较优势动态化研究 ............. 20​

4.1 L-Z 模型的构建及修正 ................. 20

4.2 中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化的测度 ................... 23

5 中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5.1 相关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构建 .......... 41

5.2 模型回归 ................ 43

5 中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对 L-Z 模型模型修正的基础之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东西部地区2004年至2014年间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测度的基础之上,选取相关影响因素指标,运用计量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面研究分析各个指标对比较优势的具体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之上,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强化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其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缩减东西部地区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本文对影响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5.1 相关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构建

通过结合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可知,影响比较优势变动的因素不仅复杂还是多方面的。依据之前学者们的研究,本文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六类影响因素:规模经济、要素禀赋、出口结构、R&D、制度因素及产业特征等因素,详见表 5.1。在对产业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时,本文结合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了国有企业及三资企业相关变量,同时也是本文研究影响因素的一个亮点。

(1)规模经济。克鲁格曼(Krugman,2009)构建的互相倾销模型也对规模经济影响比较优势这一结论进行了印证。本文采用SC代表企业的平均规模,即 行业总产值 行业企业的总数。

(2)要素禀赋。Uzawa&Oniki(2010)认为相对价格会随着 资本 劳动比率值得变化而变化,进而致使国内贸易模型及生产专业化模式发生变化,引起比较优势发生动态转变。而且,Balassa(2011)主张使用劳动力及实物资本的密集程度的变动会引起比较优势发生动态转变。因此,本文特采用每千万元固定资产净值上的工作人数作为代表劳力资本比 L K的指标。

​.........................

6 对策建议

​6.1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东西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为了推动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加大对 R&D 投入等措施,还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化市场环境、完善金融制度、对国企改制进行重组等措施。面对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水平,政府部门首先要遵循制造业发展内在机理,对东西部地区制造业因势利导,对于那些丧失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当不再给予扶持令其自生自灭,但对于那些长期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的制造业应当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放松管制,对那些具有比较优势潜力的制造业加大扶持,培育出更多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6.1.1 完善市场体系

在制造业进行生产、销售、流通的过程中离不开市场的基础作用,市场通过运用竞争机制及价格机制的约束,为东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完全以利益为主导的,但是制造业的发展若是离开了经济效益也是没有办法持续下去的。在建立一个市场商品体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有形无、形市场相融合、生产、生活资料都具备、现货、期货市场互补的市场体系。此外,通过将我国东西部地区相比较可知,不仅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东部地区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种不平等局面的存在必然会拉大东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其重要性,应当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提升其水平。通过重点培育运行规范、辐射能力较强、交易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对交易规则进行不断完善和健全,将市场环境优化成公平、公开、透明交易的环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