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6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贸易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显出来,与此同时,伴随国际贸易活动发生的经济要素流动也对参与经济体的内部市场和不同经济部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劳动力市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受益和损失的相对程度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效率,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问题成为国际贸易领域最具活力的研究热点之一。

当前,中国主要凭借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以参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形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加工贸易的大幅增加。2012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3439.5亿美元,增长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34.8%,加工贸易项下顺差为381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进出口总体顺差规模的1.65倍。加工贸易在总体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伙伴国也由最初的集中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亚洲、欧洲国家地区逐步扩大到现在的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及非洲等国家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中计算机、通讯设备及视听产品占重要地位,由于加工贸易的主要投入为劳动力,资本与劳动的比率相对较低,无疑加工贸易的发展会有力促进中国国内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高。

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活动,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国际分工及贸易在带给中国经济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例如:巨额的贸易顺差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争端和对华贸易保护频发,资本大量流动对国内货币市场和汇率稳定的冲击,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及对产业经济安全的担忧,等等。在中国积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及贸易的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就业水平显著提高,但劳动者收入份额却经历了持续下降,劳动与资本要素所有者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方面也日益呈现新特征,典型现实是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逾她局面,这两个群体作为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工作人群的代表,其市场供求失衡要求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劳动市场内部不同类型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也加剧了社会收入不均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由国际分工及贸易引起,学者们的分析结论存在很大差异。在上述背景下,就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对就业、工资及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生产与分工、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进行就业指导、实现分工利益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本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做了梳理和评述,在文献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规模、就业风险、资本劳动层面和不同类型劳动力层面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中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数据进行经验研究,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章:

第二章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综述,主要包括理论文献和经验文献两个方面。理论文献按照两个分析框架加以整理,一是基于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为核心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二是以中间投入品模型为核心的中间品贸易理论框架。实证文献则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进行分类整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总体就业规模及工资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不同类型劳动力之间相对就业及相对工资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阐述中国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的实践和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现状。首先利用中间品贸易规模从直观上体现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特征,进一步运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外包指数及垂直专业化比率用以测量中国整体及各行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并通过不同行业的表现归纳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则侧重就业水平、工资、不同类型劳动力的结构变化等方面的描述,分析了这些指标在不同行业中的表现。

第四章至第六章为本文主体部分,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就业规模和就业风险的影响研究;第六章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包括体现资本与劳动力层面的相对收入份额和体现劳动力市场内部不同类型劳动力层面的相对工资差距两方面。

第四章首先基于传统贸易模型框架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就业规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劳动力就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就业规模影响的不同途径,将产品内国际分工通过影响非劳动力生产要素与劳动力相互替代关系发生的作用称为“替代效应”,将产品内国际分工通过影响产出规模发生的作用统称为“规模效应”。

..........................

第二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概念界定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生产工序环节或中间产品,从地理空间上被配置到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进行,从而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价值链或网络。它是国际分工超越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产品间分工而深入发展到产品生产过程之中的结果,是新型的国际分工形式,而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产品贸易则称为产品内贸易。对于这种生产环节跨国配置并通过中间产品贸易链相互连接的薪新经济现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表述,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统一说法。除了产品内分工,还包括价值链切片、国际生产分割、国际生产非体化、非本地化生产,—、国际外包、垂直专业化、全球生产分享等等。尽管这些术语由于视角上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其内涵基本上是相通的,都可以用图2.1表示,因此,除了特别指明之处外,本文对上述概念不加区分地使用。

........................

第二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理论研究综述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经济体积极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大势所趋,国际贸易学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对这种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而言,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起源于发达国家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出去引发国内对就业问题的担忧。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允许企业为追求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益将原本在国内进行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生产环节的转移有可能导致原本从事被转出环节的劳动需求转移,尤其是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环节的低技能劳动力;进一步地,参与分工后国内生产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有效配置,对要素投入和价格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仔细观察,从理论分析框架方面可以将以往文献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的学者主要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利用传统赫克歇尔俄林比较优势模型(H-O模型)进行分析;第二阶段的研究则集中于具体的中间品贸易分析框架进行探索。

当产品内贸易开始产生并不断扩大时,很多学者在新古典标准贸易理论框架内引入产品内分工,该分工形式被解释为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原理在产品内生产环节层面的新体现,因为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进行产品内分割并分散生产,不同要素密集型或不同技术密集型生产阶段被分散到不同国家(地区)进行生产,相应地国际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就产生了,尽管所关注的贸易对象由原来的最终产品变为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中间投入品,经济体之间比较优势也不仅仅限于要素禀赋方面,但所使用的核心分析原理和基本模型仍是标准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产生产品内分工的原因与最终产品分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

第三章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25

第一节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本状况..............25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25

第四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就业规模的影响...............48

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48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基于标准贸易模型的分析............49

第五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就业风险的影响................68

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影响的理论分析............68

第六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中间投入品模型理论框架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

当产品内部不同生产环节生产分离化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并且不存在贸易壁鱼的情况下,不同中间产品会依据成本最小化原则在、两国进行重新分布,也即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而后通过贸易形式进行交换。

以上分析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及工资水平的静态影响,然而分工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分工的发生、资本要素的流动及国内要素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生产成本,势必会对以选择成本最低地区为原则的分工格局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引发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髙也会影响分工格局的变化。分工格局的变化意味着对劳动力与资本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也会体现一定动态特征。

其次,伴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国在分工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更加明显,与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合作关系的稳定专业化生产经验的积累都会增加发展中国家厂商在分工合作中的可信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更多技术支持和协助。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引发发展中国家单位生产成本线发生类似于图6.4的位置变动,从而引发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得以承担更多的生产环节。

..................

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结论

本文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规模、就业风险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三个方面,本章对前文的研究结论做简要的总结和归纳。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归纳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理论发展轨迹的角度出发,将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关系问题的相关研究重新整理,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结合相关实证研究,将前人的研究按研究问题的不同将它们分别归属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的三种不同影响途径中。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产品内国际分工通过影响不同要素密集型环节的发展程度从而改变要素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相应地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品内国际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较为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发展程度,特别是进军原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后对要素市场的冲击。

第二类是延续国际贸易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风险性和易变性的研究,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改变劳动力对于冲击的承受能力,从而间接隐性地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变动,以及劳动与资本的议价能力,劳动与资本之间议价能力的改变会导致非工资劳动成本在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转移,以及垄断租金在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重新分配,此外,产品内国际分工还可以通过改变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及国外劳动生产要素对本国劳动的替代来影响一国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第三类途径是产品内国际分工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影响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意味着额外的利润,而企业对利润的追逐使技术偏向型要素在生产中获得较高的报酬,进而影响劳动力整体与资本需求和收入的相对变化,以及不同技术水平劳动力的就业与工资的相对变化。产品内国际分工及中间品贸易的兴旺,赋予参与分工企业接收更多先进生产技术的条件,对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外溢效应,更重要的是产品内分工条件下规模经济体现得更为明显,发挥作用也更加重要,产品之间差异化、市场丰富化成为新趋势,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企业间掀起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潮流,在这种背景下,产品内国际分工就影响了一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就业格局及相对工资收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