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地缘边界、种族宗教、政治制度甚至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正在慢慢消散,世界各国正告别封闭自守、单打独斗的时代,日益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利益共同体。时至今日,国际格局依旧经历着深刻变化之中,全球经济通过国际分工这只"看不见的巨手"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力量不断壮大(洪银兴,2016)。跨国企业以世界为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对其生产性活动进行科学布局,从而将其产业链进一步扩张至形成全球价值链(Sturgeon,2001)。这一结构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扩散,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其一,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大大减少了由距离、储存和时间所产生的可见的贸易成本,促进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的和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二,新通讯媒介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家间、企业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不断降低,经济交往与商业合作越来越便利;其三,新技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导致新产品从投入市场交易、逐渐成长扩张、市场成熟饱和、直至退出市场的生命周期被进一步压缩。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无疑是刺激了消费者旺盛的个性需求、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和企业对新技术的渴望。因此,产品科技含量的逐渐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高附加值带来的巨额的利润,进一步加深了其在产业链上的垂直专业化分工。
其次,国际分工模式在实物产品层面和产品生产工序上不断细化。
一方面,从实物产品上看,自商品交换出现以来,国际分工模式相继经历了以产业、产品和要素为边界的演化过程。作出这一判断的微观基础在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品之间、同一产业内的差异化产品之间和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中间品之间的动态演变(金京等,2013)。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始终沿着"产品"这条主线不断深入和细化(张二震,2005),从跨部口制成品间的国际流动,发展到异质性最终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逐渐形成当今垂直型的W中间品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形态。
.........................
第二节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实现了爆发式的増长态势。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我国实现了对外开放规模、对外贸易増速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三重提升。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开始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全面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并在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根据图1.2.2所示,2002年至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1.4%,其中出口贸易年均增长达到22%,占比超过贸易总额的一半,十几年间创造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巨额的外汇收入,成为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动为之一。出口导向行业也成为我国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通过国内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联动,不断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加工出口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创造了年均9.8%以上的增长奇迹,对外贸易也实现了数量和种类二元边际的扩张。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贸易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势头,随着新科技革命进一步扩散,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加之日趋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的挑战。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我国也己迈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依靠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和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商品结构,己无法满足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地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必须从国际大背景的视角,客观地认知我国目前面临的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和出口产品升级的几个重要命题。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关于GVC地位的测算方法
根据以往文献,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测算方法,主要集中在两种进路: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测量方法主要通过对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技术复杂度和密集度、及投入一产出表等进行综合测度,从时间变化和国际比较两个视角,对一国整体或中观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分析:间接测量法则是通过对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生产率水平和市场份额的变动进行比对,进一步衡量国家和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并据此判断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本文将采用间接测量法进行系统测算,因此在本章中对直接测量法进行简要的文献回顾。
一、直接测量法
(一)增加值法
増加值法,又称为附加值法。即通过计算全球价值链各环节上的増加值占最终产品价值的比重来确定国际分工地位。Koopman等(2011)对各国的出口结构进行了分解,并在增加值测量法的基础上提出"GVC地位指数"和"GVC参与程度"指标,用来分析一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这一指数在近期国内外的研究中被较多地使用。Kraemer等(2011)和Linden等(2011)通过对苹果公司主要产品的全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贸易进行测算,进一步从某具体产品的全球生产网络中提取相关节点进行分析,用以准确"捕获"垂直化分工体系中某环节的增加价值,并对各环节上的福利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aldwin和Lopez-Gonzalez(2013)在Koopman等(2011)提出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中间品贸易情况,通过中间品附加价值的高低来确定价值链地位。国内的学者就这一指数也对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比如林桂军等(2015a,b)采用中间品的单价变量改进了GVC地位指数的算法,通过具体考察我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相对出曰价格,证实了进口零部件质量高而出口质量低的现状。
.....................
第二节关于产品升级与全球价值链攀升
Gereffi(2005)分别从国家、产业、企业和产品的角度,给出了升级的系统定义。其主要逻辑是,升级主要指研究对象沿着全球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移的过程。然而,就升级这一命题,这四个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一国整体上实现升级,主要依靠其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林毅夫(2010)根据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框架,认为一国的最优产业结构必须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而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最优产业结构中的微观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企业想要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观的收益,则必须生产出较高附加值的商品,抢占国际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林桂军等,2015)。综上所述,一国出口产品升级是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地,产品实现升级的必然要求,一是要满足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市场价格;二是要在较高的市场价格下保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按照这一思路,想要确定一国整体或某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是否实现了攀升,主要可以选择两个视角,即产业间和产品内(施炳展,2010)。从产业间的角度来看,通过观测一国不同部口出口商品种类的多少,进而判断一国出口竞争力来判断其出口竞争力。这实质上是对不同种类商品的整体生产规模和工业各部类生产能力的综合考察。换句话说,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出口产品所占的比重进行测度,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的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对,来分析一国或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动态变化。这一方法在国际贸易的实践和分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自身带有的缺陷。比如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使得该国家或产业始终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李坤望等,2014)。
从产品内的视角来看,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一种产品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实现了升级。进一步考察出口产品是否实现升级,一般也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条进路。直接法主要观察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是否在某一时间段内实现提升;而间接法则是通过对产品的出口单价及其所占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来推断出口产品是否实现了升级。考虑到"出口前"直接法的缺陷,本文主要采用间接测量法来测度出曰产品的升级和降级趋势。
........................
第三章出口产品升级与GVC地位测算方法..................14
第一节出口相对单价变动指数.....................14
第二节Kaplinsky升级和降级指数...................15
第四章出口产品升级与GVC地位测算的结果及分析...................22
第一节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变动指数分析.......................22
第二节出口商品升级和降级趋势分析....................25
第五章主要结论及启示....................40
第一节主要结论....................40
第二节几点启示.....................41
第四章出口产品升级与GVC地位测算的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变动指数分析
2008年开始,受到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数值首次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世界经济波动对于各国的影响不一,导致各国出口商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动。对于世界加权价格来说,如表4.1中所示,在2008—2009年间出现了小幅上扬,因而相对来说,各国的出口价格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次,2010年我国出口商品单价与贸易总体发展趋势呈现反向的变动轨迹,贸易总量的反弹伴随着出口单价的总体下降,一是说明总体的出口商品数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二也反映出分王地位的变动与贸易总量的增减不一定会表现为同向变动的趋势,因为出口单位价值衡量的表面上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变动,实质上是对商品质量的动态考察。通过剔除国际的一般性干扰,能够相对客观地分析通过商品反映的一国的贸易地位。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出现回调走势,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也扭转了下降的势头,并且表现出比危机前更为明显的増长速度,相对价格指数于2014年达到1.%的峰值,标志着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较快,且攀升的幅度较大。当然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增长率仅为6.04%,为去除2009年负增长率之外增速最低的一年。而同期的相对价格指数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比上一年度增加近20%。这充分表明,我国出口商品单位价值的迅速提升,反映在产品内层面,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与其附加价值的显著提高。
...........................
第五章主要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年度流量数据进行测算,根据出口商品单位价值和市场份额的相对变动指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判断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全面的分析验证,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基于对我国出口商品层面的相对价格指数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出口商品整体的单位价值,长周期内呈现出上升的总体趋势。除个别年份受到国际经济形势震荡的显著影响,绝大多数时期内的商品出日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处于稳步攀升的区间。
第二,基于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对单位价值和市场份额的变动分析,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是以中间品为代表,在较长的时期内大多实现了升级。其中升级幅度较大的集中在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工业用品,而能源、燃料和初级工业品的变动主要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整体上,虽然有部分中间品在长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级趋势,但是其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较少,且降级样品总量也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其在短期内的单位价格和市场份额偶有波动,对于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上的影响并不显著。故可以这样认为,总体上我国的出口中间品基本上处于上升通道,并日益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基于我国所有出口中间品的相对单位价格变动和相对市场份额变动情况,本文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系统的测算。通过对"GVC地位指数"的跨期纵向变动和国际横向比较,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但是从长周期趋势来看,一方面鉴于发达国家中间品出口占比下降引致其地位指数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中间品出口集约边际上涨反映的总体商品的升级趋势,我国的GVC地位指数变动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进一步表明,我国在国际分王体系中的地位逐年攀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