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宣传条件下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的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25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1.1 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伴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明显,汽车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 年我国的汽车销售量是 2349.2 万辆,与去年相比增加了 6.86%。然而汽车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研究表明,我国汽车尾气排放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占大气污染的比例分别为 76.8%、69.4%、40.8%,可见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汽车尾气导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是国家、环保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公民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把缓解这个问题提上日程。
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负外部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需要提高环保车购买比率。在汽车消费的市场上,传统汽车已经深入人心,消费者是否能接受环保车、怎样才能接受环保车需要政府政策和环保宣传等方面做很多的工作。但是从第二章我国环保车的消费现状与普通汽车的消费现状的数据来看,很显然环保汽车占普通汽车的销售比很低,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新能源的消费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为通过有效的环保宣传活动促进环保车购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
由于环保车的购买存在着正外部性,使得无车族和非环保车购买者可以不付成本享受环保车购买者带来的更优化的环境,即所谓的搭便车问题。搭便车是一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现象,容易使人们从心理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社会成员的合作水平,这样会导致环保车购买的行动供给不足,不利于缓解能源压力与大气污染,引出了搭便车问题。环保车购买具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环保宣传作为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较高的环保意识是人们采取环保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减少环保方面的搭便车问题[1]。部分公共物品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将其私有化的方式将其解决,这样提高了团队的合作和效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搭便车。然而环保搭便车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社会性,不可以通过私有化的方式加以解决。
..............................

1.2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绪论,首先进行了课题背景的分析。然后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
第二章是对本文中应用到的搭便车的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搭便车实验中概念界定,搭便车实验的理论,并且详细分析了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其次分析了环保车购买中搭便车的理论基础和引入宣传的相关概念,这一章主要是为下一步设计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主要是实验设计。本文的实验设计分为两个部分,收益框架效应下的宣传的实验和损失框架效应下宣传的实验。这两部均为 1*9*3 的实验,1 代表收益框架效应(或损失框架效应),9 代表 0—8 种宣传力度,3 代表三种社会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石下,对比了框架效应、宣传力度和社会信息的不同组合的宣传对减少搭便车产生的影响。突出性研究不同宣传条件下,哪一种宣传组合更加具有效力,为后面的对比分析做好铺垫作用。
第四章是对实验结果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收益框架效应下宣传与损失框架效应下宣传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框架效应下宣传的对比分析以及对策建议。具体来讲,收益框架效应(损失框架效应)下宣传的实验结果分析包括结果分析、建立回归模型、模型分析。然后是对不同框架效应下宣传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1.2.2研究思路
实验经济学给我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本文主要根据搭便车理论和框架效应理论和社会信息理论,结合现实中环保车购买的情况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着宣传力度、社会信息和框架效应三个维度的变化研究不同宣传条件下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的比较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研究内容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力求做到实验设计的针对性、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准确性。通过设计对比试验,研究不同的宣传条件下搭便车的程度。文中引用搭便车系数这一定义,用搭便车系数作为衡量搭便车行为程度的指标。图 1-1为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 2 章 搭便车实验的理论基础

2.1 搭便车实验的主要概念界定
2.1.1 搭便车
所谓搭便车就是不劳而获,自己不付出劳动或者付出的劳动较别人少却获得和劳动人相同的收益。例如,老师布置一个小团体作业,让大家分工共同来完成作业,而有些人却不愿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让团队中的其他人来帮助,却来共同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部分人就搭了别人的便车。农民生产合作社是历史中比较典型的搭便车案例之一,农民生产合作社是三大改造中的一方面,人民公社就是平均分配,不按劳分配,严重挫伤了被搭便车者的积极性,助长了搭便车者的惰性。农村生产合作社是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错误,最终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这类搭便车问题可以通过私有化的方式予以解决,比如第一类搭便车老师可以通过独立布置作业并提问检验的方式解决,第二类搭便车问题可以通过按劳分配的方式间接划归个人问题,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只适用于部分公共物品。因此,探寻搭便车问题的其他解决方式非常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们搭便车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现实社会中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从搭便车的心理进行研究,不仅是对搭便车理论的深化、完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搭便车系数
传统的研究方法局限于从定性地角度研究搭便车,而本文沿用 Leuthold 提出搭便车系数。搭便车是从定量地角度准确地测量搭便车的程度。目前所进行的绝大多数公共物品的实验都是以自愿供给为基础的,给定每个参赛者相同数额的初始值,让他们分别对公共账户和私人账户进行投资,并设定公共账户和私人账户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 R1和 R2且 R1<R2,对于每个参赛者来说,投入公共账户的数额会给团体中的每个人带来相等的收益,投入私人账户的数额归个人所有,Leuthold 提出搭便车系数 FRI,这一开创性的将搭便车水平量化的提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FRI=投入私人账户的金额/总金额。搭便车系数这一概念在搭便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搭便车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2.2 搭便车实验的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从理论上来说,界定一种物品是否是公共产品,要看其是否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以供消费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不能轻易排除其他人对此公共产品的消费。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当某物品被购买后其他人就不能对该物品消费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一种产品同时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一般我们把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只要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再分为拥挤性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性准公共产品。拥挤性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却是一种竞争性产品,如共有资源、公园、城市绿地、拥挤但不收费的公路;俱乐部性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一种产品,如社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消防、不拥挤但收费的公路;实践中,除了国防被公认为纯公共产品外,一般都是近似被认定为纯公共产品,如不拥挤也不收费的公路等。私人产品满足排他性和竞争性,私人产品很多,现实生活中通过付费而占为己有的物品都是私人产品,比如,衣服、化妆品、水果等。
2.2.2 外部性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首先提出来的。外部性指行为人的决策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其他人受到影响。正外部性是某人的决策或者行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使他人受益,而受益者无须付出成本或者是花得代价很小不足以带来他现在所获得的收益,由此产生搭便车。例如,农民播种庄稼时,蛇就会去田里吃掉很多害虫,蛇却没有向农民收取除虫费。负外部性是某个行为使其他人受到负面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损失,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他人的损失进行补偿,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就是搭便车者。例如,在公共场所吸烟者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影响,并使周围的人吸入了大量有害物质,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却没有为此付费,这时候吸烟者给周围人带来了负外部性。后来又有些学者对外部性提出了不同的描述,詹姆斯.米德(Meade)提出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是指经济行为个体在做决定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没有参与这一经济行为的个体得到明显的收益(或损失)。
...............................

第 3 章 搭便车实验的程序设计 .............................. 27
3.1 收益框架效应下宣传的搭便车实验 ....................27
3.1.1 实验假设 .................................. 27
3.1.2 实验思路 .......................... 28
第 4 章 搭便车实验结果分析 ............................ 38
4.1 组间非参数检验及模型构建原理 ....................... 38
4.1.1 组间的非参数检验 ...................... 38
4.1.2 模型构建原理和步骤 ...................... 39

第 4 章 搭便车实验结果分析

4.1 组间非参数检验及模型构建原理
4.1.1 组间的非参数检验
遵循着实验设计的内容,对十六组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的显著性进行检验,以验证假设并提出对策建议。按照第三章的思路,我们同样将实验结果的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收益框架效应下宣传的搭便车的实验分析、损失框架效应下的搭便车的实验分析、不同框架效应下宣传的搭便车的比较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得到最优的框架效应下的宣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收益框架效应下的宣传一共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任何宣传的阶段,记录受试者购买环保车和普通车的情况,第二阶段是有宣传的阶段(宣传的内容如环保车的环保性能、政府的补贴政策),记录受试者的购买情况,得出宣传条件下的基准值。第三阶段是在收益框架效应下的宣传。第四、五、六阶段的实验依次是在前一段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1”社会信息、“2”社会信息、“3”社会信息的宣传。损失框架效应同上。我们一共收集了 160 个受试者的观测值,收益框架效应下 80 个,损失框架效应下 80 个。由于收益框架效应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与损失框架效应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相同的,而我们的受试者在男女比例、职业分布上是均匀的,年龄、收入、学历的也是呈正态分布得,并且是由电脑随机分组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收益框架效应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搭便车的数据与损失框架效应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搭便车的数据是服从同一分布的。
........................

结论
本文将宣传条件引入到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的问题当中,以不同的宣传力度、框架效应和社会信息组合构建了几种不同的宣传条件。通过实验研究,我们验证了不同的宣传组合怎样减少受试者在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得出减少搭便车行为的最优宣传组合。首先运用实验经济学的 z-tree 的软件进行搭便车的实验,然后运用 matlab 编程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实验论证,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
(1)宣传能够小幅度减少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宣传的力度有关,宣传力度越大,效果越好,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在实验中,大约宣传力度小于 5 的时候,宣传力度的增加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搭便车行为,但是当宣传力度达到 5 以后,或者更大时,宣传力度对减少搭便车基本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没有必要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去加大宣传力度。可见,加大环保车的宣传并控制好力度能够起到减少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
(2)不同的框架效应下的宣传对人们减少搭便车的影响程度不同,收益框架效应更贴合人们的心理,能够更好地减少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从收益框架效应和损失框架效应的第三阶段的平均搭便车水平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收益框架效应能够更好地减少人们在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
(3)不同的社会信息下的宣传对人们减少搭便车的影响不同。实验中,社会信息“1”、社会信息“2”、社会信息“3”对搭便车水平的影响分别是提高搭便车水平、平衡搭便车水平、降低搭便车水平。社会信息对搭便车的影响可以用不平等厌恶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们的动机偏好,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进而改变人们在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所以我们在对环保车购买进行宣传时应该选择上行比较的社会信息,从而增加环保车的购买。
(4)宣传力度、框架效应和社会信息三个维度的结合存在中一种最佳的宣传组合能够很好地减少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问题。从我们的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宣传力度为 5、收益框架效应、社会信息“3”的宣传条件下,搭便车水平已经达到了最低,说明宣传力度、收益框架效应和社会信息三个维度的组合的宣传中存在着一种最佳的宣传组合,这对于政府和企业促进环保车的购买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宣传能够增加环保车的购买行为,即减少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收益框架效应、适当的宣传力度和上行社会信息相结合的宣传能够最好地减少环保车购买中的搭便车行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