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纺织业对于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传统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与东盟的纺织业是一种跨国界、区域性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在产业链的分工,这与欧美日等消费地区的贸易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但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纺织业在出曰市场、产品质量、价格水平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使得双方在纺织业方面竞争激烈,这成为纺织业合作深化及区域竞争实力提高的重要阻碍。然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影响下,中国与东盟的纺织业合作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研究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具体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纺织业的优势和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分工,从而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深化中国与东盟在纺织业方面的合作关系,是值得探讨的。
本文将纺织业产业链界定为一个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有机构成的四维概念,通过对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现状进行研究,明确各国的优势和在产业链的地位,总结出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形成原因和发展的潜力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出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对纺织业产业链形成的内外机制,即企业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进行理论分析,以此作为研巧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并利用产业内国际分工理论对各国在产业链的分工基础进行探讨,为巩固分工与深化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实践价值在于:一是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在纺织业的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即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发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深化合作的宽度和广度;二是为中国与东盟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纺织业地位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建议:即通过促进纺织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强纺织业的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纺织业的竞争力和在市场上的价格谈判力,实现纺织品的价值増值和利润提窩。
.....................
1.2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与介绍,主要定义了纺织业产业链的概念,并对纺织业产业链形成的内外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整体的发展现状和各个链条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总结出中国一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的潜力因素;最后,本文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促进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发展的对策(详见图1-1)。
.......................
第二章纺织业产业链的相关定义和理论介绍
2.1纺织业产业链的定义
本文对纺织业产业链的界定是从产业链自身的定义出发,而学术界对于产业链的四种定义研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有重点,但也不尽全面。本文认同并参考张耀辉在《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和吴金明在《产业链形成机制研巧》文中对产业链定义的分析,从产业链自身内涵的角度出发,将纺织业产业链界定为一个由纺织业供需链、纺织业企业链、纺织业空间链、纺织业价值链有机构成的四维概念,是指处于纺织业的各个企业和部门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以纺织业四个链条的形式有机组成的关系网。
(1)纺织业供需链
纺织业供需链是产业链四个维度中的基础链条,它能具体体现产业的层次和产品所处的环节,包括纺织品的设计、加工制造、运输、市场销售、消费等。一般而言,纺织业供需链是由需求链、供应链和技术链组成的。
(2)纺织业企业链
纺织业企业链是纺织业产业链的实现载体和具体实现形式,它指的是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间的联系。它包括政府和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纺织企业间的关联。
(3)纺织业空间链
纺织业空间链是纺织业产业链的地域和空间上的分布,按地域分布的大小,其可以分为全球链、区域链和国家链H种。且随着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或全链条的所有环节在地理上呈现集中性,则形成纺织业的产业集群。
(4)纺织业价值链
纺织业价值链在纺织业产业链中发挥最重要、最核心的作用,它既是引领产业链各链条形成、变化的关键,也是产业链各链条发展、演变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整个链条利润最大化)。可以说,纺织业价值的实现是纺织业产业链形成、发展、变化的根本。
.......................
2.2纺织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
2.2.1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围首先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该理论长期以来作为国际贸易学最基础性的理论,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质上,该理论认为成本的差异是生产技术的差别所造成的,而这也是各国部门间劳动成产率不同的根本原因。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该理论认为各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2.2.2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其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阐述了细分生产流程与制造工序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而分工的基础为一定规模的生产。边际学派及其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则把固定投资成本引入模型,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递减、不变的三种变化规律,且提出了规模化生产可有效缩减成本的观点。而交易成本理论(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提出)则进一步阐述了企业代替市场交易,即管理对规模经济所起的作用。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科技发展使得各部门间的差异化生产趋势明显,产品规格呈多样化,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呈复杂化。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的技术、品质、种类、数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各部门逐步改进工艺和技术,改善设备和制造生产水平。而技术和工艺的进步需要大规模的科研和创新,需要部门投入大量的科研费用、充沛的人力物力才能实现的。因此,只有进行规模经济才能有效缩减成本,促进生产的发展。
2.2.3产业内国际分工理论
产业内国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跨越国界的国际分工"。其产生的背景正是随着规模经济理论的盛斤和认可,一国由于市场、资金、设备、技术条件的有限,促使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斤规模生产,最终使得各国的部口内部发展其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内国际分工既可以发生在经济结构不同、技术基础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韦倩青等在《中国和东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状况分析》一文中指出了产业內国际分工的兰种常见形式,包括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零部件专业化分工及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
......................
第三章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12
3.1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整体的现状............12
3.1.1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纺织业产业链的具体分工..........12
第四章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成因及发展的潜为因素分析..........36
4.1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成因分析...........36
4.1.1基础性原因............36
第五章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发展的对策...........51
5.1企业的市场化行为路径选择..........51
第四章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的成因及发展的潜力因素分析
4.1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键的成因分析
4.1.1基础性原因
发挥双方的互补性和比较化势是纺织业产业链形成的前提。由于在纺织业具备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各国可以充分发择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协作。
由上表4-1可知,中国在原材料供应、纺织机械和技术供给、内需市场、资金供给、纺织品的生产加工以及纺织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的优势"或者"有极大的优势",东盟则表现为"有一定的需求"或者"有极大的需求";而东盟则在劳动力成本、纺织品设计及出口营销环境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的优势"或者"有极大的优势",中国则表现为"有一定的需求"或者"有极大的需求",表明中国与东盟在纺织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纺织业发展瓶颈的突破需要东盟纺织生产要素和出口市场的提供,东盟纺织业的进步则需要中国纺织机械及技术、管理经验等支持。纺织业产业链将中国的原材料和纺织机械技术、印尼的化学纤维生产、越南的纺织生产加工、泰国的时尚设计、柬墙寨和铜甸出曰国际市场宽松的配额关税条件、新加坡的营销和品牌推广,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并在产业链上互相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利用各种优势和积极因素,使纺织业获得长期发展的稳定基础。
........................
第五章中国-东盟纺织业产业链发展的对策
5.1企业的市场化行为路径选择
5.1.1扩大双边投资的领域
根据本文对纺织业供需链现状的分析,可知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加工设厂,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方面,而对其他领域如原材料生产、机械设备制造等极为缺乏,而送也是东盟国家发展纺织业所亟需的。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入东盟投资时,可将投资领域拓展至原料生产和纺织机械制造方面。
大部分东盟国家如越南、印尼、柬辅寨等仍存在严重的原材料短缺问题,尤其是天然纤维。为此,中国纺织企业可通过在东盟当地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原材料培育中也、化纤工厂等方式,帮助其进行原料生产,促进棉花和蚕丝的种植。同时,中国纺织机械发展水平较强,许多纺织机械和成套设备可批量出口,如纺织设备、印染设备、服装加工机械等,且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而东盟国家,越南和印尼为代表,普遍存在纺织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因此,中国可以加强在纺织机械制造方面的投资,一方面,通过合资、援助、提供出口信贷等形式向东盟出口纺织机械,提供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专业化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在马来西亚、印尼等纺织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国家直接投资设厂进斤纺织机械设备的生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