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生产巧动与贸易活动的交易成本与运输成本。在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和生产可分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随着价值链、生链等理论的发展,全球生产网络作为一个新的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进入21世纪,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的如火如茶,使得世界经济逐渐融合为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着巨大变革,以跨国公司为首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方式。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谁能站在价值空间的制高点上,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是领导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这一角度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也不是简单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还包括在同一产业内部,由于分工的深化,劳动分工从劳动密集环节升级到资本或者技术密集的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生产附加值,提高企业在生产网络的地位和参与度。
日本作为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在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的如火如黨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积极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布局全球生产网络。而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就是日本在布局生产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也对日本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比较早,其最初的投资动因主要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和日元升值。但是,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纵使日本经济不断萧条,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依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滑,甚至在2008年全球金强危机后,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不仅超过泡沫经济破灭之前的水平,甚至比历史最高水平还要高。在全球生产网络加速的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不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还是日本生产网络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突破传统的从规避贸易壁垒、开拓海外市场的视角,转而从全球生产网络这一新视角来阐释日本对美圍直接投资及对中国的启示。
......................
1.2文献综述
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由于本文主要是介绍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因此,本文的文献综述重点介绍两方面的理论——直接投资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1.2.1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第一,优势最大化
从优势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贸易领域至国际投资领域的延伸。从优势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其动因可分为绝对优势和边际优势,将这一分析思维应用到国际投资分析,从企业优势角度分析国际投资也是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首先,从绝对优势,也即垄断优势。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最先获得发展,因此国家间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发起并主导,其跨国公司在行业大多具有垄断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围绕垄断优势利益最大化来展开的。Stephen H.Hymer(1960)在其博±论文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Hymer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优势"而产生投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市场的不完全性,这也是使企业具有垄断优势的主要原因,而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的决定性因素。在Hymer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m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提出了产品区位转移的三阶段模式,即在母国进行生产并出口的新产品阶段、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熟产品阶段和产品技术、规模都达到标准化产品阶段。
其次,从相对优势分析直接投资。以上两个理论是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解释大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与垄断优势理论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是将企业的比较优势原理运用到跨国投资当中。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学家ICiyoshiKojima解释了本国具有劣势的夕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分析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现一些在日本已经丧失优势的部口和产业,因为在东道国仍然具有化势或者是具有相对优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以前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现象。Wells(1977)提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小规模的技术、民族产品、生产成本等具有相对优势。
........................
2全球生产网络与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理论概述
2.1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基础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与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生产在全球的分工,因为有了分工,生产中不同环节才能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其中全球生产网络就是一种分工的组织形式。因此,要分析生产网络的理论基础,首先要从分工开始阐述。
2.1.1价值链研究:生产分工的价值分析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地理学者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为价值分析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Miceal-Poter对于分工的分析,将市场竞争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中,并提出价值链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将生产规划从单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延伸至整个产业上下游,涉及研发、设计、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广告、分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环节,从而使得生产过程的可分性大大增强。在价值链研究基础上,Dicken(1986)提出了生产链的分析,将研究主要集中于商品流的形成和确定产品链中的参与主体和活动。主要强调的是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价值的增加及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过程的互动关系。与价值链理论不同的是,这一分析涉及了经济地理学的分析。在价值链中涉及了价值的创造和提升,而价值的分配问题在"微笑曲线"首次涉及。"微笑曲线"是由台湾宏碁总裁施正荣提出。他通过分析IT产业,得出PC机在上游技术研发、下游品牌建设和市场运营有着较高的价值,而在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却比较低。
2.1.2网络与镶嵌:生产分工的地方性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网络与镶嵌就开始被作为社会构成为基础而受到关注,但是真正成为热点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80年代中后期,Mark Granovetter(1985)和OliverWmiamson(1985)就开始基于交易成本研究社会成本。虽然网络和镶嵌发展影响了杜会学与管理学,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到经济地理学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Dicken(1992)关于多个地方的实证分析,才使得在经济地理学中开始重视网络与镶嵌。随后,网络与镶嵌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焦点。到年20世纪90年代末期,镶嵌的概念在经济地理学中己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框架的一个分析基石。
.....................
2.2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研究
全球生产网络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Henderson(2002)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定义出发,我们可从兰个方面来理解全球生产网络:一是全球生产网络是关于生产与商品的分析。现代社会的生产涵盖了中间和最终的市场和行动者,全球生产网络将重点分析产品的制造和服务的提供;二是全球生产网络是关于突破了链条的分析。在生产过程中组成的链的关系更多的是指单向线性关系,而网络更具包容性,他更好的描述了资本、知识、技能等关键要素在牛产者、消费者及中介媒介么间的流通。三是全球生产网络是关于全球化而非跨国的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不是两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之间的生产,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
由图2-1可知,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的主要框架是价值、权力和镶嵌。首先,这里的价值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租金,主要包括价值的镶嵌、提升、获取。价值的镶嵌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将本国的价值生产链接到全球,价值的提升关系到生产主体在网络内部的地位,而地位的高低又决定了其价值获取的量;其次,权力则关系到价值提升、获取。这里的权利包括公司、集团、制度的权力,其中公司的权力主导生产网络内部价值和权力的分配,企业能否在网络内部合理的进行权力的分配,关系到其是否能够有效治理生产网络;最后,镶嵌是一个主体与外部环境联系的方式,不仅使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源,也有利于外界环境在功能和地域上朕系企业。镶嵌有两种形式:地域镶嵌和网络镶嵌。从研究维度上看,全球生产网络主要的构成要素有:制度、企业、空间/地方、关系/流等四个维度。其中最重要的维度是企业,企业是全球生产网络中进行生产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但是,不同的企业由于在网络中的掌握的技术不同而地位不同,创造和获得的价值也就不同。
......................
3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发展概况................19
3.1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总量分析...............19
3.2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析.............20
4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阐释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25
4.1日本全球生产网络概述..............25
4.1.1日本海外现地法人分布...........25
5结论与启示.............39
5.1日本在构建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对中国经验.............39
4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阐釋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21世纪以来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本章我们将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角度来阐释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全球生产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始兴起,二十多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为分析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动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第二章介绍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之后,本章将分析促使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一个新的因素——全球生产网络。首先介绍了日本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状况,然后介绍日本怎样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嵌入全美的生产网络,又是怎样将全美生产网络嵌入日本全球生产网络并产生巨大作用。
4.1日本全球生产网络概述
4.1.1日本海外现地法人分布
要想了解日本在美国构建的生产网络对日本在构建全球生产网络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的生产网络。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區乏的国家,加上近年来日本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及国内需求不断萎缩,使得日本更加重视海外市场的发展。面对日益加深的经济全球化和日益发展的全球生产网络,日本为了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参与度与竞争力,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高海外半产比率。2013年,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已经超过30%,高达%.6%,其中,交通运输业的海外生产比率最高,达43.7%1。比较高的海外生产比率,使得日本的现地法人遍布全球,但是其主要海外投资地仍然是美国、亚洲、欧洲。从图4-1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现地法人在亚洲的比例最高,接近70%,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2.6%的现地法人分布在中国。而在1997年中国仅占10.6%,亚洲占47.3%可以看出,日本在除中国外的亚洲地区的现地法人的占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在中国的现地法人比例却大幅度提升,从而凸显了中国市场对日本构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性。从美国来看,1997年,日本在美国的现地法人的比例高达23.7%,2013年却大幅度下降,因此在日本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美国的重要性在逐渐降低。接下来,我们从水平型来详细阐述日本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
.........................
5结论与启示
5.1日本在构建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对中国经验
5.1.1提高企业的技术转化率
日本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世界瞩目,这对日本不断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在获得美国的先进技术之后,能够快速掌握技术应用并加升级,使获得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像举世闻名的本田公司,当公司在决定进军汽车行业的时,不仅面临着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还有来自国内拥有良好市场占有率的丰田汽车和日产。面对困难,本田通过研究美国的汽车引擎并将之改装之后生产出了日本第一辆赛车,并在F1赛车中取得良好成绩,本田赛车从此一举成名。本公司这种先进的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使得日本企业节约了研发成本和研发时间,也使得技术发生更新换代之后仍然使公司技术不断提高,从而保持或者提高在生产网络的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目前技术水平比较低,除了基础研究的能力需要提高外,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再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量技术,通常很难被公司吸收掌握,更谈不上对技术进行再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进口的技术不能快速吸收和创新,邸么花费巨资买来的技术就会在短时间内被淘汰,当这项技术被淘汰之后,企业为了发展不得不花巨额的费用再次进口更先进的技术。这就是中国在技术引进费用远远高于日本的主要原因。日本著名的技术创新研究专家森谷正规曾说,日本为引进技术所花的钱是很少的,仅占全国设备投资领域或出口额的远远低于中国的技术引进费用企业较低的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费用居高不下,更糟糕的是,买了的技术不能被吸收对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再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的企业技术创新,自明治维新开始实施的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国家技术至20世纪70年代后"科技立国",再至90年代变为技术输出国,绝大多数是由三井、丰田、丸红、松下远样的大企业来完成的。像日本的本田公司,它拥有世界著名的、人才辈出的研究所,这也是本田宗一郎引为傲的创举。本田宗一郎曾自豪地说:"本田的研究所比那些培养博士、硕士的学校还要有意义"。本田宗一郎将公司的研发部门从本田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一家单独运作的公司,这么做的目的是提升研发在整个公司的地位,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因此,我国可结合自身的情况,借鉴日本的在提高技术的经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