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作为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德国一直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自中德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交开始,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
目前,贸易是中德两个国家最大的合作领域,中国是德国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贸易一直有较大的互补性优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强,因而导致两国经贸关系中出现一些问题和障碍的可能性也有所提高。实际上,从德国角度看,为了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巩固在欧盟中的地位,德国需要中国;而从中国角度看,其发展也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来源。可以说,中德之间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对两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际经贸关系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德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于两国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本文利用国内外统计资料对中德两国经贸关系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对未来发展前景及对策进行阐述和研究,以完善有关经贸关系发展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中德经贸合作,实现两国经济优势互补,而且可为中德两国拓展经济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政策目标,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1.2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宄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几中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研究了自中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经贸关系及其发展,主要包括中德建交至冷战结束前以及冷战结束以来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
综合研究法: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近年来的大量统计数据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了两国经贸合作,尤其是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指出了双方贸易结构的状况、主要贸易产品及其近几年进出口的波动情况。
图解法:本文采用图表来说明中德贸易和投资额的变化情况,详细地分析了两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经贸关系中所占的地位。
本文研宄主要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第三章是对中德经贸关系进行的历史回顾,主要研宄两国自年正式建交以来至冷战结束前和结束以后的发展。第四章是中德经贸合作现状分析,主要对双方货物贸易及其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转让的特点,研究了中德相互投资、中德经贸合作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双方合作的意义。第五章是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该部分通过分析双方经贸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中德未来合作领域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工作及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对中德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指出了双方应该采取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六章为结论。
2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贸易理论是没有技术进步假设的静态分析,但在20世纪60年代,技术被认为是决定国家经济和贸易活动的重要要素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差距理论将科学技术因素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当中,从而解释了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国贸商品的趋向变化。同时,后发优势理论解释了技术引进对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2.1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那这两个国家之间便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两个国家在不一样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可能。因而,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便会增加社会总产量,而且双方经过交换均会获得利益。
2.2技术差距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因为每个国家向教育与培训和技术开发的投资不一样,所以每个国家技术创新和使用不同,因此,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从而,如果一个国家发明一种技术,而其他国家对这种技术还没有掌握,创新国家就会在一定阶段内在该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并可以生产和出口该技术密集型商品。当其他国家经技术转让掌握了这种技术后,两国原有的技术差距便会消失。可见,由于国家间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它们之间产生的技术差距成为国际贸易的动因,从而决定国际贸易的流向。
在新产品阶段,由于产品处于开发阶段,需要很大的资本和科技劳动的投入,这时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创新国家因具有比较优势能够生产这种产品,随着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增长,这种产品会出口到国外。
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该阶段的技术已经成熟,产品成为资本和技能密集型的产品。这时,资本和熟练工人丰富的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产品,他们具有比较优势。此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渐渐生产这种产品,而创新国家开始进口该产品。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因为生产过程已标准化,生产设备也变得比较便宜,所以成本、价格成为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产品变成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成为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净出口国,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建立工厂。至此,新产品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动态的分析法描述了技术的变化使新产品创新国家从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的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描述了新技术的国际转移过程。
3中德经贸关系发展历史回顾............11
3.1中德建交至冷战结束前的经贸关系.........12
3.2冷战结束以来中德经贸关系.........15
4中德经贸合作现状分析...........19
4.1中德贸易合作状况........19
5中德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41
5.1中德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41
5中德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5.1中德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的不同,因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5.1.1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
第一,从政治因素来看,首先,中国尊重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原则,德国也宣布不对第三国使用武力,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2005年欧盟宪法失效后,中国更加重视中德关系的发展,两国政府支持对方国家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率先支持两德国统一的愿望和欧洲国家同盟的主张,而德国也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次,随着中德两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中地位的增强,两国尊重对方的外交政策,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的愿望,如两国均支持多极世界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观点。再次,两国领导人极为重视双方的合作。2014年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举行会双方就中德经贸、政治关系发展、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共同发布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习近平主席认为,中德关系发展到今天,两国务实合作的效应不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远远大于二。深化中德合作,利在两国,惠及欧洲和世界。2014年7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时双方又表示出加强两国合作、促进未来发展的愿望。这些举动不仅促进了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德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6结论
自中德两国建交以来,双方的经贸关系一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德之间经贸合作对于两国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合作。2014年3月,中德两国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本文以中德经贸合作为研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有关中德经贸合作的各种资料和信息,选取并分析了大量中德两国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统计数据,经过全面分析和综合整理,对中德两国自1972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分析了双方经贸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叙述了两国在各自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分析了中德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中德经贸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德两国未来合作的领域,提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德国是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中国是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国家,两国由于存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因而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德国向中国主要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中德两国经济存在着互补性,双方经过交换可以给彼此带来较大的利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中德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因而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避免发生贸易战。
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可为中德两国拓展经贸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政策目标,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有益的参考。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该问题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会持续关注该问题,以便对本文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略)
中德经贸合作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德,经贸合作,研究,绪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