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创业文献一直关注新企业的成立,从企业创新和新产品研发(Deedsetal.,2000),到组织的产生和演进(Aldrich,1999,Hanksetal,1994)。之后,资源基础观主导创业文献,提出创业能力(EC:Entrepreneurial ability)来解释新企业的表现(Arthurs and Busenitz,2006)。国际创业领域的学者 McDougall 和Oviatt认为国际创业能力是国际企业首先发现并评估超越国界的机会,并且借助这些机会去创造未来的商品与服务的能力。创业能力对于刚刚成立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必须能够产生新的能力不断产生新的竞争优势,这就是 Teece 提出的动态能力(DC:Dynamic capability)。Teece(200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构建、整合或重构内外部胜任力的能力;Eisenhardt 和Martin 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过程或战略惯例,企业通过获取、释放、整合或重组自己的资源来适应或创造市场变化,或者凭借战略惯例不断更新资源配置,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Teece等1997;Zollo 和Winter 2002;Teece,2007; Protogerou 等,2011)。创业能力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研究的主要观点应当是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捕捉到市场机会,不断产生新的资源,进而适应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沿着这种思路就容易把创业能力和动态能力混淆。当前学术界也存在混乱,创业能力的学者赞同创业能力包含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学者只把创业能力当做动态能力中的一种能力。
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不清楚,测量和维度划分层出不穷,这样就增加了动态能力研究的困难,动态能力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表现为国际新创企业动态能力和成熟企业动态能力,绝大多数动态能力的观点集中在高科技行业的成熟企业(Zahra 等 2006),忽略了国际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对国际新创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也只是将成熟企业动态能力的观点直接应用在国际新创企业中。创业能力和动态能力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究其根本是概念界定不严密,分支不断,许多观点在混乱的概念基础上自成一派。我国企业创业活动处于蓬勃发展中,而创业能力和动态能力又不能很好地描述在企业创建初期复杂环境下的企业行为和表现,为此我们引出自成能力(AC:Autotelic capabilities)的概念。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创业文献强调了作为新企业最初竞争优势的创始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Davidsson and Honig,2003),战略管理的文献认为国际新创企业初始竞争优势来源于不同的能力(Hart,1995)。资源基础的观点和动态能力的观点关注于成熟组织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发展(Teece 等 1997;Zahra 等2006)。然而这种理论没有质疑和解释这些能力能否维持国际新创企业。自成能力是创业的动态能力,自成能力打破了成熟的发展路径的障碍,通过选择现有的部门系统资源中新知识和技术来实现的。自成能力的方法连接战略管理和创业精神,又运用了创业文献中动态能力的精华。自成能力有一套独特的维度,允许创业队伍利用独特的能力参与新企业的创造。
拥有拼凑能力可以打破资源限制,利用手头的资源解决创业初期的困境。即兴能力组合或者重组知识、资源和机会,从而改变现存的商业系统,去探究初始阶段的新产品、生产和服务。进一步讲,即兴创造和拼凑一直被作为概念、机制、媒介或仅是组织的活动。现在的研究表明他们不仅仅那样,他们是具有明显维度的完整的组织能力。超验能力完全是创新的概念,解释了为了实现最初的竞争优势,企业如何建立创新知识密集的概念。资源拼凑能力、即兴能力和超验能力的存在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此外,我们对于自成能力的定义,及对自成能力在新进入饱和市场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描述,有助于战略管理和创业文献的研究。
第 2 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国际新创企业理论
2.1.1 国际新创企业的定义
Oviatt 和 Mcdougall(1994)认为有些企业从创建初期就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最早定义了国际新创企业的概念。这与传统上认为新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由近到远的过程不同,国际新创企业在创建初期就把国际市场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Brush 和Vander(1992),Brush(1995)在时间上界定了国际新创企业,认为企业创建之后在 6年及6年内就进行利用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经营的企业才是国际新创企业。
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探讨国际化对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一种着眼于国际新创企业与传统国际化企业相比所特有的国际化战略,最后一种是从新创企业为什么一开始能走上国际化角度,关于这点有两个层面:Madsen和Servais(1997),Hutchinson,Quinn和Alexander(2006)等集中在企业家层面分析,Autio(2005),Fernhaber(2007)等从外部环境方面分析新创企业创业初期实现国际化的原因。
总结相关文献,国际新创企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国际新创企业超越了一般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在创建初期就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Oviatt 和Mcdougall,1994)。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国际化必须先立足国内市场,逐步进军国际市场。国际新创企业打破了传统观点,在创业阶段上也不是循序渐进,更多的是实现跨越式扩展,在地域上更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2、国际新创企业国际扩展道路更多的是机会导向型。创业包括迫于困境型和机会导向型两种。前者是创业者在困境中通过创业活动解决面临的困难,后者是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寻求利益而进行的创业活动。与一般企业创业不同,国际新创企业更多的是发现了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机会进行的创立和扩展。
2.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在经营过程中企业是否能超越自己的对手,直接体现着企业竞争优势的高低,量化的主要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盈利水平。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不同的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划分依据也不同。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从内外进行梳理,包括企业的外部竞争优势理论和内部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的外部竞争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绝对优势组织生产,通过贸易获利。大卫·李嘉图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认为企业通过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利。Hymer(1960)认为跨国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竞争优势。以上观点都是从外部市场结构角度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马歇尔的企业集聚观点认为通过企业集聚,企业可以进行思想和技术的交流,彼此获得最大化利益。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企业集群组成的产业更容易获得全球竞争优势。马歇尔和波特等学者都是通过企业外部环境的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
企业内部优势理论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一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Edith Penrose(1959)在《公司成长理论》中提出企业具备了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时才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收益。Richard Rumelt(1982)年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企业具有的内部特殊资源是企业高利润的来源。Birger Wemerfelt(1984)年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确定了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观点。Prahalad,Hamel(1990)年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过程中积累的协调生产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二,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认为在企业内部具有创造性的毁灭功能,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是通过创新竞争。波特将创新与技术结合,借助技术创新参与企业价值链的活动,获得竞争优势。Daveni(1994)在熊彼特基础上提出超级竞争理论,在动态环境中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企业若想生存必须不断地建立优势。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19
3.1 国际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和维度划分 ............... 19
3.1.1 国际新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架构 ................... 19
第4章 国际新创企业自成能力测量工具开发 .............. 39
第5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53
5.1 研究方法的确定............... 53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5.1 研究方法的确定
5.1.1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最常见的统计方法,本文实证研究方法是结构方程模型。原因如下。首先,本文的变量不止一个,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其次,由于我们数据是初步收集的,所以因变量和自变量难免有误差,而结构方程模型允许因变量和自变量误差的存在。此外结构方程模型考虑因子结构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是符合我们研究需要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设定模型,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设定最初理论研究模型。第二步,模型识别,检验设定的模型能否求出唯一解。第三步,模型估计,常用的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和最大似然估计。第四步,模型评价,在这一步主要是评价模型和数据之间的拟合情况。第五步,修订不能拟合数据的模型。
5.1.2 多元回归方程
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且变量不止一个,所以使用多元回归方程,求出方程之后再进行回归检验。这部分是用 AMOS20.0 软件和SPSS18.0 软件,这样做的原因有:第一,要素和要素之间单独关系和相互影响都可以在模型中体现出来。第二,AMOS 软件具有清晰的路径帮助我们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减少变量测量误差。
第 6 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企业的发展包括创建、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对于新企业创立初期又可以分为创建期、存活期、成长期三个阶段。企业创建期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资源短缺、资本有限等,特别是对于国际化企业而言,国际市场环境风险更大。传统的资源基础管理论认为企业如果保持持久竞争力,必须拥有大量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企业在创建初期都能有稀缺资源,对于国际新创企业而言资源限制问题更为突出。资源匮乏的国际新创企业面临机遇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当前的行动,以期自动解决或者等待新的机会,二是,为了处理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需求,企业家拥有即兴和重新解释手头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处理复杂环境,使企业不断获得竞争优势,这种能够取得最初竞争优势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自成能力。
国际新创企业自成能力的研究基础是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能力理论中又存在动态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了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企业需要及时整合、重组或者构建内外部资源或者能力,这一过程体现着企业的动态能力(Teece,2007),创业能力指的是识别和探索必要资源的能力以便对市场机会做出反应,或者是创造新的市场机会的能力。国际新创企业的自成能力是不同于两种能力的能力,它体现在企业创建初期,在创业能力和动态能力形成之前,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和不确定,企业行动时缺少程式化的惯例。根据我们前期积累的资料,和调查情况我们提出了国际新创企业自成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它的三个维度:资源拼凑能力(BC)、即兴能力(IC)和超验能力(TC),对这三种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对问卷进行的预测试和先导测试,再进行第一次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次数据搜集和样本描述,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接着是有效性检验,最终确定了三个维度的规范科学的测项。
参考文献(略)
国际新创企业自成能力概念架构、测度以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新创,企业,自成,能力,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