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经历创伤事件的青少年数量增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研究表明[1],在普通人群中,大约 50%以上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经暴露于创伤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会发展为 PTSD,普通人群中 PTSD的患病率约为 7%-12%。在巴勒斯坦的一项对学校儿童的调查中发现,54.7%的孩子在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创伤事件,此人群的 PTSD 发病率为 34.1%[2]。在德国的一项研究中,对 14-24 的青年人调查显示,其 PTSD 的患病率为 1.5%[3]。在美国的一项对 12-17 岁的青少年的 PTSD 患病的调查为 8.08%[4]。在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学者们对 PTSD 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根据一项调查[5],地震发生后 5 个月地震灾区的青少年 PTSD 的患病率为 46.61%,地震发生一年半后,PTSD 的患病率降为 13.3%[6]。大量的调查已经对地震灾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但是对非地震灾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不仅自然灾害能够引起 PTSD,其他对生命构成威胁的事件(如严重的事故、严重的疾病、躯体虐待等等)也能够导致PTSD。此外,青少年的身体以及心理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创伤事件的危害。因此,对非地震灾区的青少年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提出,系统性的社区保障和以人口为基础的研究应该被提倡用于调查青少年创伤后反应的过程以及严重性[7]。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护理人员,在社区护理人员与青少年保健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协助培养儿童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应该预防青少年的意外伤害,防止学校或者家庭虐待,加强对意外创伤等的宣教和防范措施[8]。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们就通过观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来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他们提出,家长的行为影响孩子的发展是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实现的。关于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多种分类,其中 Baumrind 提出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三种[14]: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采用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民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进行指导并询问孩子的意见;采用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待孩子则比较严厉,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按照家长的想法来做;而采用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子女则没有过多的要求与限制,任其自我发展。有关于心理韧性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15],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则没有显著性意义。此外,有研究显示,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体罚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16]。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心理韧性与创伤后症状具有相关性,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具有相关性,假设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创伤后症状三者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并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验证并确定青少年创伤后症状、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韧性的综合效果,为在社区和学校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此研究于 2013 年 5 月至 12 月在辽宁省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营口市、锦州市、辽阳市与铁岭市进行抽样。辽宁省共包括 14 个城市,根据 2012 年辽宁省各城市 GDP 排名情况,沈阳市与大连市可以作为经济水平相对高的城市代表,营口市与锦州市可以作为经济水平中等城市的代表,辽阳市与铁岭市可以作为经济水平相对低缓的城市代表。然后在每个城市分别抽取 1-3 所小学与 1-3 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抽到的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问卷发放的前一天,发放知情同意书,由学生带给家长,如果家长与学生同意参与调查则在知情同意书上的“同意”上画对号。第二天收回知情同意书,对同意参与调查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按照以上方法于 2013 年 5 月在辽宁省锦州市随机抽取一所中学与一所小学进行预调查,共发放 535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 500 份。于 2013 年 6 月至 2013 年 12月在 6 座城市进行正式调查,共发放 6225 份问卷,收回 5958 份,回收率 95.71%,其中有效问卷 5765 份,有效回收率 96.76%。经过创伤后症状量表筛选出经历过创伤事件的 12-18 岁学生共 2292 名进行统计分析。
纳入标准:(1)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学生参与调查者。(2)经创伤后症状量表筛选出至少经历过一次创伤事件者。
排除标准:不在校者。
样本含量计算:本研究包括创伤后症状问卷 43 个条目,心理韧性量表 27 个条目,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12 个条目,共计 82 个条目。按照 Kendall M(1975)所倡导的标准,样本含量至少为变量个数的 5~10 倍[17],计算所得样本含量至少为 410 例,再加 20%的样本流失量,以保证充足的人数,最终计算样本量至少为492 例。本研究共 2292 名,样本量充足。
......
二、研究工具
问卷共包括 4 部分:一般资料,创伤后症状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一)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学生干部、家庭状态(和睦的家庭状态/不和睦的家庭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和睦的家庭状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没有争吵、打骂等,反之为不和睦的家庭状态(每周争吵 3 次及以上)。
(二)创伤后症状量表
选取 Tagay 等人[18]为青少年设计的埃森创伤后症状量表(ETI-KJ, the EssenTrauma Inventory for Kids and Juveniles),原量表适用于 12-18 岁青少年,其中文版[19]已经被运用于我国青少年(n=723),并且有良好的信效度。此量表共 43个条目,分 5 部分,第一部分共 14 个条目,前 12 个条目即 12 种研究对象可能会经历到的创伤事件,包括亲身经历的和目击到的,例如,躯体虐待、暴力、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第 13 个条目用来询问研究对象在以上 12 种创伤经历中最严重的一种,如果以上创伤经历不包括在内,则由其自行填写。第 14 个条目用来询问何时经历的最糟糕事件。第二部分由第 15 个条目构成,根据以上最严重的创伤事件,由研究对象主观描述或客观评估来评价其严重程度。第三部分共 24 个条目,前 23 个条目用来调查研究对象的创伤后症状,包括侵入(5 个条目)、回避(7 个条目)、高警觉(5 个条目)、分离(6 个条目),采用 4 点记分法:0=完全不符合,1=比较不符合,2=说不清,3=比较符合,总分范围 0-69 分之间。第 24个条目询问调查对象在经历最糟糕事件之后的躯体反应。第四部分包括 3 个条目,询问调查对象经历了创伤事件之后对现在造成的痛苦(采用 6 级评分法,从 0=完全没有,到 5=极其痛苦)以及症状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第五部分包括 1 个条目,从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方面考察创伤后症状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
三、论文
前言 ............................................................8
对象与方法 ....................................................10
结果 ...........................................................13
讨论 ...........................................................26
结论 ...........................................................30
四、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31
五、参考文献 ..................................................... 32
讨论
一、青少年创伤后症状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 PTSD 发生率为 12.65%,这一调查结果与上海的一项调查相一致(12.2%)[23],但是高于欧洲与美国的调查,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国情、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所经历的创伤事件不同而导致的。此外,欧美国家比较重视对青少年创伤事件的研究,并且制定了很多比较有效的青少年创伤监管系统,比如美国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英国的儿童医院伤害报告与预防计划、家庭事故监测系统、加拿大儿童安全伤害监测系统[24]。相对于国外的青少年监测系统,我国在青少年的监管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学校、社区卫生工作者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应当尽可能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监管系统,收集有关青少年创伤事件的流行病学数据等,为有关青少年的创伤事件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表 2 显示,在青少年经历的 12 项创伤事件中,事件 6 “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死亡”的发生率最高,为 13.82%,事件 9 “遭受过亲人或熟人的性侵犯”的发生率最低,为 0.40%。
本研究发现男女生所得的创伤后症状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周宵等人[25]调查的 2013 年玉树地震后 6 个月后的女生要高于男生不同,这可能与调查问卷的不同,以及经历的创伤事件、事件发生后所经历的时间不同有关。此外,表3 显示经历了与父母有关的创伤事件的青少年的创伤后症状得分要高于经历了与父母无关的创伤事件的青少年的创伤后症状得分,这可能由于青少年心理还不够独立,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性,在经历了某些与父母有关的创伤事件后所形成的心理障碍要比经历某些与父母无关的创伤事件后所形成的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一些,这一点也可能与表 4 中经历了某些与父母有关的创伤事件的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总分要低于经历了某些与父母无关的创伤事件的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总分有关。在不和睦家庭环境的青少年的创伤后症状得分要高于在和睦家庭的青少年,这可能是由于和睦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应对创伤事件的能力。对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的分析表明,女生的心理韧性总分要高于男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可能由于家长对女生的关注与教育要多于男生,女生的心理韧性要高于男生。
......
结论
1.青少年的创伤后症状并不只存在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日常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也能对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影响,
2.本研究所调查的青少年 PTSD 的发生率较欧美国家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应当建立健全我国青少年监管系统及安全教育系统以预防创伤事件的发生。
3.青少年性别、经历的创伤事件类型对心理韧性有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家庭状态、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是创伤后症状的预测变量;
4.建议学校与家长要适当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以有效应对创伤事件,家长要采用合理的教养方式,多听取孩子的意见,提高其自身的心理韧性。我国的青少年意外监护系统还不完全,这就要求我们社区护理人员要更加注意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