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创业文化对流动人口异地创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级数据的探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6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总结了有关创业文化以及流动人口异地创业的研究,匹配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每万人拥有的新建企业数量,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地区创业文化对于个体创业选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流出地的创业文化会对流动人口产生“烙印作用”,并且影响其在异地的创业选择。在控制了各种可能会影响个体创业选择的变量之后,平均而言,当一个城市创业文化指数(每万人拥有的新建企业数量)每增加 1 个百分点,那么来自于该地的流动人口在异地进行创业活动的概率会增加 0.29 个百分点左右。本文通过使用替换创业文化衡量指标、替换样本数据两种方式,都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总的来说,如果流动人口来自于拥有良好创业文化的城市,那么即使他离开这个城市,也会受到创业文化的长期烙印和影响,从而提高其在异地创业的概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发展,2019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1%,总量接近 100 万亿元。但是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显现,就业难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同时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李克强总理在2015 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借此“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同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1双创战略深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李克强总理在 2019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日均新设企业超过 1.8 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 1 亿户。
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在中国,不同地区创业水平的差距非常大,并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我国东部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创业态势,而西部的创业活动则相对比较沉寂。根据《全球创业观察 2017/2018 中国报告》的研究成果,虽然 2002—2017 年以来国内创业活跃度逐年攀升,但创业活跃度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并且,地区创业水平差异的存在具有持续性,历史上曾出现著名的浙江商帮、潮汕商帮的浙江、广东等地区,现在仍然是中国创业尤为活跃的地区。创业活跃程度为何会在不同地区间呈现如此大的差异?最初的研究主要强调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如个体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力资本、私人财富和失业(高建等,2009)、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张玉利等,2012)等因素开始逐渐被考虑,但这些并不足以解释地区创业水平差异显著且持续存在的现象,因此需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图 1.1 1982~2018 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创业文化及流动人口异地创业的相关文献,全面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并参考类似文献中的变量选择和计算方法,结合本文的数据进行变量的选取和构造。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阐述来源地创业文化对流动人口异地创业的影响机制,定性分析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之后通过数据回归,定量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三)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是文化经济学领域主流的研究方法之一,用于识别文化对个体选择和经济行为的因果效应。但是,目前国内对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还较少,因此,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一下这种研究方法。
创业产生的额外的收益会带来正效用,同时由于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以及承担更大的风险也会带来负效用。只有当正效用大于等于负效用时个体才会选择进行创业。文化会影响创业对个体产生的总效用进而影响到个体进行创业的概率,某地的文化越看重创业带来的负效用,来源于该地的个体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越小。因此我们引进以下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但是在实证分析中很难将文化因素的影响与经济、社会、制度等地区因素的影响分离开来,一方面对于文化、社会、制度等影响因素,很难找到合适的指标去度量;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度量指标,往往也会掺杂了好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建议使用国际移民或者是流动人口的数据将文化因素从其他地区因素中分离出来。这一方法认为,流动人口迁移后,将不再受到流出地的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但个人偏好和选择仍然会受到流出地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现居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与制度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对于居住于同一地区的人都是一样的。因此,通过分析现居地相同但来源地不同的人群,可以分离出文化因素对个体经济活动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创业研究综述
一、创业的概念界定
“Entreneurship”(创业)一词最早源自于十二世纪的法文“entreprendre”,代表“承担”的意思。随着创业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者们开始对创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与创业相关的各种理论。由于不同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创业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界定。本文将列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国外学者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划分成了不同的派别,Schumpeter(1934)是“创新派”代表人物,他认为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Shane(2000)是 “机会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创业是从机会识别、利用到付诸实践的全过程。Drucker(2002)则强调“创业管理”以及“创业精神”在创业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创业是一项需要经过组织系统管理的工作,并且可以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创业精神,是“管理派”代表人物。
国内学者则更多的将创业视为一个过程,强调创造价值的主观能动性。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同时,他也指出,创业并不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过程,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并且需要承担风险才能获得物质回报和实现自身价值。宋克勤(2002)认为:“创业实质上是个体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创造价值的过程。”
....................

第二节 文化与经济发展
在宏观层面,除了制度环境和经济水平,地区文化也是影响个体创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文化的定义非常宽泛且模糊,所以经济学家在很长时间内都很难把文化作为经济现象的解释因素。伴随着经济学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可得性的改善,研究文化对于经济特别是创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具备可行性。按照与创业活动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地区文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一般文化,一类是创业文化。接下来,本文将分别梳理现有文献关于这两种文化及其对创业选择影响的研究。
一、一般文化
(一)一般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Florida 于 2002 年提出创意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 3T 要素(3T 是指技术、人才和宽容度)是区域增长的驱动力,并运用该理论解释了拥有丰富技术储备以及众多知名学府的圣路易斯和匹兹堡,经济增长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不够宽容开放。这之后,一个地区的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可以被视为衡量地区一般文化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一般文化对于创新、经济增长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并做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Zhang(2019)用每个城市中人口来源地省份的多样性作为衡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指标,研究文化多样性对于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文化多样性会对城市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这一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徐现祥等(2015)用地区方言的多样性来衡量地区文化多样性,研究方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方言多样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时,消除方言多样性可使人均产出提高,主要原因是方言多样性阻碍了知识与技术的传播。


图 3.1 创业文化影响个体创业倾向的作用机制

..........................

第三章 创业文化影响个体创业选择机制分析..............18
第一节 创业文化的形成及外部性..........................18
第二节 创业榜样的示范效应...................................18
第四章 现状研究.........................21
第一节 中国创业现状................................21
第二节 中国流动人口现状................................24
第五章 实证分析........................29
第一节 数据、模型和变量.............................29
第二节 基准回归结果...............................3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模型和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Survey,简称 CLDS),CLDS 是中国第一个以劳动力为主题的全国性跟踪调查。CLDS 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城乡以村/居为追踪范围的家庭、劳动力个体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动态追踪调查,系统地监测村/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变化与相互影响,建立劳动力、家庭和社区 3 个层次的追踪数据库。CLDS 聚焦于中国劳动力的现状与变迁,内容涵盖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众多研究议题,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追踪调查。样本覆盖中国 31 个省份(除港澳台以外),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年龄 15 至 64 岁的家庭成员)。在抽样方法上,采用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multistage cluster,stratified,PPS sampling),在追踪方式上,在国内率先采用轮换样本追踪方式。2011 年 CLDS 以广东为范围开展了试调查,于 2012 年完成第一次全国性调查,于 2014 年完成了第一轮追踪调查,并于 2016 年完成了第二轮追踪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 CLDS2014 和 CLDS2016 的数据。数据预处理过程如下:(1)将 14 岁时居住地与现居地不同的个体定义为流动人口,删除非流动人口样本;(2)为保证数据的合理有效,对关键变量缺失的数据进行了清洗处理。
与此同时,本文为微观个体匹配的核心解释变量数据来自于 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控制变量中地区宏观数据来自于城市统计年鉴数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寻求新的增长点是实现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探寻过程中,创业活动因其能够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和收入流动性,并且能够促进产品、市场以及技术的革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源泉。影响创业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希望探究地区创业文化对于个体创业倾向的影响。为了解决文化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地区创业文化的“烙印作用”会如何影响其在异地创业的倾向,这种“烙印作用”是否会受到时间和距离的调节而有所加强和削弱。
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文总结了有关创业文化以及流动人口异地创业的研究,匹配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每万人拥有的新建企业数量,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地区创业文化对于个体创业选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流出地的创业文化会对流动人口产生“烙印作用”,并且影响其在异地的创业选择。在控制了各种可能会影响个体创业选择的变量之后,平均而言,当一个城市创业文化指数(每万人拥有的新建企业数量)每增加 1 个百分点,那么来自于该地的流动人口在异地进行创业活动的概率会增加 0.29 个百分点左右。本文通过使用替换创业文化衡量指标、替换样本数据两种方式,都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总的来说,如果流动人口来自于拥有良好创业文化的城市,那么即使他离开这个城市,也会受到创业文化的长期烙印和影响,从而提高其在异地创业的概率。
第二,创业文化对于个体创业选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一、创业文化显著提高了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创业概率,但并未显著提高城镇户籍流动人口的创业概率;二、创业文化对于机会型创业者的影响非常显著,但对于生存型创业者则没有显著的影响;三、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城市规模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流入和流出城市均为城市规模越小,流出地创业文化“烙印作用”的影响越显著。
第三,个体迁移时间和距离会对创业文化的“烙印作用”产生调节。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离开其流出地城市的时间的增加,其受到的创业文化的“烙印作用”会有所减弱,这与文化经济学一般认知相符。同时,本文发现,随着个体流入城市和流出城市的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以及营商距离的增加,这种流出地创业文化的“烙印作用”反而会有所加强。两地之间的经济距离则都不会影响创业文化的“烙印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