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完成立柱架梁的总体布局,将我国的开放发展又打开新的局面。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基本要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在 2019 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习总书记清晰说明了要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确定为未来合作的核心内容,“一带一路”由此进入高质量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包含了“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经济的高速发展体现的是以快速增长的数量经济为主导,解决短缺问题,而高质量发展则更加注重发展的好不好的问题。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紧跟时代潮流,也为提高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了借鉴,以及也为更好与他国合作。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发展依然很不协调,东部沿海地区不管是经济、社会、及资源都具有显著优势;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较为落后,但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施,开始出现好转迹象;东北老工业区在市场经济下行压力下开始衰退。因此通过对“一带一路”我国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对当前沿线省区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深刻认识,整理每个区域已存在但未被挖掘的优势和短板,对研究我国其他区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1.2 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介绍,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不仅有益于理论体系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1)理论意义: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较为繁琐,且所涉领域较多,有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能够把握的更加深入与透彻。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概念,相关研究较少,对于其内涵与指标体系,没有统一的界定,采用的方法和评判标准也没有一致的说法。因此本文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出发点,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特色,从时间、区域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
(2)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实践上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有关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并且以“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为研究区间,探讨高质量发展在省区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依据。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区域间差异以及维度差异,对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有重要作用。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概括为:“学习并梳理文献—提出质疑性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首先是相关理论梳理。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梳理高质量发展相关概念、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指标评价方法较单一,区域性研究较少等问题。根据以往学者研究结果,本文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重新界定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
其次是方法论研究。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后,以及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于本文的测度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即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再次是对比分析。考察“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分区域、分维度分析和类型划分,并对出现的差异性进行简要的阐述及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协调,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2018 年中央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标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学者们将关注点转向了如何定义和评价高质量发展,并展开深入研究。为了更加全面的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以下 4 个方面内容进行文献分析。
2.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九大首次提出,因此国外学者几乎没有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机理,虽已提出高质量发展,但不管是国家还是地区,都没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当前学者研究的现状来看,虽都已认识到建立指标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但缺乏对其的理解,始终没有统一的说法,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所涉及的领域较多。针对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将分别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五大发展理念及宏微观角度等方面进行理解。
许多学者是从新发展理念角度出发去理解高质量发展。王永昌和尹江燕(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创新、协商、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达到资源效率提升、降低环境成本的效果[1]。任保平(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理论上,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引导,以发展质量状态为核心;实践上,高质量发展作为升级版,以实现效率、质量、动力等变革来实现的[2]。而鲁继通(2018)认为准确全面的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要从三个基本特征和六个战略支点出发去理解,即协同性、动态性、长远性三个特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坚守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战略[3]。
在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中,有的学者从社会的主要矛盾角度出发。如金碚(2018)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全面发展[4]。
还有的学者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出发理解高质量发展。刘迎秋(2018)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从微观角度出发,整个生产过程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带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不仅是生产过程,还必须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或交换、分配、消费)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全过程[5]。
...........................
2.2 理论基础与概念诠释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1)质量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的思想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萌芽,美国质量管理 Juran 初次提出质量质量经济性问题,并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矿中黄金”,因此早期的质量经济理论主要围绕质量成本进行研究。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质量运动思想逐渐生成,多数学者认为质量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当时的许多企业认同这一观点,并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去。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质量研究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投入产出质量关系上,起草了质量经济学的国际范式。21 世纪以来,对于质量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应用成为当前热潮[17]。 对于质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应用范畴,众多学者认为有微观和宏观区别,微观质量经济学主要表达的是具体的技术问题,多以企业视角研究质量问题;而宏观质量经济学解决的是关于质量的总体经济问题,是研究质量问题在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反映的社会关系问题,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高质量的科学,不是从其狭小而是其总体上来研究质量问题。
在中国经济逐渐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对于有关质量的经济学问题加以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西北大学以任保平教授为首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经济发展质量研究,研究成果较为先进,尤其在经济质量增长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猜测并努力探究。既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定义,又健全理论框架,并设计指标体系,衡量中国经济质量水平,给众多学者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学界引起很大共鸣。其著作《超越数量:质量经济学的范式和标准研究》的完成,也表明了对经济质量的研究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质量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理论提供了基础[18]。
...............................
第 3 章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11
3.1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现状分析.......... 11
3.1.1 经济规模发展良好 ..................................... 11
3.1.2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 12
第 4 章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过程 .................... 19
4.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9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9
4.1.2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 19
第 5 章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31
5.1 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序列分析 ............................... 31
5.1.1 沿线省区和非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序列分析 ...................................... 31
5.1.2 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时间序列分析 ...................... 32
第 5 章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5.1 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序列分析
5.1.1 沿线省区和非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序列分析
如图 5-1 所示,2008 年以来,沿线省区3和非沿线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两者之间差距较小。从时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08—2012年,在该时间段内沿线省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略高于非沿线省区,但差距逐渐减小,2012 年沿线省区和非沿线省区水平基本持平;第二阶段为 2013—2017 年,在该时间段内,非沿线省区赶超沿线省区,但可以看出沿线省区和非沿线省区的差距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2013 年之前,沿线省区高质量发展优于非沿线省区,主要原因为沿线省区中东部沿海地区所占优势较大,所以使得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非沿线省区,而随着中部崛起政策的落实,非沿线省区的中部地区发展迅速,使得 2013 年后快速发展,超越沿线省区。而沿线省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一个五年中,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全面,西部地区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但随着与非沿线省区差距的减少,可知沿线省区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所以这是一个利好的趋势。
............................
第 6 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在深刻认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我国五大发展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5 个维度选取 26 个指标构建“一带一路”我国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且选择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计算并求出得分,得出各省区各维度综合得分,基于得分结果进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分区域评价、分维度评价以及类型划分。结合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情况。首先,从沿线省区和非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从结果可知,2008—2012 年期间沿线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非沿线省区,但两者差距逐渐减少,而 2013—2017 年后,非沿线省区赶超沿线省区,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次,从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序列的结果可知,2008—2017 年,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分时间阶段来看,2008—2012 年,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五年,根据结果显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低于平均水平;第二阶段为 2013—2017 年,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一个五年,在此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呈现飞速增长趋势,且 2013 年起开始高于平均水平,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虽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 10 年间沿线省区的总体差异还是存在变化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08—2012 年,总体差异较小,但总差异有增加的趋势;第二阶段为 2012—2013 年,总体差异从-14.05 增加到 60.88,差异值到达顶点,表明此期间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第三阶段为 2013—2017 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此期间总体差异急剧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