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感知的和龙市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经济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4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基于居民感知视角,以和龙市金达莱村、光东村、柳洞村、高岭村为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三个层次对以上 4 个村的扶贫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可知,和龙市贫困居民对发展旅游带来的积极效应感知明显,而对消极效应感知不明显,说明乡村旅游确实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本地的知名度和形象等。(2)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和龙市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结果为“良好”。说明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带来的作用和效果满意度较高,愿意把旅游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发展下去。(3)在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中,整体评价结果分别为“良好”、“良好”和“优秀”,说明贫困居民对环境效应的满意度最高,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的满意度次之。(4)通过对各指标的深入剖析,发现乡村旅游的扶贫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对扶贫政策认知度低,居民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带动农产品销售程度弱,旅游民宿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以及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较差等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落后,加之环境闭塞造成当地经济发展迟缓,导致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困难群众多,脱贫任务重。截止 2017 年,全国 832 个区域和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县 421 个、占 51%。近两年,我国民族地区的八省区脱贫速度慢于全国,进一步证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脱贫问题是目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关键一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十三五”时期,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应该因才施策,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贫困原因,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扶贫实效,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脱贫。

我国乡村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是作为外事接待的政治需要而开展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工作则是从 80 年代开始的。丁焕峰(2004)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并迅速脱贫致富;80 年代后期旅游业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许多旅游资源充沛但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资金援助[1]。这些地区开始了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和黄龙寺等地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些地区在实现了脱贫致富之后又进一步加强了风景区的管理与市场营销,最终把这些风景区做大做强。后来这些风景区都成为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风景旅游区。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南与朝鲜接壤,方圆 5069 平方公里,拥有 22 万人口,其中朝鲜族占全市总人数的 53%,同时拥有南坪、古城里两个国家级通商口岸。2015 年获评吉林省优秀旅游城市,2016 年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和龙市旅游产业以加快基础项目建设、力促产业富民以及扩大品牌营销为重点,旅游市场呈现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 年 1-6 月,全市旅游人次多达52 万,同比增长 49%;综合收入 3.2 亿元,同比增长 39%,对带动贫困居民脱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旅游扶贫理论的基础,起初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脱贫,而是为了分析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存在的负面影响。1999年 PPT 概念提出,意味着旅游脱贫的研究正式开始。
1999 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第一个提出 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PPT指有利于缓解贫困地区贫困程度的旅游模式,将旅游业与消除贫困相联系,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Ashley C 等(2001)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在南非、纳米比亚、乌干达、圣露西亚、厄瓜多尔、尼泊尔等 6 个地区的研究中发现,贫困人口是 PPT 战略的研究焦点,同时指出了人力资源匮乏是实施 PPT 战略过程中最主要的阻碍因素[2]。对此,国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区交通便利情况、利益机制参与者、资金投入和对旅游发展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由贫困人口构成的人力资源如何流入市场以及是否能够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

(1)关于旅游业对贫困人口经济影响的研究
Caroline Ashley 等(2000)研究发现贫困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并提高民营企业存活率,吸引外资企业投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3]。为了证实个人的经济收益和心理授权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B.Bynum Boley 等(2014)以当地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并通过韦伯形式理性法理论来加强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研究基础证实了这一猜想[4]。Mohammad S.A.Soliman(2015)以埃及 Fayoum 为例,以当地居民和相关旅游工作者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为分析对象,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对拉动Fayoum 社会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结论,并指出了 PPT 战略的发展同样受到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当地人的参与等因素的制约[5]。Manisha Pillay,Christian M. Rogerson 等(2013)的研究也指出:南非沿海地区高端旅游度假酒店的食品供应虽然是本土化采购,但由于酒店是通过第三方和本地贫困的原材料生产者发生关系,影响了当地贫困人口直接从旅游发展中受益[6]。

...........................

第二章 乡村旅游扶贫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推进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提速发展。我国学者王小磊、张兆胤、王征兵(2010)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43]。一般来说,广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可以带动居民增加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能保证居民生活所需的一切发生在农村的旅游活动。狭义的乡村旅游指农民身处于大自然之中,欣赏田园风光,体会民俗风情,学习农业文化的旅游形式。在探讨研究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的基础上,根据在实践中调研所感受到的,本文主要以狭义角度分析为主,即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风光、农林牧渔资源、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和民间传承活动为核心,以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居民为消费人群,以欣赏乡村田园风光、体会农民辛苦劳作、了解风土人情和体会自然绿色之美为旅游目的的一种体验式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具有发展范围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原始野趣浓厚、易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参与性强、老少皆宜、重游率高、消费自主、生态环保、可持续强等主要形式特征。
2.1.2 旅游扶贫
在我国,旅游扶贫有着明确的定义,指通过挖掘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潜力,提倡建立旅游经济实体,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地区支柱性产业,以达到贫困区居民脱贫致富,地方财政增收的目的。旅游扶贫(Pro-poor-Tourism)简称为 PPT,指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经济收入以达到脱贫致富目的的旅游名词。
通过查找和研究其他学者的文献,归纳出旅游扶贫的几点内涵:首先是旅游扶贫主要包括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其次是开展旅游扶贫,主要以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具有本地或本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为主要来源。最后是要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扶贫,并且将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

2.2 乡村旅游扶贫的机理
发展乡村旅游业,主要是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基础,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也会带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的改善,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2.1 有效整合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的两大要素,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决定着旅游业是否能顺利发展。跳出传统的资源观,以发展的眼光及创造的眼光来看资源,梳理好传统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大发展性资源。通过梳理并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发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依据各地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产生 1+1>2 的显著效果。在资源整合管理者的组织领导下,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对自然、人力、信息、技术、政策等资源进行配置,达到各要素间优势互补,动态调节,整体主动聚合的效应。

2.2.2 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融合就是利用各类产业中的不同行业进行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进行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乡村旅游集欣赏农村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村容村貌、体验农村传统民风民俗,品尝农村特色美食等为一体,既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又可以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能带动餐饮、服务、运输、基建等产业发展,将一二三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展了农业的功能,这种新业态是使传统农业的种养殖经济向多种经济转变的有效途径。

.............................

第三章 和龙市农村贫困及旅游扶贫现状描述 ................................... 14
3.1 和龙市农村贫困及致贫原因分析 ....................................... 14
3.2 和龙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旅游扶贫现状描述 ........................... 15
第四章 和龙市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诉求分析 ......................... 20
4.1 理论分析框架 ........................ 20
4.2 数据来源与调查样本特征描述 ....................... 21
第五章 和龙市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的模糊综合评价 ............................... 27
5.1 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 27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7

第五章 和龙市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的模糊综合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在第四章中,依据有关理论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设立了 20 个能够反应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的指标,其中正向指标 13 个,负向指标 7 个。调查结果显示,负向指标的认可度极低,说明旅游扶贫的负面效应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对旅游扶贫效应的评价也主要是评价其积极的正面效应,因此,在此剔除 7 个负向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5-1)。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在众多扶贫方式中,旅游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旅游扶贫效果的科学评价关系到旅游扶贫地区能否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居民感知视角,以和龙市金达莱村、光东村、柳洞村、高岭村为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三个层次对以上 4 个村的扶贫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可知,和龙市贫困居民对发展旅游带来的积极效应感知明显,而对消极效应感知不明显,说明乡村旅游确实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本地的知名度和形象等。
(2)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和龙市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结果为“良好”。说明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带来的作用和效果满意度较高,愿意把旅游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发展下去。

(3)在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中,整体评价结果分别为“良好”、“良好”和“优秀”,说明贫困居民对环境效应的满意度最高,对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的满意度次之。
(4)通过对各指标的深入剖析,发现乡村旅游的扶贫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对扶贫政策认知度低,居民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带动农产品销售程度弱,旅游民宿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以及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较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