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视角下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8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内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为基础,构建融合度指标体系并测算融合度,对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将是本文的研究特色与主要内容。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976 年,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指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基调。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持有高度的关注。198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要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党的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出要注意城乡改革的配套,处理好城乡矛盾,巩固工农联盟。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文件指出要紧密联系城乡市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指出了城乡发展要紧密联系,同时也是首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理念,为城乡统筹政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新型城乡关系初步确立的重要时间节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的新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相继提出。2002 年,党的十六大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中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随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并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同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一体化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丰富了城乡关系的内涵,是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多方面的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更全面的概括。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1.1 关于城乡关系理论的演进
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起源较早,国际范围内最早的论述源自于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为圣西门和欧文。圣西门提出“城乡平等”的概念[1],欧文建立了新协和村以实现他所设想的社会模式[2]。
随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城乡经济的经典理论论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二元经济论。伯克最早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的概念,在对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制度研究中将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3]。刘易斯提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做出了解释[4]。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丰富,提出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5]。舒尔茨则从农村人力资本的视角提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是破解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途径[6]。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发展,新的形式的不断出现,城乡经济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将核心区定义为经济具有优势、制度完善、创新能力强的区域,而外围区则是依附在核心区外围,受核心区支配的区域[7]。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由孤立发展到互相联系再到不均衡发展最终走向均衡发展的过程,为城乡关系的演变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7]。
1.2.1.2 城乡关系的城市偏向论

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城乡关系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显现出新的内涵,而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城乡分立。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分散化城市的概念,认为把城市的发展引导并控制在一个健全的工业基础、比较独立自足而平衡的城镇是可行的[8]。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利比顿最早提出城市偏向论,认为城乡关系不是简单的以城市为中心,而应该是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9]。这些研究都为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奠定了一定研究基础。

..............................

第 2 章 城乡融合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新时代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在过去,中国不断完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坚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丰富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成功摆脱贫困和压迫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提供了中国范式。新时代下,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国情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虽然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总体上已基本实现小康,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下,中国未来的发展着力点也发生了变化,重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新时代之所以“新”,是指中国的阶段性国情为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阶段性建设任务发生了新的转变。在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总体任务也出现了积极转变,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幸福感,以人为本,不再单一追求经济总量,同时注重结构、质量的积极转变,经济的提升不再以环境牺牲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社会管理更加精准、智能,产业发展由单一的横向扩散转变为以融合为主的纵向延长、横向扩散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以国情为基准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都表明了新时代下的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1.2 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就是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动力,城镇化为手段,以产业融合的方式,达到生产要素均衡以及再分配的过程,最终达到城乡互为一体的结果。我国的城乡融合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分别是城乡统筹阶段、城乡一体化阶段和城乡融合阶段。在城乡统筹阶段,侧重点是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的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普及,城乡社会管理的平等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在城乡一体化阶段,城乡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收入和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程度加强,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注重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双向互动,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开发、资源的节约、生产的集约,是更全面的城乡协调发展。在城乡关系的不断演进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城乡融合的概念在十九大被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融合的基本内涵在城乡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容:城乡互为一体,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的双向融合机制;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均衡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重视乡村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人口就业平等;城乡产业融合,农业生产纵向产业链延长,服务业产业横向扩散;逐步消灭城乡间基本差别;城乡开发过程中优先保护环境、兼顾开发,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实现城乡共繁荣。

...........................

2.2 基础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基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论断。马克思指出,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城乡之间的区别。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发展,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开始出现分离,形成城乡分离的状态,也是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①。城乡分离使得城乡之间要素资源不能双向流动,城乡之间出现差别,同时,乡村劳动者和城市劳动者之间利益不断对立,形成城乡利益的对立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乡差别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促使工农业结合,以城镇化为手段,城乡差别逐步消失。消灭城乡差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哲学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差别。最终,以农促城,城市反哺农村的状态逐步形成,城乡走向融合③。城乡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高度的生产力基础和物质基础,城乡走向融合,是社会统一的重要标志④。

2.2.2 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高度发达和乡村相对技术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差异过大,使得城乡之间出现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无法转化为一个一元规模的统一的社会集中生产结构⑤。该理论还指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就是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劳动人员工资率都明显高于其他部门,但仍存在大量失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过度依赖于资源的消耗。刘易斯认为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主要取决于城市部门的经济发展程度。随后,拉尼斯,费景汉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在该理论基础上延伸成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该模型指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农业支持城市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 3 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 ................................ 22

3.1 新时代城乡融合现状 ............................... 22
3.1.1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 ......................... 22
3.1.2 城乡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 23
第 4 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31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32
第 5 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 43
5.1 新时代城乡融合的空间分布特征 .......................... 43
5.2 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全局相关性 ...................................... 45
5.3 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局部相关性 ................................... 45

第 6 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度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1 模型的选取及设定
6.1.1 模型选取

...........................

第 7 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关系发展研究的梳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结合经典城乡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经典理论,包括刘易斯经典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理论,紧贴中国现阶段发展形势,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的现状研究,结合中国当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典型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新时代为切入点,在对过去城乡政策的继承和丰富下,对新时代的城乡融合进行了定义。

本文以构建城市和乡村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为新时代城乡融合概念的具体体现,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算,对全国、三大板块以及各省市的城乡融合度进行测算,根据所得结果,设立评价标准,以各省市近 6 年来的融合度均值作为最终评定我国各省市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依据,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均处于城乡融合中度发展水平,其中中部,西部,东部按次序融合度由强到弱。分析其原因,分别为区位导致的交通条件相对更为便利,城乡发展起步晚但是水准高,农业资源无法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情况相对滞后。

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软件对各省份城乡融合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份城乡融合度均达到中度水平,甚至安徽省在近 6 年基本一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仍然有少数省份,包括一些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仍然处于中低度融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原因分别为生态环境开发过度,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