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肉类食品供应的主要来源。它作为一个在市场环境中运行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必然存在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在国家政策上,对生猪产业的长久持续发展不断地给予高度重视,连续几年出台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黑龙江省也通过一系列文件提出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14 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畜牧业。以“两牛一猪”为重点,继续加大投入,建设100 个高水平奶牛场,实施肉牛保母扩群工程,加快生猪原种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2015 年实现全覆盖,到 2020 年养殖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对因调整保险保障标准,
覆盖直接物化成本而增加的保费,根据现行规定给予保费补贴。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2015 年黑龙江省农业工作会议部署中强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在调整农业结构。要引导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上调,引导农业内部结构向畜牧业上调,深入实施“两牛一猪”规划,鼓励粮食就地转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2016 年《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6 年黑龙江省畜牧业增加值将继续上升,农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黑龙江省发布 2017 年畜牧产业工作要点》中提到“调整优化生猪区域布局。积极落实《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选择 1-2 个典型县开展生猪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试点,引导黑龙江省合理有序承接南方水网地区生猪产能转移。加快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和蛋鸡遗传改良计划,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育种工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学者们对生猪价格变异的高风险性具有一致认识
Hall et al.(2003)指出生猪生产者的风险感知与牛肉和农作物生产商相似,他们认为价格变异的风险是最大的,而极其寒冷的天气和疾病风险显得并不重要。Patrick et al.(2007)使用描述性统计 t 检验法对生猪生产的风险源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在所有风险源中生猪价格变异的风险率是最高的。
(2)农户生产经营决策受其风险规避度影响
Gunjal and Legault(1995)采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常数的幂效用函数比较了加拿大魁北克省乳制品生产者和生猪生产者关于农场投资和技术采用的风险偏好,并指出农业生产者面临的生产、金融和市场决策都与变化的风险程度相关,与乳制品生产者相比生猪生产者更加风险规避,所以政府为了减少农业中的不稳定性就需要完全理解农民的风险行为[3]。Bwala and Bila(2009)在博尔诺州农户风险规避的研究中提出应对农户进行风险规避教育,并考虑风险规避对农户决策能力的负面影响[4]。Lien et al.(2007)在分析风险规避和最佳林业再种植面积时指出林农的再种植和投资决策受其风险规避度影响。Brennan(2002)在研究越南稻虾养殖农场风险规避型农户在储蓄和技术选择时提出农户的不同风险规避度对其选择的最佳储蓄策略是不同的。El-Nazer and McCarl(1986)分析美国俄勒冈州东北部灌溉种植农场农户在预先裁定轮作和自由轮作时,指出他们最佳轮作的选择受其风险态度影响。Pennings and Garcia(2001)在研究荷兰生猪生产者风险偏好时,通过设计问题获得确定性等价,在不考虑变量投入的条件下分别运用负指数效用函数与幂效用函数分析了生猪生产者风险偏好类型。
.........................
2 相关概念及效用值决策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户生猪养殖规模
依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标准将生猪养殖规模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户四种类型。其中,生猪年平均存栏量在 30 头以下的养殖规模划定为散养养殖户,年平均存栏量在 30-100 头的为小规模养殖户,年平均存栏量在 100-1000头的为中规模养殖户,年平均存栏量在 1000 头以上的为大规模养殖户。
王松伟(2011)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养殖规模的说明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不同,其指出“有关政府文件及其他资料中也有按照生猪年出栏量来划分养殖规模,其划分标准如下:50 头以下年平均出栏量为散养养殖,50-300 头年平均出栏量为小规模养殖户,300-2000 头年平均出栏量为中规模养殖户,2000 头以上年平均出栏量为大规模养殖户。根据相关研究发现,生猪年平均出栏量与其存栏量之间高度相关,并存在 1.3 倍左右的数量关系,据此,为了调查和论证的方便,其采用年出栏量的标准来说明”。
文中将中规模生猪养殖出栏量中的“100-499 头”定义为中规模生猪生产者的研究对象。由于生猪养殖一般是一年出栏两个批次,故采用的出栏量为最近一个批次的生猪实际出栏量,以下简称“出栏量”。阎春宁(2002)指出“风险是指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科学意义上的)与实际结果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某种特定的客观情况下之间的偏离,偏离程度的期望值越低、方差越小,风险就越小”。并指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大多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度量。根据风险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风险的产生与一定得时空条件和客观环境有关,与人们对某件事所抱有的期望有关,因此,当这些情况出现并发生变化时,风险也有可能出现并发生变化。徐玖平和黄云歌(2006)指出“风险意味着某些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
........................
2.2 效用值决策依据
学者们指出生产者经营决策受效用值影响。孙家乐(1989)指出“虽然收益期望值相同,不同的决策者(或群体)对风险承受力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决策。采用效用值决策比较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过程”。冯俊等(2015)在研究农户低碳化种植决策的行为时指出“农户在面对风险进行种植行为决策时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南灵和张大海(2005)指出农户在进行家庭养殖风险管理时应以效用最大化为决策依据来降低风险,从而获得高效的饲养方式。
........................
3 中规模生猪生产者风险规避度分析........................ 15
3.1 调研说明...................... 15
3.2 生猪生产者随机生产函数分析........................ 16
4 效用值对供给决策影响分析........................ 35
4.1 效用函数选择依据........................ 35
4.2 效用值计算....................... 35
5 研究结论、不足与建议........................ 53
5.1 研究结论........................ 53
5.2 研究不足....................... 54
4 效用值对供给决策影响分析
4.1 效用函数选择依据
......................
5 研究结论、不足
5.1 研究结论
基于 2015 年 5 月至 2016 年 1 月黑龙江省 11 个县市 45 个乡镇 76 户中规模生猪生产者的调研数据,运用 Just-Pope 随机生产函数模型,计算生猪生产者的平均风险规避系数并判断其风险偏好类型。依据负指数效用函数表达式计算 71 户中规模生猪生产者的初始效用值,并在生猪出栏价格不变、上涨 10%或下降 10%情况下调整投入要素价格,在固定资产投入量不变的短期内,分析生猪生产者效用值的增减情况以及中规模生猪生产者供给决策。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影响中规模生猪生产者风险规避程度和风险偏好类型的主要因素是仔畜重量和饲料用量,前者为风险产量减少型投入要素,后者为风险产量增加型投入要素。
在生产者随机生产函数回归时,只有仔畜重量和饲料用量通过了生产风险函数的显著性检验,其他直间接总费用和人工成本未通过检验,可知仔畜重量和饲料用量是影响中规模生猪生产者风险规避程度和风险偏好类型的主要因素。风险函数回归结果中仔畜重量的弹性值为负表明仔畜重量的增加会减少生猪出栏总重量,仔畜重量的减少会增加风险产量;饲料用量的弹性值为正表明饲料用量的增加会增加生猪出栏总重量,饲料用量的增加会增加风险产量。
第二,中规模生猪生产者为风险规避型。
依据平均风险规避系数的测算结果可知 76 个生产者中有 73 个系数为正。依据Arrow-Pratt 绝对风险规避系数对风险偏好类型的判断可知中规模生猪生产者为风险规避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