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金融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国家地区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金融资源不断地由低效率低收益配置的地区或国家向着高收益高效率配置地区或国家集聚,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呈现出金融集聚的现象。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配置方式如资金融通、信贷导向以及管理和规避风险等,为传统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以及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想要得到跨越式的增长以及实现“弯道超车”,同样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
从以往经验来看,金融产业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金融产业集聚本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贡献;第二,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第三,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第四,是通过吸引国外资本来本区域投资来影响经济增长。
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实体经济发展迅猛,各种产业集聚以及分工的现象开始出现,同时,西方欧美等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也逐渐的意识到产业集聚以及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促进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开始建设本国或者本区域的金融中心,比如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中心、美国的华尔街金融中心;近代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腾飞发展,一些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好的地区也开始效仿西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如新加坡、日本东京、我国的上海、香港等。在这些金融聚集区以及金融中心聚集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总部以及分支机构,为金融集聚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共享信息、减少不对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可能。因此本区域内也会对很多的银行总部、证券公司总部、保险公司总部以及交易所总部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促使这些金融机构金融企业选择在这些地区聚集。同样更多的金融机构也因此被吸引在本区域内聚集,加强这些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进而促使这些金融集聚区域慢慢的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金融集聚研究综述
(一)金融集聚产生的动因对金融集聚产生的动因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使我们对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Powell(1915)对金融集聚以及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分析,并在其著作《The Evolution of the Money Market》中指出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影响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第一是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第二是地区的区位因素,第三是规模经济效应。Park et al.(1989)对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银行的集聚进行研究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指出本地区银行规模的扩大以及银行数量的增加,从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减少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Arthur 在分析金融集聚形成的原因时,通过建立路径依赖模式研究发现因为规模报酬递增,一个银行进入一个区域,很难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使得这个新银行在本区域的空间上“锁定”。黄解宇(2011)通过金融行业自有特征对金融集聚研究,认为实体产业集聚的产生会促使金融企业的集聚,金融集聚作为实体经济集聚的伴随产物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所有产品都具备较高的流动性和空间溢出性,这些特征加强了金融规模效应。车欣薇(2012)指出金融业作为现代的特殊服务行业,金融服务企业在一个地区聚集的越多,金融相关信息量越大,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更多的金融产品份额,以及更低的机会成本,会吸引后来的金融企业选择进入,从而产生区域金融集聚。
区位因素。Davis(1988)在其研究中指出金融机构是在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市场供求和规模后,从而进行合理预测其可能获得的收益,最终来确定金融企业区位的选择,普通行业的企业选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金融企业的集聚现象。Choi et al.(2003)通过区位选择理论研究全球金融中心,指出投资规模、市场流量、距离是影响跨国银行区位选择的的三个主要因素。潘英丽(2003)指出金融企业的集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区的成本优势是其主要因素。梁颖(2006)认为金融机构在选择区位时受到地点、时区、交通、成本、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茹乐峰、苗长虹、王海红(2014)通过因子分析法将金融集聚的影响因子降为质量因子、活跃度因子、规模因子,认为金融集聚与城市的区位和规模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
第二章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效应机理
第一节 金融集聚相关理论
一、金融集聚内涵界定
现有的关于金融集聚文献中,对于金融集聚的概念界定,目前许多学者各抒己见,尚没有明确的定义。金融集聚的研究,首先要从产业集聚出发。Porter(1990)指出产业集聚是同一产业较为集中的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现象,这些产业彼此之间存在较多联系和互补关系。金融集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因此,对于金融中心的研究成为很多学者研究金融集聚的切入点。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尝试通过对金融中心的内涵进行界定来阐述金融集聚的概念。Kindle Berger(1974)从功能的角度,最早对金融中心进行了阐述:他指出,金融中心的作用是使得货币资金的供求双方距离拉近,同时也使得区域内货币资金转移的流动方向和空间得以改变。对国内金融中心最早进行阐述界定的是饶余庆(1997),他指出,各种金融机构在一定空间上的集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条件。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相对自由开放,经济活跃高效,行业的成长较为迅速。梁颖(2006)从微观视角切入,她提出金融集聚不是简单的各种金融分支机构在一定地理区域空间上的集中,金融集聚的重点是各种金融机构的总部,或者具备完善的金融机构总部功能的较大规模的金融分支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区域内集聚,与其相关联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业结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金融集聚提出以下定义: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金融领域相关要素的资源驱动下,金融资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制度组织、金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金融产业发展的所有构成要素在空间上集中,从而形成金融中心。
...........................
第二节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机理
对于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内外诸多学者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因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具有复杂性,同时研究方面侧重的内容具有一定区别,国内外学者所得研究结论也各有不同。本位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机理分为四方面内容。
一、金融集聚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资源包括资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制度组织、金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金融产业发展的所有构成要素。金融资源的流动主要分为区域内集聚和扩散两条路径。
金融集聚区内聚集了大量的金融资源,这些金融资源能够为区域内的实体经济提供信贷融资等一系列的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金融机构在金融集聚区内聚集,因此可以吸附大批的投资资金,也会提高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性,从而提供了大量的投融资机会以及渠道给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同时与金融产业相关的产业也会在金融集聚区聚集,这些辅助和相关产业能够对金融产业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的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资金供求双方能够更好地对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一定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在挤压效应的作用下,金融集聚区内金融企业的成本上升,在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金融资源由于成本过高和逐利性,会从金融集聚的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进行转移扩散。各种金融资源从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进行转移扩散的过程中,会为这一些金融集聚较低的区域带来较为优质和丰富的资源以及市场管理理念,这样就会使得这一区域的金融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金融集聚对周边区域的资源扩散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金融机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素质人才在金融集聚的核心区域内聚集,这使得核心区域较其他周边地区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水平,金融资源从金融集聚的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扩散时,核心区内的技术、产品等也会向周边区域扩散,创新技术以及产品的扩散使得周边相邻区域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增长,这样就会提高周边区域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使得经济得到增长。第二,金融集聚的核心区的金融资源向相邻区域扩散时,核心区内的金融机构也会在相邻区域设立分部,使得周边区域的金融资本增加,为这些区域的产业机构升级优化提供资金支持。
................................
第三章 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集聚现状分析.................... 18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18
第二节 我国金融业发展状况...............................20
第四章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41
第一节 模型构建.....................................41
一、理论假设......................................... 41
二、指标选取..................................... 41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58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58
第二节 政策建议..............................59
第四章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
本章节在前文金融集聚理论研究和我国经济金融集聚的统计学分析基础上,以我国 2011 年——2018 年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用 STATA15.1,GeoDa1.14.0,AicGIS10.7 等计量软件来研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一、理论假设
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可以看出,金融集聚会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政府引导、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结合目前已有的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 1: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假设 2:金融集聚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来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假设 3:金融集聚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来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假设 4:金融集聚通过引进外资来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结合本文研究的重点,
通过前文分析和借鉴已有分析,为避免因遗漏重要解释变量,从而导致计量统计结果出现重大偏误,因此选取劳动力人口、政府引导、人力资源三个变量作为模型控制变量。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金融水平的增长,同样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金融产业在我国地理区域上也产生了明显的聚集趋势。然而,金融资源目前在我国的分布极不平衡,对比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金融资源较为匮乏,而东部却聚集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数字金融的出现,打破了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区域间金融资源的差距,但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参考借鉴产业集聚理论、金融地理学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等,研究了 2011——2018 年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关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 AHP 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金融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分析。并且通过空间杜宾模型以及偏微分分解的方法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的现状分析中,通过分析我国传统金融以及数字金融的发展,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资源丰富,而在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金融资源匮乏,但是发展潜力较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数字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和覆盖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地域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原来经济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也能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测度不同地区省份的金融集聚水平发现,东部地区是我国金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内部竞争激烈,金融集聚呈现出一定扩散效应;中西部地区虽然金融集聚度水平较低,但是内部竞争较小,发展潜力巨大,对金融资源具有较强吸附能力;东北地区由于经济转型,地区经济缺乏活力,使得一部分金融资源流出。
第二,从各区域内部金融集聚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北上广江浙等地的金融集聚度依然最高,但是每个省份定位不同,金融集聚程度稍有差异;中西部地区各个省份金融集聚程度较差,但是都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说明在我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当地金融产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金融集聚程度加强。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检验,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金融集聚具有空间自相关(依赖性)。2011——2018 年,在 1%显著性水平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性Moran?I指数在 0.2 左右波动,但Moran?I指数在缓慢地变小,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略微减弱。2011——2018年的金融集聚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I指数在 0.120~0.204 之间波动,且每年的金融集聚水平Moran?I指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在 1%和 5%正态统计的 p值检验。说明我国各个省份之间金融集聚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近年来金融集聚Moran?I指数也是略微有所下降,一方面说明金融资源在我国流动性加强,一些集聚度较低的区域金融市场也日趋完善,对金融资源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金融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限制,即使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也能实现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集聚Moran?I指数变化幅度不大,也说明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虽然有一定冲击,但传统金融产业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