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经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06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研究,本文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本文测度了2006-2016年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同时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轨迹。此外,本文从全国以及区域层面考察人力资本、出口、财政支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的制造业都普遍面临着行业发展不景气、用户需求个性化、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制造业企业难以生存等问题,使得各国政府不得不担心未来的制造业发展状况,倒逼各国重新明确制造业的发展路径。而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自2010年以来,一直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化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占比较低。同时,我国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制造业,长此以往导致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并且导致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核心竞争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中低端化、比较优势削弱等挑战。

首先,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我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凭借人口红利和生产要素廉价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化分工格局中,并且获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而促进本国制造业规模扩大和产值份额增加。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不拥有开发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对关键技术、先进工艺、核心零部件等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只能依赖先进国家的技术以及设备,从而支付了巨额的技术转移成本,甚至所发生的成本远远高于所得到的收益。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一直使用他国的核心技术、零部件以及高端设备使得我国制造业值只能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只能生产、加工附加值低的产品,在低端产业中的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生产要素缺乏,最终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化,在全球价值处于高端位置的产业偏少,从而使得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梳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其次,基于研究需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建立较为全面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量化,运用熵值法测算中国28个省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便于从整体上了解各省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以及从区域层面了解不同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再次,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探究人力资本、出口、财政支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其次,介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衡量方法、影响因素、路径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对已有的研究进行述评。
第三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首先,建立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介绍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的测度方法——熵值法。最后计算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值并且从整体分析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创新化、效率化、绿色化水平以及转型升级水平。最后,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各省市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演进轨迹。

第四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首先,根据文献的相关研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可能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出口、财政支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六个因素。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根据实证的结果分析各要素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全国总样本分为东部、中西部子样本,分析上述六个因素对东部、中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结合以上所有章节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且提出提高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包括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还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占优势的产业能够决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从动态角度来看,对一个地区而言,比较优势不是保持不变的,可能没有竞争优势的某些产业仍然可以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经济学家认为,对一个地区而言,其资源或者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的比较优势类型,一个地区应该重点发展资源占优势的产业,并且要与其他地区有商业往来,从而推动彼此的发展。
一方面,林毅夫、李永军(2003)指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企业或产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就必须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在此情况下,国家才能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进而使得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一样合理,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型的竞争优势目的。另一方面,张其仔(2008)指出,就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而言,其由本国比较优势路径所决定。比较优势演化的路径可能是不间断的、线性的,也可能中途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岔、断档。所以,产业升级路径不一定是线性的,可能出现分岔。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
在全球价值链(后文简称GVC)领域中,在国外最被学术界认可的研究为Kaplinsky and Morris(2002)所提出的产业升级框架:工艺流程、产品、功能、价值链条等四个层次升级,并认为在GVC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按这四个层次的顺序发展企业或产业集群,同时发展方式表现为:EA-OEM-ODM-OBM。

........................

第二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状况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
纵观历史进程,虽然学术界对转型升级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其内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尽管如此,考察不同学者关于转型升级概念的界定,对于深入了解转型升级的内涵仍具有一定的意义。现有关于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主要从转型、升级具体部分和转型升级整体两个层面分别展开:
一些学者分别从转型和升级来考虑转型升级。多半学者从产业层面研究转型升级,例如:有的学者从类型和结构角度细致地进行界定,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类型,即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而升级是既包括产业间升级,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前者指低层次的产业向高层次的产业转移,是指某一产业内部逐渐实现高加工度化(范正伟,2011)。有的学者从三次产业和产业内部视角粗略地界定:产业间的转型升级是指产业比例的变化,而产业内升级是指产业内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徐晓红和李璐,2015)。也有的学者基于发展模式和产业链视角分别进行界定:转型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的改变,即从依靠人力资源和投资推动转变到依靠创新和品牌推动的发展模式;而升级是指产业链的升级,即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移(郭新宝,2015)。还有的学者指出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产业转型是指产业进行根本性变革,而产业升级则是指技术水平、附加值、生产能力从低级向高级的变迁(田小燕和冯新星,2016)。
而少数研究着眼于企业的微观视角,比如:有的学者根据竞争力理论,指出企业转型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类型,从狭义角度来看,企业转型包括:由于企业的竞争能力或竞争优势削弱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逐渐衰退而进行产业转移和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而企业升级是指企业现有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王吉发等,2006)。而毛蕴诗和吴瑶(2009)则认为企业升级有存量和增量之分,从存量方面看,企业升级是提升企业的产品、服务的价值与竞争力;从增量方面看,企业升级是企业创造新品牌和开拓新市场的过程。

...............................


第三章 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 ................................... 16
第一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6
第二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的测度方法 ................................................ 16
第三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的测度 ................................. 21
第四章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7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统计说明 .................................. 38
第三节 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 4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47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7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47

第四章 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在测度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后,发现各省市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产生影响,如:城市化水平、投资水平、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出口水平等。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影响因素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
(1)人力资本。首先,人力资本作为比较优势禀赋,企业通过投资和积累人力资本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率,进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次,人力资本在边学边干的过程中,会迅速地积累经验以提高劳动产出率,同时提高在企业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地在不同部门、产业间进行转换,为企业节约了转换成本,从而促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再次,人力资本通常拥有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能够对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将其发展成为自身技术水平的一部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够促进生产更加科学,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产业链、新的生产组织,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刘淑敏,2018)。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人力资本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作用。
(2)出口。出口能够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以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最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比较多,但是规模小、效益低。同时,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比较窄,向银行实际借到的钱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少,往往获得政府的资金帮助也较少,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降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无法向高端行业进行转移,最终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宋佳欣,2014)。考虑到我国从事出口贸易业务的中小企业众多,其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二:出口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智能化、创新化、效率化、绿色化的综合表现,本文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本文测度了2006-2016年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同时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轨迹。此外,本文从全国以及区域层面考察人力资本、出口、财政支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等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整体分析,发现:2006-2016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智能化、效率化、绿色化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创新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造成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阶段性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新化水平、效率化水平比较低。
(2)通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的纵向比较发现,各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全国整体有差异性。从2006-2012年,东部地区与全国整体趋势一致;从2012-2016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全国整体走势一致。此外,各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较平稳,相对位置大体保持不变。
(3)通过对中国省市区之间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横向比较发现,从2006年到2016年,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因而以2016年的各省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从智能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创新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处于最高的地位,西部地区的水平最低,中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从效率化水平来看,中部地区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水平最低。从绿色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稍微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稍微优于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