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到全球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去,包括国际间和国内经济一体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建设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市场一体化的实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商品和要素在地区内自由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统一大市场能够扩大市场规模,产生集聚现象,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会产生竞争效应,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掌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动权。在我国,长江经济带是区域合作以及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推进的典范。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沿江共 9 省 2 市包含: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以约占全国 20%的面积,支撑起全国约 45%的生产总值和 42.91%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长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高地,依托长江流域,聚集着各种类型的现代产业,包括: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科技等,全国约有 40%汽车、化工产品、钢铁是来自于长江经济带沿江企业,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长江流域的支持。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此后,以重庆、四川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不断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区域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本文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于 2016 年 3 月 25 日审议通过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以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探究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指数及其影响因素。以“文献综述-建立分析框架-现状测评-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提出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理论分析和数理模型两个层次展开。首先,对现有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及市场一体化建设状况进行陈述;其次,以大市场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构建市场一体化指标体系,测算 11 个省市市场一体化程度,然后对比三大地区市场一体化指数演进与区域差异;最后,以新经济地理学 3D 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进行计量分析,并对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绪论。介绍研究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对论文的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作出简要说明,并梳理相关文献综述。
2.理论分析。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索市场一体化的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基础出发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深层内涵和形成机制,为下文市场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3.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指数的测度和地区间差异的分析。以上文理论分析市场一体化内涵为基础,根据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从商品市场一体化及要素市场一体化两个维度来构建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基础指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 1998-2017 年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指数,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长三角、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地区,对地区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4.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及实证分析。以新经济地理学 3D 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将计算所得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实证结果。
5.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以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评价体系测量得出的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指数,和以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得出的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结果,就如何提高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程度、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市场一体化理论基础
一、关税同盟理论与产品市场一体化
关税同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维纳提出的,他在 1950 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中详细阐述了关税同盟理论的基本观点。关税同盟理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签订缔约协议,成为同盟国,在关税同盟国内部实行减免关税或者免税制度,在同盟国以外实行统一外贸政策,借由构建经济共同体的形式实现国家收入公平分配。
关税同盟理论是研究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由国际税收体制到影响国际贸易,再到国内经济发展。关税同盟通过两种效应对缔约国的经济产生影响,即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含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同盟国之间能否获得利益取决于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之间的关系。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同盟国内为维持同盟国关系,由向低成本非同盟国家进口产品转向高成本同盟国进口,贸易发生转移,从非同盟国转向同盟国,进口国也会产生因进口而导致经济损失;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在同盟国内减税甚至免税使得进口成本下降,贸易规模会扩大,贸易双方实现更高经济收益和福利水平;米德在《关税同盟理论》中指出,在高效率成员国实现一体化后,低成本商品进入一体化市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贸易双方都从中受益。动态效应则包含大市场效应、建立关税同盟国关系可能对同盟国内产生以下几种影响:第一,市场一体化,同盟国之间打破了贸易壁垒,减少了产品进入异地市场的阻碍,实现同盟国内一体化。第二,规模效应,同盟国内市场一体化使得需求规模扩大,厂商生产成本降低,产生规模效应。第三,关税同盟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市场一体化发展成为经济一体化。
.............................
第二节 市场一体化内涵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一、 市场一体化内涵
市场一体化的概念最早由 Vajda(1971)提出,1975 年 Machlup 又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概念。Machlup 认为国际间实现市场一体化,就意味着各种市场要素实现在市场上适度流动,买卖双方无论是在要素生产地还是要素销售地,成交价格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Machlup 在描述市场要素流动时,采用“适度”二字,是因为考虑到生产要素不可能实现完全流动。事实上,这一定义同样也适用于国内市场一体化。 林文益(1994)将国内统一市场定义为:当各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分工体系时,将一国各地区的经济融合形成相互依赖的统一市场,该市场应该能够发挥再生产作用。国务院中心课题组认为(2005):市场一体化的实现过程即是地区间“经济边界”逐步消失的过程。市场一体化是指,在某一空间范围内不同市场主体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约束,这一观点在现阶段被广泛接受。石磊和马士国(2006)创新性的发展了“自然市场分割”的概念,认为是某些产品固有的特性产生了市场分割现象,像有些产品不适合长途运输,只能在当地自产自销,这就造成了市场分割。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市场一体化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能够保持一致,即:多个国家或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或现状,中间过程包括减弱、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最终会表现在各生产要素种类、价格、生产效率,产成品价格与居民收入水平无差异。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关于长江经济带研究现状,白永亮(2015)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总体经济差异随时间在逐渐减少,空间集聚特点明显,同时两极化趋势不断明显,且中心是向东移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较明显。王圣云(2019)利用时间距离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联系网络,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城际间的联系强度有一定的差异,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强度较强,另外发现,各城市群内部联系强度大于对外联系强度,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在空间上呈现“西疏东密”不平衡性。黄森(2019)认为区域板块化发展会导致各生产要素在各主体之间不能自由流动,会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并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削弱行政壁垒的影响,改善区域间交流的条件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自主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集聚化均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 ............................................... 18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测度设计 .......................................................... 18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指数演变与区域差异分析 .............................. 22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 36
第一节 影响因素分析与框架构建 ............................. 36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38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9
第五章 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 43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43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44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46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分析与框架构建
2009 年世界银行发布《2009 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重新构建了区域一体化、区域发展和城市化政策辩论框架,总结了早期发达国家的一些发展经验,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一体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依据。该分析框架认为是密度、距离、分割等经济地理特征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该分析框架又被称为“3D”分析框架,被视作新经济地理学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本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分析框架构建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一、密度因素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的集聚效应不可分割。密度是指地区单位土地所负荷的经济总量,反映地区经济活动的强度、集聚程度。密度因素包含经济密度与人口密度,马歇尔认为地区经济集聚有三大途径:一,劳动池效应,劳动力与厂商在同一空间集聚,能够满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需求,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二,专业化投入品效应,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同一空间集聚满足上下游企业间供需要求;三,大量经济主体在同一空间集聚能够促进知识外溢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省市内部经济集中程度的差异,导致各地区在专业化、生产效率、知识外溢等方面出现差异,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大范围的经济集聚,有大量的经济主体在某一空间大量集聚,在空间上相互临近,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带来规模效应,同时经济集聚对应用创新技术带来便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规模经济使得地区间产业不断细分,地区间的产业关联度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促进实现市场一体化。省市内部人口密度的差异,导致各地区在生产效率、产业规模等方面产生差异,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更能满足厂商的劳动力需求,使得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同时,较大的人口密度往往伴随着强大的市场购买力,市场需求旺盛,促进形成统一市场。
..............................
第五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综合发展战略等相关理论,构建市场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三个方面考虑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并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三大地区对比研究,最后以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为基础,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并将三大地区的面板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长江经济带商品、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均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商品、劳动力市场利用相对价格法,资本市场以省市间资本回报率离差取倒数,计算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市场一体化指数。从各省市来说,发现 20 年来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商品、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程度明显。11 省市在三个市场均形成较为统一的波动轨迹,在商品市场中波动较大的省市是江西省、云南省;在劳动力市场上波动较大的省市是湖南、四川、重庆;在资本市场上波动较大的省市是上海市、江苏省、重庆市;这说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商品、劳动力、资本市场正在朝着一体化发展,但同时省市个体差异也很明显,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从地区角度来说,商品市场各地区间的一体化指数差异较大,且并没有明显的波动轨迹,其中长三角、长江中游地区波动较大,长江经济带整体商品市场一体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上升趋势明显;劳动力市场,整体表现较稳定,波动较小,长江经济带整体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表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并不明显,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并不显著;资本市场,三大地区表现出较稳定的趋势,且具有相对统一的波动轨迹,其中,波动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表明长三角各省市之间资本市场间关联度并不是很高,长江经济带整体资本市场一体化指数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且上升程度明显,说明长江经济带资本市场一体化建设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