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在2001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高涨,银行开始向信用分数较低、缺失收入证明、负债较多的人提供高利率的房贷,次级房贷成为了信用条件达不到正常贷款要求的购买房屋者的选择。但是自从2004年的6月30日到2006年的6月29日,美联储分别就防止通货膨胀,阻止资本外流,改善劳动市场,挽救美元跌势以及抑制房地产过热这几个方面采取了前后17次不同程度的加息措施。然而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次级贷款方式获得高额利息回报的条件是房市的持续火爆与房价的不断上升。由于美联储为了解决挽救美元跌势,解决通货膨胀,抑制房地产过热等的问题多次上调了利率,致使次级房贷的利率越来越高,拖欠债务的比率与丧失抵押品赎回率也随之上升。美国房地产景气景象的明显下降,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多家次级房贷放款机构的坏账危机,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购房者负担逐步达到了极限,银行开始出现大量的违约客户,这些购房者不再支付贷款,形成了银行的呆坏账。至此,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产生了。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其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只用了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可见危机蔓延的迅速程度。回顾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自从2007年2月份金融风险浮出水面开始,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开始减少放贷、新世纪金融公司也发出盈利预警、英国的汇丰控股增加对次级贷款业务的坏账准备,到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的崩溃瓦解、德国产业投资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由于投资于次级抵押债券基金而遭受巨额损失,此次的美国金融危机就像一场瘟疫一般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不仅如此,从美国股市因金融危机暴跌,到欧洲、拉美、澳洲、亚太地区的股市也受到波及,大幅下跌,都能够看到危机蔓延的范围之广,传播的速度之快。此次的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从美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迅速波及到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其他市场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大动荡,虽与众多因素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是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多年来的运行积累了较大风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固有的缺陷造成的,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等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厂泛关注。
1.2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
尽管以美元为核心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己分崩瓦解,但是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以及美元的强权地位仍然存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现行的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以美元作为其唯一的核心国际货币的,运行基础实际上是美元本位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的混乱性最终引发了此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元汇率剧烈震荡,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频繁,金融风险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蔓延,世界经济更是出现了衰退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需求越发强烈。尽管到目前为止国际各国对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还没有统一意见,达成有效的共识,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已是势在必行。
中国也卷入了在这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当中。虽然在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看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同时中国也应当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改变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等方式,借此机会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第二章文献综述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新的一轮金融较量,在各方力量角力的同时,固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受到了质疑。美元本位制是否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根源所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应当具有怎样的话语权?己有的全球金融政策是否能够适应目前的情况?国内外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
2.1国外研究综述
德国经济学家恩道尔的著作《石油战争》以及《粮食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并且早在2007年恩道尔就曾指出美国的信用违约掉期将会引发美国的金融危机,同时发表了《下一场危机是信用违约掉期》一文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恩道尔认为此次的美国金融危机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终结。自美国财政部在2008年9月巧日坐视雷曼兄弟倒闭以来,当前的全球金融体系就已经远离了纽约—伦敦中心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主要导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开始,而是旧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恩道尔指出华盛顿在单方面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一直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观念,认为只要是美国维持世界政治军事的主导权力,那么美国就可以无限制扩张其公共债务。在20世纪的80年代,日本就因为害怕失去美国的核保护伞作用而为美国的赤字而注资,华盛顿就十分充分地利用了日本的资本。但是浮动汇率制度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有着非常严重的冲击。同时浮动汇率制也有助于对非洲、拉丁美洲的财富的掠夺。自尼克松政府以来,美国国内没有任何一种货币机制能遏制这样的情形。但是今天,美国的经济已然抽干其下层的经济基础,任由其制造业衰败,而上层建筑是失去控制的美国联邦债务,这是美国面临的一个不稳定的混合体。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开始从新评估美国还是否是一个可以信赖依靠的经济与政治盟友。
第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历史...................... 24-32
3.1 国际金本位制 ......................24-25
3.2 布雷顿森林体系...................... 25-28
3.3 牙买加体系 ......................28-32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32-49
4.1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 32-34
4.2 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34-42
4.2.1 国际储备方面 ......................34-35
4.2.2 汇率制度方面 ......................35-39
4.2.3 国际收支调节方面 ......................39-41
4.2.4 国际金融组织方面...................... 41-42
4.3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 42-49
第五章 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 49-64
5.1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49-57
5.1.1 短期内美元核心地位的加强...................... 49-51
5.1.2 长期内美元地位将下降...................... 51-55
5.1.3 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体系...................... 55-57
5.2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 57-63
5.3 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路径 ......................63-64
结论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作为其核心国际货币的,而这样的美元占据了霸权地位的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正是此次的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并且扩散至全球金融市场的根本原因。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之后,许多国国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弊端发出了质疑之声,由此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这其中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关的许多方面,比如说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历程、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内在缺陷、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等等问题也是备受关注。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恶化在引发全球市场剧烈动荡的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短期内由于存在规避风险等因素美元的走势仍然坚挺,美元仍然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短期内并不能改变现在的单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美元的核心国际货币的地位己然受到冲击,美元的霸权地位在长期内将会有所改变,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向着复杂的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的。
对于中国来说,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当中,中国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发展机遇。中国主要应在以卜两方面积极参与到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当中:首先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到人民币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美国此次的金融危机为我们带来了警示作用,在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联系紧密的情况下,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唯一的核心货币的缺陷与风险日益加大,而美国为了挽救颓势注资救市的行为又为美元的贬值买下了隐患,这都为中国的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带来了大好的机会。而中国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之时,与香港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周边区域化为起点,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其次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此次的金融危机带给我们其中一个的教训就是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的联动性特征,只有协调统一好各国的经济政策,加强对各国的国内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运行等方面的监督,及时的预防风险的产生或扩散,刁‘不至于发生不利于各国的状况。同时中国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当中,提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决策权与话语权,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Vasconcellos,E.A. Rural transport and accesshttp://sblunwen.com/gjjrlw/ to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issue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7, 5 (2):127-136.
[2] Ribchester,C., Edwards,B. The centre and the loc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rural educationprovis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9, 15 (1):49-63.
[3] Tuthill,S.J.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rural education[J]. Rural Information Certer PublicationSeries,2000,72.
[4] Brown,P. H., Park,A. 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Review, 2002 (21):523-541.
[5] Bouck,E.C. How size and setting impact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J]. The Rural Educator,2004,25(3):38-42.
[6] Hannum,W.H., Irvin,M.J. Distance education use in rural school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Rural Education,2009,24(3):1-15.
[7] Tomuletiu,A.E., Moraru,A. Rural education in Romania: Present and perspectiv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eiences,2010,2 (2):402-406.
[8] Mtahabwa,L., Rao,N. Pre-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Observation from urban and rural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0,30(3):227-235.
[9] Huffman,W. E.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1974,56:85-97.
[10] Fane,G. Education and the managerial efficiency of farm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1975,57:452-461.